如何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提問效果

來源:文萃谷 3.2W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的“注入式”教學已經逐漸地被“啟發式”教學所代替。新課改強調師生互動,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課堂提問是師生交流互動的最常見的方式,貫穿於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資訊輸出與反饋的橋樑,是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產生情感共鳴的紐帶。科學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而且有利於提高國中歷史教學效果。

如何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提問效果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如果教師的提問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就能使學生在每個階段都連貫地表現為等待、探索和行動。”這樣課堂活動就能順利高效地進行,直接提高課堂效率。然而,在常規的國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的設計和操作還存在一些問題,直接導致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不高,從而影響教學效果。本人將國中歷史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並提出一些提高國中歷史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一、目前歷史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1、隨意性強,缺乏科學性

在實際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有一些教師沒有精心設計問題,也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原有知識結構和現有的認知水平,在課堂上隨意設問,想起什麼問什麼。有些問題過於膚淺,不值得學生思考,有些問題過於深奧,使學生無從下手。甚至還有一些問題不著邊際,與課堂教學沒什麼聯絡。

2、記憶型問題多,能力型問題少

基於國中歷史的學科特點和考試方式,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提問的問題大多數是識記性的,學生可以直接從課本上找到相關的答案。這樣不但沒有起到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反而加深學生對歷史課的錯誤認識:枯燥無味,看看書就可以了。長此以往,不僅會使學生的思維僵化,而且會打消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3、課堂提問沒有面向全體

提問要面向全班,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責任感,同時便於教師全面發現學生中的問題。每個學生的智力發展有差異,因此問題的難易程度要顧及到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還要注意問題的合理分配,容易的問題,讓一般學生回答,較難的問題,可讓優秀學生回答。讓每一個學生都有露臉的機會,都能享受到參與和成功的快樂。

4、對於學生的回答,缺乏正確的引導和評價

有很多教師認真備課,精心設計問題,能夠在課堂上提出一些發散性思維的問題,但是在提出問題後沒有及時加以點撥、總結歸納,使學生只停留在激發興趣層面,而未能深入思考,達不到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另外,教師更多地關注如何徐徐漸進地進行提問,而忽視學生對於問題的回答,沒有給與及時合理的反饋和評價,從而大大降低了學生師生互動的願望。

二、提高歷史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1、教師要精心備課,科學創設課堂問題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應該查閱大量的史實資料,反覆斟酌,精心設計問題。教師在創設問題時應從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兩方面出發。一方面,設問的內容應集中於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難易適中具有創新性。另一方面,課堂問題的設計還要符合學生實際,充分考慮到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和現有的知識水平。

2、問題措詞準確,角度新穎

提問首先必須注意措詞確切,答案明確。如果措詞不當,就會產生概念混亂,讓學生無所適從。例如:“秦滅六國是在那一年完成的?先後滅了哪六個諸侯國?”這個問題具體明確,“完成”、“先後”四個字的運用,具有鮮明的科學性,若提問為“秦滅六國在哪一年?滅了哪些國家?”問題在時間概念和空間概念上就會含糊不清,學生就難以答出精確的答案。同時,提問應注意角度新穎、能這樣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如:“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是什麼?”這類問題使學生感到厭煩,味如嚼蠟,難以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若反常規的問:“西歐資本主義萌芽最早出現在義大利,為什麼資產階級革命卻首先在英國爆發呢?”這類問題,學生感到似懂非懂,新鮮有趣,就會激起思維的波瀾。

3、提問要有層次性,面向全體

問題的提出應由易而難,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如講《蘇聯的改革和解體》時,提出一連串問題:①蘇聯是什麼時候成立的?②“斯大林模式”對蘇聯的發展有何影響?③赫魯曉夫改革對斯大林採取了什麼做法?有什麼後果?④赫魯曉夫之後,蘇聯又經過哪兩個領導人的改革?最後是怎樣解體的?⑤如果沒有八一九事件,蘇聯是否還會存在下去?⑥蘇聯的改革和解體給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哪些經驗教訓?⑦中國和蘇聯所進行的改革導致了不同結果,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上述問題,難易程度不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現有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循序漸進地提出,面向全體,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體驗成功的快樂。

《如何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提問效果》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