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麵醬經典散文

來源:文萃谷 9.98K

甜麵醬在江南一帶可謂家喻戶曉,是江南人家餐桌上的一道傳統美味。隨著物質的極大豐富,如今甜麵醬雖已淡出百姓餐桌,但甜麵醬的記憶,仍印刻在老江南人的心裡。

甜麵醬經典散文

從前,每年只要一入夏,江南人家家戶戶做醬幾成一道風景線。在民間,做醬俗稱晒醬,因甜麵醬主要是靠太陽晒出來的。到了初夏時節,日平均氣溫達到二十五度以上時,就要開始做晒醬的準備工作了。醬缸是必備工具,一般使用的都是粗砂醬缸,講究一點的人家使用上釉的醬缸,比較常見的有黃釉和綠釉醬缸,如沒有醬缸,用大口的甕頭亦可晒醬,將醬缸或甕頭洗淨晾乾備用。黃梅天來臨之前,家家都要準備晒醬了,晒醬的工藝並不複雜,大致是這樣的。先要做醬糕頭,人們各自根據家庭人口的多少,再決定晒多少醬。人少晒上十斤八斤面的醬也就足夠了,人多就多晒一些,晒上幾十斤面的醬也夠吃一年了,麵醬再甜也不能當飯吃。

入梅後,做醬糕頭的第一步是和麵,用普通的.麵粉加溫水適量將麵粉拌勻揉透,就像擀麵條一樣,但比擀麵條簡單。將揉好的麵糰蒸熟,等熟麵糰冷卻後,切成骨牌樣大小一塊塊,攤在匾裡晾一下,然後將其裝在竹製的淘籮裡,上面用麥柴蓋好,鄉村人家都把裝有醬糕頭的淘籮,放在通風蔭涼的弄堂裡,城裡人家住私房的也放弄堂裡,住公房的沒弄堂,醬糕頭放在陰涼處就可以了。另外還有一個細節要注意,醬糕頭放在那不能不管不問,走過想起就要端起淘籮簸一簸,讓醬糕頭上下翻動,以便儘快生出醬黃,一出梅就可以晒醬。大約經過十天半月,看到醬糕頭上都生滿金黃色的醬黃時,就可以晒醬了,而且一定能晒出上等好醬。如果部分醬糕頭上生有黑色黴斑,則晒出的醬就會差一些。醬糕頭生成醤黃以後,再將其攤在籩裡晒乾備用。

梅雨天一過,晴熱高溫接踵而至,第二道工序是下醬,下醬也很簡單,按一斤醬糕頭四兩鹽的比例,將鹽放進適量的開水溶化,等鹽開水一涼,就將其倒入醬缸或甕頭,把醬糕頭放進去,醬糕頭在淡鹽水中慢慢溶化成麵醬,醬缸口要有防蠅設施,醬缸和甕頭口必須用紗罩。晒醬是第三道工序,也是能否晒出好醬的關鍵工序,醬缸要曝晒而且不能漏進雨水。只要不下雨,醬缸必須在屋頂上日晒夜露, 這樣才能做出上等的甜麵醬。若遇到下雨天,醬甕頭口用來盆蓋好,大口的醬缸用雨具斗笠蓋好,天好了再拿掉遮蓋物。

記憶裡,我家人多,每年都要晒幾十斤面的醬,這個任務都由母親一人擔擋,從做醬糕頭到下醬晒醬,看似簡單的活,她都做得一絲不苟。她說過,甜麵醬大家都會做,可不是都能做好的,靠技巧更要下功夫,才能做出品味純正的甜麵醬。我家的醬晒得多,每年都要晒幾缸,醬缸不夠時再用甕頭。醬缸都上房後,母親一天要觀察幾次 ,還要防下雨,儘管晒醬如此煩瑣,但母親卻毫無怨言,農人家在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化的年代,多晒點醬就不愁沒有飯菜了。晴熱天氣裡,一般只要連續晒上十來天,做成的甜麵醬就能吃了,盛上一大碗就能直接上飯桌了,如放在飯鍋裡蒸一下更好,搭粥搭飯都非常鮮美可口,甜麵醬成了江南人餐桌上的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

甜麵醬做好後,人們還能利用它醃製葷素醬菜,常醃的葷腥是豬肉,蔬菜有嫩茄子、黃瓜、菜瓜和團瓜等。我家醃醬菜也是母親的事,麵醬做得多,醃的醬菜自然也就多,一般每年都要醃上醬菜一兩缸。由於家庭經濟拮据,買不起豬肉,只能買點便宜的豬頭,將豬毛收拾乾淨剔除骨頭,用鹽醃上一天再放進醬缸,醬豬頭就成了昔日江南的一道名菜,如今想品嚐恐怕也難覓了。我家的醬豬頭,一般都要留到過年時才能讓我們享用。我家常醃的醬菜品種要多一些,除了上述的茄子瓜類外,母親還要醃青椒、刀豆等,醬刀豆又嫩又脆,可謂醬菜中的上品。醃瓜類時,只見母親將瓜洗淨剖開,去子後再攤在匾裡晾晒,待其脫水後加鹽醃一天再放入醬缸醃製。另外,節儉的母親還發明瞭用生的香瓜醃醬菜,因生香瓜不能吃扔了又可惜,但醃出的醬菜絲毫不比團瓜醬菜差,村婦們因此都仿效。醬和醬菜是越晒越鹹,因此,晒好的醬和醬菜,就必須從屋頂搬入屋內,存放在屋的一角即可。

江南人自制的甜麵醬,那才是名副其實的無汙染綠色食品。記憶裡,母親用甜麵醬做的炒菜,至今仍讓我齒頰留香。如甜麵醬炒香乾丁肉絲,甜麵醬炒香乾丁毛豆,甜麵醬炒青椒片肉絲等,那真是美味佳餚。在那任何物品都要憑票供應的年代,江南人的甜麵醬和醬菜,從當年的夏吃到秋,從當年的冬吃到來年的春。尤其在蔬菜淡季或風雨落雪天,甜麵醬和醬菜,就可以伴隨著人們一日三餐。甜麵醬和醬菜,吃完了正好入夏,接著再做甜麵醬,再醃醬菜,如此迴圈,世代相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