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絳脣》賞析

來源:文萃谷 2.53W
《點絳脣》賞析1

點絳脣丁未冬過吳鬆作①

《點絳脣》賞析

【南宋】姜夔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②邊,擬共天隨③住。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

【注】 ①丁未:即公元1187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吳鬆:即今吳江市。②第四橋:城外的甘泉橋。 ③天隨:陸龜蒙自號天隨子,身處晚唐末世,舉進士不第,只好退隱江湖。

14.對本詩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上片一二兩句寫鴻雁南飛,隨雲而去,自由自在,反襯詞人漂泊江湖,身不由己的淒冷、苦楚。

B.下片的前兩句表達了作者的心願,他十分嚮往陸龜蒙浮游於江湖上自得其樂的閒居生活。

C.“今何許?”一句是反問。詩人正是在這反問中,表達了懷念故人、傷時憂世的情懷,也寄寓了自己不得志的身世之感。

D.最後一句描寫詞人憑欄懷古,吹悽悽冷風,看殘柳飛舞,一派參差凌亂、淒冷蕭索景象,以景結情,表達出詞人感慨身世、憂心國家的複雜感情。

15.請簡要賞析“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兩句。(6分)

閱讀答案:

答案:14.D; 15.這兩句運用了擬人手法。湖上數峰清寂愁苦,黃昏時分,正醞釀著一場雨。此處將本形容人生活貧苦的“清苦”用於寫山,使無情物著有情色,生動形象地表達了作者的無限蒼涼之感。

解析:14.此句暗含了難覓知音之意,增添了詞情的蒼涼與悲壯。

15本篇為過吳鬆抒懷之作。南宋淳熙十四年冬天,姜夔往返於湖州與蘇州兩地,路過吳鬆(今江蘇吳江市)時,寫下了本詞。緣何過吳鬆而作此詞?因為姜夔最推崇的晚唐詩人陸龜蒙,生前就隱居在吳鬆。

上片以景寓情,燕雁隨雲,數峰清苦,都是詞人漂泊清苦生涯的寫照。“燕雁無心”,寫北方的鴻雁悠然自在,因為冬天正是北雁南飛的時節。此句亦暗含對陸龜蒙的思念之情,因為他有很多歌詠北雁的詩, 如《歸雁》:“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遞翼應勞。” 《孤雁》:“我生天地間,獨作南賓雁。”等等。“太湖西畔隨雲去”意境深遠,只見那些鴻雁在太湖西邊隨著白雲飄浮。此處詞人以大雁的隨雲遠去暗喻自己獨自漂泊。“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商略:商量、醞釀、準備)”二句,意思是那幾座山峰蕭瑟愁苦,好像在商量黃昏是否下雨。此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詩意盎然,別有情致。詞人擬人寫山,實則以數峰之清苦襯托出自己的萬千愁苦。

下片追思唐詩人陸龜蒙,發懷古幽情,抒寫知音難覓的惆悵寂寞。“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兩句意思是:我真想在第四橋邊,跟隨天隨子一起隱居。第四橋指的是吳江城外的甘泉橋,陸龜蒙曾隱居在此, 故詞人打算追隨他定居在甘泉橋邊。“今何許”三字,意蘊豐富,是詞人對自然、人生、歷史、時代所提出的充滿哲學反思的反詰。這樣的思考使得詞人“憑闌懷古”,卻不見龜蒙,不見故人,只看到“殘柳參差舞”。此句暗含了難覓知音之意,增添了詞情的蒼涼與悲壯。

《點絳脣》賞析2

點絳脣

王禹偁

雨恨雲愁,江南依舊稱佳麗。

水村漁市,一縷孤煙細。

天際徵鴻,遙認行如綴。

平生事,此時凝睇,誰會憑欄意!

王禹偁詞作鑑賞

此詞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也是作者唯一的傳世之作。全詞以清麗的筆觸、沉鬱而高曠的格調,即事即目,寓情於景,通過描繪江南雨景,寄寓了作者積極用世、渴望有所作為的政治理想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情懷。《竹林紀事》評此詞雲:“情麗可愛,豈止以詩擅名。”起首一句“雨恨雲愁”,借景抒情,借情寫景。雲、雨並無喜怒哀樂,但詞人覺得,那江南的雨,綿綿不盡,分明是恨意難消;那灰色的雲塊,層層堆積,分明是鬱積著愁悶。即使是這瀰漫著恨和愁的雲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舊是美麗的。南齊詩人謝朓《入朝曲》寫道:“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王禹偁用“依舊”二字,表明自己是僅承舊說,透露出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

上片煞拍寫的是:濛濛的雨幕中,村落漁市點綴湖邊水畔;一縷淡淡的炊煙,從村落上空嫋嫋升起;水天相連的遠處,一行大雁,首尾相連,款款而飛。但如此佳麗的景色,卻未能使詞人歡快愉悅,因為“天際徵鴻,遙認行如綴”。古人心目中,由飛鴻引起的感想有許多。“舉手指飛鴻,此情難具論”(李白《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這裡,詞人遙見沖天遠去的大雁,觸發的是“平生事”的聯想,想到了男兒一生的事業。王禹偁中進士後,只當了長洲知縣。這小小的芝麻官,無法實現他胸中的大志,於是他恨無知音,愁無雙翼,不能象“徵鴻”一樣展翅高飛。最後,王詞將“平生事”凝聚對“天際徵鴻”的睇視之中,顯得含蓄深沉,言而不盡。

這首詞藝術風格上一改宋初小令雍容典雅、柔靡無力的格局,顯示出別具一格的面目。詞中交替運用比擬手法和襯托手法,層層深入,含吐不露,語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飾,讀來令人心曠神怡。從思想內容看,此詞對於改變北宋初年詞壇上流行的“秉筆多豔冶”的風氣起了重要作用,為詞境的開拓作了一定的貢獻。

《點絳脣》賞析3

原文:

雲透斜陽,半樓紅影明窗戶。暮山無數。歸雁愁還去。

十里平蕪,花遠重重樹。空凝佇。故人何處。可惜春將暮。

詩詞賞析:

這首詞通過春景的描寫,抒發作者懷人的情思。上片寫景。斜陽穿窗,暮山歸雁,已經是黃昏的時候了。下片寫惜春懷人之情。平蕪遠望,樹木重重,春色將暮,故人何在?宛轉細膩地透露了無限懷念之情。全詞清新幽雅,委婉多姿。

《點絳脣》賞析4

  生平簡介

趙彥瑞(1121-1175)字德莊,號介庵,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宋宗室。紹興八年(1138)進士。十二年(1142)任為左修職郎、錢塘縣主簿,遷建州觀察推官。歷知饒州餘幹縣,充福建路提點刑獄司傒辦公事。隆興元年(1163),除國子監丞,遷吏部員外郎,出知江州。乾道三年(1167),除直顯謨閣、江南東路轉運副使。五年,移福建轉運副使,遷左司郎中,除太常少卿。六年,以直寶文閣知建寧府,改提點浙東路刑獄,坐衢州帳歷稽期,削兩秩,主管台州崇道觀。淳熙二年卒,年五十五。韓元吉為撰墓誌銘(《南澗甲乙稿》卷二一),謂其“力學能文,風度灑落,詞辯纚纚”,“聞其詩詞一出,人嗜之往往如啗美味”。有《介庵集》十卷、外集三卷、《介庵詞》一卷。

  ●點絳脣·途中逢管倅

趙彥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

別離何遽,忍唱《陽關》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

愁無據。

寒蟬鳴處,回首斜陽暮。

趙彥端詞作鑑賞

不知此詞作於何時何地,管倅身份也不詳。(倅,稱州郡副貳之官,如通判)。從詞中所敘的情況可以知道,作者與管倅是好友,他們在途中相逢,不久又分手。作者客中送別,感到格外悽愴,便寫了這首詩。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憔悴,困苦貌;天涯,這裡指他鄉。“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特別是當兩人都處在困苦的境遇中,久別重逢,深情似舊,其樂可知。作者極言相遇之樂,目的正在於引出下文的別離之苦。這叫做“欲抑故揚”,乃一種為文跌宕的妙法。

“別離何遽,忍唱《陽關》句!”久別重逢後卻要分離,那種苦痛是難以表達的。唐代詩人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雲:“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鍾。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司空曙《雲陽館與韓紳宿別》雲:“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更有明朝恨,離懷惜共傳。”都細緻地表達出那種因乍見時大喜過望而別離時卻悲苦加倍的心情。趙彥端也不例外。

他聯想起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著名詩句。後來以此詩譜入樂府,名《陽關曲》,為送別之歌。但作者此時連唱《陽關》的心情也沒了,為什麼呢?因為他是客中送別,比王維居長安送友人西行時還更多了一層愁苦。因此,這兩句很自然地過渡到下片,引出“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的喟嘆了。

“愁無據。寒蟬鳴處,回首斜陽暮。”無據,即無端、無邊無際之意。這無邊無際的愁苦,該怎樣形容呢?詞人巧妙地將它融入於景物描寫之中,用悽切的寒蟬和暗淡的夕陽光將它側面烘托出來。“寒蟬鳴”為聲,“斜陽暮”為色;前者作用於聽覺,後者作用於視覺。這樣通過聲色互動而引起讀者諸種感覺的移借,派生出無窮無盡的韻味來。清人吳衡照說得好:“言情之詞,必借景色映託,乃具深沉流美之致。”(《蓮子居詞話》卷二)否則,若只是“愁呀!愁呀”地嘮叨不停,就難免有粗俗淺露之弊了。

紀昀評趙彥端《介庵詞》說:“多婉約纖穠,不愧作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九八)但此詞婉約而不“纖穠”,通篇未用一纖穠詞語,僅用的“陽關”一典也為一般讀者所熟知;不失為一首風格淡雅而兼委曲的佳構。

《點絳脣》賞析5

點絳脣

元好問(元)

【原文】

醉裡春歸,綠窗猶唱留春住。

問春何處,花落鶯無語。

渺渺予懷,澡漠煙中樹,

西樓暮,一簾疏雨,夢裡尋春去。

《點絳脣》賞析

詞中沒有著意渲染殘春景色,而是旁處落筆,側筆取妍。起句“沙際春歸”,語似直露,而畫面見於文字之外。為什麼說春從水邊歸去呢?春來先遣楊柳青,是春在柳梢頭;而暮春時節,春色似乎和柳絮一道隨著流水飄走了。故吟詠“沙際春歸”四個字,乃覺無字處有意,空白處皆是畫。

次句“綠窗猶唱留春住”,詩思奇妙。不說自己思春戀春,卻說旁人春歸而不知,猶自痴情挽留。綠窗中人或是歌妓之流。或許不必定有此人此唱,不過是作者設定的一種境界,借說綠窗少女的歌聲以表達自己惜春的情懷。這是詞體幽微宛轉處,作者掌握和運用得很成功。

“問春何處,花落鶯無語”二句,熔鑄前人詞中意象,而翻進一層,歐陽修《蝶戀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王安國的《清平樂》:“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黃庭堅《清平樂》:“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月兆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上述諸作,或問花,或問鳥,不論是落花還是鶯啼,總還有點春天的影子。在這首詞中,不僅是問而無答,乃更無可問訊。“花落鶯無語”,春光老盡,連點聲息都沒有了。

詞人對春天的深情眷戀,在詞中表現為一種徒勞的追尋。起句既說“春歸”,已是無可置疑,然而還要“問春”。問而無答,則繼之以遠眺、尋覓。“漠漠煙中樹”,意象似從謝眺“遠樹暖阡阡,生煙紛漠漠”。李白“平林漠漠煙如織”化來,是高樓遠眺之景,又彷彿“涉涉吟懷”的物化形態。極目遠望,不見春之蹤影,只有在日暮歸樓後,隔簾疏雨生中,求得好夢,夢中去尋覓了。

結句“夢裡尋春去”,語淡情深。現實之春確已逝去,而詞人不作絕望頹唐之想,還要到夢境中去追尋。這種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追求,也正反映了詞人年輕健康的心理情緒。

這首詞所表現的是傳統的傷春主題。但不是濃重的感傷,而是淡淡的悵惘。詞人是年輕的,情調也是健康而執著的。

《點絳脣》賞析6

點絳脣·寂寞深閨

李清照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倚遍闌干,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芳草,望斷歸來路。

這是一首閨怨詞。上片抒寫傷春之情,下片抒寫傷別之情。傷春、傷別,融為柔腸寸斷的千縷濃愁。刻畫出一個愛情執著專一、情感真摯細膩的深閨思婦的形象。

開篇處詞人即將一腔愁情盡行傾出,將“一寸”柔腸與“千縷”愁思相提並論,這種不成比例的並列使人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壓抑感,彷彿看到了驅不散、扯不斷的沉重愁情壓在那深閨中孤獨寂寞的弱女子心頭,使她愁腸欲斷,再也承受不住的悽絕景象。“惜春”以下兩句,雖不復直言其愁,卻在“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現女子的心理活動:淅淅瀝瀝的雨聲催逼著落紅,也催逼著春天歸去的腳步。唯一能給深閨女子一點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能在女子心中留下幾響空洞的迴音。人的青春不也就是這樣悄悄逝去的嗎?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華的表現,因此,在“惜春春去”的尖銳矛盾中,不是正醞釀著更為沉鬱悽愴的深愁嗎?

從上片看,給深閨女子帶來無限愁怨的“雨”,它催落了嫣紅的春花,催走了春天,也催促著流年和女子的青春。下片中,詞人循著這一線索,繼續探尋“柔腸一寸愁千縷”的根源,筆力集中在女子憑闌遠望而攪起的心理活動上。“倚遍闌干”一句,在“倚”這個動詞後面綴以“遍”字,把深閨女子百事俱厭的憂煩苦惱盡行點染了出來,下句中又以“只是”與“倚遍”相呼應,托出了這種萬念俱滅的“無情緒”是無論如何排解不掉的。這裡不再提花,不再提雨,卻突兀地提出“人何處”的問題。突兀,則醒目;醒目,則醒人──原來女子憑闌遠眺,不只是因百無聊賴而無意識為之,這裡還有更重要的、有意識而為之的目的,那就是望眼欲穿地等待著外出的良人歸來。望歸的行動與內心無法抑制的“人何處”的遙問一筆點破了使女子“柔腸一寸愁千縷”、“只是無情緒”的深層的、根本的原因是苦苦地思念遠行未歸的良人。在這裡,詞人巧妙地安排了一個有問無答的佈局,卻轉筆追隨著女子的視線去描繪那望不到盡頭的萋萋芳草,正順著良人歸來時所必經的道路蔓延開去,一直延伸到遙遠的天邊。最後,視線被截斷了,唯見“連天芳草”,不見良人蹤影。這淒涼的畫面不就是對望眼欲穿的女子的無情回答嗎?寂寞,傷春已使她寸腸生出千縷愁思;望夫不歸,女子的愁情又將會是何許深,何許重,何許濃呢?這自然就意在言外了。全詞由寫寂寞之愁,到寫傷春之愁,到寫傷別之愁,到寫盼歸之愁,全面地、層層深入地表現了女子心中愁情積澱積累的過程。一個“雨”字,把上下兩片勾聯在一起;遠處的萋萋芳草,近處的愁紅慘綠,遠遠近近,都在“催花雨”的攪攏下顯得分外冷寂。把愁已經寫盡、寫透,故明代陸雲龍在《詞菁》中稱道此首詞是“淚盡箇中”,《雲韶集》也盛讚此作“情詞並勝,神韻悠然。”

《點絳脣》賞析7

點絳脣①

汪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靜山銜鬥。起來搔首。梅景橫窗瘦。

好個霜天,閒卻傳杯手。君知否?亂鴉啼後,歸興濃如酒。

[註釋]

①點絳脣:楊慎《詞品》:《點絳脣》取樑江淹詩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脣以為名。

汪藻(1079-1154):宋饒州德興人,字彥章。徽宗崇寧年間進士,累官著作佐郎、翰林、知州等,後被貶職。著有《浮溪集》等。寫此詞時,他正被迫遷調,官場失意。

1結合詞句,賞析詞中加點的瘦字。(5分)

2本來好個霜天正是喝酒盡興的時候,詞人為什麼說閒卻傳杯手?(6分)

3詞的上片描寫了怎樣的景象?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描寫的?(5分)

4詞人為什麼閒卻傳杯手?全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1、瘦字用擬人手法,把梅人格化(2分),既刻畫出梅疏影橫斜的姿態(1分),又寫出它(也是詞人自己)不諛不阿的堅貞和耿直的傲骨(2分)。

2、在構思上此句設定懸念,引出設問;②在感情上此句突出了詞人感到仕途艱險,渴望退隱回家,遠離官場傾軋的比酒還濃的歸興。(每點3分,共6分)

3 詩人由外及內、由遠及近、由動到靜,描繪了一幅新月懸空,山銜北斗、夜寒江近、梅影橫窗人不寐的景象。(景象3分、順序2分)

4 詞人閒卻傳杯手是因為 歸興濃於酒。全詩表達了詩人面對飛短流長的仕途心生厭倦,渴望退隱歸家,樂守田園的思想感情。(原因2分、思想感情3分)

  【譯文】

一輪圓月明媚新秀,秋夜寒、江流靜、遠山銜著北斗。夜不成寐起來徘徊搔首。窗間橫斜著梅花疏影,那麼清瘦。好一個涼秋月夜的霜天!卻無心飲酒,閒置了傳杯把盞手。君知否?聽到歸巢的烏鴉紛亂的啼叫後,使我歸家意興濃郁似酒。

  【賞析】

《點絳脣新月娟娟》是北宋著名詞人汪藻一首詞。這是一首吟詠歸隱的詞。上闋寫冬末初春景:寒江夜月,梅橫影瘦。心境的落寞與悽清在這些景物描寫中得到表現。下闋前兩句寫霜寒無酒可飲,處境十分困窘,聽到亂鴉聒噪,更增退隱之思。歸興濃於酒,形象具體表現有力。

這首詞寫詞人夜不能寐、心生退隱之思。詞人用含蓄的筆調描繪景物,委婉地抒發了鬱積在自己胸中的愁悶。

詞的上半部分寫景,寓情於景。開篇兩句描繪出一幅寒冬夜景:月光如水,大江寂靜,遠山蒼茫,正銜住北斗。寒、靜是此景的特點。銜字,以擬人手法寫山,賦山以靈性,生動形象。隨後兩句從外到內,搔首一詞用得極為精當,詞人通過這麼一個非常平常的動作,把自己內心的不平靜表現了出來,形象而傳神。梅影橫窗瘦,動靜結合,梅影橫窗,當映以西斜之月方能見到。瘦字寫梅花的姿態,暗寓詞人的情思。這一片寫夜寒、江靜、人愁、梅瘦,意境蕭疏,清麗中帶著幾分淒涼。

詞的下半部分言情。好個霜天二句,巧妙過渡,直抒對霜天月夜的讚美之情。面對此等清幽、寧謐之景,當對酒高歌,可為什麼毫無酒興呢?這就給讀者留下一個疑問。此外,傳杯二字說明是在眾人宴飲的場合,大家談笑風生,推杯問盞,以助酒興,可詞人此時卻閒卻傳杯手,不免讓人感到奇怪。隨後詞人又添一問,句意跌宕,閃展騰挪。亂鴉啼後兩句,點明主旨,也是對上述疑問的回答,原來是因為歸興濃於酒,所以才飲興索然啊!詞人在鴉之前冠以亂字,極言鴉之多,聒噪之甚。由此聯絡到詞人的遭際,當時他被迫外調,羈宦他鄉,所以,亂鴉也可以看做是詞人對政壇小人的隱喻,說明他早已非常厭倦這種宦海生涯了。

這首詞上片描繪了寒夜月下,面對蒼茫的遠山,詞人搔首悵望的情景;下片則通過寫不願與眾飲酒來表現其愁情。全詞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別有一番韻味。

《點絳脣》賞析8

採藥歸來,獨尋茅店沽新釀。

暮煙千嶂,處處聞漁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

江湖上,遮回疏放,作個閒人樣。

  陸游詞作鑑賞

這首詞作於宋孝宗淳熙年間,陸游閒居山陰時。淳熙七年(1180),江西鬧水災,陸游於常平提舉任上,“奏撥義倉賑濟,檄諸郡發粟以予民”(《宋史·陸游傳》)。事後,卻以“擅權”獲罪,遭給事中趙汝愚藉故彈劾,罷職還鄉。

詞取材於村居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片斷,以採藥、飲酒、盪舟為線索,展示出作者多側面的生活風貌。

上片寫採藥歸來獨沽酒,下片寫醉後弄舟江湖間。詞人罷職歸鄉後,閒居山陰,“壯士淒涼閒處老”,“幽谷雲蘿朝採藥”,詞人治國之志難以實現,就採藥治民,買醉茅店。“獨尋”二字寫出了罷官後的寂寞、悠閒。作者獨酌村店新釀,但見暮山千疊,長煙落日,聽得漁舟唱晚,聲聲在耳。這幾句,寫千嶂籠煙,可見江南青山之秀潤,處處漁唱,可想象江上漁舟之悠閒,加上新酒初熟,香溢茅店,聲香嗅味,皆助酒興,詞人不由得陶然醉乎其間,由此引出下片醉弄扁舟的興致。耳聽漁歌而心羨江上,清風白雲,取之不竭,詞人不禁生起散發扁舟之意,況醉後疏闊縱放,無所顧忌更不怕連天波浪。這一回,定要放浪山水,無拘無束,友漁樵、釣明月,真正享受一回清閒人滋味。

陸游一生以抗金救國為已任,所以放浪山水,做一個瀟灑送日月的“閒人”,並非他的本意。即便被迫閒居鄉間,他也是閒不住的,採藥、治病、救人,在書劍報國的政治理想落空之後,力求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其平生關懷民生的素志。但是,詞人畢竟是一位以“塞上長城”。自許、對馳騁疆場無限嚮往的熱血男兒,他所執著追求的是充滿戰鬥快意的人生。村居生活終究難以消釋他心中永不甘於沉淪的英雄豪氣。

因此,放浪山水的閒情逸致,借酒後的豪興以揮斥,正是他深感英雄無用武之地,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的表現。詞人對“閒人”生活的似正實反的肯定與詠唱,婉曲地表述了鬱積在他心頭的隱痛,是對自己報國欲死無戰場的悲劇命運的自我解嘲。這種似正實反的筆法,給這首詞的風格帶來了灑脫中寓抑鬱的特色。明人楊慎評陸游詞曰:“纖麗處似淮海,雄慨處似東坡。”毛晉又云:“超爽處更似稼軒耳。”(毛刊《放翁詞》跋)從《點絳脣》看,則是超爽中蘊沉鬱。

《點絳脣》賞析9

  點絳脣·感興 宋朝

王禹偁

雨恨雲愁,江南依舊稱佳麗。水村漁市。一縷孤煙細。

天際徵鴻,遙認行如綴。平生事。此時凝睇。誰會憑欄意。(欄 通:闌)

  《點絳脣·感興》譯文

雨綿綿,恨意難消,雲層層,愁緒堆積,江南景色,依舊被稱為上好美麗。水邊村落,湖畔漁市,嫋嫋升起一縷孤零零的炊煙,那麼淡,那麼細。

一行長途跋涉的鴻雁,在那水天相連的遙遠的天際,遠遠望去,款款飛行,好似列隊首尾連綴。回想平生事業,此時此刻,凝視徵鴻,誰理會我憑欄遠眺的含意!

  《點絳脣·感興》註釋

孤煙:炊煙。

行如綴:排成行的大雁,一隻接一隻,如同綴在一起。

凝睇:凝視。睇:斜視的樣子。

會:理解。

  《點絳脣·感興》賞析

此詞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也是作者唯一的傳世之作。這首詞是王禹偁任長州知州時的作品。

起首一句“雨恨雲愁”,借景抒情,借情寫景。雲、雨並無喜怒哀樂,但詞人覺得,那江南的雨,綿綿不盡,分明是恨意難消;那灰色的雲塊,層層堆積,分明是鬱積著愁悶。即使是這瀰漫著恨和愁的雲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舊是美麗的。南齊詩人謝朓《入朝曲》寫道:“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王禹偁用“依舊”二字,表明自己是僅承舊說,透露出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

上片煞拍寫的是:濛濛的雨幕中,村落漁市點綴湖邊水畔;一縷淡淡的炊煙,從村落上空嫋嫋升起;水天相連的遠處,一行大雁,首尾相連,款款而飛。但如此佳麗的景色,卻未能使詞人歡快愉悅,因為“天際徵鴻,遙認行如綴”。古人心目中,由飛鴻引起的感想有許多。如“舉手指飛鴻,此情難具論”(李白《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這裡,詞人遙見沖天遠去的大雁,觸發的是“平生事”的聯想,想到了男兒一生的事業。王禹偁中進士後,只當了長洲知縣。這小小的芝麻官,無法實現他胸中的'大志,於是他恨無知音,愁無雙翼,不能像“徵鴻”一樣展翅高飛。最後,王詞將“平生事”凝聚對“天際徵鴻”的睇視之中,顯得含蓄深沉,言而不盡。

這首詞藝術風格上一改宋初小令雍容典雅、柔靡無力的格局,顯示出別具一格的面目。詞中交替運用比擬手法和襯托手法,層層深入,含吐不露,語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飾,讀來令人心曠神怡。從思想內容看,此詞對於改變北宋初年詞壇上流行的“秉筆多豔冶”的風氣起了重要作用,為詞境的開拓作了一定的貢獻。

  《點絳脣·感興》賞析二

王禹偁是繼柳開之後起來反對宋初華靡文風的文學家,有《小畜集》傳世,留下來的詞僅此一首。這首詞以清麗的筆觸,描繪了江南的雨景,含蓄地表過了用世的抱負和不被人理解的孤獨愁悶。

借景抒情、緣情寫景是詩詞慣用的手法。景是外部的客觀存在,並不具備人的感情。但在詞人眼裡,客觀景物往往染上強烈的感情色彩。此即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所謂“以我觀物”,使“物皆著我之色彩”。此詞劈頭一句“雨恨雲愁”即是主觀感覺的強烈外射。雲、雨哪有什麼喜怒哀樂,但詞人覺得,那江南的雨,綿綿不盡,分時是恨意難消;那灰色的雲塊,層層堆積,分明是鬱積著愁悶。即使是這瀰漫著恨和愁的雲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舊是美麗的。南齊詩人謝朓《入朝曲》寫道:“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王禹偁用“依舊”二字,表明自己是僅承舊說,透露出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

  《點絳脣·感興》創作背景

王禹偁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中進士,授成武(今屬山東)主簿,遷大理評事。次年,改任長洲(今江蘇蘇州)知縣。這首詞就是王禹偁任長洲知縣時的作品。

《點絳脣》賞析10

點絳脣·病起懨懨

病起懨懨、畫堂花謝添憔悴。亂紅飄砌。滴盡胭脂淚。

惆悵前春,誰向花前醉。愁無際。武陵回睇。人遠波空翠。

翻譯

大病初起,精神睏倦,畫堂裡落花滿地,使我平添了幾許愁緒。凋零的花瓣在空中飛舞,墜落到石階上,如簌簌而落的胭脂淚,讓人心碎。

春天匆匆而逝,人也別離,與誰在花前共舞?愁緒如海,無邊無際。轉首回望那駐春藏人的好地方,而人在千里之外,只有碧波依舊濃翠。

註釋

懨懨: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的樣子。一本作“厭厭”。

砌:臺階。

武陵:這裡指武陵溪,語出陶淵明《桃花源記》。

回睇:轉眼而望。

賞析

此詞抒發了作者病體初愈、徘徊香徑時,悼惜春殘花落、感傷年華流逝的惘悵和哀愁。

詞的上片,情景交融,辭意悽婉。“病起懨懨”,即《青箱雜記》所說的“一日病起”,這句是實寫作者當時的情況。由於生病,心緒愁悶,故見畫堂前正在凋謝的花枝,也好像更增添了幾分憔悴。“畫堂”句,不僅點出了暮春的節候特徵,而且亦花亦人,花人兼寫:“憔悴”,既是寫凋謝的花,也是寫老病的人;人因“病起懨懨”,而覺得花也憔悴;而花的凋謝也更增加了病人心理上的“懨懨”。“亂紅”兩句,緊承“畫堂”句,進一步描繪物象,渲染氣氛。有“畫堂花謝”,即有“亂紅飄砌”。“砌”應“畫堂”,“亂紅”應“花謝”,連環相扣,正是作者用筆縝密之處。“滴盡胭脂淚”,則情濃意切,極盡渲染之能事。“胭脂淚”,形象地描繪“亂紅”的飄墜,賦予落花以傷感的人情,同時也包含了作者自己的傷感。

下片轉入懷人念遠。“惆悵”兩句,寫前春人去,無人在花前共醉,只有“惆悵”而已。“惆悵”之至,轉而為“愁”,愁且“無際”,足見其懷人之深。最後兩句,更以特出之筆,抒發此情。“武陵回睇”,即“回睇武陵”,由結句的“波空翠”看,作者當是由眼前的“亂紅飄砌”而聯想到“落英繽紛”的武陵溪,而那裡正是駐春藏人的好地方。但這裡並非是實指,而是藉以代指所懷念的人留連之地。不過,人在遠方,雖凝睇翹首,終是懷而不見,望中徒有翠波而已。“空”字傳神,極能表現作者那種悵惘、空虛的心情。

由落花而傷春,由傷春而懷人,暗寄時事身世之慨,全詞閒筆婉妙,深情幽韻,若不能自勝。這種情調與政治舞臺上剛毅英偉、喜怒不見於色的韓琦絕不相類。同樣的情況,還有范仲淹、司馬光等,皆一時名德重望,他們都寫過豔麗的小詞。其實,這倒是一種正常現象,如楊慎《詞品》所說:“人非太上,未免有情。”唐韓偓《流年》詩有云:“雄豪亦有流年恨,況是離魂易黯然。”再者,這與詞的發展特點有關。詞之初起,便以抒情為上,《花間》之後,便形成了婉約的傳統,韓琦生活的那個時代,詞還沒有突破這個傳統。

創作背景

韓琦是北宋大臣、名將,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累封魏國公。此詞當作於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之後韓琦的晚年時期。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八載:“韓魏公晚年鎮北州,一日病起,作《點絳脣》小詞。”

《點絳脣》賞析11

點絳脣·試燈夜初晴

朝代:宋朝

作者:吳文英

卷盡愁雲,素娥臨夜新梳洗。暗塵不起。酥潤凌波地。

輦路重來,彷彿燈前事。情如水。小樓薰被。春夢笙歌裡。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雨後,漫天的愁雲被風吹散,明月露出姣好的月容,就像嫦娥剛剛沐浴梳洗般。儘管街上車水馬龍,來往著體態輕盈的佳人,卻沒有揚起半點塵埃,因為雨後的路面潤澤酥軟不起塵土。我如今重遊京華舊地,當日賞燈的情事依稀在心。難忘她的柔情似水,我的思緒如流水般難以止息。獨自回到小樓裡,薰香擁被獨自睡去,進入溫馨的春夢,夢裡恍惚聽到笙歌樂音。

註釋

⑴試燈:上元節前,有“試燈”,宋俗,農曆十二月下旬即開始試燈,直至正月十四日。

⑵素娥:以月宮仙女“素娥”代指月亮,

⑶輦路:帝王車駕經行之路,這裡指京城繁華的大街。

⑷凌波地:是靚裝舞女行經的街道。凌波原本是形容洛神亭亭玉立的姿態,後來借指步履輕盈的女子。

賞析:

南宋都城臨安的燈市,每年元宵節以前就極其熱鬧。據周密《武林舊事》卷二記載:“禁中自去歲九月賞菊燈之後,迤邐試燈,謂這‘預賞’。一入新正,燈火日盛。……天街某茶肆,漸已羅列燈毬等求售,謂之‘燈市’。自此以後,每夕皆然。……終夕天街鼓吹不絕。都民士女,羅綺如雲。”都城的燈市,是詞人熟識的,當年良辰美景、人月雙圓的情形,依然歷歷在目,難以忘情;此時韶華已逝,世事滄桑,每遇佳節,但覺慨恨良多,興味索然,真可謂“少年情事老來悲”了。據唐圭璋先生考證:吳文英一生有兩段情事,先在蘇州愛一妾,在某年夏秋之際遣去,原因不詳;後在杭州愛一妾,後故去。兩次大約都為十年。此詞寫杭州燈節,顯然與杭州情事有關。此詞調名下題雲:“試燈夜初晴”,據《百城煙水》雲:“吳俗十三日為試燈日。”可見是寫燈節之事;但詞人並未由正面起筆描繪燈市盛況,而是以試燈夜的景象作陪襯,用悵惘的筆調抒發自己逢佳節而倍覺神傷的落寞情懷,雖只寥寥數語,卻寫得紆徐頓挫,舒捲自如,從而委婉地道出內心的萬千感慨。

上片“卷盡”兩句,寫試燈日遇雨,而入夜雨收雲散,天青月朗;以月宮仙女“素娥”代指月亮,即以“新梳洗”形況月色明淨,比擬渾成,三字兼帶出“雨後”之意。這是寫天上。“暗塵”兩句寫地上,化用蘇味道“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正月十五日夜》)和韓愈“天街小雨潤如穌”(《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句,又有所變化、增益,切合都城燈夜雨後的光景。“凌波地”,是靚裝舞女行經的街道。《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凌波原本是形容洛神亭亭玉立的姿態,後來借指步履輕盈的女子。《武林舊事》卷二“元夕”又載姜白石詩云:“南陌東城盡舞兒,畫金刺鄉滿羅衣。也知愛惜春遊夜,舞落銀蟾不肯歸。”形象地刻畫了天街月夜的歌舞場面。

上片並未用雨字、燈字、人字,讀後便覺燈月交輝,地潤絕塵,舞兒歌女,結隊而至,賞燈士女,往來不斷,顯示出吳文英在語言上的精深功力和鮮明特點,比如愛用代字,用“素娥”代月亮,再如善於點代前人詩句等等。

譚獻說此詞雲:“起稍平,換頭見拗怒,‘情如水’三句,足當‘咳唾珠玉’四字”(譚評《詞辨》)。說“起稍平”,這是由於上片只是客觀地描述場景;下片才是密切結合自己的回憶、聯想,抒發感情,藉此反映出不平靜亦即“拗怒”的心理狀態。“輦路”兩句,寫詞人故地重遊,沉入回憶之中。“輦路”,是帝王車駕經由之路,這裡指京城繁華的大街。“重來”,說明詞人對眼前的景象亦曾相識,從而引起聯想,又以“彷彿”兩字形容觸景戀舊的心境。“燈前事”,即賞燈往事。那時自己春衫年少,意氣風發,記得也是同樣的夜晚,月色燈光,交相輝映,簫鼓舞隊,綿連數裡。這一句隱隱含有物是人非之感慨,景物依舊,可是作者的心情已由歡喜變為落寞。

末尾三句,寫往事如煙、柔情似水;月與燈依舊在,伊人無覓處,自己一往情深的淒涼心事,無人傾訴。“情如水”二句也顯示出吳文英語言精警的特點。

古人就有“思君如流水”的千古佳句,以水喻情,寫出了情的純潔珍貴和綿綿不絕。賞燈不能消愁釋懷,反而增添無限悵惘,只好踽踽而行,頹然而返,獨上小樓,薰被而眠,遙想伊人此刻,心情亦或如是,“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姜夔《鷓鴣天》)。最深的思念就是想象對方也在思念。“春夢”句緊接上文,描繪深夜入睡以後,那悠揚的歌聲樂聲,綿綿不絕地縈繞盪漾在夢的漣漪中。這裡將“拗怒”的詞意,融入流轉悠然,委婉多情的筆調之中,形成惝恍迷離的朦朧意境,顯得餘音嫋嫋,韻味無窮,真可稱得上是“咳唾珠玉”。

《點絳脣》賞析12

  原文

丁未冬①,過吳鬆②作。

燕雁③無心,太湖④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商略⑤黃昏雨。

第四橋⑥邊,擬共天隨⑦住。今何許⑧?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

  註釋

①丁未: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

②吳鬆:即今吳縣,屬江蘇省。

③燕雁:指北方幽燕一帶的鴻雁。

④太湖:江蘇南境的大湖泊。

⑤商略:商量、醞釀。

⑥第四橋:即吳鬆城外的甘泉橋。

⑦天隨:唐代陸龜蒙,自號天隨子。

⑧何許:何處,何時。

  譯文

大雁和小燕似乎無心賞景,從太湖西畔隨著飄忽不定的流雲向天邊飛去。只留下幾座孤峰,默然中又彷彿在互相低語:黃昏時將下大雨。

本打算留在甘泉橋畔,與唐人陸龜蒙相伴同住。但如今又怎麼樣呢?憑欄懷古,只看見殘敗的楊柳上下飄舞。

賞析

此詞為作者自湖州往蘇州,道經吳鬆所作。乃小令中之名篇。雖只41字,卻深刻地傳出了姜夔“過吳鬆”時“憑欄懷古”的心情。上片寫景。“燕雁”、“數峰”,不僅寫景狀物出色,且用擬人化手法,使靜物飛動,向為讀者稱讚。下片因地懷古。“殘柳參差舞”,使無情物,著有情色,道出了無限滄桑之感。全詞委婉含蓄,引人遐想。

《點絳脣》賞析13

原文:

點絳脣

秦觀

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

煙水茫茫,千里斜陽暮。山無數,亂紅如雨。不記來時路。

點絳脣翻譯:

我酒醉後架著小船,在湖中盪漾,聽任流水把小船推向花草深處。現實世界的名利纏身,不能解脫,沒有辦法在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煙水茫茫,籠罩在夕陽的餘輝裡。兩岸的青山排列無數,晚風吹來,落花如雨,竟然不記得來時走過的路了。

點絳脣字詞解釋:

①塵緣:佛教名詞。佛經中把色、聲、香、味、觸、法稱作 “六塵”。以心攀緣六塵,遂被六塵牽累,故名。

②亂紅:落花。李賀《將進酒》:“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

點絳脣背景:無

點絳脣賞析:

上片“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這個“花深處”,就是指桃源。在郴州,詞人為了排憂遣恨,不得不借酒解愁。醉眼朦朧之中,詞人受潛意識的支配,彷彿覺得自己划起了小舟,正輕鬆自如地隨著溪流浮泛,朝桃花源進發。路上,“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花源記》)。詞人十分欣喜,他左顧右盼,不知不覺中,已“林盡水源”,來到了“花深處”。閱讀這兩句,關鍵是要抓住“醉”這個核心詞語。醉入夢鄉,本是常事,所以說這兩句是寫夢境幻象。“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是詞人神志清爽後的抱恨之言。塵緣,本為佛教名詞。佛教認為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是汙染人心、使生嗜慾的根源。秦觀在這兒是借指世俗之事,如名利一類。假如自己不出來求仕為宦,就不至於有此時的遷謫之禍,這就是“塵緣相誤”。而此刻身受官府羈絆,即使想找一個類似於“桃花源”的遠僻之地平安度日也不可得——這就是“無計花間住”。

下片“煙水茫茫”四句,乃是詞人有意識地擇取人世間的四種淒涼景象,來影射他黯淡、感傷的心境。“煙水茫茫”,則前途渺遙可知;“千里斜陽暮”,暗示著詞人的處境將每況愈下;“山無數”,正是阻力重重、難回朝廷的象徵;“亂紅如雨”,就是說美好事物正在橫遭摧折。這四種景象並集一起,凝現出巨大的藝術感染力。詞人雖無片言隻語關涉愁苦,而愁苦、失望之情已溢滿紙面。結句“不記來時路”,源於《桃花源記》。陶潛說,武陵漁人出桃花源後,在返家的路上處處作了標誌,“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這個結句正暗應了題目和開頭,道出了詞人夢醒之後無路可走的窘境和苦況,表達了他“抽身退步悔已遲”和“世外桃源不可得”的愁怛心緒。

這首詞所反映的思想,是作者由於無端遭受打擊,導致了他對現實的不滿,並由此產生了對世外桃源的嚮往。但有的評論者認為句句都有暗寓,這隻能是一種猜測。此詞所表現出的那種迷離恍忽的境界,只是秦觀在藝術上喜歡朦朧美的一種手法而已。

個人資料: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遊,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人,別號邗溝居士、淮海居士,世稱淮海先生。“蘇門四學士”之一,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官至太學博士,史館編修。代表作品:《鵲橋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

秦觀是北宋文學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在秦觀現存的所有作品中,詞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詩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則達三十卷共250多篇,詩文相加,其篇幅遠遠超過詞若干倍。

秦觀一 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託身世,感人至深。蘇軾過揚州,親自看望秦觀,正巧孫覺、王鞏亦在高郵,乃相約遊東嶽廟,載酒論文,吟詩作賦,一時傳為佳話。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蹟。如浙江杭州的秦觀祠,麗水的秦觀塑像、淮海先生祠、鶯花亭;青田的秦學士祠;湖南郴州三絕碑;廣西橫縣的海棠亭、醉鄉亭、淮海堂、淮海書院等。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書“秦龍圖墓”幾個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文遊臺。後於元豐八年(1085年)考中進士,初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二年(1087年)蘇軾引薦為太學博士,後遷祕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哲宗於紹聖元年親政後(1094年)“新黨”執政,“舊黨”多人遭罷黜。秦觀出杭州通判,道貶處州,任監酒稅之職,後徙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徽宗即位後秦觀被任命為復宣德郎,之後在放還北歸途中卒於藤州。

《點絳脣》賞析14

  【作品介紹】

南宋吳大有的一首送別佳構。其詞今存一首,因載《絕妙好詞》卷六得傳。

 【原文】

點絳脣·送李琴泉

江上旗亭,送君還是逢君處。

酒闌呼渡。雲壓沙鷗暮。

漠漠蕭蕭,香凍梨花雨。

添愁緒。斷腸柔櫓。相逐寒潮去。

【註釋】

1. 旗亭:即酒樓;

2. 漠漠:密佈瀰漫的樣子;

3. 蕭蕭:這裡指的是風雨聲。

4.柔櫓:指船槳,也指船槳划動的擊水聲。

【賞析】

“江上旗亭,送君還是逢君處”兩句起筆,寫出離別的地點在“江上旗亭”。在江邊小酒樓裡為朋友餞行。離愁難堪,更何況“送君還是逢君處”。過去歡樂地相逢在這個地方,而眼下分手又是在這同一個地方;以逢君的快樂襯托送君的悲哀。撫今追昔,觸景生情,更令人不堪回憶過去。

“酒闌呼渡,雲壓沙鷗暮”二句,寫作者與友人不得不分手時的無限眷戀之情。之所以“勸君更進一杯酒”,是因為“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不知何日再次相逢。儘管深情留連,眷戀不捨,但酒闌日暮,只得分手,只好呼喚渡船載友離去。蒼茫的暮靄中,只有沙鷗在低暗的雲層下飛翔,離別而去的朋友,猶如眼前這“天地一沙鷗”,行蹤不定,浪跡天涯。而送行者的此時的心情,又好像周圍四合的暮雲一樣黯淡無光,這裡“酒闌”與“旗亭”互相照應:“呼渡”、“沙鷗”與“江上”照應。

下片“漠漠蕭蕭,香凍梨花雨”,承接上片結句的句意。寫出作者與友人分別時的無限愁思。“香凍”和“梨花雨”,可見此時正是春天。瀟瀟暮雨灑江天,天解人意,好像為離別而灑淚,雲靄瀰漫,春寒料峭,此時此地,此景此情,怎能不使人“添愁緒”呢!“添”,給本來已貯滿愁緒的心頭,又增添了幾許愁緒。結句意蘊深遠:“斷腸柔櫓,相逐寒潮去。”

隨著那令人聞之腸斷的船槳聲,朋友所乘之船與寒潮相逐逐漸遠去,船櫓擊水聲則愈來愈弱,而佇立江岸的詞人的心情,即久久不能平靜。獨立蒼茫,暮雨瀟瀟,柔櫓遠去,心隨船往……這是一幅非常使人動情的“暮雨江干送行圖”。

這是一首寫送別的詞,作者為吳大有,寶佑年間為太學生,宋亡以後,他退隱山林,不任蒙元。該詞淡雅雋永,別具情致。

吳大有這首詞雖然短小,但卻蘊意豐富。詞中暮雲,沙鷗、柔櫓、寒潮、梨花雨等語,雖似寫景卻字字含情,尤其是“闌”、“壓”、“暮”、“寒”等字,悽傷婉轉,與詞人傷離惜別的淒涼之情融為一處,深遠哀婉,十分動人。

本詞意象豐富,描寫細膩,緊要處,盡是點睛之字。情景交融,將離別的憂傷刻畫成了一幅雋永的景緻,極富感染力。

  【作者介紹】

吳大有(生卒年不詳)字有大,一字勉道,號鬆壑,嵊縣(今屬浙江)人,寶祐間遊太學,率諸生上書言賈似道奸狀,不報,遂退處林泉,與林昉、仇遠、白珽等詩酒自娛。元初闢為國子檢閱,不赴。有《千古功名鏡》。詞存一首,載《絕妙好詞》卷六。更多古詩詞賞析內容請關注“”

《點絳脣》賞析15

原文:

花信來時,

恨無人似花依舊。

又成春瘦,

折斷門前柳。

天與多情,

不與長相守。

分飛後,淚痕和酒,

佔了雙羅袖。

作者:

晏幾道(約1048-1118)是晏殊的幼子,字叔原。宋代父子能詞的不少,但父子俱為大家的卻只有大晏和小晏,而小晏尤勝乃父。他身為富貴公子,卻一生潦倒,原因就是因為太“痴”了。馮煦曾說過:“淮海(秦觀)、小山(晏幾道),真古之傷心人也。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求之兩宋詞人,實罕其匹。”晚年家境中落,生活貧困。他的詞既繼承了花間的精雕細琢、用色濃豔的特點,又接受了南唐白描影響。多寫愛情、離別之作,帶有感傷情調。著有《小山詞》,存詞260首。

註釋

①花信:謂花之訊息。

②分飛:離別。

賞析:

春回大地,百花萌發,柳枝折盡而人未歸來。相思綿綿,為君消瘦。天既賜予“多情”,卻又不使“相守”!使人酒入愁腸,淚溼青衫。這首小詞以抒情為主。辭彩工麗,輕柔自然,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此詞前四句謂春色重歸,乃花發而人已去,為伊消瘦,折盡長條,四句曲折而下,如清溪之宛轉。下闋謂天畀以情而吝其福,畀以相逢而不使相守。既無力迴天,但有酒國埋愁,淚潮溼鏡,雙袖飄零,酒暈與淚痕層層漬滿,則年來心事可知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