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15篇

來源:文萃谷 2.02W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說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鍊和跳躍的特點。古詩的型別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15篇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①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②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③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瞭解內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課前準備

①查閱有關詞的資料以及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作情況。

②課文插圖。

第一課時 《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由題入手,弄清題意

①板書課題。

②自由讀題,說說題意。

“鄉村四月”是指江南農村初夏的時節。

③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④簡介詩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反覆誦讀,弄懂詩意

①教師範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奏和詩的畫面。

②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奏,注意“蠶”“桑”都是平舌音。

③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④組內輪讀,試著利用工具書或文中註釋弄清句意。

⑤全班交流,講講詩意。

●品評朗讀,感悟詩情

①自由誦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②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初夏時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讚美。“少”“才”“又”突出了勞作的繁忙。

③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背誦,積累語言

●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①按照學習《鄉村四月》的方法自學,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②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③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④背誦。

第二課時 《漁歌子》

●激情導趣,理解課題

①教師有感情地吟誦《漁歌子》,請同學們聽一聽,想一想:它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有什麼區別?

②你知道什麼是詞嗎?

教師簡介: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也就是為曲所填的詞。由於詞的長短不一,還被稱作長短句。這是與詩的不同之處。

③你瞭解或背誦過詞嗎?試著背一背。

●反覆吟誦,理解詞義

①自由讀詞,練習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塞”“蓑”的讀音。

②誰願意讀給大家聽?說說你喜歡這首詞嗎?為什麼?

③默讀詞,畫出詞中描寫的各種景物。

④再讀詞,邊讀邊畫出詞中難理解的詞和句,先按照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理解,解決不了的問題和同桌交流討論。

⑤全班交流:

交流重點: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為什麼不想回家?

詞中出現了哪些顏色?

●指導朗讀,想象畫面

①教師導語: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又充滿活力。

②教師範讀,體會詩情畫意。

③學生練讀,想象整體畫面。

④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⑤同桌互讀,相互欣賞。

●積累運用,拓展延伸

①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②背一揹你喜歡的詞。

③默寫兩首古詩。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2

  【教材簡析】

這篇精讀課文包括兩首古詩《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和一首詞《漁歌子》、《鄉村四月》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裡波光粼粼,天空中煙雨濛濛,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後兩句寫人,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又是蠶桑又是插秧,突出了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際在於春的啟示,整首詩就像一幅鈀彩明亮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讚美。

《四時田園雜興》的作者是宋代詩人范成大。詩人描寫了鄉村農人耕織以及兒童學著大人的樣子耕種田地的情景,。展現了農家夏忙時熱烈的勞動場面,塑造了農村兒童天真、勤勞、可愛的形象,尤其是後兩句寫的意趣橫生,意味深遠,那些孩子們,他們不會耕地也不會織布,但卻在茂盛成陰的桑樹下學種瓜。這些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這是農村中常見的現象,十分有趣,也頗有特色,表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詩人對熱愛勞動的農村兒童年的讚揚。全詩語言平白、樸實、自然,具有濃濃的生活氣息。

《漁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張志和,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因此他筆下是一片畫意詩情。看,初春的遠山剛蒙上幾分綠色,從水田裡飛來的白色鷺鷥在山前低徊,粉紅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黃色的鱖魚時而躍出水面,漁翁頭載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綠的蓑衣,停舟於春波之上,色彩多麼明麗,畫面多麼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為它染上一層斜風細雨,整個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煙雨之中,顯得寧靜而美好。全詩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學要求】

瞭解詩詞內容,感受古詩詞中描繪的鄉村風光,體會詩人在詩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詩。

3、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主動積累的習慣。

  【重點難點】

理解詩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前兩首古詩,理解詩意,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2、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兩首詩。

 〖教具準備

學生準備有關翁卷,范成大的生平資料,老師準備相應的音樂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

老師:同學們,本單元我們隨作者領略了中外的田園風光,體會到了自然、質樸、和諧、靜謐的鄉情,今天,我們再來走進古代詩人為我們描繪的田園美景,學習《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漁歌子》你也一定會陶醉其中的。

二、交待任務

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前兩首古詩。《鄉村四月》和《四時田園雜興》。

三、學習第一首詩《鄉村四月》

1、作者簡介,翁卷字續古,一字靈舒,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南宋詩人,一生沒有做官,他的詩大多講求技巧,詩風清苦。

2、閱讀詩文:

⑴ 自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⑵ 結合註解,理解詩意。

⑶ 想象畫面,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3、彙報交流:

⑴ 指名讀詩文,糾正字音。

⑵ 理解詩詞的意思: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

山原:指山陵和原野。

白滿川:指稻田裡一片水色,映著天空的光輝。子規:杜鵑鳥。

句意: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滿是綠色,稻田裡一片水色,映著天空的光輝。天空中煙雨濛濛,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句意,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都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又是採桑養蠶,又是插秧種田。

4、讀詩文,想畫面,說感受:

(播放音樂帶,有感情的朗讀)。詩文展示四月的鄉間充滿生機,一派繁榮的景象,同時勾畫了農民在四月裡緊張、繁忙的勞動場景,表達出詩人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對勞動人民的讚美之情。

四、學習第二首詩《四時田園雜興》

1、作者簡介:

範大成:蘇州吳縣人(今江蘇)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南宋詩人,他與陸游、楊萬里、尤袤齊名,合稱南寧四大家。他的詩憂國憂民,多有佳作,晚年隱居,寫了《四時田園雜興》60首,是他一生田園詩的代表作,反映農民的勞動生活和民生疾苦。這裡選的是《夏日》中的一首。

2、自主學習,瞭解詩意。

3、彙報交流,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情感:

⑴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耘田:除去田裡的雜草。績麻:把麻搓成線。

句意:夏季農民非常繁忙,白天去田間鋤地,晚上要在燈下搓麻成線,農家男女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各自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⑵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未解:不懂。供:從事。傍:靠近。句意:即使那些幼小的孩子,雖然他們不懂的耕種與織布,但也在茂盛的桑樹陰下學著種瓜。

5、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說說你的感受:

(配樂朗讀)

詩文描繪了鄉村大人耕織,孩子也學耕種的情景,展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勤勞,是一副具有濃濃生活氣息的農家耕織的圖畫。

五、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課堂作業設計

1、把詩句補完整:

⑴ 綠遍山原( ),⑵ 童孫未解( )

子規聲裡( )也傍桑陰( )

2、請你說說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的景象,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3、我會背其他描寫田園的古詩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漁歌子》理解詞意,想象畫面,體會詞人的情感。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這首詞。

  〖教具準備

1、學生準備張志和的生平資料。

2、準備優美輕柔的曲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上節課,我們領略了兩位宋代詩人為我們展現的田園風光,使我們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質樸,誰能想象畫面,再來背誦一下這兩首詩。

二、回顧詞的特點

1、誰還記的我們第一節課學的一首詞,你們還能背誦嗎?《憶江南》

2、詞有什麼特點:

詞有詞牌名,是詞的調子的名稱,詞調是寫詞時依據的樂譜。有的詞牌原來就是詞的題目,如《憶江南》《漁歌子》但後人寫的《漁歌子》《憶江南》就與詞牌無關了。詞的句子有長有短。故又稱長短句。

三、學習第三首詞《漁歌子》

作者簡介。張志和,唐代詩人,字子同,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被貶官後,不再復仕,放浪江湖間,自稱煙波釣徒,著有《玄真子》。

1、自讀課文:

⑴ 輕聲讀詞,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⑵ 對照註釋,結合畫面,瞭解詩意。

⑶ 有感情的朗讀,體會詩情。

2、彙報交流:

⑴ 指名讀詞《漁歌子》糾正字音。

⑵ 說詩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句意,西塞山附近,白鷺展翅飛,桃花夾岸的溪水中,鱖魚肥美。(一幅秀麗宜人的水鄉風光)。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句意:頭戴青斗笠,身披綠蓑衣,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不想回家。(悠閒自得,溢於其中)

3、想象畫面,有感情的朗讀,談談你的感受:

⑴ 配樂朗讀。

⑵ 談談你的感受:

作者將山前高飛的白鷺、岸邊盛開的桃花,溪中肥美的鱖魚及斜風細雨中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漁翁,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清新、優美、充滿情趣的漁翁垂釣圖。展現了詩人悠閒自得的心境,也表達了他對自然風光的熱愛之情。

4、練習背誦。

四、總結拓展

1、學習了三首古詩詞後,你對鄉村生活又有了什麼新的感受?

2、你還知道哪些描寫田園風光的詩詞,背給大家聽聽。

  〖板書設計

古詩詞三首

鄉村四月 四時田園雜興漁歌子

翁卷(宋) 範大成(宋)朝張志和(唐)

綠白

鳥雨 生機 耘績 山鷺

閒人少 繁忙 各當家 勞動場景 花水魚 悠然自然

才了....又 未解 斜風細雨 情趣盎然

學種瓜 漁翁不歸

〖課堂作業設計

1、把下面詩句補充完整:

西塞山前( ),( )鱖魚肥。

( )箬笠,( )蓑衣,( )不須歸。

2、用自己的話把《漁歌子》第一句的畫面描繪出來

3、快來讀讀下面的古詩,想想描繪怎樣的畫面。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鄉村四月》和《四時田園雜興》

學習《鄉村四月》

一、匯入課題

孩子們,在四月的春天,你們到過鄉村嗎?在你們心目中的鄉村,是怎樣的一種情景?下面我們來看看宋朝詩人翁卷是怎樣來寫鄉村的四月的?

二、閱讀詩歌

1、學生在小組內自讀。

2、在班上交流,讓個別學生在班上朗讀,讓其他學生進行評價,同時讓學生說說讀了本詩的收穫。

3、教師相機進行朗讀指導。

三、指導學生領會詩的意思

1、學生自讀詩歌,並藉助字典、詞典理解詩歌的意思。

2、讓一些學生說出自己對詩歌意思的理解。

3、教師指導學生領會詩的大意。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滿川:指稻田裡的水色映著天空的光輝。川,平地。

子規:杜鵑鳥。了:結束。

整首詩的大意:四月的春天,萬物復甦,山陵和原野上一片綠色,稻田裡的水開始上漲,並映著天空的光輝;杜鵑鳥聲聲地叫著,天空中飄落著如煙的細雨。在鄉村的四月,閒人很少,他們都很忙,他們才剛剛把蠶送上山,又忙著插秧。

4、同學們,鄉村的人民這樣勤勞,你們心裡會有什麼樣的感情呢?激發學生對勤勞的鄉村人民的熱愛。

四、有感情地朗誦詩歌,並熟練地背誦。

學習《四時田園雜興》

一、自學自悟,隨時記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二、點撥:

1,題目,鄉村四季的各種興致

2、聯絡詩意,哪個季節?(初夏)

3、夏天裡作者看到了怎樣的景象,產生了怎樣的興致?

(1)“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白天鋤地,夜晚搓麻,農家男女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2)“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小孩子哪裡懂得耕織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樣子,在靠近桑樹的下面學著種瓜。

4、 唱頌,欣賞。

比較閱讀

1、相同之處————田園詩

2、《鄉村四月》中的哪句詩與《四時田園雜興》的詩意是相通的?

練習思考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句?(課後蒐集)

古人筆下的田園風光是很富有情趣的,同學們試著說說你們收集到的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句。如:

過故人莊 書湖陰先生壁 遊山西村

唐孟浩然 宋王安石 宋陸游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茅簷長掃靜無苔, 莫笑農家臘酒渾,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花木成畦手自栽。 豐年留客足雞豚。

工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一水護田將綠繞, 山重水複疑無路,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兩山排闥送青來。 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業

1、寫詩歌並能默寫。

2、描寫田園風光的詩歌,至少一首。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漁歌子》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自從我們學校開展經典誦讀活動以來,大家都積累了好多的古詩詞,你能把自己最喜歡的一首背給大家聽嗎?

二、初讀,讀順詞

1. 出示《漁歌子》

2.請同學們自己先借助拼音把這首詞讀準、讀通、讀順。

3.然後藉助下面的註釋,看看你能讀懂什麼。

4.檢查初讀效果:(1)指名讀。(是否讀通讀準字音) (2)看了下面的的註釋,你有什麼收穫。

三、再讀,明詩意

1.你讀出了這首詞描寫是哪個季節的景物?

2.老師請你再好好讀讀這首詞,仔細品味一下,哪一句給你的感受最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

3.生自主吟讀,品味詞意。

4. “西塞山前白鷺飛”, 在青翠蔥蘢的西塞山前,一群潔白如玉的鷺鷥在碧空中飛翔。(青山、白鷺,一動一靜,這是一幅多麼明麗、和諧的畫面,如果詩人是一個攝影師,那他所攝取的這個畫面應該是————遠景)把那份幽遠、寧靜給讀出來。

“桃花流水鱖魚肥”:在桃花夾岸的苕溪裡,無數肥美的鱖魚在水底遊動,或在水面嬉戲追逐著繽紛的落英。(桃花紅、溪水藍,鱖魚跳,這是一幅多麼豔麗、生動的畫面)

這一遠一近的對比,這明麗與絢爛的對比,你能通過朗讀出現出來嗎?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寸不須歸”,(一個“斜”字,寫出了春風的柔,春雨的細,)他頭戴青竹笠,身披綠蓑衣,迎著斜風,冒著霏霏細雨,遨遊在大自然的畫幅裡,顯得多麼逍遙自在!

如此美景,怎麼不令人陶醉,怎麼不令景中之人流連忘返。讀出那份無憂無慮,逍遙自在!

5.此時此刻,展現在你眼前的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整體感知)

交流自己體會到的詞所描繪的美麗春景。

6.有感情朗讀(背誦)詩句。

四、瞭解詩人,品味詩情

1.那麼這個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的人到底是誰呢?請同學們再次用心地讀讀全詞,連題目、作者都讀。

學生自主探究。

(1) 有可能是漁人:

A、趁著春水漲、鱖魚肥,多打魚,好養家,連斜風細雨都不顧。

B.從詩題《漁歌子》,這首好像應是漁歌,所以那人應是打魚的漁人。

(2) 有可能是詩人。詩人為這美麗的山水所陶醉,他覺得這斜風細雨也是一種美,所以留戀不歸。

2. 瞭解作者:

(出示燈片: 張志和:初名龜齡,字子同,唐肅宗時棄官歸隱,沒有回故鄉浙江金華,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稱“煙波釣徒”。他歸隱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國家處於動盪不安的紛亂之中。在這種情勢下,他因為無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鄉,以悠閒自在的漁家生活寄託了作者嚮往自由和熱愛自然的情懷。)

看了這段介紹,你有了什麼新的想法?

從以上介紹可以看出,此詩,作者明寫漁父,暗寫他本人,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正反映嚮往自由,熱愛自然的情懷。

3.再誦古詩,讀出韻味

師引:

作者多麼希望自己能遠離世俗的爭鬥,在這樣和諧秀麗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讀

作者多麼希望勞動人民以自己的勤勞,獲得這樣一份安寧的生活————讀

作者多麼希望人們能遠離戰亂,永遠過著這樣幸福美好的生活————讀

(層層遞進)

五.課外拓展,昇華詩情:

1.師:張志和的《漁歌子》表現了瀟瀟春雨灑江天之時,漁人既在勞作,又觀美景的無限情趣,寄託了作者嚮往自由和諧生活的美好意願。這首詞流傳至今一千多年,不僅歷代傳唱,而且詩家騷人多仿其體式、意境或詞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詩詞大家蘇軾。他甚至把張志和的詩句直接嵌入其中:

浣溪沙 宋 蘇軾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2.學生讀通詩句。

師:此詩與張志和的詞,在格式上有什麼不同?(比張詞多了幾句)

既然模仿張的詩,有的甚至是直接引入,那麼為什麼會有這些變化呢?我們來看蘇軾這詩題下的自注:

題注:“玄真子《漁父》云云,此語妙絕,恨莫能歌者,故增數語,令以《浣溪沙》歌之。”

生讀,說說你是怎麼是理解這段話的?

(師在學生自悟的基礎上,簡單解釋,尤其“恨莫能歌者”———— 這隻有超然於世外的“煙波釣叟”才有這樣的心境、這樣的話語,他人難能仿此,“恨莫能歌者”表現東坡對張詞的推重心意。)

3.學生自讀蘇軾的《浣溪沙》

簡單理解詩意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

蘇軾推重張志和的詞,僅僅是因為張詞的語言“妙絕”嗎?

(張在詞中所表達的情懷,正是蘇軾想要釋放的心情,簡介蘇軾————他一生仕途坎坷,為官期間,他關心人民疾苦,當時,國家動盪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貶職……所以,他也懷有和張志和同樣的心願。張儼然成了蘇軾的知音。張和蘇隔朝隔代,幾百年的時空((1037~1101)————(730~約810))竟然因一首《漁歌子》而聯通,孤傲與清高的心靈相通了,智慧與才情相融了。我們何其有幸通過這些美妙和文字來體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

(再出現《漁歌子》)讓我們再一次來讀讀《漁歌子》。

六.總結,昇華。

有一位詩人說:再美的詩,也美不過春天的一棵樹。

所以,再好的文字營造的風景,也比不上身邊這觸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學們,讓我們回到現實,回到我們身邊的春天,在校園裡尋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們的心我們的筆表達春天吧。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4

一、以圖導題,理解題意

1、仔細觀察插圖,說說你對這幅圖的理解。

2、認真讀讀題目,說說你從題目上了解到了什麼?(題目點名了時間和地點)

3、你還想了解這首詩的什麼內容?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他的創作有什麼特點?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情感?

4、怎樣才能讀懂這首詩?怎樣才能讀好這首詩?

二、以疑促讀,理解詩意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蠶桑的讀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義。

2、指名讀詩,師生正音。

3、默讀古詩,思考大家提出的問題,解決不了的請做記號。

4、小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師指導。

三、解疑品讀,感悟詩情

1、自由品讀,邊讀邊想畫面,同時要注意朗讀的節奏,尤其讀前兩句時要讀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後兩句要讀出繁忙的勞動生活的場面。注意少才又的讀法。

2、指名朗讀,師生共賞。

3、感情朗讀,體會詩情。

四、背誦,積累語言

五、引導自學

《四時田園雜興》

1、先用學習《鄉村四月》的以疑促讀、理解詩意的方法自學。

2、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蒐集描寫田園生活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洞庭、江南”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學習通過看註釋,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薰陶。

 【教學重點】

品味詩句,指導背誦,積累語言。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江南山水的特點,激發愛美的情趣。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獨坐敬亭山

一、激趣匯入

1、導語:

我們先進行課外知識搶答:

唐朝是我國古詩創作最旺盛的時期,在眾多詩人中有兩個最有名的詩人,他們是誰?

(詩聖、詩仙)

2、揭題:

誰來背背李白的詩,會幾首就背幾首。

二、釋題,簡介背景

1、讀題:

看註釋,結合插圖,介紹背景。

2、過渡: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麼,想到些什麼呢?

三、學生自學,初步理解

1、自讀古詩,做到“五不”。

2、自讀古詩,思考問題,並根據註釋,結合插圖,逐句說說詩意。

四、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1、互讀古詩,檢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詩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評議交流。

2、老師點撥:

“閒”是悠閒的意思,在說句意時,要作詞序的調整。即“一片白雲悠閒地飄去”,“厭”的註釋是“滿足”,在說句意時要進行適當的變通。

3、學生質疑:

師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想象一下“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可以用語言描述,也可以用畫面表現。

六、指導朗讀

1、《獨坐敬亭山》圍繞著“靜”來寫,朗讀時注意語調輕緩,節奏要緩慢;通過朗讀,表達詩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種輕鬆感。

2、多種形式讀詩:

指名讀──同位讀──小組讀──齊讀等。

七、吟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讀。

2、討論:

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你最欣賞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詩題

出圖。你知道洞庭湖嗎?誰來介紹一下?我們來欣賞詩人劉禺錫是怎樣描寫的。

二、自由吟讀

1、學生邊讀邊參閱課文註釋,試著理解詩句意思,不懂的隨時發問。

2、根據學生提出問題的普遍性與否,或個別講解或集體理解。

三、指名朗讀,同桌互說意思

1、點撥理解“兩相和”,可以讓學生結合看圖吟誦體會。

2、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誦讀,體會比喻的巧妙。

“鏡未磨”寫出了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的美,真是別出心裁。

3、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遙看,這個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導賞析

1、你覺得哪一句詩寫得好,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

2、與上一首比較,體會不同的景緻及古詩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誦《獨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課外積累

1、說說你知道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2、課外繼續收集山水詩。

六、練習

任選一首,想象景緻,根據自己的理解作畫,並配上詩句。

 第二課時

憶江南

一、複習匯入

背誦前兩首以及課外蒐集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憶江南》是一首詞,又描寫了怎樣的景緻,怎樣的心情呢?

二、讀課文,理解內容

1、帶著上面的問題自由讀,邊讀邊看圖,理解意思。

2、指名讀,讀準生字,結合註釋理解意思。

3、指名看圖說出意思。

4、朗讀領悟詞義,教師做如下點撥:

“憶江南”是詞牌名,詞都有一個牌名。詞的內容也是回憶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經當過杭州刺史。詞中回憶的,就是美麗的江南風光。

舊:從前。

曾:曾經。

諳:熟悉。

勝:超過,勝過。

根據提供的詞語解釋,讓學生自己說說詞句的意思,然後連起來說整首詞的意思。

三、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四、教師小結

1、詩一開頭,詩人先說:“江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讚美。那麼,說江南好,是聽別人說,還是自己親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經,我對江南的風景是那麼的熟悉,那麼瞭解。

2、江南風景好在哪裡?可先讓學生來回答。老師最後歸納: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豔麗,春暖水碧,綠波粼粼。由於紅日的映照,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於江花紅,所以更顯出江水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詩人的記憶裡,所以詞的結尾說──江南風景這樣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五、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1、朗讀的感情基調:

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

2、語調處理:

一、二句要有昂揚的激情,再轉入緩慢回憶,“日出”句聲調高昂,“春來”句聲調柔合平緩,最後一句聲調稍抬高,彷彿是自問,又像是問他人,“能不”語氣要果斷、堅定。

3、在熟讀基礎上讓學生練習背誦。

六、抄寫或默寫

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課後反思】

本課教學是按照運用插圖和老師的導語進入詩境—理解詞句、想象畫面—吟誦詩詞、體驗詩情來進行。學生通過對詩詞的誦讀和欣賞,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風光的美。在學習《憶江南》這首詞時,拓展了另兩首,學生對這首詞的瞭解更深入。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分角色,在對話中鞏固詞義。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6

教材依據

《古詩詞三首》是義務教育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組的課文,它是根據本單元“走進田園,熱愛鄉村”這一專題編排的。

設計思想

《漁歌子》一詞描寫的是江南水鄉春汛時期捕魚的情景。全詩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在設計中,筆者遵循“以生為本”的指導思想,圍繞“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藉助古詩詞這一教學素材,運用“自讀、想象、討論、敘述”等教學方式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突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探求知識,教師則通過簡筆畫、多媒體課件等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情趣,帶領學生進入古詩美妙的意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漁歌子》。

(二)過程與方法

l.訓練學生通過查詢資料,看註釋等方式讀懂詞的意思。

2.通過詞中描繪的情景培養學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詞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

3.使學生感悟詞的魅力所在,培養學生欣賞美、鑑賞美的能力。

教學重點

瞭解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結合詞句展開想象,並能描述出來。

教學準備

1.學生查閱有關詞的資料以及詩人張志和的生平和創作情況。

2.多媒體課件。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一、引入情境,初知詩情

1.同學們,你們喜歡春天嗎?在春天這個萬物復甦、鶯歌燕舞的季節裡,大家都能看到什麼美麗的景物呢?學生自由說春天的景物。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

2.老師這兒也有一些春天的景物,看看哪位同學的想象力最豐富,能根據老師給出的詞語想象出美麗的春天的景象,如果你能把這幅美景說出來,老師就把它畫下來,好嗎?

依次板書三組詞語:青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漁翁、斜風、細雨。學生先分別想象、描述三幅畫面,教師作簡筆畫,再請學生看圖把三組詞語連起來想象一幅美麗的圖畫並描述出來。

設計意圖:學生藉助這些詞彙想象畫面,邊想象邊組織語言,用生動的現代語言描述西塞山邊的美麗,並通過教師的簡筆畫再現出來,既創設了情境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又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同時為後面理解古詩詞的意思埋下伏筆。

二、理解課題

1.有一位叫做張志和的唐代詩人也看見了這麼一幅美麗的情景,於是寫下了一首詞——《漁歌子》。(板書課題和詩人)

1)我們在這個學期的第一課曾學過一首詞《憶江南》,誰來說說什麼是詞,它有什麼特點?

2)教師出示幻燈片,小結詞的特點。

2.瞭解作者。

1)同學們課前查閱了資料,誰來說說你所瞭解的張志和?學生交流課前收集到的有關詩人張志和的資料。

2)教師出示幻燈片,小結詩人生平及創作特點。

設計意圖:通過檢查學生課前查閱資料情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交流使學生了解該詞的寫作背景,為理解“斜風細雨不須歸”作鋪墊。

三、反覆吟誦,感悟意境

1.幻燈片出示《漁歌子》,誰願意讀給大家聽?指名試讀,正音。

2)教師範讀,學生試根據教師範讀劃分重音、節奏,教師小結並用幻燈出示。

3)學生自由練讀,指名讀,小組讀,齊讀。

設計意圖:“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只有在熟讀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詞意。

2.自主品悟

1)在熟讀古詩後我們還應該理解它所表達的意思,要想弄懂古詩詞的意思,你有什麼好方法?學生交流理解古詩詞的方法。

2)學生自讀古詩詞,通過查詢資料、藉助註釋理解詞意,遇到不懂的問題作上記號。

3)小組內交流:

①說說你讀懂了什麼?

②你覺得哪句寫得好,好在哪兒?

③把你最喜歡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給同組的同學聽。

④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記下來,全班交流時共同解決。

4)全班彙報交流。

①小組派代表講解對這首詞的理解,其他同學可以問難質疑,可以補充、更正,教師給予適當點撥。

②重點理解:詩人為什麼會“斜風細雨不須歸”?體會詩人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板書:悠閒自在)

③學生自願感情朗讀自己覺得寫得美的詩句,並說說這句詩寫得好在哪兒?學生互相欣賞,互相評議,老師在此過程中指導朗讀出漁翁悠閒自在的感覺。

5)教師小結:這是一幅垂釣的畫面,青山,漁舟,白鷺,紅桃,青色箬笠,綠色蓑衣,色彩多麼明麗,畫面多麼清新,詩人又為它染上了一層斜風細雨,整個天地浸在一片朦朦的煙雨之中,顯得寧靜而美好。

設計意圖:打破串講的傳統古詩詞學習模式,摒棄逐字逐詞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讀自悟、小組合作學習、全班彙報交流的方式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達到自悟自得。

3.反覆吟誦,感悟詩情

1)播放配樂flash情景動畫,學生感情朗讀。

2)學生自由練習感情背誦。

3)指名試背,師生接句背誦,男女生比賽感情背誦。

4)全班配樂背誦,並閉上眼睛想象畫面。

設計意圖:吟誦是古詩教學中常用的並且行之有效的教法,在瞭解詞中描繪的情景後通過反覆吟誦把體會到的詩情表現出來,並結合配樂情景動畫進一步進入詩境,引起共鳴,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1.動畫欣賞兩首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詞《過故人莊》、《憶江南》。

2.到課外找一找有關描寫景物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兩首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詞的動畫及收集有關描寫景物的詩詞,進一步使學生感受古詩詞的魅力所在,培養學生欣賞美、鑑賞美的能力,激發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

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教師採用創設情境、互動教學的方式,打破串講的傳統古詩詞學習模式,摒棄逐字逐詞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讀自悟、小組合作學習、全班彙報交流的方式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達到自悟自得。在把握古詩的基礎上,創設情境使學生充分感悟到詩文的意境,並且讓學生運用多種表達的方式和詩文互動,從而更深刻的理解詩文。

1.借想象互動。把學生帶入古詩詞境界,瞭解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是該課的一個重點。上課伊始老師就以想象引入情境,讓學生邊想象邊組織語言,激發學生濃厚的的學習興趣,既發展了語言,又為後面理解詩意作好鋪墊。在理解詩意後又讓學生在朗讀、背誦中想象,體味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畫面互動。《漁歌子》的作者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因此他筆下是一片畫意詩情。這首詞不僅有鮮明的山光水色,還有漁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的山水畫。通過讓學生想象畫面,簡筆畫再現畫面,配樂再現情景,讓詩句和詩意化為可以視覺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圖片,引起學生的共鳴。拓展活動中又通過展示情景交融的動畫,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古詩詞的魅力所在,從而達到激發和培養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興趣的目的。

3.借音樂互動。音樂是開啟人們感情閘門的鑰匙。教學音樂成為拉近時空、拉近學生與文字距離的手段。在欣賞詩詞情境動畫時,在朗讀、背誦、想象的時候,均選用了優美的古箏曲以激發學生無邊的遐想。

4.借吟誦互動。新課程標準指出“第二年段(三四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古詩詞教學應讓學生在語言的感悟和情感的薰陶中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吟誦是古詩教學中常用的並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師在課中通過範讀、自讀、小組讀、引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讀中誦,誦中說,說中解詩意、品詩情,悟詩境。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7

【學習目標】

1、認識本課四個生字並正確書寫、運用。

2、體會詩人借不同景物抒發情懷的寫法。

3、感受詩人暗藏於詩中無限的思鄉之情。

【課前準備】

1、瞭解王安石的生平。

2、瞭解唐朝詩人張籍、清朝納蘭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鄉的古詩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1、“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遠離故土的人,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這是人世間最美好、最真摯的情感。同學們,你們學過哪些與“月”有關的詩詞呢?

2、是呀,從古到今,月亮總是讓人情不自禁思念家鄉,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關於月亮的詩。

3、揭示課題: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書課題,瞭解“泊”字字義,選擇正確讀音。)

二、交流資料,瞭解詩人

課前,你收集了詩人的哪些資料,請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

三、整體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讀詩,全班讀,注意讀準字音。

2、自己多讀幾遍這首詩,結合課文註釋,想想詩句的意思,並從中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3、四人小組討論詩句的意思,並說說你最欣賞詩中哪一句。

四、賞析詩句,感悟詩境

1、剛才同學們說得最多的就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句詩(出示),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2、請說說你為什麼喜歡?

3、有同學說,這句詩寫出了江南生機盎然的春天的樣子。現在請和同桌互相說一說:在你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景色呢?暢所欲言。

4、同桌互讀,練說。

5、指數名學生說。

6、小結:

你們的回答真精彩!詩的魅力就在於能用簡短的同一個語句在不同的人的腦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畫面。

7、請你用朗讀把你腦海中勾勒的畫面讀出來,小組內練讀,指名讀。

8、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我彷彿看見了草長鶯飛、滿目新綠的春天,仔細觀察書上的插圖,還能讓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說,同學們理解得多豐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綠”讀出來吧。男女生賽讀。

10、關於“綠”字還有一個故事,引導閱讀“資料袋”。瞭解王安石推敲用“綠”字的故事。

11、看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觸呢?

12、小結:

是呀!一位如此優秀的詩人能為一個字修改十多次,我們在習作中難道不該反覆修改嗎?記住:文章是改出來的。

五、品評詩句,昇華情感

1、這麼美的春色,誰不流連忘返呢?詩人和我們一樣陶醉其間了嗎?

2、詩人想幹什麼?家鄉在哪兒?引導學生從課題和詩句一、二行處理解。

3、請你在教室的地圖上找找它們的位置吧。再好好讀古詩。

4、學生上臺指地名,然後簡介王安石把南京稱為故鄉的原因。

5、你從哪裡讀出詩人急切地想回家鄉呢?

6、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理解。

7、感情朗讀。

六、迴歸整體,深化體驗

1、漂泊在異鄉的遊子對家鄉是多麼的眷戀啊!讓我們一起來感情朗讀這首詩吧。

2、練習背誦。

第二課時

一、回顧內容,談話入題

古詩《泊船瓜洲》讓我們體會到了王安石借春風問明月,何時才能榮歸故里的千般惆悵?那麼宋朝詩人張籍、清朝的納蘭性德又是如何表達思鄉之情的呢?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受

1、讀一讀《秋思》和《長相思》,要求正確、流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詞。

2、指幾名學生讀,正音。

3、看看詩詞題目,你發現了什麼?

4、同樣的思鄉之情,但表達卻不相同。和你的夥伴好好讀詩,看看詩人們是怎麼表達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任選一首讀。

三、品讀詩句,領悟感情

1、詩人那濃濃的鄉情,藏在哪些詩句中呢:讀,勾畫。

2、指名答。

3、“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麼?

4、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指名說。

5、指導朗讀,讀出詩人惆悵滿懷的感覺。

6、詩中詩人借什麼景物來抒發情感的呢?

7、小組內交流:說說下面那句詩的意思。

8、引讀“意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提示:頭腦中想象情景)

9、這一次又一次的想寫信、封信、拆信的過程,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詩人對家鄉的掛念。

10、感情朗讀。

11、王安石見月惆悵,張籍見秋風而感慨。那麼,納蘭性德又是如何將情藏於詩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嗎?

12、小組內討論交流,各抒己見。

13、全班交流,師引導體會“風一更……無此聲”。

四、入情入境,深情朗誦

讀詩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畫面也就不同。我們在朗讀這些詩詞時,一定要想象畫面,要用心體會他們的感情。讓我們再一起朗誦這感人的詩詞吧。

五、找尋規律,識記生字

1、找出本課四個生字,讀讀相關句子。

2、用你認為可行的辦法去記憶。

3、學生練寫。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瞭解內容,體會古詩詞描述的景物和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4、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詞的習慣。

【教學重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並想象描寫的畫面。

2、背誦古詩詞,默寫《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課前準備】

1、師生查閱有關詞的資料以及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作情況。

2、指導學生收集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詞。

第一課時

《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一、由題入手,弄清題意,瞭解詩人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鄉村四月。

師生談話:孩子們,在四月的春天,你們到過鄉村嗎?在你們心目中的鄉村,是怎樣的一種情景?下面我們來看看宋朝詩人翁卷是怎樣來寫鄉村的四月的?

2、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師:仔細觀察插圖,圖上描繪一幅怎樣的生動畫面?

(學生仔細觀察後談感受,教師從“初夏美景”和“農民繁忙”進行指導。)

3、師生交流資料,瞭解詩人: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弄懂詩意

1、教師範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奏,注意“蠶”“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相互評價。

4、小組合作,結合文中的插圖和註釋,利用工具書弄清句意。

5、小組交流,講講詩意。

三、全班交流,品評朗誦,感悟詩情

1、自由誦讀,結合畫面想象古詩描繪的情景。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誦讀昇華。

師:前兩句詩描寫了那些景物?

(綠原、白川、子規、煙雨)

師:作者用這些特有的景物給我們勾勒出一幅江南水鄉圖,誰能用自己優美的語言給我們描述?

(3~5位同學描述)(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裡波光粼粼,天空中煙雨濛濛,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師:這樣一幅美麗動人的鄉村風光,假如你是詩人,你的感受如何?

(喜愛、高興、讚美、欣賞)

師:我們帶著自己的感受邊讀邊想象畫面

師:誰來讀後兩句詩,要讀出自己的感受,說說為什麼要這樣讀。

生1:我從“閒人少”體會到農民都忙農活去了。

生2:從“才……又”知道了農民剛乾完蠶桑又去忙插秧,說明勞動緊張而繁忙,也看得出農民很辛苦。

生3:讀完了這兩句詩,我覺得勞動人民很偉大,我要讚美他們。

……

3、師小結全詩:

前兩句著重寫景,主要寫了江南水鄉初夏時的景色。

後兩句著重寫人,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讚美。

4、學生邊想象畫面,邊有感情地朗讀。

四、熟讀背誦,積累語言

五、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村四月》的方法自學古詩,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想辦法解決。

2、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古詩。

六、鞏固生字,指導書寫

(前兩首詩中出現的生字)

蠶 桑 晝 耘 績

1、“蠶、桑、晝”的讀音,書寫時上下結構要勻稱。

2、“耘、績”書寫時要注意左窄又寬。

七、作業

1、抄寫《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2、收集描寫田園風光古詩詞,選擇一兩首背下來。

附: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書湖陰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簷長掃靜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遊山西村

宋·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二課時

《漁歌子》

一、聯絡詩詞,比較異同,揭示課題

1、學生背誦剛學的兩首詩,教師有感情地吟誦《漁歌子》。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詞:《漁歌子》,請同學們把它和前面兩首詩比較一下,詞和古詩有什麼區別?

2、你知道什麼是詞嗎?

教師簡介: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也就是為曲所填的詞。由於詞的長短不一,還被稱作長短句。這是與詩的不同之處。

3、瞭解作者:

張志和:唐代詩人。今浙江金華市人,在朝廷上做過小官,後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借表現漁父生活來再現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著有《玄貞子》,今流傳《漁歌子》五首。

4、你瞭解或背誦過哪些詞嗎?試著背一背(本冊學了《憶江南》)。

二、初讀感知,反覆吟誦,理解詞義

1、自由讀詞,練習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塞”“蓑”“鷺”“鱖”“箬笠”“簔”的讀音。

2、組內輪流讀詞,相互糾正讀音。

3、小組合作,自己邊讀邊畫出詞中難理解的詞和句,結合文中的插圖和註釋,利用工具書弄清句意。解決不了的問題和同桌交流討論。

三、交流討論,朗讀感悟,想象畫面

1、學生圍繞詞的內容質疑。

2、歸納交流重點:斜風細雨中垂釣的詩人為什麼不想回家?

生:也許是被大自然的美景所吸引,所陶醉。

師:大自然真的很美嗎?你從詞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生:“白鷺展翅高飛,肥美的鱖魚在水面跳躍”我覺得美。

師:請你讀出你的'感受。讀──

生:在西塞山前有一行鷺高飛,我想到了“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句詩。

師:真會聯想,請你讀此句。生讀──

生:我覺得“青山、白鷺、桃花、鱖魚”都美。

師:這些景物的確很美,師邊做手勢(姿態語言)邊讀前兩句詞。

生:我感受到了這些景物一靜一動,動靜結合。

師:真能幹,大家找找詞中出現了哪些顏色?再仔細想想。

生:山是青的,鷺是白的,桃花是紅的,箬笠青的,蓑衣綠的。構成了一幅美的畫面。

師:真會發現,一青一白,一紅一綠,色彩多麼明麗,畫面多麼清新。

大家看看最後一句詞,還有什麼趕來啦?

──斜風細雨(生齊答)

師:是啊,整個大地低沉浸在朦朧的煙雨之中,更讓人流連。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又充滿活力。一切都顯得詩情畫意,難道我們不喜歡這樣的美景嗎?假如你在這樣的環境中,你會怎樣?

生:被陶醉,我要大聲讚美。

生:我要把它畫下來。

生:我要悠閒自在地體驗一番。

……

師:大家明白“斜風細雨不須歸”的原因了嗎?

3、生邊讀邊想象這幅畫面。

4、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四、指導學生書寫生字

塞 鷺 笠

書寫時要注意上下結構勻稱。“塞”注意撇和捺的角度。“鷺”中“路”不能寫得太寬和太長。

五、作業

1、默寫《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2、自選(為語文園地六展示臺做準備):

⑴ 選擇一至二首詩詞,詩配畫。(可以是收集的詩詞)

⑵ 寫一首描寫鄉村景色的小詩。

 【板書設計】

鄉村四月──境美──人忙

成人──日夜辛勞

四時田園雜興

兒童──天真可愛

白鷺 桃花 鱖魚

漁歌子 鄉村美境

斜風細雨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9

【教學目的】

1、認識2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洞庭、江南”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學習通過看註解,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薰陶。

【重點難點】

品味詩句,指導背誦,積累語言。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江南山水的特點,激發愛美的情趣。

【教學方法】

以讀為主,理解成誦。

【教學用具】

課文插圖,洞庭湖圖片,媒體資源:《獨坐敬亭山:李白》、《望洞庭:劉禹錫》、視訊《白居易簡介》。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獨坐敬亭山

一、激趣匯入

1、導語:

我們先進行課外知識搶答:唐朝是我國古詩創作最旺盛的時期,在眾多詩人中有兩個最有名的詩人,他們是誰?

(詩聖、詩仙)

2、揭題:

誰來背背李白的詩,會幾首就背幾首。

二、釋題,簡介背景

結合課文插圖及媒體資源《獨坐敬亭山:李白》,完成下列教學步驟:

1、讀題,看註釋,結合插圖,介紹背景。

2、過渡: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麼,想到些什麼呢?

三、學生自學,初步理解

自讀古詩,思考問題,並根據註釋,結合插圖,逐句說說詩意。

四、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互讀古詩,交流詩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評議交流。

2、老師點撥:

“閒”是悠閒的意思,在說句意時,要作詞序的調整。即“一片白雲悠閒地飄去”。“厭”的註釋是“滿足”。在說句意時要進行適當的變通。

3、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想象一下“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可以用語言描述,也可以用畫面表現。

六、指導朗讀

1、《獨坐敬亭山》圍繞著“靜”來寫,朗讀時注意語調輕緩,節奏要緩慢;通過朗讀,表達詩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種輕鬆感。

2、多種形式讀詩:

指名讀、同位讀、小組讀、齊讀等。

七、吟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讀。

2、討論:

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你最欣賞哪一句?

第二課時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詩題

出示有關洞庭湖圖片。設疑: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地方嗎?

你知道洞庭湖嗎?誰來介紹一下?我們來看詩人劉禹錫是怎樣描寫的。

二、自由吟讀

結合動畫課件《望洞庭:劉禹錫》完成下列教學步驟:

1、學生邊讀邊參閱註釋,試著理解詩句意思,不懂的隨時發問。

2、根據學生提出問題的普遍性與否,或個別講解或集體理解。

三、指名朗讀,同桌互說意思

1、點撥理解“兩相和”,可以讓學生結合看圖及動畫吟誦體會。

2、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誦讀,體會比喻的巧妙。

“鏡未磨”寫出了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的美,真是別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遙看,這個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導賞析

1、你覺得哪一句詩寫得好,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

2、與上一首比較,體會不同的景緻及古詩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誦《獨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課外積累

1、說說你知道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2、課外繼續收集山水詩。

六、練習

任選一首,想象景緻,根據自己的理解作畫,並配上詩句。

第三課時

憶江南

一、複習匯入

背誦前兩首以及課外蒐集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憶江南》是一首詞,又描寫了怎樣的景緻,怎樣的心情呢?

二、讀課文,理解內容

帶著上面的問題自由讀,邊讀邊看課文插圖及動畫課件《憶江南》,理解意思。指名讀,讀準生字,結合註釋理解意思。

指名看圖說出意思。朗讀領悟詞義,教師做如下點撥:

“憶江南”是詞牌名,詞都有一個牌名。詞的內容也是回憶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經當過杭州刺史。

利用視訊資源《白居易簡介》,介紹白居易情況:

詞中回憶的,就是美麗的江南風光。

舊:從前。

曾:曾經。

諳:熟悉。

勝:超過,勝過。

根據提供的詞語解釋,讓學生自己說說詞句的意思,然後連起來說整首詞的意思。

三、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四、教師小結

詩一開頭,詩人先說:“江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讚美。那麼,說江南好,是聽別人說,還是自己親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經,我對江南的風景是那麼的熟悉,那麼瞭解。

江南風景好在哪裡?可先讓學生來回答。老師最後歸納: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豔麗,春暖水碧,綠波粼粼。由於紅日的映照,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於江花紅,所以更顯出江水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詩人的記憶裡,所以詞的結尾說──江南風景這樣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五、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朗讀的感情基調: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

語調處理:一、二句要有昂揚的激情,再轉入緩慢回憶,“日出”句聲調高昂,“春來”句聲調柔和平緩,最後一句聲調稍抬高,彷彿是自問,又像是問他人,“能不”語氣要果斷、堅定。

在熟讀基礎上讓學生練習背誦。

六、抄寫或默寫

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10

一、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得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朗讀、解讀、悟讀課文,瞭解內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得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第一課時

鄉村四月 四時田園雜興

一、以圖導題 ,理解題意

1、仔細觀察插圖,說說你對這幅圖的理解。

2、認真讀讀題目,說說你從題目上了解到了什麼?(題目點明瞭時間和地點)

3、你還想了解這首詩的什麼內容?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他的創作有什麼特點?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情感?

4、怎樣才能讀懂這首詩?怎樣才能讀好這首詩?

二、以疑促讀,理解詩意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蠶”“桑”的讀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義。

2、指名讀詩,師生正音。

3、默讀古詩,思考大家提出的問題,解決不了的請作記號。

4、小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師指導。

三、解疑品讀,感悟詩情

1、自由品讀,邊讀邊想畫面,同時要注意朗讀的節奏,尤其讀前兩句時要讀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後兩句要讀出繁忙的勞動生活的場面,注意“少”“才”“又”的讀法。

2、指名朗讀,師生共賞。

3、感情朗讀,體會詩情。

四、背誦,積累語言

五、引導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先用學習《鄉村四月》的以疑促讀、理解詩意的方法自學。

2、小組內交流,教師知道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蒐集描寫田園生活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第二課時

一、創設情境,理解課題

二、

1、老師範讀《漁歌子》,你能感受到什麼?

2、你們瞭解詞嗎?試著說一說。

3、簡介詞的內容。

4、簡介作者背景:

張志和:在朝廷作國小官,後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就借表現漁夫生活來再現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三、渲染氣氛,理解詞義

1、配樂朗讀,營造氣氛。

2、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整體感知。

3、指名朗讀,師生正音。

4、自由學習,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畫出來。

5、小組交流學習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指導。

7、教師小結:

這首詩有鮮明的湖光山色,有漁翁閒適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

四、反覆吟誦,感悟意境:

1、教師範讀,再入意境。

2、自由朗讀,邊讀邊想象每一個畫面。

3、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4、小組輪讀,相互欣賞。

5、感情朗讀,感悟意境。

五、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到課外找一找有關描寫景物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3、默寫兩首古詩。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11

【設計理念】

這篇精讀課文包括兩首古詩《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和一首詞《漁歌子》。本次教學教師執教的是《鄉村四月》和《四時田園雜興》。三首詩詞都是描寫田園風光的,內容淺顯,生字不多。

本設計體現了單元主題與文字細讀二者之間的關係,根據古詩的體裁特點,採用自然、活潑、形象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盡情地感知、領略和欣賞美的情愫。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誦讀、想象吟誦、拓展閱讀等過程,感悟詩文中所蘊涵的語言美、意境美、思想美,從而實現學生心靈與文字之間真誠的對話,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鑑賞美的能力。

【教學目標】

1、會認、會寫“蠶、桑、晝、耘”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體會詩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閱讀古詩的興趣和對古詩的熱愛,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體會詩文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Mp3音樂

【課時分配】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課件出示憶江南的畫面,播放音樂。教師朗誦《憶江南》。江南的風景令無數詩人折服,寫下了許多千古名篇,請同學們開啟課本108頁,我們一起學習古詩詞三首。(板書古詩詞三首)

2、想象一下,漫步在江南,你聽到、看到、聞到些什麼?(課件播放圖片)

3、南宋時期,浙江有一位詩人翁卷把江南的田園風光描繪的淋漓盡致,這節課就讓我們先來欣賞他的——鄉村四月

4、瞭解詩人

出示詩人簡介:翁卷,字靈舒,永嘉(今浙江省溫州)人。南宋詩人,為“永嘉四靈”之一。他喜歡田園生活,擅長寫田園詩。

(設計意圖:上課伊始,教師配樂朗誦白居易的《憶江南》,並讓學生配樂欣賞江南風景圖,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創設出學習情境,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後帶領學生走進文字。)

二、通讀全詩,感受詩的節奏美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2.檢查字音,相機糾正。教師範讀。

3、再讀詩句,讀準節奏。

4、學習生字:蠶、桑;瞭解多音字“了”。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讀古詩,解決所有的障礙。)

三、合作探究,理解詩意,感悟詩的意境美

師:請同學們小組內讀一讀古詩,藉助註釋和插圖,互相交流,理解一下詩的意思。

思考:鄉村四月給你最深的感受是什麼?(景美人勤)

師生、生生交流對詩句的理解。進而,逐句吟誦古詩。

(設計意圖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而我認為古詩教學更應多讀。所以,在此環節,我主要採用齊讀、個別讀、自由讀、小組交流讀、男生讀、女生讀等多種方法。力爭做到以讀代講,讀中感悟,讀出感覺,讀出魅力!)

四、迴歸整體,感悟詩情之美

1、教師總結,學生背誦古詩。

2、師生共唱本詩。

(設計意圖當讀詩到一定程度時,就無法用語言來表達了,通過唱來抒發了。學生學詩的情趣更濃)

五、自學古詩《四時田園雜興》

1、生藉助學古詩的方法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2、全班交流,說一說農人在忙些什麼?並用“才了……又”的句式造句。

3、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讀一讀,背一背,吟一吟,用你熟悉的曲子唱一唱)。

(設計意圖:在學習了《鄉村四月》的基礎上,教師以問題“鄉村忙碌的只有四月嗎?”引出《四時田園雜興》,讓學生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後,自主閱讀,思考,感悟古詩,進而全班交流,教師適當點撥,讓學生再次體味鄉村人們的勤勞忙碌。充分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使課堂教學中的三維目標有機結合在了一起。)

六、拓展延伸,詩心畫意滿心間

1、在忙忙碌碌中,轉眼又到豐收的季節了。看,又是一幅怎樣的景象?(課件出示: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2、的確,鄉親們的辛勤勞動創造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所以,許多詩人心向田園,情繫田園,留下了許多著名的詩篇。那你還知道哪些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詞?(生自由回答)

(設計意圖:藉助主題詩詞,拓展學習內容,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串起位於學生最近發展區之內的認知材料,用詩詞中的語言和情感薰陶學生,這樣將學生的學習內容進行拓展延伸,既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又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

七、推薦作業

老師向大家推薦《山居秋暝》、《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清平樂·村居》,課下請同學們找一找,讀一讀,背一背。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12

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瞭解內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第一課時

鄉村四月

四時田園雜興

由題入手,弄清題意

1.板書課題。

2.自由讀題,說說題意。鄉村四月是指江南農村初夏的時節。

3.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4.簡介詩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反覆誦讀,弄懂詩意

1.教師範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奏,注意蠶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4.組內輪讀,試著利用工具書或文中註釋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講講詩意。

品評朗讀,感悟詩情

1.自由誦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初夏時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讚美。少才又突出了勞作的繁忙。

3.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背誦,積累語言

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村四月》的方法自學,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並默寫這首詞。

3、想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的畫面,並描述出來。

教學重點:

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結合詞句展開想象,並能描述出來。

教學時間:

一課時

課前準備:

背誦課文查閱資料瞭解有關詞的知識。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欣賞唐宋名家名詞。

讀生字:塞箬蓑

二、自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自讀全詞,整體感知。

讀《漁歌子》有什麼感覺?這首詞寫了哪些景物?

自讀詞,提出疑問。

四、細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1、《漁歌子》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人?

2、自學、對照註解或字典理解字詞的意思。

讀生字:塞箬蓑

斜風:微風歸: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詞的意思。

在美麗的西塞山前,幾隻白鷺飛上天空。河邊粉紅色的桃花正在盛開,清澈見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鱖魚在遊動。在風景如畫的河邊,詩人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沐浴著斜風細雨,久久不願離去。

五、總結昇華

請同學們自願理解詞意。

全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讀《詞兩首》。

板書設計:

白鷺飛斜

風細雨

漁歌子

桃花流水

熱愛大自然

鱖魚肥

不須歸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學會詩詞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註釋理解詞義。

2、能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

3、背誦這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

4、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課時目標】

1、第一課時:

⑴ 學會前兩首詩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註釋理解詞義。

⑵ 能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

2、第二課時:

⑴ 學會詩詞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註釋理解詞義。

⑵ 能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

⑶ 背誦這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

⑷ 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本課設計側重從蒐集整理資料、潛心品析吟誦、對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字進行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佔鰲頭;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美,讀中悟情。

【教學重點】

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教學難點】

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教學準備】

1、教師:

課件。

2、學生:

蒐集相關資料,做好對課文的預習。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獨坐敬亭山

一、激趣匯入

1、導語:

我們先進行課外知識搶答,唐朝是我國古詩創作最旺盛的時期,在眾多詩人中有兩個最有名的詩人,他們是誰?

(根據學生課堂反應,教師提示:一個稱詩仙,一個稱詩聖)

2、揭題:

誰來背背李白的詩,會幾首就背幾首。

(生在可能會背要學習的這首,應該表揚,且可順勢揭題)

二、釋題,簡介背景

1、讀題,看註釋,結合插圖,教師介紹背景。

2、引語: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麼?想到些什麼呢?

三、學生自學,初步理解

1、要求學生圍繞問題,自由讀詩,並根據註釋,結合插圖,逐句說說詩意。

(盡:完。獨去閒:可以交換詞序解釋,悠閒地獨自離去了)

2、指名回答,評議交流。

三、吟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讀。

2、討論: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你最欣賞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詩題

出示教學掛圖。你知道洞庭湖嗎?誰來介紹一下?我們來欣賞詩人劉禹錫是怎麼描寫的。

(板書詩題)

二、自由吟讀

1、學生邊讀邊參閱課文註解,試著理解詩句意思,不懂的隨時發問。

2、教師根據學生提出問題的普遍性與否,或個別講解或引導集體理解。

三、指名朗讀,同桌間逐句說說意思

1、點撥理解兩相和,可以讓學生結合看圖吟誦體會。

2、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誦讀,體會比喻的巧妙。

(用鏡子比喻水面的明淨光亮,似乎並沒有奇特之處,同學的作文中也常常這樣描寫,這裡讓人感到新穎的是用未磨的鏡子來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帶水霧,在月光映照下,呈現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的美,所以詩人不說它像明鏡,而說它像未磨的鏡,真是別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壯闊的山水,只因是遙看,所以才像白銀盤裡一青螺。這個比喻用得非常妙,單從一隻白銀盤裡安放一顆青螺來看,就是一件設色淡雅、造型精緻的藝術品了,再用它來比喻洞庭湖中屹立著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設的大自然景象縮小成陳設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四、引導賞析

你覺得哪一句詩寫得好,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

與上一首比較,體會不同的景緻及古詩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誦《獨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課外積累

1、說說你知道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2、佈置課外作業,繼續去搜集。

3、下節課(或者語文活動課)上進行交流。

六、練習

任選一首,想象景緻,根據自己的理解作畫,並配上詩句。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背誦前兩首以及課外蒐集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憶江南》是一首詞,又描寫了怎樣的景緻,怎樣的心情呢?

二、讀課文,理解內容

1、帶著上面的問題自由讀,邊讀邊看圖,理解意思。

2、指名讀,讀準生字,結合註釋理解意思。

3、指名看圖說出意思。誦讀領悟詞義,教師做如下點撥:

憶江南是詞牌名,詞都有一個牌名。詞的內容也是回憶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經當過杭州刺史。詞中回憶的,就是美麗的江南風光。

舊:從前。

曾:曾經。

諳:熟悉。

勝:超過,勝過。

4、根據提供的詞語解釋,讓學生自己說說詞句的意思,然後連起來說整首詞的意思。

三、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四、教師小結

詩一開頭,詩人先說:江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讚美。那麼,說江南好,是聽別人說,還是自己親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經,我對江南的風景是那麼熟悉,那麼瞭解。

江南風景好在哪裡?可先讓學生來回答。教師最後歸納: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豔麗,春暖水碧,綠波粼粼。由於紅日的映照,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於江花紅,所以更顯出江水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詩人的記憶裡,所以詞的結尾說──江南風景這樣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五、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朗讀的感情基調: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

語調處理:一、二句要有昂揚的激情,再轉入舒緩回憶,日出句聲調高昂,春來句聲調柔和平緩,最後一句聲調稍抬高,彷彿是自問,又像是問他人,能不語氣要果斷、堅定。

在熟讀基礎上讓學生練習背誦。

六、抄寫或默寫

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14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回顧激趣

我們曾經學過不少關於描寫兒童的詩,你還記得嗎?試著背一背。

二、初讀詩文,展現畫面

1.今天我們又要來學習兩首描寫兒童生活的詩。請同學們朗讀兩首古詩。在學生朗讀中,注意正音。“蓑”讀suō,“遮”讀zhē,不要讀成平舌音。

2.在《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中,你分別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三、精讀詩文,走近畫卷

1.你最喜歡哪首古詩?選一首自己研讀理解。

2.自由組合小組,合作探究,選擇一首詩進行研讀,瞭解詩意,理解字詞,逐句解決。

3.老師參與學生的研究。

四、品讀詩文,走進畫卷

  1.學習第一首詩。

(1)“草鋪橫野六七裡,笛弄晚風三四聲。”你感受到了什麼?

六七裡方圓的原野鋪滿了青青的野草,三四聲悠揚的笛聲和著微微的晚風傳來。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麼的悠閒自得、怡然而樂,感受到的是一種野趣。

帶著自己的感受讀讀這兩句。

(2)“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你看到了什麼?說說感受和意思,然後朗讀。

牧童牧牛回來已到黃昏,晚飯吃得飽飽的,無憂無慮,還沒脫下蓑衣就躺在院子裡,悠然自得地看那漸漸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麼的舒暢,他的生活是無憂無慮,非常愜意。

(3)詩句中描寫了牧童歸來後的場景,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從哪裡看出來的?

一個“弄”,一個“臥”。(可愛、調皮、疲倦)

(4)說說詩中描繪的畫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兩句詩意連起來說一說。

  2.學習第二首詩。

(1)“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讀了這兩句,你好象看到了什麼?

一隻小船上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理解詩句意思,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十分奇怪為什麼沒有雨,他們也把傘張在那兒,原來他們是在遮雨,而是別出心裁,用傘試風。

“張、使風”描繪出兩個淘氣、可愛、天真的孩子。

(3)朗讀詩句,讀出孩子的調皮,感受那悠閒的畫面。

五、再讀詩文,感受意境

1.比較兩首詩的人物,你更喜歡哪位詩人筆下的“頑童”?為什麼?

2.背誦古詩。

六、拓展延伸,想象畫卷

1.選擇其中一幅畫面,進行想象,改寫成一篇有趣短文。

2.默寫《牧童》。

第二課時

一、揭題,初知“美”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南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

2.釋題:

(1)介紹作者辛棄疾。

(2)簡介宋詞以及詞牌名:清平樂。

(3)村居,詞的題目。“居”什麼意思?(居住) “村居”呢?(居住在鄉村)

二、初讀,走近“美”

1. 聽朗讀錄音,看圖畫。

2.請同學自由地來讀這首詞,把它讀正確,流利。做到字字讀準,句句通順。

3.讀得怎樣?請你的同桌來評一評,你讀給我聽,我讀給你聽。

4.學生再讀。讀讀、看看、想想。讀懂的記下來,不懂的做記號。

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應該怎麼辦呢?

請同學們通過你喜歡的途徑進行合作探究,可以,可以找資料,可以相互討論,可以看圖、可以聯絡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師請教。

三、品讀,感受“美”

1、通過剛才的學習,說說自己的收穫。(先說前面的,再說後面的,依次說。注意說話要有條理,先說字意、詞意、再說句意。)

(1)“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圖知道。你感到了什麼?(簡樸的鄉間生活,但很美。特別是青青草讓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學生朗讀。

(2)“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學生自由的輕聲讀這句,感受到了什麼:一對頭髮花白的老夫婦滿臉通紅,大概剛喝了酒,他們親熱相待,用鄉音聊天說話。)

僅僅是酒讓他們醉了嗎?如此溫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麼不令人醉呢?

(3)一對白髮夫妻操著吳音正在親密地聊天,他們為什麼感到這樣幸福呢?請同學們細細閱讀下面的內容。

(4)追問:作者是怎樣寫出孩子們的可愛的呢?(大兒子在河東豆地鋤草,二兒子在編織雞籠,最喜歡的是頑皮的小兒子,在河邊伏著剝蓮蓬、取蓮子。)

(5)讀讀看,從讀中感受到了什麼呢?

(6)同學們讀得真好!是的,這戶人家雖然住的是──“茅簷低小”,但是周圍的環境很美──“溪上青青草”,這戶人家翁媼之間──“醉裡吳音相媚好”,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多幸福的鄉村生活啊,那對白髮夫妻陶醉了。

2.用生動的語句將你欣賞到的這副畫面描繪給大家聽聽。

3.你能用朗讀,把詞中的情趣表現出來嗎?(他的朗讀彷彿讓老師和同學們親眼目睹了那充滿情趣的鄉村田園生活)

四、再讀全詞,回味“美”

1.想一想,這對白髮翁媼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又有勤勞可愛的兒子,心情怎麼樣?(要求找出詞中的“醉”字進行品味。)

2.作者偶爾看到了白髮翁媼的生活環境,心裡又想些什麼呢?(繼續品味“醉”字。)

3.那對白髮夫妻陶醉了。作者辛棄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這樣的畫面之中。你呢?

4.配樂朗讀或背誦。

五、課外拓展,延伸“美”

1.背誦這首詞。

2.把這首詞改編成一篇優美的短文。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四個生字並正確書寫、運用。

2、體會詩人借不同景物抒發情懷的寫法。

3、感受詩人暗藏於詩中無限的思鄉之情。

【教學重難點與突破方法】

1、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人借景抒情的方法,感受詩情。

2、突破方法:

充分朗讀,討論。

【教學準備】

1、瞭解三位作者生平。

2、收集思鄉的古詩。

【教學程式】

一、學習《泊船瓜州》

1、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⑴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遠離故土的人,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這是人世間最美好、最真摯的情感。同學們,你們學過哪些與“月”有關的詩詞呢?生回憶,師總結:是呀,從古到今,月亮總是讓人情不自禁思念家鄉,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關於月亮的詩。

⑵ 揭示課題: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書課題。瞭解“泊”字字義,選擇正確讀音)

2、交流資料,瞭解詩人:

課前,你收集了詩人的哪些資料,請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

3、整體把握,初步感知:

⑴ 指名讀詩,全班讀,注意讀準字音。

⑵ 自己多讀幾遍這首詩,結合課文註釋,想想詩句的意思,並從中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⑶ 四人小組討論詩句的意思,並說說你最欣賞詩中哪一句。

4、賞析詩句,感悟詩境:

⑴ 剛才同學們說得最多的就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句詩(出示),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⑵ 請說說你為什麼喜歡?

⑶ 有同學說,這句詩寫出了江南生機盎然的春天的樣子。現在請和同桌互相說一說:在你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景色呢?暢所欲言。

⑷ 同桌互讀,練說。

⑸ 指數名學生說。

⑹ 小結:

你們的回答真精彩!詩的魅力就在於能用簡短的同一個語句在不同的人的腦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畫面。

⑺ 請你用朗讀把你腦海中勾勒的畫面讀出來,小組內練讀,指名讀。

⑻ 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我彷彿看見了草長鶯飛、滿目新綠的春天,仔細觀察書上的插圖,還能讓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⑼ 指名說,同學們理解得多豐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綠”讀出來吧。男女生賽讀。

⑽ 關於“綠”字還有一個故事,引導閱讀“資料袋”。瞭解王安石推敲用“綠”字的故事。

⑾ 看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觸呢?

⑿ 小結:

是呀!一位如此優秀的詩人能為一個字修改十多次,我們在習作中難道不該反覆修改嗎?記住:文章是改出來的。

5、品評詩句,昇華情感:

⑴ 這麼美的春色,誰不流連忘返呢?詩人和我們一樣陶醉其間了嗎?

⑵ 詩人想幹什麼?家鄉在哪兒?引導學生從課題和詩句一、二行處理解。

⑶ 請你在教室的地圖上找找它們的位置吧。再好好讀古詩。

⑷ 學生上臺指地名,然後簡介王安石把南京稱為故鄉的原因。

⑸ 你從哪裡讀出詩人急切地想回家鄉呢?

⑹ 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理解。

⑺ 感情朗讀。

6、迴歸整體,深化體驗:

⑴ 漂泊在異鄉的遊子對家鄉是多麼的眷戀啊!讓我們一起來感情朗讀這首詩吧。

⑵ 練習背誦。

二、學習《秋思》《長相思》

1、回顧內容,談話入題:

古詩《泊船瓜洲》讓我們體會到了王安石借春風問明月,何時才能榮歸故里的千般惆悵?那麼宋朝詩人張籍、清朝的納蘭性德又是如何表達思鄉之情的呢?

2、初讀古詩,整體感受:

⑴ 讀一讀《秋思》和《長相思》,要求正確、流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詞。

⑵ 指幾名學生讀,正音。

⑶ 看看詩詞題目,你發現了什麼?

⑷ 同樣的思鄉之情,但表達卻不相同。和你的夥伴好好讀詩,看看詩人們是怎麼表達的?

⑸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任選一首讀。

3、品讀詩句,領悟感情:

⑴ 詩人那濃濃的鄉情,藏在哪些詩句中呢?讀,勾畫。

⑵ 指名答。

⑶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麼?

⑷ 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指名說。

⑸ 指導朗讀,讀出詩人惆悵滿懷的感覺。

⑹ 詩中詩人借什麼景物來抒發情感的呢?

⑺ 小組內交流:

說說下面那句詩的意思。

⑻ 引讀“意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提示:頭腦中想象情景)

⑼ 這一次又一次的想寫信、封信、拆信的過程,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詩人對家鄉的掛念。

⑽ 感情朗讀。

⑾ 王安石見月惆悵,張籍見秋風而感慨。那麼,納蘭性德又是如何將情藏於詩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嗎?

⑿ 小組內討論交流,各抒己見。

⒀ 全班交流,師引導體會“風一更……無此聲”。

4、入情入境,深情朗誦:

讀詩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畫面也就不同。我們在朗讀這些詩詞時,一定要想象畫面,要用心體會他們的感情。讓我們再一起朗誦這感人的詩詞吧。

【同伴互評】

設計者將三首古詩融為一體,第一首古詩精講,第二首略講,第三首古詞就基本上放手讓學生自己悟,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上的循序漸進。在詩文學習中,教師較好地抓住了以詩情為主的教學方式,沒有拘泥於以詩講詩,同時又注意了三首古詩的一貫性,讓學生體會到,鄉思的表達也各有不同的特點。如果在最後一部分加上一個三詩的對比,相信對錶達方式的感悟,學生會有更深的理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