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

來源:文萃谷 2.48W
  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1

“……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了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

如果說,這一首家喻戶曉的《江城子記夢》讓我第一次認識了蘇軾,那麼林語堂老先生的《蘇東坡傳》則讓我更深入地瞭解了這位傳奇人物的一生。

林語堂先生在文學方面的造詣自然是極深的,而他筆下的東坡更是栩栩如生,讓我彷彿回到了一千年前,看到了那個文學偉人的跌宕起伏。

現在人們評價一個人,第一個看的已並非是其成就,而是他的品格。自然,蘇東坡的美名能夠流傳至今,自然也與他的人格魅力無不關係。

蘇東坡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作者概括他一個悲天憫人的道德家,一個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個散文家,一個新派畫家,一個偉大的書法家,一個釀酒的實驗者,一個工程師,一個假道學的反對派,一個瑜伽術修煉者,一個佛教徒,一個士大夫,一個皇帝的祕書,一個飲酒成癖者,一個心腸慈悲的法官,一個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一個月下的漫步者,一個詩人,一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然而在我看來,蘇東坡遠不是這幾個詞能夠概括的。林語堂老先生也說,他是自己“萬分傾倒”,卻又“望塵莫及”的。如果硬要我用一個詞來形容蘇東坡,那應該是充滿浩然之氣。

浩然之氣是與生俱來的,從某種角度來講,你有沒有浩然之氣,就決定了你有沒有成就,他會在生活中逐漸顯露出來的。正如蘇東坡在《潮州韓文公廟牌》中說的:“浩然之氣,不宜行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顧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嶽,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這本書我總共讀了兩個星期,每每沉浸其中,我就好像有一雙翅膀。就飛翔在蘇東坡的上方,注視著他,與他同樂同悲。但奇怪的是,我一直沒有完整的想象出過蘇東坡的相貌,只有一個高大的背影。或許是正如作者所說:我們一直在追隨觀察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偉大心靈的偉人的生活,這種思想與心靈,不過在這個人間世上偶然呈現,曇花一現而已。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那才是萬古不朽的。

  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2

誰說的和原話都記不得了,大意是傳播中國文化就要像林語堂一樣,他是能用英文寫作的少數中國作家。此前我只讀過林語堂的一些文章,全本的書這是第一次讀。選了他的《蘇東坡傳》。看了前言他對蘇東坡的喜愛,我就完全可以確信,這是一本一等的書,畢竟作者的全部熱情都在其中。

說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個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個大多是蘇軾。從流傳的民間小故事裡,可以看出李白和蘇軾這兩個天才的些許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騎鯨飛昇,或是粲花之論,或是力士脫靴貴妃捧硯,無不帶有濃濃的仙氣和浪漫色彩

人們心中,李白是學不來的,他的浩蕩才氣和仙氣絕無可複製性,五千年,只出了一個李白。而蘇軾則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蘇堤,研究出的做豬肉的法子叫東坡肉,還有個了杜撰的妹妹蘇小妹,還常常和佛印調笑嬉鬧。是如果說李白是活在天上,那麼蘇軾就活在人間,他更真實,更可親。

李白那樣的仙氣不能複製,東坡那樣的魅力同樣是無法複製的。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脫,他完美的詮釋著宋代文人儒釋道三家融合的趨勢,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

我最敬佩東坡的是他的真曠放,他不像陶潛一樣把出世作為無法實現人生抱負的末選,也不像辛棄疾一樣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在蘇軾的眼中,世上沒有壞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流放還是牢獄,似乎都不能成為擊倒他的箭矢。謫居黃州,沒錢買別的肉,就買當地最便宜的豬肉,專心研究怎麼做的才能做的好吃,又發配到嶺南,一片蠻荒之地,也能因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

讀完後對照林語堂的一些事蹟,不免覺得兩個人有很多相通之處,我想林語堂為蘇東坡作傳,大概也是因為蘇東坡是他希望達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勵後人吧。

  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3

如果說有誰最與百姓為友,誰的詩最樸實,誰最生性愛開玩笑,誰是最仁慈的官員,那便是蘇東坡了。

蘇東坡亦名蘇軾,一生可謂坎坷,青年時中進士,後又因王安石而謫居黃州,元祐年間因太后攝政,步步進升,是朝庭的翰林學士,後又因反對派掌政,一貶再貶直至海南儋州謫居,窮苦之至,太后再次攝政,用她獨具慧眼發現了蘇東坡的才華,在徽宗年間,調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他最大的優點是樂觀、行善,這卻也是他最大的之缺點。因為他過分了,沒能識破小人。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他的眼裡沒有任何壞人,導致媚顏奴骨之輩對他打擊至深,雖為一朝忠臣,卻不能安己,這又有何用?我覺得,所謂忠臣,不僅要忠於皇,亦要忠於己,才是立根之本,否則滿肚子好計良言卻不和時宜。太過強烈的愛國之情了,導至最後在朝庭上竟孤立無援單槍匹馬為百姓所付出,太浪費!依我看,因找對火候,該下手時出狠點,不有半分軟弱,言則保己打敵,不言則守口如瓶,讓敵人找不到任何可趁之機。

可蘇東坡正好相反,因為是詩人,把自己的忠腸散於詩中,包含攻擊諷刺,這使政敵奸臣搞文字獄,這裡的字有忌諱,那個字角觸犯聖上……,使得很長一段時間蘇東坡不得翻身。但也許正是他的這種執著,這種慈善樂觀的風格詩文,使他的名聲越來越大,朝庭立即壓迫他,可他卻更出名了,人人都以多有他的詩文而相誇,士大夫不能誦東坡詩,竟覺氣索,可謂膾炙人口。

讓人覺得有趣的一點是,那些個宋朝之太后卻總是充當蘇軾的救命星,每當他窮苦之極,沒落之極,太后一掌政便步步高昇,朝政整治一新,也是宋朝國家的大救星,還因太后們,那些奸人侫臣才得已平息。

總之蘇東坡的詩也好,人也罷,帶給我們的.是一個文學史上的里程碑,如同一場大雪過後的春天,清新的,怡人的,儘管飽受打擊挫折卻百折不撓,樸實無華背後保留著他特有函意……

  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4

《蘇東坡傳》裡提到過曾有一天飯後,蘇東坡捧腹踱步,問道:“我肚子裡是些什麼?”侍者們分別說,滿腹都是文章、識見。而他的侍妾朝雲卻說:“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蘇東坡捧腹大笑,連勝稱是。

“不合時宜”就是蘇東坡獨有個性。

蘇東坡一生幾乎從沒做過大官,這絕不是他的才華不夠,而是靈感來的總是不合時宜。在宋朝那個做任何事都需要小心翼翼的時代,像蘇東坡那樣,顯然是不明智的。他也不是不明白,只是生性豪爽的他怎麼能忍住自己的心裡話呢?明明有能力卻不被重用反而被一貶再貶,縱然是蘇東坡也會對這個社會無奈吧?太多人的眼裡容不下他啊!即使是他隨手送給朋友的詩詞也會遭到別人的輿論。

“伏念臣性資頑鄙……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隋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蘇東坡這樣說過。

“新進”一詞,在王安石口中是指突然升遷的無能後輩。在朝為官的卻誤認為是蘇東坡不信任他們,認為他們必會在朝廷造反。(雖然是事實,但被人一語道破也沒面子。)於是,眾怒難犯,就是皇帝也不能放著那麼多人的抗議。蘇東坡的“不合時宜”終究還是害了他,自己被官兵追捕,朋友們被牽連。對那些酒肉朋友,他表示後悔,但對他的知心朋友,他卻表示絕不後悔。對社會現狀作出正確評論的蘇東坡,有什麼理由要後悔?好在後來有兩首送給子由的詩傳到了了皇上手上,他見子瞻措辭悲慘,這才使蘇東坡的案子雖有御史強大的壓力,但是最後卻判得很輕。這也許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蘇東坡的“不合時宜”幫了他。

蘇東坡總是受到歷代皇后的庇護。元佑年間,朝廷在短時間內使蘇東坡升至第三級翰林。不過蘇東坡似乎從來沒有想過要做大官——元柏四年三月十一日,在蘇東坡懇請之下,朝廷終於降了他的職位,讓他出任杭州太守。

蘇東坡的不合時宜大概是他唯一的缺點了吧。在元佑八年的秋天,蘇東坡的兩個守護神相繼離世,自那以後蘇東坡的倒黴日子又開始了。直到他六十四歲去世的時候,一切才全部結束。

終了。世上再沒有第二個像蘇東坡這樣不合時宜的偉人了。再沒有了……

  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5

在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謂是幾千年來才一出的奇人,他曾這樣評價文壇的鉅子:“李白,一個文壇上的流星,在剎那之間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後,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雪萊、拜倫相似。杜甫則酷似彌爾頓,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富而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蘇東坡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東坡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厚和厚道,並沒變得尖酸刻薄。”

縱觀蘇軾的一生,在才華畢露的背後,幾度升遷的辛酸卻只有他獨自品嚐。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鬥智鬥法。至於王安石的變法究竟是對是錯,我們暫且不管,但要和當朝的得寵人物、位高權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顆博大的心鬥那種善於剪除異己,心胸狹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許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氣的。類比蘇子由——蘇東坡的同胞親弟,在才華上,可能不及蘇軾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

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當當,官職也扶搖直上,最終也能夠安享晚年。說到底,在於蘇軾面對邪惡,面對錯誤,有敢於提出、敢於批評的態度。也許富貴榮華、安寵榮辱在他看來,只不過是一己的私慾,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奮鬥目標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雙眼,更多關注的是他們的愉悅或是疾苦。只要他認為變法脫離了實際,與救百姓於水火發生了牴觸,他就要反對到底,甚至於在他管轄的州府裡,這些所謂的強國措施他概不搭理。

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可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現,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即使是雙足深陷的時候,他依舊能唱著小調,邀上三五個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為妓女提詩,他和和尚趣談,他為百姓求雨,他四處遊歷。蘇東坡的詩詞良篇裡,即能寫出《赤壁賦》這樣恢弘的文章,也能寫出“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樣富有深遠意義的詩句。

拿林語堂作結時的話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話說就是:蘇東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氣,必當永存。

  蘇東坡傳的讀書筆記6

拜四處奔波所賜,在機場、機上以及高鐵上,最近讀了不少,慢慢記錄如下吧。

說實話,林語堂這本書讀來大失所望,想象中東坡居士的傳記也當風流瀟灑、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才適宜,但此書中規中矩,乏善可陳,還夾帶著翻譯腔,治政以及與臨川先生的篇幅又太多,讀完跟讀了一本《王安石傳》似的。還別說,如果是王安石這種彆扭的個性,倒挺適合這麼書信訓詁的寫法。

哦,對了,也有可能我的胃口已經被各種東坡的軼事帶偏了,我寧願看東坡先生嘴炮全集,跟蘇小妹(嗚嗚,貌似是虛構的人物、也沒嫁給秦觀)、跟佛印,甚至跟王安石都有好多有趣的調侃和插科打諢,茶餘飯後一樂,倒是比綜藝節目更有營養。

比如蘇小妹三難新郎,簡直是民間故事智慧的結晶,就拿蘇小妹新婚夜給秦觀出的對子來說吧,簡直一絕。小妹存心刁難,寫的是“閉門推出窗前月,月明星稀,今夜斷然不雨”,不雨既指不行雲雨之事,又諧音不語,而秦少游也才思敏捷,作答道“投石擊破水底天,天高氣爽,明朝一定成霜”,霜諧音雙,即是成雙。多麼有趣,我寧願這是真的。

又比如東坡與小妹互相嘲笑相貌,居士笑妹紙凸額凹眼,作詩道“未出堂前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幾回拭淚深難到,留得汪汪兩道泉”,小妹聽完反脣相譏,“天平地闊路三千,遙望雙眉雲漢間。去年一滴相思淚,至今未到耳腮邊”,亦笑話其兄眼距寬臉頰長,詩畢兩人哈哈大笑,不以為忤。因為是民間故事,記憶中貌似兩首詩作者也有可能反過來,但也不重要了。

當然不能忘了佛印。大部分故事都是居士調侃和尚的,但偶有和尚也欺負居士。話說,蘇軾作詩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覺得寫得特別好,於是傳信給佛印鑑賞。和尚讀畢,寫了兩個字“放屁”還給了他。得信後居士大怒,時值瓜州任職,特意親自坐船過江到金山寺找佛印理論。佛印哈哈大笑,說“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好吧,居士也有吃癟的時候呀。

哦,宿敵王安石也不能少。小時候去泰山玩,買了本泰山神話傳說,大部分都是講碧霞元君娘娘跟兄長黃飛虎之間的軼事,沒想到中間還有段講蘇東坡和王安石的小故事。傳說,蘇東坡與王安石一同去泰山遊玩,看到一塊奇石朝東面傾斜,東坡有意吟道“恨當年安石不正”,安石知道東坡在暗諷其貶謫之事,便也回道“到如今仍向東坡”,眾人大笑。然而我覺得這回復還是略遜一籌,比不得居士牙尖嘴利。

以上,該書一概沒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