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談音樂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來源:文萃谷 2.57W

音樂是以旋律和節奏為基本表現手段的藝術。由於這種藝術形式不須通過形象影響人們,它對於人們情感的激發更為直接,因而音樂這種藝術形式的巨大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國小語文課本中的許多課文,在教學時也能與音樂相結合,發揮音樂的巨大感染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摭談音樂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一、音樂能安撫情緒,吸引注意

國小生的有意注意持續時間不是很長,對國小低年級學生來說,能保持注意力的時間更短,一堂課,對大部分國小生來講很難做到自始至終,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採用積極有效的措施維持學生的有意注意成了低年級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將音樂引進課堂,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安撫他們的情緒,從而更好地組織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我們在上課預備鈴響後,播放音樂,小朋友一起跟著音樂唱“上課鈴聲叮噹響,我們愉快進課堂,學習用品放整齊,等待老師來上課”。在節奏輕快的歌聲中,就連最調皮的學生都能迅速地放好學習用品,做好上課的準備工作。

低年級課堂教學中傳統的“課間遊戲”或“課間操”更離不開音樂的輔助。利用音樂,或唱、或跳、或玩,雖然佔用了課堂上一二分鐘,但是這為下半節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情緒基礎,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音樂能創設情境,渲染情感

人的情感的產生和發展依賴於一定的情境,兒童更是如此。課文是以語言文字塑造形象的媒介和手段的,因而在閱讀過程中,需要讀者有一定的理解力,才能在想像中構造起作者所描繪的藝術形象、藝術情境。語言文字的'抽象性往往使這些剛認識漢字的孩子一時難以想像文字描述的情境,也難以體驗文字描寫的情感。而音樂輕重緩急的曲調,明快的節奏,未成曲調先有情,能給他們更為直接、更為生動、更為豐富的感受,它所喚起的聯想是從情感激發中自由展開的,能幫助孩子們克服語言文字的抽象性所帶來的困難。《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曲學生們都非常熟悉,因此,在教學《歌唱二小放牛郎》(蘇教版)一文時,播放這首歌曲。悠揚、深沉的曲調與課文內容緊緊相連,一下子激活了學生以往在電視、電影中獲得的間接經驗,彷彿回到了那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們的情緒被感染了。

音樂與畫面的結合則能更快地幫助學生架起想像、聯想的橋樑,順利將學生帶入情境。雪花飄落這樣一種情景對我們這兒的學生來講很罕見,但學生的記憶倉庫中應該有這一經歷。因此,在教學《小雪花》(蘇教版)一文,示範朗讀時,我配上輕緩抒情的樂曲,利用多媒體在螢幕上再現了雪花飄落原野的美麗景象,學生在文字、畫面、樂曲交匯的海洋中聽得入迷了,陶醉了,他們彷彿已置身於白雪茫茫的田野,自己也成了一片雪花。

  三、音樂幫助突破教學的難點

李吉林老師認為“音樂是一種抒情性極強的藝術形式,它通過樂曲中力度的強弱,旋律的起伏變化,以及節奏的抑揚頓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獲得比其他藝術形式更為直接、更為豐富、更為生動的感受。”有些課文中一些老師講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可以藉助音樂傳達給學生。例如,《我的油布傘》(蘇教版)一文中,“偶一回頭,我望見了娘那帶笑的黃油布似的臉,心裡一酸,眼裡湧出了淚水。”此刻的“我”的情感,老師用語言是無法講清的,這時,播放一首《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曲,不比老師空洞的講解更為有效嗎?

  四、音樂促進感悟,指導朗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感悟”“要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感悟、朗讀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指導學生感悟以及有感情地朗讀這方面,音樂有一定的作用。音樂的節奏、曲調能為感悟的主體——學生營造氛圍,提供契機,調動學生的知識、生活積累,讓學生在自身與課文文字之間架設起一座橋樑,讓他們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幫助學生真正有所“悟”。所“悟”之後配上音樂朗讀,學生在文與樂的海洋中暢遊,這時,他們朗讀的語速、語調會相應地與音樂保持一致,達到理想的效果。《十里長街送總理》所處的時代與學生已經很久遠了,然而,當我播放哀樂,學生低沉、緩慢、嚴肅的朗讀語調體現了有所“悟”,也達到了朗讀的效果。

可見,音樂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確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使用這一手段也要因文而異,絕不能生搬硬套,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