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的優秀教案設計

來源:文萃谷 2.71W

教學目標

《故都的秋》的優秀教案設計

一、知識與能力

1、感悟故都的秋的(轉載於:“清”、“靜”、“悲涼”的意境,鑑賞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的藝術手法,品味課文中精到細膩的語言

2、學習用深沉的憂思和落寞的悲涼來頌秋的寫作方法;

3、培養“形散神聚”的寫作能力。

4、培養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過程和方法:

1、自主學習法。用自我陶醉的方式反覆朗讀文章,體味意境,提高語言鑑賞能力及掌握運用語言表達的一些技巧。

2、合作探究法。結合老師給出的學習提示在小組進行討論,理解文意,體會意境。

3、質疑法。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匪夷所思”的問題。

三、情感與態度

1、聯絡時代背景,體會作者通過描寫故都秋色所流露出來的深遠憂思和和孤獨感;

2、通過對本文明白曉暢、簡潔清麗的語言的學習,陶怡性情,提高審美能力;教學重點:

掌握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意境。

教學難點:

學習用深沉的憂思和落寞的悲涼來頌秋的寫作方法。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探究法、指導法

教學課時:兩課時。(本節課講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環節【激情演講】【投影】

要求

1、脫稿2、自然流暢3、聲音洪亮4、感情飽滿

第二環節【引入新課】

教師: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可以說古往今來,詠秋的佳作實在太多,但人們寫秋的著眼點各不相同,秋風蕭瑟,殘荷聽雨,秋有聲。霜葉黃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雲淡,北雁南飛,秋有形。郁達夫筆下的秋是怎樣的情景?這節課讓我們繼續欣賞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請大家開啟書和導學案的第二頁。

板書:《故都的秋》郁達夫

上節課我們對文章的創作目的和感情基調等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我們知道了故都秋的特點是:(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節課我們就來深入探究文章主體部分3—12段的內容。仔細品一品故都的秋味到底有多美

板書:清、靜、悲涼。品秋味

第三環節【自主學習】【投影】

時間:5-10分鐘。

內容:完成《導學案》“探究案”部分。

要求:1、獨立完成導學案“探究案”部分。

2、注意標記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準備小組討論或班級討論時提出自己的問題。

第四環節【合作探究】

時間:5-10分鐘。

內容:探究《導學案》第二課時合作探究部分。

要求:1、以小組為單位探究合作。

2、積極參與,高效討論,

整理答案,總結心得。

2、書面展示要在規定區域書寫規範認真,突出重點。

3、非展示同學,討論完畢,根據討論

結果,補充整理筆記。

第六環節【自由點評】

要求:

1、要聲音洪亮,自然大方,面向全體同學。

2、思路要清晰,點評抓重點,注意與同學互動。

3、其它小組對展示點評的的內容,可以進行補充和擴充套件。

立體任務:

未點評的同學注意傾聽,認真記錄,積極思考,勇於質疑。

做積極的參與者,不做被動的聽課者。

探究案內容

1.根據“清、靜、悲涼”的特點,課文逐一描繪了故都的自然風物。問:課文是通過哪幾種景象的描寫來表現“故都的秋”的這一特點的?

景物有:秋晨裡碧綠的天色、馴鴿、日光、牽牛花、秋草,槐樹的落蕊,殘鳴的秋蟬,秋雨,都市閒人,秋棗等。

根據“清、靜、悲涼”的特點,作者選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徵且平凡的景物,如第三段第四行開始的秋晨民居小院所見的“很高的碧綠的天色”,青天下的“馴鴿”,槐樹葉底“漏下來的日光”,破壁腰中的藍色的“牽牛花”,“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第四段早晨鋪得滿地的槐樹“落蕊”,第五段被稱作“北國的特產”的衰弱的“秋蟬”,第六至十段段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後感嘆秋涼的“都市閒人”,第11段北方的“棗子樹”和其他鮮果,等等。

教師明確:由4組的答案我們可以知道主要是描寫了五幅秋景圖:秋院靜掃、秋槐落蕊、秋蟬殘鳴、閒話秋雨、秋果奇景。(即:秋院、秋槐、秋蟬、秋雨、秋果)

板書:(即:秋院、秋槐、秋蟬、秋雨、秋果)

2、作者在南國的時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讓作者思念的是北國的哪些景物?可到了故都,他為什麼不著力的寫這些景物,而只是匆匆的一筆帶過,反而大寫牽牛花、槐蕊、秋蟬、秋雨、秋棗呢?是什麼原因呢?如果你來寫,你會這樣安排嗎?請大家相互討論交流。

明確:(1)最讓作者思念的是北國的陶然亭的蘆花、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

月、潭柘寺的鐘聲。

原因:①本文重點談的是秋味,牽牛花、槐蕊、秋雨、秋雨、秋棗更具有代表性;②上述名勝是眾所周知的,想讓在平凡的的大家都瞭解的事物寫出不平凡的味道;③作者以細小的`東西入手,細小的東西都能體現秋的魅力,更不用說那些大家眾所周知的地方了。④作者從身邊事物寫對秋的感覺,更引起共鳴;⑤遊人如織的地方給人的感覺是熱鬧的,如果寫那些地方,就與作者寫本文的“清、靜、悲涼”的特點不吻合,

教師:所以作者對於這些不吻合的地方,只是點到為止,雖然這些地方讓作者神往,也只是一點而過。

教師明確:作者不寫這些風景區,單寫院落街巷的秋景,是與作者的心緒、思想以及對北國之秋的認識緊密相關的。首先,作者所要表現的是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有人云集的風景區是難以表現的;其次,要真正表現故都之秋,離開了普遍存在的景象,專門描寫風景區,會失去“故都之秋”的代表性;最後,把人們司空見慣的景象中的味、色、意境與姿態挖掘出來,往往更能深切感人,使人能更深刻地體味到故都的秋“味”。【投影】

這就是圍繞中心選材。

3、在對這些自然風物中的描寫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哪些地方突出了“靜”、哪些地方突出了“悲涼”?

明確:第3段寫秋院"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牽牛花的藍朵”(清)“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靜)“一椽破屋”“破壁腰”“牽牛花的藍朵”“秋草”(悲涼)

第4段“秋槐圖”中,“落蕊”“鋪得滿地”,“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清”)“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靜”);“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悲涼”)。

第5段寫秋蟬----“衰弱”、“殘聲”。(悲涼。)

第6-11段寫秋雨----“灰沉沉的天”、“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清)“息列索落”慨嘆著天涼了的話。(靜,也有悲涼。)

第11段寫秋果----“淡綠微黃”(清)

第3段寫秋院----"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給人一種明淨高爽無半點纖塵之感,“牽牛花的藍朵”給人寧靜、淡雅的感覺寫出了“清”;“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寧靜)。有著幾分冷落和蕭條的“破壁腰”,藍、白等冷色調的“牽牛花”以及象徵生命的衰竭與淒涼的“秋草”體現了“悲涼”。

第4段“秋槐圖”中,“早晨起來”,看見“落蕊”“鋪得滿地”,“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體現了“清”“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體現了“靜”;;“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抒發了悲秋之感,緊扣了“悲涼”。

第5段寫秋蟬----“衰弱”、“殘聲”。(這本身就是一種悲涼。)

第6-11段寫秋雨----“息列索落”、“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慨嘆著天涼了的話。(這裡有境地的清靜,也有情和境的悲涼。)

我認為6-11段灰沉沉的天,雨傘天晴,太陽又露出臉來了,青布單衣或夾襖,哪怕是煙管,都能表現清,“息列索落”下雨聲,都市閒人的感慨都能體現靜。

寫秋果----“淡綠微黃”,即使是寫“紅”也是“紅完”。(也是一種清、靜的淡色。)教師明確:

【投影】

青天(藍綠)藍朵(藍色)秋草(黃色)

落蕊(灰白)樹影(暗灰)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藍綠)棗樹(淡綠微黃)

一問:那麼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還是暖色?

明確:冷色。

二問:面對這麼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個孤獨的旅行者,你心裡會產生什麼樣的感受?

明確:冷清。即課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點。

三問:接下來我們來聽聽故都的秋聲,主要有哪些聲音呢?

明確:有鴿聲(飛聲)、蟬聲、雨聲、人聲。

四問:那麼這麼多聲響交雜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鬧呢,還是寧靜?

明確:靜。連鴿子的飛聲、蟬衰弱的叫聲,這些細微的聲音都聽得到,這就反襯了故都的靜,這也正體現了一句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是運用了以動襯靜的手法。舉一個例子,比如鐘錶,在白天,你根本聽不到它的走動聲,但在晚上,夜深人靜時,你便能聽到清楚的滴答聲,因此,假如要你寫夜的靜,你便可以以鐘的走動聲清晰可辨來襯托夜的靜,這也就是以動襯靜。

五問:假如你是一個孤獨的飄零者,身處在如此寂靜的秋天裡,心裡會有什麼感受?

明確:孤獨、寂寞、痛苦。

六問:對,在心情不好的情況下,越靜越孤獨越痛苦。如果你處在這樣冷清的秋色和寂靜的秋天,你心裡會產生一種什麼樣的情感?

明確:悲涼。這便是故都的秋味。

七問: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個時代,也有明豔之色,也有繁鬧的景象,作者為何避而不寫,而寫秋天的“清、靜、悲涼”?

明確:作者也是居無定所,顛沛流離,飽嘗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作者在此處境下,他思想苦悶,想用創作救國,可創作又枯竭,於是,只有過著一種遊山玩水的閒散寂寥的苦悶生活。

教師:看來作者當時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熱鬧。喜歡清靜,而“悲涼”更多的是郁達夫的主觀感受,是郁達夫獨有的,換一個人則未必有此感受。

【投影小結】

“清”體現在色調上“靜”體現在聲音上,“悲涼”體現在每一個景物之中

板書:秋色、秋聲

4.本文是寫景文,為什麼在12段插入對寫秋詩文的議論?明確: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起深沉、幽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作用:這一段採用議論,作者想告訴我們無論什麼地方的秋天都是“好”的→中國的秋天是“好”的→江南的秋天也是“好”的→故都的秋天“特別”“好”!正因為它“特別”“好”,所以就值得“頌讚”!進一步對故都的秋的讚美之情。

教師明確:

這段屬於議論,寫中外文人學士對秋的深沉,悠遠嚴厲,蕭索的感觸,指出“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寫景之外再添議論,第一,作者似乎要創造一種文化氛圍,於自然氣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氣息,與“故都”題旨暗合;第二,從行文章法上看,這裡宕開文筆,縱橫議論,顯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開闊的思路;第三,說明感秋處處有,而中國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屬”,還是為了突出北國之秋。使整個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來,充實了內容,深化了主題

探究點二:精句賞析

提示:在下面的兩段文字裡,作者調動了聽覺、視覺和觸覺來感受故都的秋,使寫景狀物有聲有色、有動有靜,並融入了深沉而細膩的感受、情思。細細品味,做一些圈點勾畫、評議賞析。

設題意圖:品味文中精妙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語言創造才華。可以不受“研討與練習”的侷限,鼓勵學生品味更多的有意味的語言。

5.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5這裡寫了視覺形象、聽覺形象。寫“清天下馴鴿的飛聲”,有聲,寫“碧綠的天色”“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有色,

通過動作如“細數”“靜對”,寫出了作者的心態那份靜、,透露出清淨,閒暇。總起來說,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細緻景物描寫表現了作者熱愛故都之秋的情懷。

師:說的非常好!真是一個說有聲有色,一個說有動有靜,但作者的心態只有悠閒和愜意嗎?每次我讀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常常想起王安石的這兩句詩,大家一塊讀一讀。

生:“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教師用螢幕顯示,學生隨讀。)

師:王安石罷相後無事可做,整日尋芳攬勝打發流年,獨坐無聊,就細數落花,一個“久”字只是說他數的久嗎?透出的是什麼?

生:透出的是寂寞悽苦的心情。

師:是的。可以說,郁達夫這時的心境和王安石頗有相同之處,在意境上可以說是異曲同工。作者細數日光,靜對牽牛,清靜閒暇中隱隱透出作者內心的落寞悲涼。

6.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細微極柔軟的觸覺。

6這裡寫了視覺形象、觸覺形象。①“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寫出了清,②“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細微極柔軟的觸覺。”聲音沒有,是靜;氣味也沒有,就更靜了;③作者用“一點點”和連用兩個“極”字來描寫那種微細和柔軟的觸覺,細膩形象,我想除了環境靜之外,還有心境的寧靜。

教師:這裡寂靜無人,作者獨徘徊,無人可與交流,便只有與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約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第七環節【我的收穫】

(學生)作者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讚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了嚮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並流露出憂鬱、孤獨、落寞、悲涼的心境。

教師:記敘秋景時既不是以時間為序,也不是以空間為序,可以說,是無序的,這正是散文形散特點的體現。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並不是偶然的,是因為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靜、悲涼”這一共同的特點,來表達情感。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這就是“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