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行漸遠的鄉土散文隨筆

來源:文萃谷 1.5W

二十多年前,正當壯年的老雷萌發了一個強烈的願望——老家還有地勢,回家起建兩路房子。小田也正有此意,於是常常掛在嘴邊。作為主要受益人的老哥正是十七、八,一心向往著遠方與新奇,對這主意反感透頂,你們會去住啊!還是我會去住,別蓋,要蓋我拿鋤頭去刨了!至於我,就沒放在心上,開什麼玩笑,老了回去住,這不有病嗎?兩個愣頭青弄得老雷小田不爽了好一陣子。好多年過去了,偶爾回鄉訪親上墳,來匆匆,去匆匆,看著依照蜿蜒逼仄的村道,古舊如初的老宅,老倆位已經失去了往日起房還鄉的念想,而這鄉土,已漸行漸遠……

漸行漸遠的鄉土散文隨筆

中國人最重鄉土,幾幹年來,悠長的農耕文化使得中國人思家戀土,即便是天災人禍逼得背井離鄉,顛沛流離,也是一步三回頭,魂牽夢縈的只是一件事——回家。從某種意義上說,王朝更迭並不影響老百姓的日子,無非是皇帝老兒變了,一樣的繳皇糧納國稅。一樣的起屋建房,繁衍生息,有祖宗規矩,有鄉規民約,用血緣、親緣緊緊聯了一體,不管歲月變遷,時局動盪,在一方土地上演繹苦樂年華,源遠流長。出了門,闖蕩出功業,要衣錦還鄉,光耀門楣;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鄉;苦了、累了,老了,只求葉落歸根,重歸故土,鄉土是中國人的根。

60多年前,一場革命如暴風驟雨般掃蕩了中國的鄉村,舊的秩序被打破,廟宇推了,神位倒了,數幹年延續的宗法架構解體了,中國農民以百般的熱情投入到這場改變國家、改變命運的革命當中,如果說,我對某些媒體得不得就"最"的說法頗為反感,但對這一時期的中國農民卻不能吝嗇這個"最"字,他們是最能吃苦、最堅韌不拔、最無私奉獻的一個群體,他們養活了這個國家,建設了這個國家,卻所求甚少。他們吃穿甚憂,卻心懷最純真遠大的理想。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安徽一個普通鄉村,村邊就是軍儲糧的倉庫,全村人幾乎全部餓死卻無人去動一粒倉庫的糧食。這樣的淳樸的民眾對一個國家而言,是多麼珍貴的財富。

這個國家,對農村,對農民,虧欠太多。為建立新中國,他們獻出太多的生命,為建設國家,他們提供了低廉的.人力、物力、財力,原因很簡單,我們不能象西方發達國家那樣,通過對外擴張、資源掠奪、不平等貿易去積累原始資本。只能讓這個龐大的群體咬著牙、拼了命去默默支撐共和國的成長。代價何其大,樹砍完了,山挖破了,水不清了,而他們依舊默默在這片已現疲態的故土上生息。

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北上,南下,漂洋過海,鄉土正一天天變得空寂,他們想為自己,為子孫打造一個美好的未來,這是一個無可厚非的理想,打拼在無根的城市,遙望難回的家。還不如候鳥南飛北歸,老家成了只是偶爾落腳的客棧。而我知道,不管城市多麼光鮮亮麗,繁花似錦,舉世無雙,如果鄉土最終成為無法或不願回去的歸途,中國人還有根嗎?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暑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我們的祖輩念著節氣歌度過的悠悠歲月,終將去哪裡找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