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原文賞析(合集15篇)

來源:文萃谷 3.16W

湖上原文賞析1

原文:

湖上原文賞析(合集15篇)

春題湖上

[唐代]白居易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

鬆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譯文

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風景畫。群山環繞,湖水汪汪一碧,水平如鏡。

松樹在山上排開層層一片翠色,一輪圓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顆明珠,晶瑩透亮,跳蕩懸浮。

早稻猶如一塊巨大的綠色的毛毯上絨頭,舒展的新蒲像少女身上飄曳的羅裙飄帶。

我不能離開杭州到別處去,有一半原因是留戀這風景如畫西湖。

註釋

亂峰:形容山峰很多。西湖三面環山,有南高峰、北高峰、葛嶺等。亂,繽亂。

排:排列松樹眾多,故稱“排”。

點:明月一輪,故稱“點”。

線頭:指毛毯上的絨頭。抽:抽出、拔出。

裙帶:裙子上的飄帶。蒲:香蒲,湖上生長的一種水草。

勾留:稽留,耽擱。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杭州西湖春景詩。這首詩前六句寫景,突出一個“綠”字,後兩句寫情,突出一個“戀”字,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後人評論此詩“以不捨意作結,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餘情。”全詩不僅結構上曲折委婉,而且借景深化了詩旨。

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風景畫,三面群山環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平如鏡。群峰上,松樹密密麻麻排滿山面,千山萬峰顯得一派蒼翠。一輪圓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顆明珠,晶瑩透亮,跳蕩懸浮。

早稻初生,似一塊巨大的綠色地毯,上面鋪滿厚厚的絲絨線頭;蒲葉披風,像少女身上飄曳的羅帶群幅。一幅格調清新的山水畫圖展現眼前,詩人不由發出對西湖風光的讚美。春色如此秀麗,作者不願離開杭州回京,有一半因素就是捨不得這風景如畫的'西湖。

詩的前三聯繪景,尾聯抒情,全詩則情景交融,物我劃一。首句鳥瞰西湖春日景色,謂其“似畫圖”。作者以具有如此濃重感情色彩的字眼兒入詩,並非偶然。在孩童時代,白居易曾立志要到杭州做官,心願得酬,自然為之欣喜,其對杭州的深情於此可見一斑。此詩不僅是白居易山水詩中的佳構,亦是歷代描寫西湖詩中的名篇之一。

“亂峰”以下三句,具體描繪如畫之景:群山環繞,參差不一,湖上水面平展;排排青松裝點著山巒,如重重疊疊的翡翠,皎潔的月亮映入湖心,象一顆閃光的珍珠,這是多麼誘人的美景呵!然而詩的旨趣並沒有凝滯在範山模水的層面上,“碧毯”二句出人意表地把筆舌轉到對農作物的體察上。在山水詩中嵌入農事,弄不好會雅俗相悖,很不協調,而白居易卻別出心裁地把農事詩化了:早稻猶碧毯上抽出的線頭、新蒲象青羅裙上的飄帶。如此精妙新奇的比喻本身不僅體現出作者對湖區人民的關懷,使讀者由此可以聯想到正是這位自幼嚮往杭州的白刺史,一到任便體恤民瘼,浚井供飲,把杭州變成了人間天堂,從而銘戢其德惠。同時,在詩的寫作上也是一種變格、一種可貴的出新,它比作者描繪西湖的另一名篇《錢塘湖春行》,立意更加新穎,語言益見精妙。

這首詩的結構曲折委婉,別有情致,特別是最後兩句“以不捨意作結,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餘情。”(《唐宋詩醇》)那麼其“言外餘情”是什麼呢?這得聯絡作者的有關行跡和創作來探尋。除杭州刺史之前,白居易原在長安任中書舍人。面對國是日荒,民生益困的現實,屢屢上書言事而不被採納,眼見時局日危,朋黨傾軋加劇,便自求外任,來到杭州。這是問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認為做隱士不好,做京官也不好,只有做杭州刺史閒忙得當,正合其意,即所謂“霅溪殊冷僻,茂苑太繁雄。唯此錢塘郡,閒忙恰得中。”這話是出自《初到郡齋寄錢湖州李蘇州》一詩,在其他篇目中尚有不少類似的說法,這既是作者的心裡話,也是此詩的“言外餘情”。

因為“皇恩只許住三年”,白居易抱著戀戀不捨的心情離開西湖,這種情緒本身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一千多年後的今天,西湖早已是馳名中外的湖山形勝之地,此詩亦不脛而走,值得玩味的是如今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蘇堤春曉”、“三潭印月”等景觀的命名,有的很可能是從這首《春題湖上》中的相應詩句衍化而來的。

藝術上看,《春題湖上》最精采的是中間四句。詩人以幽麗華美的筆觸,用一連串精妙的比喻,勾畫出西湖的旖旎風光。比喻的精妙,表現在比物與被比事物的密合無間上。用翡翠比喻松樹的綠色,用明珠比喻夜半時分高而遠的明月,用碧毯細短的線頭比喻幼小的綠色秧苗,用青羅裙飄拂的長帶比喻舒展著的綠色的蒲葉,無不妥貼入微,真切動人。同時,詩人對湖上春光的珍惜與愛悅的感情,也在這幾個比喻中自然地隱隱洩出。全詩由於有了中間這四句精當傳神的比喻,一二句中的“似畫圖”才有了充實的具體內容,末兩句的“勾留”之意才得以順勢推出。

“畫圖”二字是詩眼,下五句皆實寫畫圖中景,以不捨意作結,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餘情。

湖上原文賞析2

原文:

石魚湖,似洞庭,夏水欲滿君山春。

山為樽,水為沼,酒徒歷歷坐洲島。

長風連日作大浪,不能廢人運灑舫。

我持長瓢坐巴丘,酌飲四座以散愁。

原序

漫叟以公田米釀酒,因休暇則載酒於湖上,時取一醉。歡醉中,據湖岸引編巰魚取酒,使舫載之,遍飲坐者。意疑倚巴丘酌於君山之上,諸子環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觸波濤而往來者,乃作歌以長之。

譯文

我用公田產出的糧食來釀酒,常借休假之閒,載酒到石魚湖上,暫且博取一醉。在酒酣歡快之中,靠著湖岸,伸臂向石魚取酒,叫船載著,使所有在座的人都痛飲。好像靠著巴陵山,而伸手向君山上舀酒一般,同遊的人,也像繞洞庭湖而坐。酒舫漫漫地觸動波濤,來來往往添酒。於是作了這首醉歌,歌詠此事。

湖南道州的石魚湖,真像洞庭,夏天水漲滿了,君山翠綠蒼蒼。

且把山谷作酒杯,湖水作酒池,酒徒濟濟,圍坐在洲島的中央。

管他連日狂風大作,掀起大浪,也阻遏不了,我們運酒的小舫。

我手持酒葫蘆瓢,穩坐巴丘山,為四座斟酒,藉以消散那愁腸。

註釋

漫叟:元結自號。

休暇:休假。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十旬休暇,勝友如雲。”

引臂:伸臂,舉臂。唐白居易《三遊洞序》:“初見石如疊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

長:放聲歌唱。

沼(zhǎo):水池。

歷歷:分明可數。清晰貌。洲島:水中陸地

廢:阻擋,阻止。酒舫(fǎng):供客人飲酒遊樂的船。

長瓢:飲酒器。

酌(zhuó)飲:挹取流質食物而飲。此指飲酒。四坐:指四周座位上的人。

賞析:

【評析】:

元結在代宗時,曾任道州刺史,其時他寫了好幾首吟石魚湖的詩。他的《石魚湖上作序》雲:“泉南上有獨石在水中,狀如游魚。魚凹處,修之可以貯酒。水涯四匝,多欹石相連,石上堪人坐,水能浮小舫載酒,又能繞石魚洄流,及命湖曰石魚湖,鐫銘於湖上,顯示來者,又作詩以歌之。”有詩云:“吾愛石魚湖,石魚在湖裡,魚背有酒樽,繞魚是湖水”。

此詩乃歌詠石魚湖風景,抒發詩人淡於仕途進取,意欲歸隱的'胸懷。詩起首以洞庭湖作比石魚湖,以君山作比石魚;接著敘述在石魚的尋歡作樂;最後說明即使有大風大浪,也不能阻止飲酒作樂,藉以忘憂。詩的格調清新自然,乘興而發,毫無拘束,足見詩人胸襟之開闊,和及時行樂的思緒。(劉建勳)

【簡析】: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已動歸隱之心,借酒澆愁和嚮往無拘無束的閒散生活,其中醉後狂言,寫得直率自然,具有民歌色彩。

序文主要敘述作者與其友屬在石魚湖上飲酒的事及作者對此事的感受。該詩反映了封建士大夫以酒為戲,借飲取樂的生活情趣。詩的末句說:“酌飲四坐以散愁。”實際上,作者並沒有在詩中表現哪一句是在寫愁,以及字裡行間有什麼愁,所以“散愁”一句是無病呻吟。該詩以酒為戲,借飲取樂,抒寫了作者的情趣是真的,說作者及其四坐有愁而舉杯消愁卻是假的。從內容看,該詩無可取之處。

該詩為七言詩,但它的句型與語氣,實取之於民歌,既顯得順口,又使人易記。

湖上原文賞析3

作品原文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⑴

蘇軾

其一

朝曦迎客豔重岡⑵,晚雨留人入醉鄉。

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⑶。

其二

水光瀲灩晴方好⑷,山色空濛雨亦奇⑸。

欲把西湖比西子⑹,淡妝濃抹總相宜⑺。

作品註釋

⑴飲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飲酒。

⑵朝曦:早晨的陽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廟,祭祀錢塘龍君,故稱錢塘龍君為水仙王。

⑷瀲灩:水波盪漾、波光閃動的樣子。方好:正顯得美。

⑸空濛:細雨迷濛的樣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⑹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

⑺總相宜:總是很合適,十分自然。

作品譯文

其一

天色朦朧就去迎候遠道而來的客人,晨曦漸漸地染紅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飄來了一陣陣雨,客人不勝酒力已漸入醉鄉。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並沒有完全領略到。如要感受人間天堂的神奇美麗,還是應酌酒和西湖的守護神“水仙王”一同鑑賞。

其二

晴天,西湖水波盪漾,在陽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極了。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淡妝也好,濃妝也罷,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麗質和迷人神韻。

創作背景

蘇軾於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年)正、二月間。

作品鑑賞

其一

這組詩共二首,但許多選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鮮為人知。其實第二首雖好,卻是第一首的註腳。第一首所說的“此意自佳君不會”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寫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妝濃抹各盡其態。不選第一首,題中的“飲”字也無著落。蘇軾的意思是說,多數人遊湖都喜歡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處。湖上有水仙王廟,廟中的神靈是整天守在湖邊,看遍了西湖的風風雨雨、晴波麗日的,一定會同意自己的審美觀點,因而作者要請水仙王共同舉杯了。這一首的首句“豔”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絢麗多姿形容得美不勝收。若只看第二首,則“濃抹”一層意思便失之抽象。

其二

第二首詩的上半首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姿雨態。“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第一首詩可知,這一天詩人陪著客人在西湖遊宴終日,早晨陽光明豔,後來轉陰,入暮後下起雨來。而在善於領略自然並對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詩人眼中,無論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從“晴方好”“雨亦奇”這一讚評,可以想見在不同天氣下的湖山勝景,也可想見詩人即景揮毫時的興會及其灑脫的性格、開闊的胸懷。上半首寫的景是交換、對應之景,情是廣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間情景相對,西湖之美概寫無餘,詩人蘇軾之情表現無遺。

下半首詩裡,詩人沒有緊承前兩句,進一步運用他的寫氣圖貌之筆來描繪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遺貌取神,只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喻體和本體之間,除了從字面看,西湖與西子同有一個“西”字外,詩人的著眼點所在只是當前的西湖之美,在風神韻味上,與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相似之處。而正因西湖與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對西湖來說,晴也好,雨也好,對西子來說,淡妝也好,濃抹也好,都無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對這個比喻,存在有兩種相反的解說: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妝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濃妝的西子”;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比濃妝,雨天比淡妝”。兩說都各有所見,各有所據。但就才情橫溢的詩人而言,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詩思偶到的神來之筆,只是一時心與景會,從西湖的美景聯想到作為美的化身的西子,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應也是“淡妝濃抹總相宜”,當其設喻之際、下筆之時,恐怕未必拘泥於晴與雨二者,何者指濃妝,何者指淡妝。欣賞這首詩時,如果一定要使濃妝、淡妝分屬晴、雨,可能反而有損於比喻的完整性、詩思的空靈美。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湖上原文賞析4

水調歌頭·平生太湖上

平生太湖上,短棹幾經過。如今重到何事?愁比水雲多。擬把匣中長劍,換取扁舟一葉,歸去老漁蓑。銀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膾新鱸,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長,豈謂今日識兵戈?欲瀉三江雪浪,淨洗胡塵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漢,雙淚墮清波。

註釋

銀艾:“銀”是銀印。“艾”是綠色像艾草一樣拴印的絲帶。借指做官。

丘壑:指隱者所居的山林幽深處。

膾新鱸:指隱居生活。

三江:指吳淞江、婁江、東江,這三江都流入太湖。

挽天河:杜甫《洗兵馬》中針對國家內亂唱出了“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兵甲長不用”的心聲。

霄漢:即高空,暗喻朝廷。

銀艾:“銀”是銀印。“艾”是綠色像艾草一樣拴印的絲帶。借指做官。

丘壑:指隱者所居的山林幽深處。

膾新鱸:指隱居生活。

三江:指吳淞江、婁江、東江,這三江都流入太湖。

挽天河:杜甫《洗兵馬》中針對國家內亂唱出了“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兵甲長不用”的心聲。

霄漢:即高空,暗喻朝廷。

賞析

這首詞抒發了收復祖國山河的雄心和壯志難酬的悲憤的心情。

上片先寫江山破碎的悲愴心情。“平生太湖上”四句,面對浩瀚無際的太湖,作者想到自己曾多次泛舟湖上,它是那樣令人陶醉,那樣令人感到親切,這次重遊,自己心頭卻籠罩著茫茫無際的愁雲。從前遊太湖,北宋還沒有滅亡,而現在卻是國土淪喪,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胡騎南窺,所餘的半壁河山也危在旦夕。作者用“何事”發問,卻沒有正面回答,因為在那個時代,家國之恨,使人愁生是不言而喻的。作者愁情滿懷,卻無計消除,南宋朝廷苟安求和,醉生夢死,縱有報國之心,卻無報國之路,在無可奈何之中,他情緒陡轉。“擬把匣中長劍”以下五句,寫他忍痛放棄報國之志,把準備馳騁疆場的長劍換成一葉垂釣的扁舟,歸隱江湖,去作漁翁。他消沉地說,做官就不是我的事,我為此耽誤了隱居的山水,讓它們白白地等我。作者以超脫的口吻訴說自己悲憤的心情,以歸隱的行動表示自己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下片以“膾新鱸”三句承上啟下,當他吃著膾制好的新鮮鱸魚、喝著美酒、唱起悲壯的歌曲時,他的情緒從隱居一下又跌落到現實中了,他不能忘記災難深重的國土。“太平生長,豈謂今日識干戈”,在太平時代生長的人,沒想到今天也見到戰爭,而“干戈”給作者帶來的是如大海一樣洶湧的激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敵人的憎惡,使他頓生扭轉乾坤之力,他要傾瀉三江洪濤巨浪,滌盪千里中原的胡塵,用不著壯志挽天河洗兵馬,要把敵人徹底消滅乾淨。這種鋼鐵誓言,如雷震耳,激盪在國人心中,所以當這首詞被題在吳江長橋下時,竟不脛而走,甚至引起了朝廷的注意。現實和理想總是有矛盾的,作者雖然雄心勃勃,壯志凌雲,但想到黑暗的現實,心頭又愁雲慘淡,最後以“回首望霄漢,雙淚墮清波”作結,表現了他對朝廷的失望。

全篇悲愴、激憤,波瀾起伏,首尾呼應,唱出了愛國志士的心聲,風格沉雄、豪放。

湖上原文賞析5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原文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空 一作: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翻譯:

西湖水光在陽光的照耀下閃動著,波光粼粼,看起來美麗極了。山色在雲霧的籠罩下。半明半暗,隱隱約約,雨中的西湖也顯得非常奇妙。想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空濛的山色是她淡雅的裝飾水光是她濃豔的粉脂,不管怎樣裝扮都那麼美麗。

譯文二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豔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妝濃抹都是那麼得十分適宜。

註釋①湖:即杭州西湖。②瀲灩(liàn yàn) :水面波光閃動的樣子。③方好:正是顯得很美。④空濛:細雨迷茫的樣子。⑤西子:西施,春秋時代越國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稱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之首。家住浣紗溪村(在今浙江諸暨市)西,所以稱為西施。⑥相宜:也顯得十分美麗。

賞析: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從詩題可知,詩人在西湖飲酒遊賞,開始時陽光明麗,後來下起了雨。兩種不同的景緻,讓他都很欣賞。他說:天晴之時,西湖碧水盪漾,波光粼粼,風景正好;下雨時,西湖周圍的青山,迷濛蒼茫,若有若無,又顯出另一番奇妙景緻。“瀲灩”,波光閃動。“空濛”,煙雨迷茫。這兩個詞都是疊韻詞,增強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性。

這裡,詩人既寫了湖光,又寫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韻,可以說內容是很多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又很籠統,因為這兩句並非只適用於西湖。其實,這正是詩人筆法高妙之處。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裡,怎樣美法,恐怕沒人說得清。如果具體地描繪景物,可能會有個別精彩之句,但總失之太實、太具體,不能傳達出西湖給人的整體印象。蘇軾這兩句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同時又很形象、很傳神,想象空間很大,將“西湖即是美”這一人們共有的感受用詩的語言表述出來。同時,這兩句也反映出詩人開闊的胸襟與達觀自適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無論是淡雅妝飾,還是盛裝打扮,西施都一樣美麗動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話,那麼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樣美不勝收。

以絕色美人喻西湖,不僅賦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別緻,情味雋永。人人皆知西施是個美女,但究竟是怎樣的美麗,卻只存在於個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嗎?採用這樣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寫,不知要節約多少筆墨,而它的寓意卻豐富深刻得多。它對讀者不只訴之於感受,同時也訴之於思考,讓讀者通過自己的想象去發揮詩的內涵。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稱為“道盡西湖好處”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名。也難怪後來的詩人為之擱筆:“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湖上原文賞析6

春題湖上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

鬆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譯文

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風景畫,三面群山環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平如鏡。群峰上,松樹密密麻麻排滿山面,千山萬峰顯得一派蒼翠。一輪圓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顆明珠,晶瑩透亮,跳蕩懸浮。

早稻初生,似一塊巨大的綠色地毯,上面鋪滿厚厚的絲絨線頭;蒲葉披風,像少女身上飄曳的羅帶群幅。一幅格調清新的山水畫圖展現眼前,詩人不由發出對西湖風光的讚美。春色如此秀麗,作者不願離開杭州回京,有一半因素就是捨不得這風景如畫的西湖。

註釋

①亂峰:參差不齊的山峰。

②鬆排山面:指山上有許多松樹。

③月點波心:月亮倒映在水中。

④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田野裡早稻拔節抽穗,好像碧綠的毯子上的線頭;河邊菖蒲新長出的嫩葉,猶如羅裙上的飄帶。

⑤勾留:留戀。

賞析: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著名的杭州西湖春景詩。作者於唐穆宗李恆長慶二年(公元822)七月,出任杭州刺史,十月到任,至長慶四年五月底離杭赴洛陽任所。此詩即作於作者卸杭州刺史任之前夕,大約是唐代長慶四年(公元824)春,作者在杭州住期將滿,就要離開之前所作。白居易為了逃避當時朝廷激烈黨爭的政治漩渦,自求出守杭州。其後的詩作不免流露出離開了是非之地的輕鬆愉快心情。這首詩則因屆滿將歸,而滋生悵惘的依依惜別情。

鑑賞

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風景畫,三面群山環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平如鏡。群峰上,松樹密密麻麻排滿山面,千山萬峰顯得一派蒼翠。一輪圓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顆明珠,晶瑩透亮,跳蕩懸浮。

早稻初生,似一塊巨大的綠色地毯,上面鋪滿厚厚的絲絨線頭;蒲葉披風,像少女身上飄曳的羅帶群幅。一幅格調清新的山水畫圖展現眼前,詩人不由發出對西湖風光的讚美。春色如此秀麗,作者不願離開杭州回京,有一半因素就是捨不得這風景如畫的西湖。

詩的前三聯繪景,尾聯抒情,全詩則情景交融,物我劃一。首句鳥瞰西湖春日景色,謂其“似畫圖”。作者以具有如此濃重感情色彩的字眼兒入詩,並非偶然。在孩童時代,白居易曾立志要到杭州做官,心願得酬,自然為之欣喜,其對杭州的深情於此可見一斑。此詩不僅是白居易山水詩中的佳構,亦是歷代描寫西湖詩中的名篇之一。

“亂峰”以下三句,具體描繪如畫之景∶群山環繞,參差不一,湖上水面平展;排排青松裝點著山巒,如重重疊疊的翡翠,皎潔的月亮映入湖心,象一顆閃光的'珍珠,這是多麼誘人的美景呵!然而詩的旨趣並沒有凝滯在範山模水的層面上,“碧毯”二句出人意表地把筆舌轉到對農作物的體察上。在山水詩中嵌入農事,弄不好會雅俗相悖,很不協調,而白居易卻別出心裁地把農事詩化了━━早稻猶碧毯上抽出的線頭、新蒲象青羅裙上的飄帶。如此精妙新奇的比喻本身不僅體現出作者對湖區人民的關懷,使讀者由此可以聯想到正是這位自幼嚮往杭州的白刺史,一到任便體恤民瘼,浚井供飲,把杭州變成了人間天堂,從而銘戢其德惠。同時,在詩的寫作上也是一種變格、一種可貴的出新,它比作者描繪西湖的另一名篇《錢塘湖春行》,立意更加新穎,語言益見精妙。

這首詩的結構曲折委婉,別有情致,特別是最後兩句“以不捨意作結,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餘情。”(《唐宋詩醇》)那麼其“言外餘情”是什麼呢?這得聯絡作者的有關行跡和創作來探尋。除杭州刺史之前,白居易原在長安任中書舍人。面對國是日荒,民生益困的現實,屢屢上書言事而不被採納,眼見時局日危,朋黨傾軋加劇,便自求外任,來到杭州。這是問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認為做隱士不好,做京官也不好,只有做杭州刺史閒忙得當,正合其意,即所謂“□溪殊冷僻,茂苑太繁雄。唯此錢塘郡,閒忙恰得中。”這話是出自《初到郡齋寄錢湖州李蘇州》一詩,在其他篇目中尚有不少類似的說法,這既是作者的心裡話,也是此詩的“言外餘情”。

因為“皇恩只許住三年”,白居易抱著戀戀不捨的心情離開西湖,這種情緒本身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一千多年後的今天,西湖早已是馳名中外的湖山形勝之地,此詩亦不脛而走,值得玩味的是如今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蘇堤春曉”、“三潭印月”等景觀的命名,有的很可能是從這首《春題湖上》中的相應詩句衍化而來的。

湖上原文賞析7

臨江仙·與客湖上飲歸

葉夢得〔宋代〕

不見跳魚翻曲港,湖邊特地經過。蕭蕭疏雨亂風荷。微雲吹散,涼月墮平波。

白酒一杯還徑醉,歸來散發婆娑。無人能唱採蓮歌。小軒欹枕,簷影掛星河。

賞析

此詞抒心作者與客湖上飲歸的情懷。詞之片心宴集既散,餘興未盡,下片心湖上歸來後的心情。全詞風格於簡淡中見含蓄。

上片起首兩句心詞人於宴集結束後,興致猶濃,特地繞道來到湖邊,原想看看湖邊港灣水草茂中之處那些翻跳出水、閃著白光的魚兒,但夜色朦朧,湖水平靜,只聽得雨聲稀朗,打落隨風翻亂的荷葉上。

這首兩句是倒裝句,表現出作者的體物入微。“卻傍水邊行,葉底跳魚浪自驚。”(《南鄉子》)觀看魚兒從水中跳起又落下本是他的樂趣,但眼前悶暗波平,只有晚風疏雨翻亂荷葉的`蕭蕭之聲。忽然,風過處,雲散去,一片涼月,影入湖中。這裡不說是月影,而要說月墮平波,乃是由於作者正注目沉沉湖水,忽然湖清見月,幾疑月兒從悶上落下。

過片謂詞人於酒宴之上僅僅飲下一點白酒,就竟然頗有醉意“散發婆娑”,極心自己披頭散髮,徘徊納涼,以解除酒後燥熱煩悶之感。“無人”句是說想聽支採蓮小曲,聊以解悶,但夜深人靜,無人放歌,而愁悶也只好鬱積心底,無從排遣。這裡的“無人”,其實是藉以說明作者的沉憂和孤獨感,也是深一層的心法。

結尾兩句心夜深之後,作者於小軒中倚枕而臥,難以入睡,但見月光之下,屋宇飛簷,投影於地,十分清晰,悶上銀河垂懸,好似掛簷角之上。通過這一靜景描心突出了作者月夜沉思的形象。

作者月下沉思的具體內容,詞中沒有點透,這就為讀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間,給人以意蘊深長之感。

湖上原文賞析8

賀新郎·湖上有所贈

宋代 吳文英

湖上芙蓉早。向北山、山深霧冷,更看花好。流水茫茫城下夢,空指遊仙路杳。笑蘿障、雲屏親到。雪玉肌膚春溫夜,飲湖光、山淥成花貌。臨澗水,弄清照。

著愁不盡宮眉小。聽一聲、相思曲裡,賦情多少。紅日闌干鴛鴦枕,那枉裙腰褪了。算誰識、垂楊秋嫋。不是秦樓無緣分,點吳霜、羞帶簪花帽。但殢酒,任天曉。

譯文

西湖早早綻放的荷花讓風景更佳。遠望北高峰,雲霧繚繞陰靜寂,還是在湖中賞花更享受啊!這眼前一片茫茫湖水最後恐幻化成淒涼的城下之盟,求仙訪道逃離塵世也只是空想。只要能為國效力就算前途艱辛也必親到。環顧湖上,達官顯貴們卻是懷擁歌妓作徹夜之遊。眼前打扮成花容月貌般的湖光山色,不知何時還它自然和平的本色。

眼前時局讓人愁眉不展。湖上聽歌女唱一支相思小曲,牽動無數情緒。回想過去,紅日雖已高照在欄干上,與愛人還同臥在鴛鴦枕上,如膠如漆。如今有哪一個知道我的晚景如垂楊枝般的在秋風中作垂死掙扎。自己並不是與那些秦樓楚館的歌妓們沒有緣分,只是如今滿頭白髮不能夠再像從前那樣地作簪花冶遊之樂了。在這湖上借酒澆愁,任憑它東方泛白吧。

註釋

芙蓉:蓮花的別名。

山:一作“煙”。

雪玉:一作“玉雪”。

秋:一作“枝”。

秦樓:虎狼之秦在西北方,這裡借喻蒙古。

殢:困極也。

賞析

《賀新郎》,又名《金縷曲》、《乳燕飛》、《貂裘換酒》。傳此詞作以《東坡樂府》為最早,惟句豆平仄,與諸家多不合,因以《稼軒長短句》為準。雙調,一百十六字,前後片各十句六仄韻。大抵用入聲部韻者較激壯,用上、去聲部韻者較悽鬱,貴能各適宜。

此詞系夢窗晚年遊覽西湖有所感觸的贈友之作。詞人已有河山雖美,但北方外族繼入侵中原後,又將揮師南渡的預感。所以其詞明詠山水之美,暗中都是有所寄託的。

“湖上”三句,言西湖中荷花開得早,給湖區平添佳景。遠望北高峰,卻是雲霧繚繞,黑沉沉的一派陰冷感,所以在湖中賞花實是一種非常適意的享受。此三句暗示南宋偏安之局贏得一時繁榮,而北方淪陷區人民卻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兩相比較,使人更覺得需要珍惜這和平的環境,不能再遭受破壞。“流水”兩句,詞人根據時局分析,認為南宋朝薄弱的兵力根本無法抵禦強悍的蒙古騎兵的入侵,所以終將使這眼前一片茫茫湖水幻化成淒涼的城下之盟。自己就是要想置身度外,去求仙訪道尋找解脫途徑,也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空想。詞人雖透露出有心報國,無意求仙的信念,但終因年老力衰,心有餘而力不足了。“笑蘿障”一句,詞人再次強調,如果有可能報國效勞,他將不管前途多麼艱辛,障礙有多大,還是想親身前去出一份微力的。“雪玉”四句,然而他環顧湖上,達官貴人們卻是懷擁歌妓通宵達旦的作徹夜之遊,這種醉生夢死的生活,正是“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吹得遊人醉”的`真實寫照。眼前打扮成花容月貌般的湖光山色,不知何時還它自然和平的本色。上片以比興手法,感嘆時局危急,警告世人不能再醉生夢死地生活了。

“著愁”三句,一“愁”字領起下片,轉入哀傷老景淒涼,與年青時適成對照。此言眼前時局,雖使他雙眉緊皺,愁思不盡,但他很快就自我排解,認為今朝有樂直須享,在湖上聽歌女唱一支相思小曲,引起了詞人詩興大發。“紅日”兩句,憶當年。回憶過去,紅日已是高照在欄干上,而他與愛人還同臥在鴛鴦枕上,兩情恩愛,如膠如漆,也不枉為“情”字而使自己消瘦。“算誰識”一句過渡,嘆自身,傷時勢。此言:如今有哪一個知道我的晚景如垂楊枝般的在秋風中作垂死掙扎。這句又暗示湖上那些官僚、貴族只不過是在作亡國前的強顏歡笑,卻無人自知。“不是”兩句,言自己並不是與那些秦樓楚館的歌妓們沒有緣分,只是如今滿頭白髮不能夠再像從前那樣地作簪花冶遊之樂了。這兒又暗示詞人不願事敵的決心。“秦樓”,虎狼之秦在西北方,這裡借喻蒙古。言自己雖是年老,卻願保持晚節,不願意在今後奴顏事敵。“但殢酒”兩句,實敘湖上之遊。言且在這湖上借酒澆愁,任憑它東方泛白吧。結句心情轉為頹傷,有“今朝有酒今朝醉”之意,一“愁”字纏身,畢竟難脫。“殢”,困極也。下片哀傷老景,又示不願事敵的決心。

湖上原文賞析9

作品原文

湖上

徐元傑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

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

作品註釋

1、湖:即西湖。

2、紅樹:開滿了紅花的樹。

3、亂鶯啼:形容很多黃鶯在鳴叫。

4、平湖:指風平浪靜的湖面。

5、白鷺:一種水鳥。

6、幾船歸:有多少船隻歸去。

7、前兩句說,在一棵棵開滿紅花的樹間,無數只黃鶯在不停地鳴叫;波平如鏡的湖面四周,生長茂盛的青草,一隻只白鷺在湖面上自由飛翔。

8、後兩句說,在這風和日麗,人心舒暢時刻,有多少船隻正迎著夕陽,吹簫打鼓地歸去了。

作品譯文

黃鶯在開滿紅花的樹上亂啼叫,水平如鏡的湖邊長著青青的小草,白鷺在湖面上翻飛。

天氣晴朗,陽光明媚,遊人心情舒暢。幾隻畫船吹著簫,打著鼓踏上了歸途。

作品賞析

詩寫杭州西湖風光。前兩句寫景,岸上紅花滿地,黃鶯亂啼,湖中水平無波,綠草繁茂,白鷺低飛。這一幅繁富的景象。有靜有動,有高有低,聲色俱全,五彩斑斕,一股濃厚的春天氣息,彷彿撲面而至,令人振奮,使人不由地想起南朝丘遲《與陳伯之書》中有名的景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後兩句轉到寫人。詩捕捉了夕陽西下,遊船群歸德場面,輔以風和日暖的`點綴,把遊人的勃勃興致與快心暢意寫足寫滿。全詩以精煉的詞句概括了西湖的自然景物,又刻繪了遊人之樂,意境之美,情調歡快,是歷來寫西湖詩中的上乘之作。

作者簡介

徐元傑(1196-1246宋代),字仁伯,號梅野,上饒縣八都黃塘人。早從朱熹門人陳文蔚學,後師事真德秀。理宗紹定五年(1232)進士,調籤書鎮東軍節度判官。嘉熙二年(1238),召為祕書省正字,累遷著作佐郎兼兵部郎官。淳祐元年(1241),知南劍州。丁母憂去官,服除,授侍左郎官,遷將作監。三年,丞相史嵩之服父喪未滿,有詔起復,元傑適輪對,力沮成命,遷兼給事中、國子祭酒、權中書舍人。五年,中毒暴卒(《全宋詞》小傳),傳為嵩之下毒。官至工部侍郎,諡忠愍。有文集二十五卷,景定三年(1262)由其子直諒刊於興化,已佚。清四車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楳埜集》十二卷。

事見本集卷首趙汝騰序、卷末徐直諒跋,《宋史》卷四二四有傳。元傑自幼穎悟,讀書過目不忘,為文落筆輒得奇語。師學朱熹。南宋紹定五年進士,累官至大堂寺少卿,兼給事中國子祭酒,擢中書舍人。為官"遠聲色,節情慾","直聲聞於朝"。杜範入相,徐元傑上書言事,慷慨陳詞,力主排外患,修內政,保境安民。當時朝政洶洶,奸佞用事。淳右六年四月杜範死,六月徐元傑指爪忽裂,暴疾而亡。三學諸生,伏闕請願,指系奸人毒害,御旨交大理寺審理,事竟不白。著有《梅野集》十二卷,傳於世。

湖上原文賞析10

好事近·湖上

宋代蘇軾

湖上雨晴時,秋水半篙初沒。朱檻俯窺寒鑑,照衰顏華髮。

醉中吹墜白綸巾,溪風漾流月。獨棹小舟歸去,任煙波飄兀。

譯文

雨過天晴,湖水盪漾,秋高氣爽,泛舟度閒,最為適宜,撐船的竹竿被湖水剛剛漫過半截。從船上的紅色欄杆看湖面照出了自己的衰顏華髮。

喝醉了,一陣山溪秋風吹來,把頭上的白綸巾吹落到湖中,湖水盪漾、月光流波。獨自划船離去,任由煙霧籠罩的湖面飄搖不穩定。

註釋

好事近:詞牌名,又名《釣船笛》。

半篙初沒:謂湖水剛剛漫過半根竹杆的深淺。篙(gāo):撐船用的竹竿或木棍。

朱檻(jiàn):船上的紅色欄杆。鑑:鏡子。這裡指寒冷的湖水。

白綸(guān)巾:古時一種白色頭巾,用青絲絛帶製成。

漾(yàng):水面動盪,搖漾。

棹(zhào):划船的長槳。

飄兀(wù):飄搖不穩定。

創作背景

此詞是詞人夜中泛舟西湖感嘆老無所成的'鬱悶心境而作,創作時間為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九月。

賞析

上片先從遊興大發寫起:“湖上雨晴時,秋天半篙初沒。”雨過天晴,泛舟度閒,而當撐船的竹竿被湖水剛剛漫過半截的當兒,詞人不禁把目光投向了平靜如鏡的湖面。然而,本擬忘掉個人得失的他,卻驟然有一股憂思湧上心頭:“朱檻俯窺寒鑑,照衰顏華髮。”詞人身體尚健壯,遇到高興事兒時,常常忘記了自己的年齡,然而“日過當午”的心理陰影卻時在腦海中閃動,一旦景物觸發,會立刻強烈湧現。此時此地的詞人,在遊興正濃的當口,從遊船的硃紅欄杆往水下俯看,發現了平靜如鏡的湖面映照出了自己的衰顏華髮,不禁一陣悲涼從心底升起。

下片則極力表現詞人蕭疏沖淡,純任自然的心境和情感。“醉中吹墮白綸巾,溪風漾流月。”在湖水盪漾、月光流波的恬適環境中,詞人喝醉了,但不小心,一陣山溪秋風吹來,把頭上的白綸巾吹落到湖中去了。寫景如畫,即景即情,景情合一,鋪排自如。但是,昔日的京都翰林,今日外任幽獨,其愁其苦,沒有人能夠知曉或領悟。於是,末二句推出了“獨棹小舟歸去,任煙波飄兀”的委婉心曲。表面曠達,一任浮生,而實際上,在“煙波飄兀”的感受中卻湧動著憂思時事,感嘆衰老無成的悲哀心緒。詞人在溪風拂面、月光如水中深夜歸舟,勾勒出了他彷徨孤獨無所適從的自畫像,給人以委抒心曲、意蘊流動的藝術感受,令人低迴徘徊不已。

總起來說,此詞以白描寫意手法鋪排全篇,表面平靜疏淡,而內裡起伏沸騰。在恬淡中含有憂思,在曠達中寓有執著,表現了詞品與人品的統一,真善美的合諧與完整。

湖上原文賞析11

怨王孫·湖上風來波浩渺

宋代李清照

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青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譯文

微風輕拂著湖水,更覺得波光浩渺,正是深秋的時候,紅花葉凋,芳香淡薄。水光山色與人親近,唉!我也說不清這無比的美好。

蓮子已經成熟,蓮葉也已衰老,清晨的露水,洗滌著水中蘋花,汀上水草。眠伏沙灘的水鳥也不回頭,似乎怨恨人們歸去的太早。

註釋

雙調憶王孫:詞牌名。憶王孫,原為單調三十一字,此擴充為雙調。此詞詞牌原為“怨王孫”,有誤。

浩渺:形容湖面空闊無邊。

秋已暮:秋時已盡。

紅、香:以顏色、氣味指代花。

蘋:亦稱田字草,多年生淺水草本蕨類植物。汀:水邊平地。

眠沙鷗鷺:眠伏在沙灘上的水鳥。

賞析

這是一首秋景詞,詞人以其獨特的方式,細膩委婉又具體形象地傳達出一種特色鮮明的陰柔之美。這首詞當寫於詞人南渡前的早期。秋天給人們帶來的常常是蕭瑟冷落的感覺,自宋玉“悲秋”以來,文人筆下的秋景,總呈現出一種悲涼蕭瑟之色。然而李清照這首《怨王孫》中的秋景,展現的是一幅清新廣闊的畫圖,詞人不僅賦予大自然以靜態的美,更賦予生命和感情,由此見出詞人不同凡俗的情趣與襟懷。

“湖上風來”句起語不俗,避開俗套。秋高氣爽,常見風平波靜,而一旦朔風初起,便會吹起悠遠的水波,宣告著深秋到了,所以說“秋己暮”。而一句“紅稀香少”,更通過自然界色彩和氣味的變化,進一步點染了深秋的景觀。大自然總是宜人的,深秋季節卻別有滋味,這裡,作者不說人們如何的喜愛山水,倒說“水光山色與人親”,將大自然人情化、感情化了。正是這“與人親”,方換得人與景親,也才能真的領略到大自然的水光山色中的景物美,所以,作者所說的“說不盡、無窮好”言之有根,是從心田深處發出的真誠的讚頌之語。

下片雖然仍是對秋景色的繼續描繪,但卻不是簡單的重複。蓮實葉老、露洗蘋草,都標示著深秋的時令,人所共見,卻易於忽略,一經作者點染,便覺秋意襲人。而沙灘上勾頭縮頸睡眠的鷗鷺等水鳥,對於早早歸去的人們頭也不回,似乎以此表示了它們的不滿。這裡,鷗鷺也人格化了,與上片的山水的感情化似是同樣手法,但卻一反上片的山水“與人親”,而為鷗鷺對人恨,這一親一恨之間就帶給讀者以清新多樣之感,且通過人們郊外的不能久留,更深一層地透露出深秋的到來。

這首詞造景清新別緻,描寫淚細密傳神,巧妙地運用擬人化手法,寫出了物我交融的深秋美意,耐人尋味。

鑑賞

詞的上片寫初到湖上的感受,下片寫歸時的心情。

起句寫湖。從語氣上看,初去時真是秋高氣爽,日麗晴和,那遼闊的湖面上,水波不興,平如明鏡,湖光澈能,景色觸和。忽然風起,吹皺湖水,層層漣漪,盪漾開來,激起浪花。因此說“湖上風來波浩渺”。“風來,”是事物變讓的起因,對遊人的印象較深,所以特地拈出。

次句寫荷。“秋已暮”,就是“時維九月,序屬三秋”(王勃《滕王閣序》中語),用以點明節候。這時湖中荷花已經葵謝,枝葉開始凋零,只有殘存著的紅花點點,不時散發出斷續餘香,整個湖面上呈現出一派秋日蕭瑟的氣象。

但,這無損於湖上的秀麗風光,它仍然是如濟人劉鳳浩詠湖詩說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刻雖因節候不同,有所變化,但湖上景象仍然一樣。儘管荷花色褪,乃至零落,而群山諸峰,倒影湖中,特別是遍山紅葉與湖邊垂柳,交相映襯,更加嫵媚。樹上鳴禽,吱吱喧喳;洲諸鷗鷺,負日眠沙;一動一靜,饒有情趣,在給人以快慰之感,極盡遊賞之樂,真有說不盡的無窮好。

“水光山色與人親”是詞人在凝神觀照事物時所得最突出印象,“說不盡、無窮好,”是她陶醉於景色後的深刻感受。這兩句語雖直率、淺近,卻饒有韻味。它體現出詞人遊賞時怡然自得的歡悅心情和她那開朗樂觀的內心世界。在這裡,作者把熱愛自然、歌頌自然的主觀意識賦予了客觀存在的景物,分明是自己愛好“水光山色,”卻偏說“水光山色與人親。”移情於物,融情於景,使無情事物有情化。雖是有我之境,卻較之後來辛棄疾《賀新郎》“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更加超脫,更加優美。

過片“蓮子已成荷葉老,”是對“秋已暮”的呼應,更是“紅稀香少”的具體化。但在荷花盛開,團荷覆蓋湖面時,叢生水上的白蘋,岸邊的綠草,是無由得到清露的滋潤,只有到了蓮熟葉殘時,才能分享清露的沾溉,生機旺盛,青翠欲滴。’“清露洗”中的“洗”字,最富生活氣息,它為湖上增添色彩,提供遊人以賞玩之資。

象這樣佳麗勝地,幽美的風光,不只遊人為它所吸引,流連忘返,連山禽水鳥也不忍離去。那沙灘上常有鷗鷺棲宿。特別是沙鷗與白鷺性頗溫馴,也很機靈,來往遊人很喜歡逗弄它們,與之親近,久了它們也不怕人,彷彿彼此之間,消除了隔膜,象朋友一些般。由於它們經常棲息於水邊洲渚之間,人們遂以為隱者的.象徵。不少詩人常有願與鷗鷺結盟的吟詠。詩歌中盟鷗之辭,如李白“明朝拂衣去,永與白鷗盟”可能是最早的兩句。後來黃庭堅也有“萬里歸舟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因之當遊興已盡,與同遊者相偕歸去時,看到沙灘上的鷗鷺睡在那裡動也不動,頭也不回,便覺得那是責怪他們過早的歸去,象是不夠朋友似的。

“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乃是作者把自己的人格泯化於物類中,儘量縮小自我,使之臻於“民胞物與”的思想境界,把分明是自己不願離開沙鷗與白鷺的心意,卻說沙鷗、白鷺責怪她為何匆匆歸去?這便是擬人化手法的運用。

擬人化手法,在古典詩歌中經常運用。盛唐詩人王維《積雨栩川莊作》詩:“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為更相疑?”五代西蜀人歐陽炯《南鄉子》詞:“孔雀自憐金翠尾,臨水,認得行人驚不起。”北宋初年歐陽修《採桑子》詞:“鷗鷺閒眠,應慣尋常聽管絃”和稍後的秦觀《還自廣陵》詩:“天寒水鳥自相依,十百為群戲落暉,過盡行人都不起,忽聞冰響一齊飛。”都是運用這手法,寫出動人的場景。但他們的詩或詞,雖各具特定的意義,收到應有如藝術效果,終不及李詞親切感人,所寓的哲學意義和文學趣味,更為深長,更為豐滿。

這真是一幅絢爛奪目的晚秋景色圖。它具有生動、鮮明、清新、自然的特色,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詩情畫意,語言頗有行雲流水之勢,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回味的餘地。從前蘇軾評王維詩畫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李清照也擅長繪畫,但畫多不傳,畫中有詞與否,難以斷定,而李清照詞中有畫,是可以這樣說的,且不僅《怨王孫》一詞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這詞有些句子,頗與南唐中主李璟《浣溪沙》上片“苗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相類似處,然而詞的情調卻迥然不同:李璟把香銷葉殘的畫面,用西風愁起、韶光憔悴來襯說,突出那種不堪目睹的形象,“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薈之感。”(王國維《人間詞話》)情調是低沉的、悲觀的、消極的。而李詞從紅稀香少、蓮熟葉老中生髮出水光山色、蘋花汀草、鷗鷺眠沙來。抽出那篇著名的《論詞》中批評江南李氏“尚文雅,故有‘小樓吹徹玉笙寒’之詞,語雖奇甚,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者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創作背景

此詞寫的是晨遊之景,與《如夢令·酒興》當是前後銜接的。前一次是荷花開放之時,這一次是“蓮子已成”之日,兩次時間相隔未久。雖然這一首從字面上不能確定創作時間,但從追憶溪亭之遊的情形看,當是詞人結婚前後至二十三四歲居住汴京時所作。

湖上原文賞析12

原文:

謁金門·七月既望湖上雨後作

清代:厲鶚

憑畫檻,雨洗秋濃人淡。隔水殘霞明冉冉,小山三四點。

艇子幾時同泛?待折荷花臨鑑。日日綠盤疏粉豔,西風無處減。

譯文:

憑畫檻,雨洗秋濃人淡。隔水殘霞明冉冉,小山三四點。

艇子幾時同泛?待折荷花臨鑑。日日綠盤疏粉豔,西風無處減。

註釋:

憑畫檻,雨洗秋濃人淡。隔水殘霞明冉(rǎn)冉,小山三四點。

冉冉:嫋嫋升動貌。

艇(tǐng)子幾時同泛?待折荷花臨鑑(jiàn)。日日綠盤疏粉豔,西風無處減。

臨鑑:對鏡。綠盤:喻荷葉。

賞析:

厲鶚詞以典麗見長,此詞“秋濃人淡”、“綠盤疏粉豔”兩句,尤為穎異尖新。上片是人看景,清遠空靈之極;下片是景中人,遐想綺旎。全詞清雅婉麗,意境幽美。風味在清真、白石之間。

湖上原文賞析13

飲湖上初晴後雨

宋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濃妝淡抹總相宜。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枕頭仁宗嘉v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臺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臺詩案”。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後,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後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元v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諡號文忠。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巨集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並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釋德洪《跋東坡(左忄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蕩,則其波亦自然成文。”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闢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衝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衝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蘇軾,我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作家,他以豐富的文學實踐,把北宋的詩*革新運動推向前進,使詩、文、詞各方面的創作出現了高峰。其文學成就曾引起當代和世後學人的普遍重視。南宋的陸游、辛棄疾,金代的元好問,明代的袁巨集道,清代的陳維崧、查慎行等都明顯受他影響的作家。蘇軾作品中流露的遊戲人生、隨緣自足的思想對後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響。生平詳見《宋史》卷三三八。有《東坡全集》、《東坡詞》。

[註釋]

飲湖上初晴後雨:即詩人與朋友在西湖飲酒遊覽,適逢天氣由晴轉雨的意思。

瀲灩:波光閃動的樣子。

方好:正好。方,剛剛,副詞。

空濛:形容雲霧迷茫,似有若無。

亦:也。

奇:奇妙。

欲:想要。

西湖:這裡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就是從這首小詩而來。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紗溪村(在今浙江諸暨縣)西,所以稱為西施。

淡妝濃抹:或淡雅地妝束,或濃豔地打扮。

[譯詩、詩意]

水波閃動晴天時景色迷人,

山巒迷茫煙雨中也顯得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無論淡妝濃妝她總是美麗。

水波盪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煙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論她是淡雅的裝束,還是濃豔的打扮,都是一樣光彩照人。

[賞析]

這就是一首讚美西湖美景的詩,寫於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原作有兩首,這就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次句“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題目可以得知,這一天詩人在西湖遊宴,起初陽光明麗,後來下起了雨。在善於領略自然美景的.詩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態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就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讚譽。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兩句,詩人用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詩人之所以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不用藉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美的風致。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這個比喻得到後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

這首詩概括性很強,它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評價。這首詩的流傳,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湖上原文賞析14

飲湖上初晴後雨

宋代: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譯文及註釋

水光瀲(liàn)灩(yàn)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在晴日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光彩熠熠,美極了;雨天的西湖,山中雲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一番奇妙景緻。

瀲灩:水波盪漾、波光閃動的樣子。方好:正顯得美。空濛:迷茫縹緲的樣子。亦:也。奇:奇妙。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淡妝濃抹都顯得十分自然。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總相宜:總是很合適,十分自然。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豔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妝濃抹都是那麼得十分適宜。

註釋

湖:即杭州西湖。

瀲灩(liàn yàn) :水面波光閃動的樣子。

方好:正是顯得很美。

空濛:迷茫縹緲的樣子。

西子:西施,春秋時代越國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稱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之首。家住浣紗溪村(在今浙江諸暨市)西,所以稱為西施。

相宜:也顯得十分美麗。

譯文及註釋二

譯文

在晴日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光彩熠熠,美極了;雨天的西湖,山中雲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一番奇妙景緻。

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淡妝濃抹都顯得十分自然。

註釋

湖:即杭州西湖。

瀲灩(liàn yàn) :水面波光閃動的樣子。

方好:正顯得美。

空濛:細雨迷濛的樣子。

亦:也。

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

總相宜:總是很合適,十分自然。

創作背景

蘇軾於1071年—1074年(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年)正、二月間。

賞析

這是一首讚美西湖美景的詩。此詩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寫概括品評,尤其是後二句,被認為是對西湖的恰當評語。作者暢遊西湖,從早到晚,一邊欣賞美麗的湖光山色,一邊飲酒構思,意篤八極,神遊萬仞。於是乎寫就了這首傳誦一時的佳作。

詩的前兩句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雨時的不同景色。“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第一首詩可知,這一天詩人陪著客人在西湖遊宴終日,早晨陽光明豔,後來轉陰,入暮後下起雨來。而在善於領略自然並對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詩人眼中,無論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從“晴方好”“雨亦奇”這一讚評,可以想見在不同天氣下的湖山勝景,也可想見詩人即景揮毫時的興會及其灑脫的性格、開闊的胸懷。上半首寫的景是交換、對應之景,情是廣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間情景相對,西湖之美概寫無餘,詩人蘇軾之情表現無遺。

詩的後兩句進一步運用他的寫氣圖貌之筆來描繪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遺貌取神,只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蘇軾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西湖之美與西施之美相比,當然無可非議。但,我們知道,歷史上還有不少女子,其美與西施相比,恐怕也差不了多少。可蘇軾為什麼偏偏要選西施來比西湖呢?我想是不是有兩個原因:一是西施的家鄉在浙江,而且離西湖不遠;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個“西”字,這真是個天作之合。至於稱西施為西子,恐怕不僅是為了尊重,還與平仄有關係(第三句最後一個字要求仄聲字,而“施”是平聲字)。現在,西湖也叫西子湖,就是源於蘇軾這首詩。對這個比喻,存在有兩種相反的解說: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妝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濃妝的西子”;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比濃妝,雨天比淡妝”。兩說都各有所見,各有所據。但就才情橫溢的詩人而言,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詩思偶到的神來之筆,只是一時心與景會,從西湖的美景聯想到作為美的化身的西子,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應也是“淡妝濃抹總相宜”,當其設喻之際、下筆之時,恐怕未必拘泥於晴與雨二者,何者指濃妝,何者指淡妝。欣賞這首詩時,如果一定要使濃妝、淡妝分屬晴、雨,可能反而有損於比喻的完整性、詩思的空靈美。

賞析二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從詩題可知,詩人在西湖飲酒遊賞,開始時陽光明麗,後來下起了雨。兩種不同的景緻,讓他都很欣賞。他說:天晴之時,西湖碧水盪漾,波光粼粼,風景正好;下雨時,西湖周圍的青山,迷濛蒼茫,若有若無,又顯出另一番奇妙景緻。“瀲灩”,波光閃動。“空濛”,煙雨迷茫。這兩個詞都是疊韻詞,增強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性。

這裡,詩人既寫了湖光,又寫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韻,可以說內容是很多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又很籠統,因為這兩句並非只適用於西湖。其實,這正是詩人筆法高妙之處。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裡,怎樣美法,恐怕沒人說得清。如果具體地描繪景物,可能會有個別精彩之句,但總失之太實、太具體,不能傳達出西湖給人的整體印象。蘇軾這兩句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同時又很形象、很傳神,想象空間很大,將“西湖即是美”這一人們共有的感受用詩的語言表述出來。同時,這兩句也反映出詩人開闊的胸襟與達觀自適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無論是淡雅妝飾,還是盛裝打扮,西施都一樣美麗動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話,那麼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樣美不勝收。

以絕色美人喻西湖,不僅賦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別緻,情味雋永。人人皆知西施是個美女,但究竟是怎樣的美麗,卻只存在於個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嗎?採用這樣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寫,不知要節約多少筆墨,而它的寓意卻豐富深刻得多。它對讀者不只訴之於感受,同時也訴之於思考,讓讀者通過自己的想象去發揮詩的內涵。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稱為“道盡西湖好處”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名。也難怪後來的詩人為之擱筆:“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

湖上原文賞析15

【越調】小桃紅

楊果

碧湖湖上柳陰陰,人影澄波浸,常記年時歡花飲。到如今,西風吹斷迴文錦。羨他一對,鴛鴦飛去,殘夢蓼花深。

[註釋]

迴文錦:東晉前秦才女蘇惠被丈夫竇濤遺棄,織錦為“璇璣圖”寄濤,錦上織入八百餘字,迴旋誦讀,可成詩數千首。竇濤感動,終於和好如初。後人因以“迴文錦”代指思婦寄給遠方夫君的述情之物。

[參考譯文]

碧綠的湖面上籠罩著柳蔭,人的倒影在明淨的水波中映浸。經常浮現在記憶裡的是年時節下花前的暢飲。到如今,夫妻離散無音信。羨慕那成雙成對的鴛鴦,比翼齊飛到蓼花深處,人卻是鴛夢已殘,無計重溫。

賞析

這支小令寫思婦思念丈夫。曲子首句“碧湖湖上柳陰陰”是說:想起綠樹成蔭的湖畔,折柳送別的場所,能想起多少故事。

“人影澄波浸”的意思是:很多惜別的人影,倒映在湖面上,水波又打亂了影像。“常記年時對飲”是想象,意思是說:想起我們一塊對坐飲酒,好不愜意。“到如今,西風吹斷迴文錦”意謂:念目前,夫妻離散,心中無限悲痛。最後三句“羨他一對,鴛鴦飛去,殘夢蓼花深”的大意是:羨慕身旁飛過的鴛鴦,看別人成雙成對,只覺得一場殘夢般,蓼花深深。這直白的悲痛,非常感人,可以說這是全詩最美的三句。

這首小令從寫景領起,寫湖水清碧,岸柳陰陰,是典型的江南水鄉風光。“碧湖”與“湖上”是兩個片語,作者有意重用一個“湖”字,而不說“碧湖岸上”,與其後“陰陰”的疊詞同集一句,便形成了一種婉轉低迴的情味。“人影澄波浸”是表現湖水的清純,迴應“碧湖”,但更主要的'是從湖景帶出“人影”,由寫景向寫人過渡。“人影”至少能給讀者提供另外兩種意象:一是指曲中主人公本人,“柳陰陰”襯托出其人的孤獨,而碧湖澄波的寧靜氣氛則反現出下文心情的不平靜;二是指湖中的採蓮女,因為這首《小桃紅》是從江南採蓮的意境生髮的。若取此解釋,那麼主人公所憶的“對花飲”的物件,也是一名採蓮女子。而“語譯”釋“人影”為遊人之影,則是與下句“常記”相承,所謂觸景生情。

設想柳蔭下游人笑語歡飲,且男女相雜,於是激起了主人公“年時對花飲”的回憶。“對花飲”通常意義就是對花飲酒,但“花”在詩歌中又有借喻女子的習常用法。這才使我們意識到曲中主人公為一名男子。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效果,這裡不妨看他的另一首《小桃紅》:“採蓮湖上棹船回,風約湘裙翠。一曲琵琶數行淚。望人歸,芙蓉開盡無訊息。晚涼多少,紅鴛白鷺,何處不雙飛。”立意乃至佈局都與本篇驚人地相似,而主人公的女性身份則同樣是一目瞭然的。中國的詞曲作家都善於用簡略的暗示來節省介紹人物的筆墨。

回憶只有短短的一句,迅即接上了“到如今”,顯示了現實的無情。“如今”與“年時”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迴文錦”表現出了主人公與“年時對花飲”的對方的戀愛相思關係,而這三字本身已寓離散之意,何況“西風吹斷”,兩人的音書聯絡也中斷了。作者不直說情人遠去,恩愛斷絕,而以“西風吹斷迴文錦”為暗喻,是藝術語言的需要,也表現出一種諱言傷痛的惆悵情味。於是,由觸景生情,又進一步引出了末三句的見景生感。

“羨他一對,鴛鴦飛去,殘夢蓼花深”,這“殘夢蓼花深”又非一種斷言可以括盡。我們取“殘夢”為鴛鴦之夢,似較得詩人之旨。這三句全述“鴛鴦”,以一個“羨”字統領,一方面說明了主人公渴望愛情幸福的強烈,連鴛鴦的“殘夢”也在被羨之列;另一方面也顯示了主人公對命運現實的絕望。一對鴛鴦飛入蓼花深處並頭酣眠,是連貫的一意,作品分作三句,雖是服從曲律句式的需要,卻也表現出主人公在剋制傷痛、傾訴願望時的一種掙扎感。

這首小令由景及人,又由人及景,借湖上的美景作為人物悲劇命運和悲劇心理的強烈反襯,所謂“以樂景寫哀,一倍增其哀樂”(清王夫之《詩律》)。曲中處處表現出對悲哀的剋制,含痛於喉,同時也因此表現出一種悱惻低迴的風調。這種風調及其表現的手法都近於婉約詞,而“到如今”、“羨他一對,鴛鴦飛去”等使用的又是曲的平直語言。以曲為載體,以詞為筆法,這正是詞曲嬗變時期的常見現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