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篇

來源:文萃谷 2.75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篇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

本節課的基本思路就是從身邊的案例從故事中讓同學們得出啟發,明白生命於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次,我們要珍愛我們的生命。這節課我是分成兩大部分四小部分進行的。

一:永不放棄生的希望

1,要有求生的意志

2要掌握求生的方法策略。

二: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1,對待別人的生命的態度

2,對待自己的生命的態度一個個的故事吸引學生的同時也達到了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當生命遇到威脅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信念:“活下去”!讓學生明白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生命。每個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我們要自我肯定自我尊重。面對殘缺的生命我們更要給予關心幫助更要尊重,善待他人的生命。課堂在相對寬鬆的氛圍中結束。

上完這節課後我感覺有一些收穫但同時也有一些遺憾和不足。

一:課堂上還是我自己講的過多,總是擔心學生們說不好,自己有些越俎代庖,很多應該學生說的東西自己一著急就都說出來了,整堂課還是我在主導,課堂氣氛還是不夠活躍,學生緊張是一方面的`原因同時自己的引導沒有到位,沒有把學生們的積極性很好的激發出來。

二:自己沒有能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評價,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沒有被激發出來,導致學生回答問題不積極。

三:板書過於簡單而且有些潦草不太適合初中學生接受,影響了學生的認知。

四:課堂上留給學生們思考的時間過短,學生思維沒有能夠很好的被啟發開來。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2

《交通問題帶來的問題》一課是教科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內容,我給本課預設的教學目標是兩個關鍵詞:一是觀察,二是思考。具體說,就是讓學生了解交通給人們的生活和環境帶來的影響;懂得交通法規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自覺遵守交通規則;並運用恰當的方法蒐集各類資訊,瞭解現代社會人們是怎麼解決交通問題,並展開想像的翅膀暢想末來的綠色交通。

我認為,品德課不是對兒童進行空洞的說教,而是要以兒童參與其中的社會生活為基礎。課堂資源應來源於生活,通過課堂活動和思考,又運用到生活中去。我以《交通問題帶來的思考》這一課為載體,綜合了許多孩子身邊有關的交通問題,來設計本堂課的教學思路,讓課堂更多貼近生活。

就本堂課,我想談談自己的幾點想法。

第一,著眼觀察。

我把“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這一指導思想貫穿於整個課堂,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深入挖掘學生的情感。

(1)我利用新聞匯入本課,讓孩子們真實地感受到中國的車多,

? ? ? ? (2)運用本學校校門口“週末接學生造成交通堵塞”的照片,讓學生真實感受交通問題就在我們身邊,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有話可說。

(3)用身邊的事例,感染學生,讓他們更理智地看待安全問題。隨後,我利用學校周邊交通圖,讓學生對安全問題暢所欲言,進而介紹一些身邊的交通標識。學生看到熟悉的路段,發言積極,十分投入。

第二,著力輕鬆。

我的教學物件是兒童,交通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對他們來說太過沉重。所以,我根據教材的`特點著力營造、渲染一種輕鬆的氛圍,讓學生的活動有機地注入到學科知識的學習之中。

第三,著重思考。

我的整個教學過程是採用活動化學習的形式進行,因而活動的全過程是動態發展的,所以提問也是開放性的,學生針對自己的實際查詢相關的資料,充分體現了認知的多元化,感受的差異性,提高的層次性。如在小組討論如何減少尾氣危害時,學生能展開想像的翅膀,從能源、綠化、過濾等多個方面思考,從而解決汽車帶來的汙染問題。

這堂課最後一個環節是“金點子徵集活動”,讓學生展望家鄉未來,為家鄉的交通出謀劃策。學生充分的把自己的想法發揮出來了,我感覺到了孩子作為社會的一員,也在承擔建設的重任。

限於本人水平與能力,總覺得有些不盡人意之處,還可以再加以改進。上完這堂課後,經過幾個老師的互相交流,我進行了歸納整理如下:

第一:所設計的環節太多了,整堂課的容量太大了。在出示一些交通事故資料後,我讓學生談談該對司機朋友說些什麼。學生很積極,我也沒來得及適時調整引入下一環節,所以後來在討論解決“尾氣危害”時,時間有點倉促。老師應該理性地掌握時間,後來想想其實這個環節可以簡單帶過,學生在討論自己平時要注意的交通安全時就已經達到了遵守交通規則的目的,再讓學生說說司機朋友要注意的交通規則,有點畫蛇添足。

第二:我在和學生一起觀看交通帶來的問題時,因為要考慮下面的思路,沒有和學生一起觀看感受,沒有做到和學生共情。提高課堂駕馭能力和課堂從容清晰地思路,這是我以後要注意追求的。

課堂的追求是無止境的,我希望自己在教學設計時能化繁為簡,從想得多到想得精,抓住精髓,我希望在課堂能有“勝似閒庭信步”般的從容淡定,讓課堂能收放自如。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3

本課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的第三課。通過教學反思如下:

一、做到了在理念上努力接近“以生為本”。儘量讓課堂貼近學生生活,努力尋找學生易於接受的方法,運用談話法、討論法、探究法,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中熟悉瞭解各行各業。感受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給自己生活帶來的方便,懂得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尊重他們的人格,感謝他們的.勞動成果。

二、教學過程每一環節比較流暢,先讓學生了解了各行各業,然後給各行各業分類,最後瞭解社會各行各業分工合作而又相互聯絡的關係。上課如流水般嘩嘩譁下來了但自己沒留下印象,總感覺好像有什麼東西沒落到實處,比較膚淺。從備課到上課感覺沒有找到任何一個閃光點。更沒有從學生角度出發給學生切身體會。最後一個“建立工廠”環節比較亂,準備好的小組躍躍欲試,都在準備自己的發言,沒有認真聽彙報交流。總體上講沒有起到好的教學效果。

三、每一教學環節進行的很倉促,沒有解決明確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平均用力導致課堂沒有閃光點,沒有突破重難點。

四、學生的課前預習不夠,對生活中各行各業的瞭解並不多,所以老師總在牽著孩子走。

雖然設計了幾個活動,比如:讓孩子聯絡自己一天到晚的生活說說各行各業和自己生活的關係;在瞭解各行各業之間關係的時候,瞭解方便麵的生產過程和怎樣收看電視節目。整個過程中牽著孩子走的痕跡特別重,沒有在孩子的調查、瞭解、探究之後進行教學,然後在課堂引導孩子梳理知識。品德與社會課就是一門以生活為出發點的學科,儘量讓孩子從自己身邊找到各行各業,可以提前佈置作業,讓孩子聯絡生活實際自己去調查研究,把“球”拋給學生,比如讓學生採訪爸爸媽媽和周圍的人們,他們都在從事什麼行業的工作,他們怎樣努力幹好自己的工作的?哪些行業和自己的生活緊密聯絡,如果沒有他們我們的生活會怎樣等?

瞭解方便麵的生產過程以及怎樣收看電視節目的環節,直接出示圖片讓學生看,有點塞給學生的感覺,最好讓學生自己事先了解方便麵的生產過程,收看電視節目單,需要哪些工作人員付出怎樣的辛苦?孩子事先查資料,引導孩子自己交流發現知識。更有利於培養孩子好奇心、探究性趣,更能體現以生為本。

在給各行各業分類時,在瞭解社會上有哪些不同行業之後給孩子留下時間自己分類,不要強加給學生。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4

《我們的“母親河”》是未來出版社《品德與生活》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壯麗的山河》中的第一課。學習這課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自古以來炎黃子孫就懂得澤水而居,知道長江和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懂得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熱愛祖國壯麗山河。

我上的是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明白母親河的基本情況;明白“母親河”的含義,欣賞母親河壯麗,秀美的自然風光,形成熱愛母親河的情感;瞭解母親河的現狀,並由此喚起保護母親河的意識。

應該說學生對黃河,長江並不陌生,但對“母親河”的含義現狀卻不清楚。因此這節課通過多種手段讓學生了解母親河對人類的貢獻和人們對待母親河的錯誤行為及其惡果。這樣既能讓學生體會母親河的偉大,也能讓學生有憂患意識,激起他們保護母親河的熱情。

在本課教學設計時,我十分注重學生對母親河情感的生成過程。我設計了四個活動,分別是:走進“母親河”,認識“母親河”瞭解“母親河”和保護“母親河”從課前蒐集資料初步瞭解母親河到熱愛,讚美母親河,再從發現母親河的現實問題到呼籲保護母親河並內化成自己的行動。這樣通過層層深入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學生就獲得了真實的情感體驗,從而達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核心理念是:課程源於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雖然《母親河》所呈現的內容隨長江、黃河的歷史,綿延千年;隨長江、黃河的足跡,綿延千里,但落腳點還是歸於學生的`生活。從整體感受母親河的壯美和博大到具體體驗黃河與我們生活的關係,由面及點,使得保護母親河在迴歸生活的大課堂中,再不是一條抽象的規範,它在學生的生活中得到具體化,成為切實引導他們實踐行動的一個導航標。整個教學環節設計,立足於學生的情感體驗,自豪,欣賞,感激,熱愛,也有心酸和難受,老師以充滿溫情的語言創設了和諧的課堂氛圍,師生共奏了一曲綠色之歌。整個教學活動與學生生活交相輝映,使“知”的傳授與“情”的提升融合在一起,構建了真情的課堂。

困惑:在“保護母親河”“關注母親河”這一環節,沒有更好的處理方法。也想過讓學生設計方案,想過環保承諾簽名活動,想過調查彙報……但無一不陷入形式主義的怪圈,總覺得這一環節的設計有不盡人意之處。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5

《亮出我自己》是教科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三個主題“心中有陽光”中的內容。這一單元體現了《品德與社會》課程實驗標準(實驗稿)》“瞭解自己的特點、發揚自己的優勢,有自信心”等內容。前兩個主題“我的自畫像”“別人眼中的我”側重於學生對自己的多方位瞭解,本主題“亮出我自己”重點在於讓學生開展自我完善、自我展示的實踐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自我表現意識,啟發他們發掘自己的閃光點,鼓勵他們勇於嘗試,幫助他們增強自信。

教學需要給學生創造亮出自己的機會,於是我開始策劃班級“亮出我自己”的活動。每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一面,每個孩子課餘也有各種不同的興趣學習,個個身手不凡,在各個領域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正愁沒地方沒時間在集體裡展示一下自己。我作為品德老師,要給他們搭建展示自己的平臺,讓他們亮出獨特的“我”,亮出自信的“我”,亮出樂觀的“我”,亮出勇敢的“我”。

我在設計這堂課的時候,我把這堂課定位在以孩子為整堂課的主體,完全由孩子們自己從策劃到展示參與整個活動。始終扣住一個主題——亮出我自己:亮出什麼?怎樣亮出自己?

提前準備、照顧部分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儘可能讓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的長處。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亮什麼?”孩子們首先想到的唱歌、跳舞、彈琴這樣一些才藝表演,如果“亮出自己”僅僅停留在這些方面,有很多孩子很可能沒有拿得出手的,不符合全體亮出自己的要求。提前一節課挖掘,告訴他們:只要是你與眾不同的、健康的東西都可以亮出來。我請同學們說說自己拿手的,有一個孩子說會玩魔方,馬上表揚他,肯定他的特別之處,這樣一來,孩子們的思維也放開了。接下來孩子們說得可多啦:有的會魔術;有的會講笑話;還有的會玩雜技……此時,有一個坐在前排的孩子低聲的嘀咕著:“我沒有什麼亮的,我沒有優點。“課後瞭解到這個孩子確實在學習能力上、行為習慣的養成上有待挖掘他的潛能,引導他跟自己比有進步就是他的亮點。

提前準備,策劃一堂展示課。孩子們都有自己的亮點,課堂上要給足時間讓每個孩子都能展示,樹立自信。所以在準備課的時候請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點報名,美術比較強的孩子負責設計亮出我自己的黑板設計,被聘請為板報設計師,平常在家學會攝影的孩子被聘請為攝影師,組織能力強的孩子負責統計展示內容的,作文寫得好的'孩子負責撰寫活動精彩記錄,被聘請為小記者,還有人踴躍報名要當活動主持人,別看他們小,能力是相當的強。

一切準備就緒,期待一週的品德課終於到了,每個“工作人員”各負其責:佈置黑板的上一節一下課就開始佈置黑板,短短的幾分鐘時間,“亮出我自己”的主題黑板設計還真的被他們畫好了;攝影師帶來了照相機正在捕捉每一個精彩的畫面;小記者們拿出了自己的記錄本,開始快速的記錄素材;小主持拿好早就準備好的節目單有模有樣的開場了,要知詳情,跟我一起去看看孩子們的真實記錄——亮出我自己系列報道。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6

今天,我上了粵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第3課《讓煩惱走開》,這是我跟崗學習的第二次上課,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根據導師和同行們給我反饋的意見,我總結反思如下:

一、匯入課題簡潔明瞭

開課依始,引用歌曲《小小少年》切入,請學生說說有什麼煩惱,並設計了“煩惱樹”,突出了“美的教學思維”活動的教學關鍵性問題,既尊重了學生已有的情感認識,也為揭示課題巧設伏筆。

二、主線清晰目標明確

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解析不能只停留在學生已有的經驗上,教學要源於昇華,又高於生活,以促進兒童發展,要不斷地豐富和深化學生的生活經驗。”整節課層次清晰,緊扣“煩惱”這一主題,設計巧妙“感知煩惱——瞭解煩惱——解決煩惱——健心教育”四個板塊,使凝固的教材文字溶化成了生動的課堂,使“教學關鍵性問題達到二級思維深度”,幫學生排除煩惱,讓我們驚喜的看到,孩子們已走進文字,做到迴歸生活,建立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構思新穎尊重體驗

從生活實際出發,在課堂上圍繞“美的'課堂教學思維”開展了“傾訴煩惱”、“小品表演”、“解煩錦囊”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其目的是把儘可能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說、主動議、主動探究,積極地表達思維,課堂上達到有百分之60以上的學生髮言。教學環節環環相扣且層層遞進,學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接受著洗禮,良好的行為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形成。

四、校本拓展情感昇華

在拓展環節中巧妙展示了孩子們在校本活動中“健心”“立美”的圖片,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結合起來,讓學生談生活體會,排除煩惱。說明黃老師設計的教學內容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因地制宜的;不是老調重彈的,而是與時俱進的。學生思維是活躍的,情緒是飽滿的,我們也看到了課堂生成的精彩!

在回味之餘,我也在認真地思考,如何讓課堂教學更趨於完美?品德課堂是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舞臺,在這節課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但是每一次的互動,當學生的情感接收碰撞時,教師和學生可否教學具有個性的評價,讓情感的體念更深入內心?使我深深地反思和觸動,學生的成長是離不開教師的適當的賞識評價。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7

《當危險發生的時候》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第二單元的第三個話題。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定位為:1、通過交流學習,使學生掌握火災發生時的自護自救或互救的方法,培養學生自我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2、通過創設情景,讓學生了解火災發生後的危害性,增強學生的珍愛生命、遇事沉著冷靜的態度,逐步提高學生應對危險的素質和能力。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瞭解火災發生後的基本的緊急求助和自救辦法。

本課教學我採用利用煙味的活動創設情境,問問同學們,煙味意味著什麼,“有火災!”接著說明剛才發生的一幕就是九月的一天東東家發生的事情!

在整節課的各個活動中我也緊緊通過東東家著火這一情景創設開展如何撥打119火警電話、如何進行逃生自救和救人。並通過三種生活中常見的著火(當然小火)情景交流簡單有效地滅火方法。這裡重點講述如何使用乾粉滅火器進行滅火的`方法。最後結合我校經常開展的消防演練活動進行非常有實效的消防演練。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課程目標我確定的非常準確,並且活動也都緊緊圍繞目標開展,且很有實效性。

本節課最為成功的我認為是如何撥打119這一重點的處理,首先播放東東同學撥打119的情景,學生進行評議,總結出撥打方法,學生根據總結的撥打119的四要素進行情景模擬,練習彙報。這裡教師也作為一個活動的參與者高興的說太好了,下面我就用手機撥打119驗證一下我們撥打119的方法是否正確,孩子們說不能打,我問為什麼,在爭議中我們進一步瞭解《消防法》中有關亂撥打119是違法行為,加深了學生的理解,也進行了相關的法制教育。

安全是關係到學生正常生活和學習,乃至生命的重要問題,學生的安全教育已成為我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也結合學校的消防安全工作安排了火警演練。

總之,這節課引導學生要“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充分運用媒體資源通過系列活動把空洞的說教變成激發學生情感的有效手段,使學生在多種感官的參與中得到啟發,受到深刻的安全教育。明白當危險發生的時候要沉著機智,不蠻幹,提高學生的自救能力,以積極的方法保護學生的安全。

不足之處為各種活動的練習時的方法說明,待孩子們聽明白後統一進行。這也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進行長期訓練的。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8

本課程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設定的一門新課程。它的設定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這門新課從內容到方法都不同於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或《社會》課。為了上好這門課,我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並遵照課標的指引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現就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範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教育迴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生活之中,由於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係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雙贏觀(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觀(我離不開你,你也離不開我)、分享觀(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難同當難減少)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機地結合校本教材《理解與寬容》《感激與欣賞》,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9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自己看書,然後舉例說明,在此基礎上,請學生分組討論,談感受。不僅重視了“知識和技能”,而且注重“過程和方法”的引導,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領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方法,並在師生互動中,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真正得到提升。在本堂課中我重點引導學生了解了弱勢群體的生活困難,學習弱勢群體自強不息的精神。

對學生來說,弱勢人群一般難以成為他們的關注物件,通過教學使他們做一個有愛心的人,對弱勢群體的關愛不再是出於同情,而是出於尊重,再為他們喝彩的同時,給予關愛。學生通過蒐集和了解弱勢人群頑強奮爭、自強不息的典型事例,瞭解他們每一點成績的來之不易,激發敬佩之情,學會尊重和關愛弱勢群體。為他們喝彩。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0

《我送老師一朵花》本課的目標是:體會教師為學生的成長付出辛勤的勞動,理解和尊重教師,學會體諒和關心教師,在師生交往中有一種民主、平等的意識。

當我認真解讀教學目標後,想到師傅曾經對我說過,教材只是個例子,作為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刪除和增加。於是我也嘗試了一下,增加了以下教學環節。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體育老師姓什麼嗎?

生:你看我,我看你。

師:(我知道學生不知道,也就不問了)那你們平時遇見老師怎麼稱呼他的呢?

生:(一個學生連手都沒舉就說了)體育老師好。

師:如果你是那個老師,聽到學生這樣稱呼你,心理會想些什麼?

生:我會覺得那個學生沒禮貌。

生:這個小孩怎麼連我姓什麼都不知道。

生:……

師:同學們,其實,老師知道你們對老師是尊重的,只是有的老師沒告訴你們姓什麼,對嗎?以後如果不知道,可以請班長去問,老師相信你們很快會改過來的,對嗎?

生:他們都點點頭。

我覺得把這個環節放在這一課比較合適。這樣教學生比較妥當。我們說,尊重一個人,最起碼的一點要記住他的名字,連名字都記不住還談什麼尊重。那同樣,尊重老師,就該知道老師姓什麼,稱呼的時候就該說:陸老師好、陳老師好……這樣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明白,當和別人交往時比較重要的是記住他人的名字,那會使人非常開心。試想,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如果誰連我的名字都記不住的話,那心理肯定是不開心的。這比一味的`強調學生要怎麼樣效果好得多。因為從那一課以後,我遇到學生他們都很自然得叫我張老師,從他們臉上的表情我看出他們覺得很幸福

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儘量能選用學生熟悉的材料,真正做到源於生活,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思想教育。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1

在本節課中,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小組交流的方式,學生們可以互相啟發、共同提高。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能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他們的學習效率很高。

我採用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他們發言很積極,課堂氣氛特別活躍。

不足:

1. 有個別學生髮言不積極。

2. 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有待於提高。

改進措施:

1. 我們應多提問學生,要多表揚鼓勵學生。

2. 教師要做好課堂評價,爭取讓學生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2

學生們對注意交通安全並不陌生,但缺乏的是對現代交通安全意識以及對珍愛生命的感悟,在本節課課前,我組織引導學生調查交通標誌和交通違章情況,使學生獲得的是親身體驗,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自覺遵守交通法規對於社會生活的重要意義,使學生警醒。進而懂得遵守交通法規要靠自覺,具備現代交通安全意識。

使學生懂得珍愛生命的重要,教學中我還注意培養學生的是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社會態度和社會行為,突出社會性的特點。在備課階段一方面要深鑽教學目標,充分運用教材上的內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關知識和內容,另一方面老師也在課前充分的瞭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合理利用相關的社會資源,進而極大的拉進了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3

學校的教育任務就在於把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生活密切地聯絡起來,還需要通過各種活動加以鞏固和深化。品德與社會是一門融思想品德教育和社會基礎知識於一體的綜合學科,具有社會性和實踐性。於是,我就根據這次活動的特點,安排學生開展社會調查、用手中的筆畫家鄉等活動,讓學生走出學校這個小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體驗現實生活。學生既感受了家鄉之美,又學會了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教學時我安排了家鄉的變化、引發的思考、筆下的家鄉幾個教學環節,學生的認知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在引導學生說家鄉的變化時,我又安排了學校的變化、家的變化、周圍的變化幾個問題,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說起,降低了學習的難度。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4

在教育教學(此文來自)中我體會到,尊重學生,是我們老師必備的道德要求,尊重學生的人格,友好的對待他們,理解和信任他們,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多和他們交流,多鼓勵和表揚他們,要尊重他們,寬容他們的過失,當學生有不足時,多給予鼓勵和讚美,對學生精心呵護,尊重學生人格、善待、寬容、理解每一個學生,讓他們感受到在學校裡比在家裡還要幸福得多,老師就像媽媽一樣關心、愛護他們,感受到學校生活的開心和幸福,讓他們在學校裡開開心心的學,快快樂樂的學。

現行品德與社會教材力求讓學生與教材文字對話,讓學生在參與調查、訪問過程中發展認知和情感,要實現這一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把握好以下四點:

1、找準切入點。

2、抓好興趣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抓好興趣點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慾望,讓學生在一個寬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就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了。

3、注重知識點。課程標準儘管對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能力培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知識的掌握和學習仍然是《品德與社會》課的重要學習目標。

4、挖掘出德育點。思想品德教育是《品德與社會》教材中的重要內容。《品德與社會》課的指導思想就是指導學生的思想,規範學生的行為。教師在組織以社會知識為主的課文學習時,應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德育點,結合課程與活動,有針對性地進行品德教育

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

在國小階段,低段1-2年級是《品德與生活》,它主要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性綜合課程。中高段3-6年級是《品德與社會》,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很顯然,它們來源於生活,知識目標的側重點不同、要求提高了。

一、提高重視度

《品德與社會》雖然列入了考試科目,但是遠遠不如語文、數學用的功夫多。《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老師都不重視,上課沒精神,學生怎能喜歡?因此,對品社這門課程一定要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這門學科的教學工作,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

二、用好教材

教材中蘊含的道理都是要通過生活實踐才能體現出來的,單純枯燥的說教,強行學生接受,效果是不好的。“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品德與社會》課加強愛學校、愛家庭、愛勞動的教育。結合實際、迴歸生活、親近社會。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停留在說教上顯然是不行的,還需要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採取看一看、查一查、找一找、訪問與調查、參觀與考察、想與做等多種活動方式,在體驗中讓學生得到啟迪,在總結中受到感染,使學生正確樹立人生觀、價值觀。

三、開放的課堂教學

內容上的開放,從教材擴充套件到學生感興趣的題材;空間上的開放,課堂從教室擴充套件到家庭、社群等生活空間;時間上的開放,時間可以與學校活動或其他學科的配合中彈性地延展。資源的開放,現在國小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課,地理、歷史內容很多,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共享,以這些內容為載體,使學生在學習中,領悟到對祖國的愛,對黨的愛、對人民的愛,對父母的愛。開放式的環境,課堂時間可採用自主探究法,問題討論法,合作表演法等,創設利用多邊交往方式,給學生自學、互學和師生共學提供了多向選擇形式,從而提供了讓學生自由思考、互相促進的`交往氛圍,促進個性充分發展,培養人與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角色的轉換,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直接傳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學生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導者。是引導、激發和深化學生活動的人,從而使學生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親切體驗得到發展。

教師要吃透教材,靈活運用教材,走進兒童的世界,聽聽他們在說什麼;看看他們在做什麼,想想他們有什麼困惑,才是我們老師應該做的事情。社會科技發展迅速,這也要求教師要與時俱進,掌握更多新見聞,擁有敏銳的社會觀察能力,才能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體驗,結合相關的社會資源,創設出更好的教學環節,成功地駕馭課堂教學,讓學生喜歡你,喜歡這門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