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5篇

來源:文萃谷 3.12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5篇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

目標

⒈知識與技能:使學生掌握除法的第二種分法,懂得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幾份,也可以用除法計算,進一步認識除法的含義,並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⒉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積極動手操作的能力。

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養成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除法的第二種分法及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難點 使學生掌握除法的第二種分法,懂得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幾份,也可以用除法計算。

教法學法 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

主 要 教 學 流 程

一、引入新課

⒈教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除法的初步認識。

⒉分小圓片:教師拿出8個小圓片。要把這些小圓片分給另一些同學,每個同學分2個,可以分給幾個同學?接著教師讓學生注意觀察,老師是怎樣分的。使學生知道,教師把小圓片先拿2個分給一個同學,同時拿出2個小圓片分給另一個同學,再拿出2個小圓片分給第三個同學,最後拿出2個小圓片分給第四個同學。也就是每2個小圓片分給一個同學,分完後問學生:分給了幾個同學?學生觀察出:8個小圓片,每個同學分2個,可以分給4個同學。

想一想:剛才老師是怎樣分的?同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

二、新授

⒈出示教科書第19頁的例題5.

⑴教師:每4個放一盤是什麼意思?(每一份是4個竹筍)

⑵用自己的'學具動手擺一擺20個竹筍,按每4個放一盤,可以放幾盤?(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對操作有誤的同學給予個別指導)

學生分完後,教師請一個同學到黑板前面來演示分的過程。(教師要強調四個四個的分,每4個放一盤,也就是每4個為一份)

⑶讓學生回顧分的過程和結果,提問:我們剛才是怎樣分的?分的結果怎樣?

小結:我們分竹筍的時候,把4個竹筍放一盤,求能放幾盤?實際上就是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這種方法也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⑷指導算式的寫法。

①竹筍的數量是20個,這是表示要分的數量,寫在除號的前面。每4個放一盤,就是每份是4,寫在除號的後面。分的結果是可以放5盤,5是分的份數,寫在等號的後面。

板書:20÷4=5

②讓學生說一說除法算式20÷4=5表示什麼意思?(表示有20個,每4個分一份,可以分成5份)

③認識除法各部分的名稱:被除數、除數、商。

⑸小結: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了除法,就是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來計算,並認識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稱。

⒉練習:教科書第19頁做一做的第1題。

提問:一共有多少個小圓片?每堆有幾個小圓片?可以分成幾堆?(先讓學生動手擺一擺)

怎樣列除法算式?(要擺的小圓片是12個,除號前面寫12,每堆6個,除號後面寫6,可以分成2堆,等號後面寫2)請一個同學讀一讀這個除法算式。(12除以6等於2)再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麼?(把12按照每6個一份可以分成2份)

⒊練習:教科書第19頁做一做的第2題。

三、鞏固練習

⒈完成教科書第20頁練習四的第4題。

要分的糖葫蘆有幾串?那被除數應該寫幾?每個小朋友2串糖葫蘆,表示什麼?除數應該寫幾?可以分給幾個小朋友?商應該寫幾?

完成後要學生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麼?

⒉完成教科書第21頁練習四的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後,教師講評。

⒊完成教科書第21頁練習四的第6題。

要求學生認真讀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然後再列式。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

五、板書設計

認識除法的各部分名稱

20個竹筍,按每4個放一盤,可以放幾盤?

20 ÷ 4 = 5

被除數 除數 商

表示:有20個,每4個分一份,可以分成5份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2

教學內容:

教材第48頁例2,第50頁練習十一第4、5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初步掌握沒有括號的兩級兩步運算式題的運算順序。

2、過程與方法:掌握脫式計算的書寫要求,並會正確地進行脫式計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及書寫規範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掌握沒有括號、含兩級運算的兩步式題的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計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訂正時,讓學生說說每個算式裡含有哪些運算,是按怎樣的運算順序進行計算的。

教師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裡,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運算。

二、探究新知。

我們計算的兩步式題,都是直接寫出得數。為了看清楚運算的步驟,便於檢查運算過程,可以寫出運算的步驟和每次計算的結果,用一種新的格式來表示,即脫式。

1、教學例2。

(1)觀察例2圖,說說圖意

(2)列式

4×3=12 12+7=19

4×3+7=19 7+(4×3)=19 7+4×3=19

引導學生明白:第一行是分步算式,第二行是綜合算式。

(3)脫式計算

4×3+7 7+4×3

(4)提問:觀察這兩個算式,你發現了什麼?

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裡,有乘法和加、減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後,都要先算乘法。

因此算式7+(4×3)和算式7+4×3是一樣的'。

(5)脫式計算54÷6-7 7+54÷6

(6)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裡,有除法和加、減法,不管除法在前在後,都要先算除法。

2、小結

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裡,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後算加、減法。

三、鞏固練習

1、教材第48頁做一做

強調:計算兩步式題時,必須首先觀察,確定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2、第50頁練習十一第5題。

先計算算出結果,再進行比較。

四、總結

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裡,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到右按順序計算。

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裡,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後算加、減法。

五、佈置作業

第50頁練習十一第4題。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3

一、學習目標

1.能靈活地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整百、整千數加減法的口算。

2.通過自己探索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精神和與同學積極合作的意識。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二、學習重難點:

重點:掌握整百、整千的進(退)位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難點:演算法的多樣和優化。

三、學習準備:

ppt課件

四、學習過程

活動一:準備練習,複習舊知,為新知學習奠定基礎。

出示準備題要求能快速準確地計算出結果。

活動二、教學新課。

讓學生學會用自己學習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活動流程

1、出示主題圖,引導學生看圖。

爺爺去商場買電器,買了一臺大電視機,和一臺冰箱。

2、根據這幅圖提出數學問題。學生自由說一說

問:(1)爺爺一共花了多少錢?

(2)電視機和電冰箱哪個的價格貴?

(3)買電冰箱比買電視機多了多少錢?

想一想:要用什麼方法來解決?

根據問題列出相應的算式。進行並彙報。

學習卡一:

一共花多少錢?用加法計算

算式:20xx+1000=()

1、交流演算法

()個千加()個千是()個千,也就是()

2、電視機和電冰箱哪個的價格貴?買電冰箱比買電視機多了多少錢?

先自己獨立想一想,再進行小組交流,講明白你的想法,聽懂他人的想法,選擇你想計算的算式。

算式是:20xx-1000=()

()個千減()個千是()個千,也就是()。組織學生進行彙報,教師板書算式。

3、完成“做一做”,第1題

活動三:

1、你能用80、50、130這三個數寫兩個加法和兩個減法算式嗎?

學習卡二: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80+50=13050+80=130

130-80=50130-50=80

2、在練習本上做做、想想應該怎麼算?

學習卡三:900+600=9000+6000=

1500-600=1500-600=

組織小組活動,解決問題集體校正

3、完成“做一做”,第2題

4、學生完成練習十七第1題。

認真看圖,說說圖意,解決問題。

五、拓展性練習

(設計意圖)通過多樣的練習鞏固新知。

五、課堂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整百、整千數不進(退)位加減法計算時,只要把0前面的數相加減,再在得數末尾添上與整百、整千數相同的`個數的0。

整百、整千數加減法,先把整百整千看作幾個百、幾個千再相加減,實際上是把整百、整千數加減法轉化成10以內、20以內的加減法。

板書:

1000+ 20xx=3000

1個千+2個千= 3

2個千- 1= 1

《整百整千數的加減法》的教學反思

謝桂仙

《整百整千數的加減法》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學過“整十數加減整十數”“整十數加減兩位數”的基礎上學習整百整千數的加減法,學生已經懂得了相同數位才能相加減的道理,可以說這部分內容不是很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採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1、採用類比推理的方法來學習加減法。

在教學新的計演算法則時就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識方法類推出新的知識方法。本課中教師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間的聯絡,把新知轉化為舊知,然後類比推出其他相同的計算方法。當學生探討出1000+20xx=3000時,及時引導學生想1+2=3和想1個千加2個千之間的聯絡,都是想1+2=3這種方法。

2、注重呈現形式的豐富多彩。在數學教學中,我努力讓孩子們願意親近數學、瞭解數學、喜歡數學,從而主動地從事數學學習。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特徵,採取適合於他們的表現形式,培養他們一種願意甚至喜愛的積極情感。

3、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自已的想法。整堂課也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

1、由於本節課是學習如何計算整百整千數的加減法,所以應該多讓學生進行一些手上的練習,我在這方面做的不好,只注意了學生口頭的表述,準備的練習只是讓學生用嘴說,而沒有親自動手練。

2、在教學過程中,在解決難點問題時,還應該加大放手力度,讓學生討論充分,給學生充足的思維空間。

每一次上課都有每一次的思考,而每一次的思考我都有了新的收穫。相信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取長補短,不斷努力探索,讓自己的理論和實踐水平更上一層樓。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4

教學內容:

課本P23頁例1,練習五第1~3題。

教學目標:

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過比較分析的思維過程,使學生體驗到可以用多種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訣求商的簡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初步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教學重點:

使學生學會求商的方法。

教學難點:

用多種方法求商。

教學準備:

情景圖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圖,講述猴媽媽給小猴分桃的故事。

【設計意圖】:故事引入,激發學習興趣。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看圖,思考問題:小猴摘了幾個桃子?猴媽媽準備分給幾隻小猴?

動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組動手分一分,並說說分的過程。

(2)、小組合作,交流方法。

我們通過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給4只小猴。如果我們不動手分,那該怎樣想呢?

學生交流想法。

揭示課題,板書課題: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12÷3的商是幾?你是怎樣算的?

學生彙報並說明解題思路。

小結。

【設計意圖】:通過操作為下面的抽象思維作準備,使學生由直觀向抽象過渡。通過相互交流、啟發達到共同發展的效果。讓學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訣求商的過程中逐漸加深對計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應用,加深理解

引導學生完成第24頁的“做一做”第1題。

(1)、要求學生利用口訣獨立解決,並想想這些題目有什麼特點。教師巡視指導。

(2)、交流彙報。

引導學生完成練習五第1題。

學生認真觀察圖,說說圖意。然後獨立完成。

3、引導學生完成練習五第2、3題。

【設計意圖】:寓學習於遊戲中,並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讓學生體會被除數和除數一樣時商是1。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教學反思: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在觀察鐘面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時間單位的認識,利用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進行簡單換算。

2、能根據鐘面,計算經過時間。

3、在回顧時、分、秒的過程中,培養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探索實踐的能力以及積極的學習情感與態度。

二、教學重點:

熟練讀出鐘面上的時刻

三、教學難點:

能正確說出鐘面上接近正時的時刻 經過時間的.計算

四、教學過程:

(一)引出課題

今天我們來上一節複習課,課前老師讓大家準備了鐘錶模型,猜一猜,今天我們複習什麼?板書:時分秒的複習 請同學們回想一下,關於時分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同桌交流一下,回憶不起來的可以翻一翻書。

(二)梳理內化 提煉方法

全班交流,師隨機引導,並適時板書

(1)鐘面 鐘面上有12個大格,60個小格。時針走一個大格是1時,分針走一個小格是1分,秒針走一個小格是1秒。

(2)時分秒的關係 1時=60分,1分=60秒。

(3)1時多長?1分有多長?1秒有多長? 老師還知道,發電廠1秒鐘發的電,可供一戶家庭用三個月。你有什麼感想?

(4)會讀鐘面上的時刻 指一生結合鐘面講讀法,再指一優生結合鐘面講時針不好確定時的讀法。

(三)分層練習 提高能力

1、同學們學會了這麼多時分秒的知識,下面老師要考驗大家,能不能利用學過的知識靈活解決問題,你們願意接受挑戰嗎?

(1) 3分=( )秒 4時=( )分 120分=( )時 60秒=( )分 1分30秒=( )秒 2時40分=( )分

做在練習本上,指生讀答案,選1題說說是怎麼想出來的

(2)數學書94頁第11題(現場反饋)

(3)數學書94頁第12題,(獨立完成,彙報交流)

2、為了獎勵大家,我們來玩一個遊戲,請大家拿出鐘錶模型,同桌合作,一人撥一個時刻,另一人快速讀出來,然後再交換角色。

3、小麗同學有堅持記日記的習慣,自從學習了時分秒的知識,她專門寫了一篇數學日記,我們一起來看看。指生讀。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6

課題:

銳角和鈍角的初步認識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會辨認銳角和鈍角。

2、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銳角和鈍角的特徵。

3、學生在建立銳角和鈍角的表象同時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學會辨認銳角和鈍角,知道銳角和鈍角的特徵。

教學難點:

直角、銳角和鈍角三者的區別和聯絡。

教學準備:

課件、三角尺等。

教學過程:

預設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活動效果

一、情境匯入,複習鋪墊

複習:上節課我們認識了直角,生活中很多物體的角都是直角,你是怎樣判斷的?

可是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的角都是直角,(課件出示銳角和鈍角)你瞧!這兩個角是直角嗎?也直角有什麼不同?

設疑:這些角,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它們是什麼角呢?

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角。(板書課題)

二、互動新授

1、認識銳角和鈍角

(1)比一比

課件出示例5中的隊旗和紅領巾圖。

問:同學們這是少年先鋒隊隊旗和紅領巾,上面有這樣兩個角,老師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它們比一比,看看有什麼發現?

教師根據學生得出的結論,介紹並板書:

比直角小的角是銳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鈍角。

(2)動手做角

強調學生做角時:一隻手動,另一隻手不動。

①拿出活動角,做一個銳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銳角的大小一樣嗎?(銳角的大小不一樣,但都比直角小)

②拿出活動角,做一個直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直角的大小一樣嗎?(一樣)

③拿出活動角,做一個鈍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鈍角的大小一樣嗎?(鈍角的大小不一樣,但都比直角大)

(3)連一連(教材41頁做一做第2題)

課件出示,說說是什麼角,再連一連。

提出問題:怎樣驗證?

引出學生思考,得出:用三角尺的直角來驗證。

組織學生進行驗證,如發現錯誤給予糾正。

教師小結:根據角的大小可以把角分為三類:以直角為標準,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銳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鈍角。(補充課題)

三、深入感知

1、認一認

認真觀察你手中的三角尺,剛才我們知道了三角尺上有一個角是直角,那剩下的兩個角是什麼角呢?

小結:每一個三角尺上都有兩個銳角。

2、練習八第9、10、11題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學到了哪些知識?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7

教學內容

課本第4—5頁中的例3及相應的“算一算”,“課堂活動”中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購物的情境,感受混合運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數學的實用價值。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小括號的作用,能正確計算帶有小括號的兩步混合運算z

3、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購物情境,掌握混合運算與生活的聯絡。

難點: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括號的作用,能正確計算帶有小括號的兩步混合運算。

教學準備

例3的教學情境掛圖。

教學過程

一、前題診測

1、提問:不含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什麼?

2、計算:24+480÷6205÷5×8

432-23+5525×18-400

先指名口答運算順序,再讓學生獨立計算,在此基礎上進行全班反饋、矯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學例3。

出示例3教學情境圖,引導學生認真觀察。

(1)理解圖意。

問:從圖上你能知道了什麼?

(2)引導解決問題。

①先讓學生用分步式獨立解決“兒童衣服多少元一件”這個問題,組織全班交流,說說分步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麼?

②讓學生試著用一個算式解決問題,組織討論“213-78÷3”這個算式是否符合解決此題的順序,進而探討出用小括號“()”來幫忙。

③引導歸納出: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式題計算時要先算小括號裡面的。

2、練習。

讓學生完成課本第4頁中的“算一算”。

先指名學生口答運算順序,然後讓學生獨立計算,最後進行全班反饋矯正。

 三、鞏固深化

指導學生完成“課堂活動”中的第1、2題。

四、全課小結

提問:帶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順序是怎樣的?請舉例說明。

 五、作業佈置

練習一第7頁第4題。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8

教學內容:

教材第72~73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能辨認生活中的簡單圖案是由一個圖形經過軸對稱或平移等運動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拼貼或設計圖形,將所設計的基本圖形通過軸對稱、平移等運動創造出自己喜歡的圖案。

2.會將相同的圖案拼在一起,並根據實際確定所觀察成果的基本圖形,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形的運動。

3.經歷觀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過程,獲得對圖形的運動設計圖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圖形運動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在欣賞美麗圖案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軸對稱、平移和旋轉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學的美妙,體會數學的價值。

目標解析:

這是一節“綜合與實踐”的活動課。在學生學習了軸對稱、平移和旋轉等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操作活動,能運用所學的軸對稱、平移和旋轉等圖形運動的知識,欣賞並創造圖案,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形的運動,逐步發展空間觀念,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能運用圖形運動的知識設計圖案。

教學難點:

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剪刀、固體膠、手工紙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設疑自探

(一)呈現素材,感受數學美

1.課件出示教材第72頁的圖案,學生欣賞。

2.觀察感悟,發現規律。

(二)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設計師們正是將一個圖形通過軸對稱、平移等變換設計出美麗的圖案,今天,我們也來當一回小小設計師。(板書課題)

二、動手實踐,解疑合探

(一)觀察想象,認識一個圖形的運動

1.找基本圖形

(1)這些美麗的圖案分別由哪個圖形運動而來的呢?請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幅圖找一找。

(2)學生反饋,教師在黑板上貼出基本圖形。

2.體驗一個圖形的運動

(1)想象:這些基本圖形通過怎樣運動得到原來的圖案?

(2)操作:將課前剪下教材123頁附頁2中的圖形,用一個基本圖形模擬運動。

(3)描述:這些圖案分別是怎樣設計出來的?

(二)動手操作,理解一個圖形的運動方法

1.小組合作,動手拼擺

小組先討論選擇一個基本圖形和圖形運動的方式,想象圖形運動後拼出的圖案,再在正方形中貼出美麗的圖案。

2.彙報展示,對比分析

討論:(1)你設計的'圖形是怎樣運動的?

(2)你操作前想象的圖案和你操作後實際的圖案一樣嗎?

(3)同一個基本圖形運動設計出的作品為什麼會不一樣?

(三)自主設計,創造美麗的圖案

1.提出要求,想象設計

(1)提出操作的要求。

在上圖左上角的方格中設計一個新的圖案,並畫出來,再將它作軸對稱、平移或旋轉運動,創造一個美麗的圖案。

(2)想象設計好的圖案。

2.動手實踐,嘗試設計

將自己設計的圖案畫在正方形格子紙中。

3.彙報交流,鼓勵創新

(1)說一說:你設計了一個什麼基本圖形,怎樣運動的?

(2)比一比:設計好的圖案和你之前想象的一樣嗎?

(3)賞一賞:誰設計的圖案最美麗,誰設計的圖案更有新意?

三、質疑再探

1.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用到了我們學過的哪些知識?

2.走進生活,欣賞生活中利用圖形的運動設計出的美麗圖案。

四、運用拓展

(一)合作學習,感受一組圖案的運動

1.相互比較,想象一組圖形的運動。

小組裡有哪些同學設計的圖案是一樣的,想一想,如果把這些相同的圖案拼在一起會怎樣呢?

2.小組合作,感受一組圖案的運動。

在小組內將相同的一組圖案拼在一起,再全班交流,互相欣賞。

(二)聯絡舊知,鞏固有餘數除法的知識

1. 是由( )組 組成的。

(1)用什麼方法計算?根據學生會回答教師板書:8÷4=2(組)

(2)出示學具,學生擺一擺、圈一圈。

2.9幅 ,可以組成( )組 。

(1)學生說想法,教師板書:9÷4=2(組)……1(幅)

(2)學生用學具驗證。

(3)學生回答:算式中的9、4、2、1分別表示圖中的哪部分?

3.15幅 ,能拼出( )組 ,若拼成4組,還需要再增加( )幅 。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9

三維

目標 ⒈知識與技能:鞏固除法的含義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稱,為後面學習2~6的乘法口訣求商打基礎。

⒉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積極動手操作的能力。

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養成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

重點 鞏固除法的含義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

難點 鞏固除法的含義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稱。

教法

學法 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

教學

準備 練習題卡。

主要教學流程

完成教科書第16頁練習三的第7題。

先讓學生獨立寫出除法算式,然後再全班講評。

⒈6除以3等於2。(複習除法的讀法)

⒉被除數是15,除數是3,商是5。(複習除法各部分的名稱)

⒊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複習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⒋9個蘋果,每3個一份,分成了3份。(複習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二、完成教科書第16頁練習三的'第8題。

乘法算式:5×3=15

除法算式:15÷3=5 15÷5=3

要提問學生為什麼這樣列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書第17頁練習三的第9題。

一部分的同學拿口訣,一部分的同學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學讀算式,然後問“我的朋友在哪裡”,拿口訣的同學就說“你的朋友在這裡”。也可以交換著玩。

四、完成教科書第17頁練習三的第10題。

要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然後全班講評。重點要問學生為什麼這樣列式?

五、課堂小結。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0

一:指導思想:

本期數學教學仍以新課標精神為指導,注重有創新、開放精神的主動學習,同時,努力培養學生嚴謹、塌實的優良習慣,從而達到二年級應掌握的知識、技能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年級學生67人,總體來看,學生在100以內的加減法,表內乘法的計算方面基本達到教學要求,但少數學生的計算速度和正確率仍需提高。在數學知識的應用方面,學生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但一部分學生欠仔細、靈活。在數學的學習習慣上,聽課習慣、作業習慣都有一定進步,但學生在學會審題上還需要培養和訓練。

三:本期教學內容:

以人教版(新課標)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為教材。

(一)教學要求:

1.認識計數單位“百”和“千”,知道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係;掌握萬以內的數位順序,會讀、寫萬以內的數;知道萬以內數的組成,會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能用符號和詞語描述萬以內數的大小;理解並認識萬以內的近似數。

2.會口算百以內的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會口算整百、整千數加、減法,會進行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計算,並能結合實際進行估計。

3.知道除法的含義,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乘法和除法的關係;能夠熟練地用乘法口訣求商。

4.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含義,經歷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會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知道小括號的作用,會在解決問題中使用小括號。

5.會辨認銳角、鈍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轉現象,會在方格紙上將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或豎直方向平移。

6.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知道l千克=1000克。

7.瞭解統計的意義,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5個單位)和簡單的複式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並能進行簡單的分析。

8.會探索給定圖形或數的排列中的簡單規律;有發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有運用數學去創造美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的信心。

10.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建立學好數

11.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12、口算的分階段要求:

┌────┬────────────——┬─────────────——┐

│ │ 單元結束時 │ 期末 │

│ ├─────┬──────——┼──────┬──────——┤

│ │平均錯誤率│ 速度 │平均錯誤率 │ 速度 │

├────┼─────┼──────——┼──────┼──────——┤

│ │ │絕大多數達到 ││絕大多數達到 │

│表內除法│ 6%│ │ 4%以內 │ │

│ │ │每分鐘做8題 ││每分鐘做10題│

└────┴─────┴──────——┴──────┴──────——┘

(二)教學重點:

1、表內除法。

3、用數學解決問題。

(三)教學難點:

培養生學會獨立審題的能力;學會解決各種應用題。

四:培優補差措施:

1、認真備好課,夯實基礎知識,確保每一個學生紮實掌握新知,鞏固舊知。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多給關注,多給發言機會,激發其參與熱情。

2、在課堂教學中確保雙基的基礎上,注意適時發展優生的思維,培養優生的能力,從而也帶動中差生的發展。培優主要體現在兩個途徑上:

(1)、在每堂課的新知教學後,安排適量發展練習題。

(2)、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每個知識點上,適時引導,相機點撥,給學生“摘桃”的機會。

(3)、利用每週的思維訓練時間,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組織愉快的思維訓練。

五:減負提質措施:

1、鑽研好《新課標》,精心備好課,確保課堂教學質量。

2、教學任務在課內完成,課外儘量不留作業,或只留興趣性、發展性作業。

3、對學生的要求要合理,充分肯定每一個學生的優點,不用一個刻度要求每一個學生,作業佈置分層進行,避免部分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心理負擔。

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內容課時

1解決問題5

2—5表內除法(一)16

6—7圖形與變換6

7—8表內除法(二)6

8—9萬以內數的認識7

11克和千克3

11—14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13

15統計4

16找規律4

17—18複習8

第一單元解決問題

單元要點分析

教材內容:這部分教材是學習兩步應用題的開始,先通過圖文應用題來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係,主要以加減複合的應用題為主,適當的再出現乘加、乘減複合的應用題。在教學中可以從一步應用題出發,再慢慢的使它轉變成一道兩步計算的應用題。以便使學生更好的認識兩步應用題的結構以及它與一步應用題的聯絡與區別。向學生介紹小括號,並能夠正確的使用小括號,會利用小括號列出兩步應用題的解答算式。

重、難點:

1.會分析兩步應用題的數量關係,找出中間問題,確定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2.能夠正確的使用小括號,利用小括號列出兩步應用題的綜合算式,而且能進行計算。

關鍵:會分析兩步應用題的數量關係,正確列式解答應用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了解兩步應用題的結構,初步學會口述應用題的條件和問題,會分析應用題中的數量關係,會用分步和綜合兩種方法來列式解答兩步計算的應用題,並學會正確的使用小括號。

1、加減、連減應用題

第一課時:加減兩步應用題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4頁例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熱愛數學的良好情感。

教具、學具準備:教科書第1~3頁遊樂園情境放大圖片或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

1.師:同學們,休息日的時候,你最喜歡做什麼?

2.出示遊樂園情境圖,談話:“我們看看畫面中的小朋友們在做什麼?”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畫面上來。

3.讓學生觀察畫面,提出問題。

教師適當啟發引導: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戲?學生自由發言,提出問題。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把畫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戲場景中(見課本圖)。

師:看到這個畫面,你想知道什麼?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板書: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

2.明確畫面中所提供的`資訊。

師: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

3.小組交流討論。

(1)應該怎樣計算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

(2)獨立思考後,把自己的想法在組內交流。

(3)選派組內代表在班級交流解決問題方法。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5.觀察比較兩種方法的聯絡。

明確兩種方法的結果都是求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問:把分步解答的兩個算式合成一個算式該怎麼辦?

學生自己嘗試列綜合算式。

板書:(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麼想的?

7.小結。

三、鞏固應用

1.練習一的第1題,讓學生說明圖意,明確計算的問題後,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然後請幾名學生說一說解決問題的方法,給有困難的學生以啟發。

2.練習一的第4題,選取了中國國家足球隊參加20xx年世界盃預選賽亞洲區十強賽的內容,通過計算總分,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教師不必強求學生必須利用多種方法,只要解決問題就可以了。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解答後讓學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啟發,加深理解。彙報解決問題的思路時,教師結合題目的具體內容,適當滲透思想教育。

3.讓學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的問題可以用本節課學習的知識來解答。學生自編題目,互相解答。

四、全課總結

1.請同學們說一說,這節課有哪些收穫。

2.教師強調:請同學們嘗試用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去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反思: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圍繞問題的解決採取與之相關的資訊,創設開放性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數學資訊,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找解題的思路,初步學習解決兩步計算應用題的解題步驟與方法。課堂上老師採用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交流自己的解題方法,從而拓寬了學生的解題思路,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自覺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第二課時:連減應用題

教學內容:教學連減應用題,教科書第5頁的例題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兩步連減應用題的結構,學會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並會列綜合算式。

2.學會使用小括號列綜合算式,並瞭解小括號的作用。

教具準備:教科書第5頁的掛圖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

1.教師出示下列口算卡片,讓學生快速口算。

15+6= 25-8= 30+7= 6+24=

27-9= 14+6=20-7= 19-9=

2.一輛空調車上有42人,中途下車8人,又上來16人,現在車上有多少人?

要求學生自己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列式計算並說出每—步算式表示的意義。

二、新授課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兩步應用題”(出示課題:兩步應用題)

1.教學例2。

出示教科書第5頁的掛圖,讓學生認真觀察畫面。

(1)提問: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畫面的內容。

根據畫面的內容編一道應用題。

可先讓學生自由編題,然後出示:麵包房一共做了54個麵包,第一隊小朋友買了8個,第二隊小朋友買了22個,現在剩下多少個?

(2)全班同學讀題後提問: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分別是什麼?根據“一共做了54個麵包,第一隊小朋友買了8個”這兩個條件可以求什麼?

(第一隊買後還剩多少個)怎樣列式?[54—8=46(個)]

那要求還剩下多少個?又該怎樣列式?[(46—22=24(個))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1

教學內容:

冀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85、86頁。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經歷自主嘗試計算經過時間的過程。

2、會計算所經過的時間。

3、使學生學會傾聽並能夠和同學進行有效交流。

4、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習慣學情分析:

學生認讀時間已經不是問題,但是計算經過的時間有一定的難度,容易出錯,所以這節課要多練習。

教學重點和難點:會計算所經過的時間。

教學過程:

一、微課匯入。

1、師:同學們,又到了我們快樂學數學的時間了。今天,老師把我們的一位老朋友青請到了課堂上。走,一起去微課視訊裡和它見見面吧。

(播放微課視訊。)師:看完了這段視訊,老師想問問你們的老朋友時鐘在生活中都有什麼用途啊?設計意圖:用微課視訊的形式複習舊知,為學習新知做鋪墊。

2、師:聰聰也是一位會記錄時間的.孩子,上個星期天,聰聰過得非常快樂,我們一起回顧一下他都做了些什麼。請大家認真觀察每張照片,看看他們什麼時刻幹什麼?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知道圖中聰聰在幹什麼。

師:你們很會描述圖片中的時刻和活動,那你能給這四幅圖排排序嗎?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理解時刻的先後順序。

二、新授。

1、師:現在大家知道了這麼多關於時間的資訊,如果老師想知道聰聰玩碰碰車需要多長時間,需要知道哪些資訊呢?需要知道事件的開始時刻和結束時刻。

師:那“用了多長時間”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從開始時刻到結束時刻經過的時間。

師:現在我們已經找出了聰聰玩碰碰車的開始時刻和結束時刻,經過的時間到底怎麼求出來呢?請大家拿出學習單,根據學習指導一,自學這部分內容。

學生自主嘗試根據提示用數數法和計演算法解決問題。

師巡視指導,然後請學生分享思考過程。

數數法:從開始時刻往後數時間,一直數到結束時刻,分針走過3大格,每大格表示5分,一共經過15分。

計演算法:經過時間=結束時刻-開始時刻9時45分-9時30分=15分引導學生注意單位相同才能相減。

師:求出來的15分也是時刻嗎?師生共同探討時刻和時間的區別:時刻是指一天中某一特定的時間點;

時間是指從某一時刻到另一時刻的間隔。

2、師:通過自主學習,我們知道了聰聰玩碰碰車用了15分。如果老師還想知道聰聰在公園裡玩了多長時間,又需要知道哪些資訊呢?學生找出開始時刻和結束時刻。

師:同樣我們可以用數數法和計演算法解決這個問題。先來試試數數法吧。

先讓學生嘗試數出分針走了幾大格,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

師:大部分學生沒有數出來,沒關係,老師教給大家一個小妙招:先找出一箇中間時刻,把這一段時間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數,再相加。我們就能容易地解決這個問題了。想不想試一試?請學生拿出學習單,根據學習指導二自學這一部分內容。

在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後,請學生分享思考過程。

數一數:從開始時間9:10數到中間時刻10:00,經過50分,在從10:00數到結束時刻10:30,經過30分,一共經過80分。

還可以從9:10數到10:10,經過60分,再從10:10數到10:30,經過20分,一共經過80分。

計演算法:經過時間=結束時刻-開始時刻 10時30分-9時10分=1時20分師:為什麼數數法和計演算法得出的結果不一樣?是算錯了嗎?引導學生推匯出80分=1時20分。

3、師:你們真聰明,老師想考考大家,如果聰聰和爸爸因為堵車9:50才進入公園,還是10:30離開,你能用計演算法求出來聰聰在公園裡玩了多長時間嗎?把你的想法記錄在學習單上吧。

10時30分-9時50分=40分分不夠減,要向時借1時當60分用。

小結:我們通過自學探討了計演算法的兩種情況,當結束時刻裡的分夠減,直接相減;

當結束時刻裡的分不夠減,向時借1時,當60分用。

3、師:同學們,通過前面的自主學習,你們肯定對時間有了一定的概念。接下來你們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估一估聰聰做下面事情需要多長時間嗎?生自由回答。

三、鞏固。

1、生自主完成練習單上習題1。

指名學生回答,並說出計算過程。

2、師:請你們當時間小管家,安排一下自己的時間吧。

請學生分享自己的時間安排。

四、同學們,今天這節課你們有什麼收貨?你有什麼想對時間說的嗎?生自由回答。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2

教學內容:

旋轉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轉這中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2、通過學生的操做體會旋轉,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應用數學的意識。

重點難點:

感知旋轉

教學過程:

一、體會感受

1、觀察電風扇、風車等旋轉的物體

2、請同學們用手比劃一下它們是怎麼動的。

3、舉生活中有沒有象這樣子的一些運動呢,請呢舉例子說明。

象這樣的一類的現象我們把它叫做什麼什麼呢?

判斷:哪些物體的運動屬於旋轉。

二、感受旋轉的方向。

1、展示兩類按照不同方向旋轉的物體,讓學生進行分類。

2、說說你為什麼要這樣分。

3、出示鐘面,讓學生觀察,秒針是怎麼樣旋轉的。

4、給旋轉按不同的旋轉方向起個名字。

小結:象這樣一類跟秒針一樣從左往右轉動的叫作順時針轉動,而跟它相反的轉動叫逆時針旋轉。

三、動手做一做

1、完成43頁第三題。

2、自己表演一個旋轉。讓你手裡的.東西旋轉起來。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轉動。

4、動手完成課本42頁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轉美,創造旋轉美

1、出示紫荊花圖,讓學生想想它是怎麼樣被創造出來的?

2、用旋轉創造出美麗的圖案。

全課總結

同樣注重口語的表達,有的學生說電扇是旋轉現象,還有的學生說水龍頭是旋轉現象,必須糾正:電扇扇葉轉動是平移現象,開啟或關閉水龍頭時是旋轉現象。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3

冊數:二年級下冊

教師姓名:

任教班級:

二年級數學教學進度

教學計劃

一、本學期教學的指導思想

1、重視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知識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具體情景,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增加聯絡實際的內容,為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3、注意選取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

4、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索的氣氛中學習。

5、把握教學要求,促進學生髮展適當改進評價學生的方法。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資料收集整理、表內除法、圖形的運動、混合運算、有餘數的除法、萬以內數的認識、克和千克、數學廣角——推理、總複習等。

三、教學目標

1、瞭解統計的意義,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認識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複式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並能進行簡單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義,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乘法和除法的關係;能夠熟練地用乘法口訣求商。

3、認識軸對稱、平移和旋轉,剪一剪等。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4、使學生經歷把平均分後有剩餘的現象抽象為有餘數除法的過程,初步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含義。

5、結合生活實際,體會生活中有大數。感受學習大數的必要性,經歷數數的過程,能認識萬以內的數,結合實際物體知道這些數的組成與分解。

6、認識生活中常見的秤。在實踐活動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體有多重,瞭解克、千克的實際意義及1千克=1000克。

7、通過一系列的'猜測、比較、推理等活動,使學生感受簡單推理的過程,

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數與組合數。

四、情感態度

1、通過對周圍現實生活中有關事例的調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和創新精神。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3、通過觀察操作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學會欣賞數學美。

4、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學好數學家的信心。5、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習興趣和敢於探索的科學精神。訓練學生養成認真審題,仔細驗算的良好習慣。

6、進一步學習用具體的數學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經歷與他人交流活動,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五、教學措施

1、從整體上把握教學目標。不光憑經驗,過去看樣提,現在也怎樣提;也不能搬課本,凡是課本上有的內容,都不作統一的教學要求,而應該根據教學指導綱要,結合教學進行適當的調整。

2、要尊重學生,注重學法滲透。在學習中,不包辦代替和以講代學,把課堂中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探索,交流和練習。

3、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

4、注重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答應用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動用所學的知識解答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簡單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以致用的意識。

5、注意教學的開放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課本中的一些例題和習題的編排突出思考過程。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暴露思維過程,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

6、滲透德育,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

第一單元資料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單元學生主要學習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學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掌握統計資料的記錄方法,並能根據統計圖表的資料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使學生了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初步瞭解統計的基本思想方法,認識統計的作用和意義,逐步形成統計觀念,進而養成尊重事實、用資料說話的態度。

學情分析

上學期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分類,能正確地進行計數,所以填寫統計表時不會感到太困難,其關鍵在於引導學生學會收集資訊,整理資料,根據統計表解決問題。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較多的生活經驗,能利用統計圖表中的資料作出簡單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體會統計的作用。本單元教材選擇了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絡的生活場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生的校服、講故事比賽、春遊的人數情況統計等,同時滲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識,使學生明確統計的知識是為生活服務的。教學內容更加註重對統計資料的初步分析。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要鼓勵學生參與到活動之中,在活動中不斷培養動手實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並加強與同伴的合作與交流。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使學生經歷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能利用統計表的資料提出問題並回答問題。

數學思考:瞭解統計的意義,學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問題解決: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並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4

教學內容:

教材第67頁例5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並能運用有餘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經歷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認真審題的良好習慣。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知餘數在生活中的靈活應用,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目標解析:

本課教學目標是在學生已學習表內除法和有餘數除法的基礎上定位的。結合學生熟悉的划船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最多與至少的含義,運用所學的`有餘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的選擇進一法或舍餘法確定問題的結果,進一步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感知餘數在生活中的靈活應用。

教學重點:

運用有餘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根據實際情況對餘數進行合理取捨。

教學準備:

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設疑自探

(一)交流:用最多和至少說一句話。

(二)複習匯入

1.複習有餘數的除法。

口算教材第69頁第3題。

2.彙報交流,以舊引新。(板書課題)

二、解疑合探

(一)提出問題,理解題意。

1.課件出示例5

22個學生去划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他們至少要租多少條船?

2.審題交流

(1)你知道了什麼?

(2)每條船最多坐4人什麼意思?

(3)至少要租多少條船什麼意思?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1.學生嘗試解題,教師巡視指導。

2.多種方式感受進一法。

(1)畫圖表示

(2)數字表示:4,4,4,4,4,2,要租5+1=6(條)船。

(3)列式表示:224=5(條)2(人)

還多出的2人,應該再租一條船,共要租5+1=6(條)船。

3.比較辨析,理解進一法。

(1)討論辨析,明確進一法。

①有些同學認為租5條船就夠了,你怎麼想?

②餘下來的2人怎麼安排?

(2)比較優化,掌握列式表示法。

(三)檢驗結果,梳理強化。

1.回顧反思:他們至少需要6條船,解答正確嗎?

2.乘法驗證:5條船最多隻能坐20人,所以要坐22人至少要6條船。

三、質疑再探

師生總結:這節課你有收穫嗎?

餘數在生活中真是太調皮了,有時候需要加1,有時候需要舍掉,一不小心就會出錯。在今後的學習中、生活中,我們會經常遇到有餘數的問題,只要同學們認真審題,靜心思考,根據實際情況對餘數進行合理的取捨,就能成為餘數的好朋友。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四、運用拓展

(一)基本練習(第67頁做一做的第1題)

1.審題,理解題意。

2.思考,獨立解答。

3.質疑:結果為什麼要加1?

(二)變式練習( 教材第67頁做一做的第2題 )

1.小麗有10元錢,買3元一個的麵包,最多能買幾個?

(1)弄清題意。

(2)獨立解答。

(3)討論交流,理解舍餘法.

思考:餘下的1元,還夠再買一個麵包嗎?

2.用這些錢能買幾個4元的麵包?說說理由。

(三)綜合練習(教材第70頁練習十五的第8題)

學生獨立審題思考解答後,彙報交流,引導學生綜合考慮3種花的情況,以束數最少的花為標準確定。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會用若干玻璃球表示某個物品的質量。

2、經歷用選定的物品和玻璃球作單位測量物品質量的過程。

3、對測量活動有好奇心,能積極參與有趣的測量活動,培養初步的估計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用玻璃球做單位測量物體有多重。

教具準備:

天平、玻璃球、水果、一元硬幣、生活用品等。

一、談話匯入,引出課題

1、師:孩子們,這是多少錢呀?一元錢能買到什麼?誰來說一說?學生說......

有一天,小紅和小麗一起,每人拿著一元錢,去商店買同一種一元10個的玻璃球,售貨員給了小紅10個,給了小麗9個,售貨員這樣做對嗎?公平嗎?嗯,這樣是不對的,是不公平的。他們都應該買到相等的10玻璃球,小紅有10個,也應該給小麗10個。

為了解決這種不平等不公平的問題,我們需要有衡器作為一種衡量的標準,而這種標準就是我們要來認識的天平,天平是衡器中的一種。

二、自主探索

(一)、探索新知

1、認識天平師:孩子們,在你們的桌子上,老師給你們準備了幾臺天平,咱們來觀察一下,你看到的天平是什麼樣子的?學生回答。

天平是由支架、指標和兩個托盤組成的……

2、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探究點1:用天平比較物體的輕重判斷蘋果和梨,哪個輕?哪個重?我這裡有一個蘋果,和一個梨,請孩子們掂一掂,通過你的感受來說一下,哪個輕?哪個重?再來猜一猜,把他們天平的托盤上,會有什麼現象?師:你觀察到了什麼?

探究點2:用天平比較質量相近的物體的輕重出示質量差不多的蘋果和橙子(學生可能會說法不一)哦,我們的說法出現不同啦,讓我也來掂一掂,我感覺蘋果和橙子的質量差不多。那我們怎麼才能知道到底哪個輕,哪個重呢?對,我們用天平來幫忙。

當蘋果和橙子的質量差不多時,用手掂一掂不能比較他們的輕重時,可以用天平比較質量相差很少的物品的輕重。

結論:用天平比較質量相差很少的物品的輕重。

探究點3:用天平測量質量相同的物體出示質量相同的兩個麵包,我們看一看天平有什麼現象發生?結論:天平是平衡的。

3、小結:

師: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天平,並且學會了用天平比較兩個物體的輕重。

誰能說一說,天平在什麼狀態下說明兩個物品一個輕?一個重?在什麼狀態下說明兩個物品同樣重?學生可能會有如下說法:

1、天平一邊下沉,一邊上翹,說明兩個物體不一樣重。

2、天平下沉時那邊的物體重,翹起來的`那邊的物體輕。

3、天平平衡的時候,說明兩邊的物品同樣重。

三、學習測量

1、出示梨和玻璃球師:不用掂,不用天平,孩子能判斷了這個梨和一個玻璃球哪個重嗎?學生答:梨重。

師:估計一下一個梨和幾個玻璃球同樣重?學生可能說出生①:3個。

生②:4個。

生③:5個。

教師記下猜的數。

我們用天平進行實際測量,驗證一下。

師:我把梨放在天平左邊,在天平右邊放玻璃球。

請同學們注意觀察天平看一看天平有什麼變化?學生可能說出生①:天平向左邊沉下去了。

生②:天平向梨這邊傾斜。

生③:指標偏向梨方。

師:好!現在我開始往天平右邊一個一個地放玻璃球。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天平的變化。

教師邊放玻璃球邊數數,讓學生說天平的變化,直到天平平衡為止。

學生邊數玻璃球的個數邊觀察天平的變化可能說出:生①:天平沒有動。

生②:放玻璃球的一邊下沉了。

生③:天平平衡了。

2、討論梨和玻璃球的關係。

師:天平平衡了,這個現象說明了什麼?明確:一個梨和6個玻璃球同樣重。

學生可能說出:生①:說明兩邊一樣重了。

生②:說明梨和玻璃球同樣重。

生③:說明一個梨和6個玻璃球同樣重。

四、嘗試應用

1、以小組為單位下面我們就用天平實際測一測,用玻璃球測量語文和鉛筆盒,它們各有幾個玻璃球那麼重?把測量結果記下來,填好表格。

2、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要給學生充分表達不同的測量過程的機會。

語文書測量的結果是一致的,鉛筆盒可能會有多種結果。

學生可能說出?……師:語文課本和鉛筆盒哪個輕,哪個重?師:通過剛才的測量,我們還可以用玻璃球做質量單位測出物品的質量。然後比輕重。

3、教師談話說明作單位的物品不一定是玻璃球,我們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其它物品作單位。如:木球、正方體等。但要注意,作單位的物品輕重都要一樣。

五、當堂檢測

1、練一練第1題學生獨立思考後回答。

2、練一練第2題讓學生利用老師準備的物品,先估測,再實際測量,最後交流、彙報結果。

六、數學衝浪第1、2、3題七、課堂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1、比較兩個物體的輕重,可以直接放在天平的兩邊,翹起的那邊輕,下沉的那邊重。

2、用一種物體單位可以比較其他物體的質量。

板書設計:

用玻璃球表示物體的質量測量梨的質量1個梨的質量=(6)個玻璃球的質量

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設計一個買玻璃球的事情,引出公平的問題,引出天平是衡器的一種。為了讓孩子們能夠準確測出平衡,在準備材料上要下足功夫。在具體的操作中,去感知1個梨和6個玻璃球同樣重。在通過天平秤語文書和鉛筆盒的過程中,感知語文書或者鉛筆盒大約和幾個玻璃球同樣重,利用記錄表的形式記錄下來,然後比較出玻璃球多的重,玻璃球少的輕。因為孩子們認知程度有限,不能過於細究。動手操作過程中,孩子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偶爾會不聽老師講,自由操作,也屬於正常情況。所以,老師應該多在孩子中間,隨時引導。

但是,也有不足之處,最後一個知識點,作單位的物品不一定是玻璃球,我們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其它物品作單位。如:木球、正方體等。但要注意,作單位的物品輕重都要一樣。這點沒有點到,很遺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