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北師大版六年級語文上冊《十五從軍徵》的說課稿

來源:文萃谷 2.42W

《十五從軍徵》這首樂府詩描述的是一位少年從徵65年後返回故里的情景。這首詩沒有華麗的修辭,只是用極其樸實的語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造成的苦難。

關於北師大版六年級語文上冊《十五從軍徵》的說課稿

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古詩學習經驗。故此文表面意思的理解完全可以教給學生自主學習,對於一些難以理解的詞語,教師可以加以點撥。由於學生學過的詩大多以寫景狀物為題材,對反映古代戰爭的這兩首詩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要求學生在課下查詢一些有關樂府詩、詩人王昌齡及“飛將軍”李廣的資料,可以輔助學生理解時代背景。 設計思路:

滲透學法以自讀為主。在明瞭詩意的基礎上理解詩文的內涵,其中適當滲透有關詩文的課外知識,引導學生對詩的內容及表達的情感作淺易的欣賞,不作繁瑣過細的'分析。在賞析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共同交流、各抒己見,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意識和主動學習的習慣。

《十五從軍徵》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戰爭帶給勞動人民的痛苦和災難。

學生經過5年的語文學習,在課內外都曾接觸過有關戰爭的文章,同時,對詩歌也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和步驟,但是,也還存在理解詩歌不夠深入,特別是在體悟詩歌情境上有著不足。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著力培養學生聯絡上下文及課文插圖,根據詩句想象畫面,對詩歌進行賞析的意識和習慣,幫助學生建構詩歌中所傳遞的對戰爭的全面認識。

學生通過學習這首詩,不僅要構建起老人回鄉的情感變化脈絡,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抓住對文中重點詩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誦讀,去豐滿學生對戰爭的認識,準確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其中,抓住對文中重點詩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誦讀,是語文學科不同於其他學科的特點,而依託詩歌中的語言文字,去豐滿學生對戰爭的認識,瞭解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是本課主要實現的人文目標。二者以呈現人物情感變化線為主線,以讀、議、悟文中的語言文字為手段,互為促進,實現本節課教學中的二性有機統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