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理解技巧

來源:文萃谷 6.04K
語文閱讀理解技巧1

仔細研讀語段,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語文閱讀理解技巧

閱讀理解試題的文字材料主要用來測試同學們的閱讀速度、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有的採用一個句子,有的採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內容廣泛,題材各異。

通常閱讀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讀,重點理解文章的體裁是記敘文還是說明文。答題時切忌文章都沒完整的閱讀過,就匆匆忙忙地寫答案。最好先把文章從頭到尾通讀一遍,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來講,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話歸根到底都是為闡明中心服務的,都歸向文章的主旨。平時要學會為文章標段,歸納每段意思。

有的同學採用順讀法,就是先讀短文後讀題目,然後再讀短文尋找正確答案。有的同學採用倒讀法,就是先讀題目後讀短文,最後尋找答案。我比較贊成倒讀法,因為這種閱讀方法是帶著問題閱讀,目的明確,容易集中,能及時抓住文中與解題關係密切的資訊,從而節省了閱讀時間。

因此,解答這類題的中心步驟就是閱讀,既要閱讀短文,又要閱讀題目。

閱讀時要注意閱讀技巧,提高閱讀效率。在做到以上幾點的基礎上,就可以對文章後面所給的問題,分別用一次判斷、逐個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來進行判斷解答了。

語文閱讀理解技巧2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二、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反覆、借代、反問、設問、引用、對比

常見寫作方法、表現手法

聯想、想像、象徵、比較、對比、襯托、烘托、反襯、先抑後揚、以小見大、託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於物、借物喻人、狀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語句特色評價用詞

準確、嚴密、生動、形象、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語言簡練、簡潔明瞭、言簡意賅、富有感染力、節奏感強、委婉含蓄、意味深長、發人深省、寓意深刻、引發閱讀興趣、說理透徹、有說服力

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點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題(深化中心)

語句在文章篇章結構上的作用

總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作鋪墊、承上啟下(過渡)、前後照應、首尾呼應、總結全文、點題、推動情節發展。

記敘文文體知識點及應試方法

記敘文

記敘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經過、事件的結果

記敘的順序:順敘、倒敘、插敘(追敘)

探究如何整體感知?

閱讀記敘文,首先要整體感知文章的大概內容。這裡所說的整體感知就是通過初步閱讀對文章的基本內容和麵貌有一個大致的瞭解。所謂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就是整體感知的幾個要點。

1、整體感知的內容。

A、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

B、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情

閱讀記敘文時,我們通過對重點詞語和關鍵句、段內涵的仔細揣摩,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主要內容,領會文章內容和主旨,從而體會作者對生活、人性、世事的感悟、態度,瞭解作者所持的觀點和感情。整體感知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觀點,這個也就是我們的答題的思想,在解題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這也就是我們所講的答題時,能往中心上靠的,儘量往中心上靠,圍繞作者的寫作意圖回答問題。如《藤野先生》。

2、整體感知的方法

A、不同的體裁有著不同的方法

(1)寫人的記敘文一般側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從描寫人物時寫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在每件事中的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點,其中包括對人物的正面描寫: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和一些側面描寫。如《最後一課》、《蘆花蕩》

(2)記事的記敘人抓住記敘的六要素,分析事件的意義和影響。如《社戲》

(3)寫景狀物的記敘文抓住景物的特徵,總體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寫中蘊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如《春》。

B、整體感知有助於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抓住文章的重要內容和中心意思,從而能有效地梳理文章的脈絡,並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精要分析。快速整體感知課文,我們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通過尋找中心句或中心段把握文章的主旨。如每一段的中心句、課文開始和最後結尾的總結段落,或者還有寫課文中間有明顯的承上啟下的過渡段。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2)通過歸納來進行提煉。有的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散雜全文各部分中,需要通過歸納各段的斷意來提煉。在記敘文中,中心有時比較含蓄,往往蘊藏在人物或事件的背後,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礎上深入挖掘,而有些文學作品更是往往意在其外,非深入進去不能挖掘其中豐富的內涵。例如《社戲》一

課,全文並未直接點明中心,只在最後一段文字中說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戲了。如果理解只停在表面,同學們會誤以為本文主旨只是為了告訴讀者我懷念的是好戲和好豆,而實際上這樣的理解當然是很膚淺的,細究下去會發現並非如此。

(3)學會篩選文章資訊,抓住關鍵性詞語來理解作品的深刻含義。所謂關鍵性詞語,就是文中對錶達內容、表達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詞語。關鍵性詞語通常是在通讀全文,對作品內容有了一定了解後才能比較準確地找到。找關鍵性詞語的目的在與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內容或者文章寫作的中心等。如《背影》關鍵性的詞語表現我對父親感情的變化。

3、具體答題方法

審清題意。就是要分析題幹要求,包含幾層意思,其中透露了哪些資訊。只有搞清題意,

我們才能更好地按要求做題,少走彎路,切中要害。回扣原文。找出題幹考查點的出處。從命題的考查層次上看,閱讀理解的出題思路一般都很清晰,從分段考查到牽涉到上下幾段概括總結,逐步過渡到對於全文內容的把握。從段落上來看,考查一般情況下是從前往後,逐層深入,先分後合。這樣一來,為更好地回扣原文找到了一定的思路。

上下聯絡。由回扣原文依照的切入點作為參照點進行文意上的上下聯絡,範圍可能在本段之內,也可能涉及到上下幾段內容。在聯絡的基礎上初步分析,劃定答題所需的大體氛圍。在聯絡上一定要注意考慮全面,同時要抓關鍵,縮小範圍。

分析綜合。就是在上下聯絡鎖定的範圍基礎上,在頭腦中對其加工組合,找出有效資訊,概括總結,提煉要點。在分析綜合中要強調要點意識,因為評卷工作中是根據要點分配分值的。這一過程最能體現思維能力,也是答題過程中至為關鍵的一環。

組織表達。在分析綜合的基礎上,將頭腦中分析出的有效資訊付諸卷面。首先考慮用原文中的語句,如果原文中的語句量過大,就需要進行壓縮,有效組織,用自己加工過的語句回答。在答卷中,要注意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書寫要工整,避免錯別字。

語文閱讀理解技巧3

  一、整體感知、快速閱讀的技巧:

(1)瀏覽標題,領悟基本內容:標題有時暗示主旨、有啟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題的方向等。

(2)辨識文體(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散文),分析重點文意。

(3)精讀首尾,揣摩主題思想:首尾往往發現作者所表達的中心。

  二、答案

A.採摘材料中的原文、關鍵詞語或語句(諸如抓住議論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辭句、文段中的關鍵形容詞和動詞)。

B.提煉篩選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即先用自己的話或材料中的語句來概括歸納,再加以合併濃縮,留下重點語句。

  三、友情提示:

1.注意審題,領會出題者意圖,圍繞題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問。

2.辨識文體,根據文體知識作答;答題應有條理、書寫規範。

3.遇到開放性或談看法感受的題目必須結合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論點)來發散,可適當摘錄文中重點語句回答,並儘量結合實際感受、引用的相關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練概括。

  四、請參閱現代文閱讀解題指導專題訓練

  五、文體知識備忘錄:

  說明文閱讀

1.明確說明物件:辨析說明物件可以:

a. 看文章題目;

b. 根據說明語段的內容進行分析概括

2.概括說明內容:

事理說明文說明內容一般可概括為:本文主要說明(說明物件)的構造、形態、性質、特點、變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視具體說明物件的哪些內容而定)

3.明確說明順序:

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事理說明文一般都採用邏輯順序的說明順序。

4、明確說明方法

(1)說明方法

(2)分析說明方法的作用:

a、先指明所用的說明方法;

b、再聯絡說明內容分析該說明方法說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徵。

5、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答題規範:答:不能刪去,“xx”表示……,去掉後就變成了……

影響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不符合實際情況或過於絕對化)

6、明確說明文的結構(作為劃分層次的依據)

常用的結構模式:

總--分、分--總、總--分--總等,事物說明文多用總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並列方式安排。

  議論文閱讀

1、找準論點:標題、開頭、篇末、不明顯需精練概括。還可以通過分析論據來找論點。因為論據是證明論點的,分析論據,看它證明的是什麼問題,這個問題就是論點。或者分析題目,有的標題不是論點,而是論證話題,作者對論題的看法就是中心論點。

2、分析論據型別: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考點:補充一個論據;(要緊扣論點,選取真實典型的事例)

3、明確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道理論證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論據的。比喻論證指論證的語句採用了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對比論證一般須找出正反兩方面的論述。

考點:分析論證的作用:1.指明所用的論證方法;2.分析該論證方法證明了作者的哪個觀點。(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採用論證方法的前一句)

4、論證結構:一般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即引論--本淪--結論)。

5、分析議論文的語言特點(準確性、概括性)

6、議論文一般開頭由某件事、一則名言、寓言故事等生髮議論。所以它們的作用是:作為引子,引出論證的話題。

7、議論文常用設問句作過渡,反問句式以示強調。(1)設問(手法)句的作用:吸引讀者注意,啟發讀者去思考,發人深思。(2)反問(手法)句的作用:加強語氣,強調作者的觀點,發人深思。

  記敘文閱讀

一、解題技巧: 詳見現代文閱讀解題指導專題訓練

二、文體知識:

1記敘的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倒敘:把事情的結局或某個最突出的片段先寫出來,然後寫事情的發生、經過等。倒敘作用:倒敘一般是為了突出中心、使內容集中,對比鮮明、或使敘述有波瀾、或為了造成結構懸念,引人入勝。

2、記敘的線索

以時間為線索、以事件(某物、地點的轉換、感情的變化、“我”的見聞感受)為線索。

3、記敘的人稱:(1)第一人稱(以''我"的口吻展開敘述)寫法的作用:以當事人的身份敘述,使故事顯得真實(作為故事的見證人)、自然、有親切感。(2)第三人稱寫法不受任何限制,寫起來開闊充分。(3)第二人稱記敘,最貼近讀者,使人感到特別親切。

4表達方式:記敘、抒情、描寫、說明、議論

5描寫方法:分兩類: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

(1) 人物描寫細節描寫

(2) 環境描寫的作用

(3)側面描寫:用他人的反應、與其他人物對比表現人物

6、以寫景抒情為主的記敘文,要理清寫景的順序,找出觀察點(定點觀察或移步換景)。(1)觀察角度:平視(遠視)、仰視、俯視。(2)觀察的手段:視覺、嗅覺、味覺、觸覺、聽覺。(3)感受的形式:形、色、聲、香、味、光、感。

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8、品味藝術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說)的構思、佈局、表現手法和語言特點。回答時看它的構思是否新穎巧妙;情節是否跌宕起伏;是否運用對比、諷刺、誇張、烘托、以小見大、欲揚先抑、象徵、託物言志等表現手法;

9、散文特點:形散而神不散。 形指結構,神指中心意旨

寫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於景、託物言志的象徵手法。

10、當回答回答文章中某一內容有何作用時可從三個方面考慮,(1)內容方面,如深化主題、強調感情等;(2)結構方面的,如過渡、呼應等;(3)語言方面,如引人入勝、生動活潑等。

11、標點符號的作用:

引號:(1)表引用 (2)反語,表諷刺否定 (3)表強調(4)特指

破折號:(1)表解釋說明 (2)表意思的遞進或轉折

(3)表聲音延長 (4)表插說或中斷。

省略號:(1)表內容的省略(2)表靜默或思考(3)表語言的中斷

(4)表說話斷斷續續(5)表話未說完,語意未盡

12、小說三要素:情節、人物、環境

小說結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有的前有序幕後有尾聲)

13常見寫作方法

14語句在文章篇章結構上的作用

15、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16語言特點評價用詞:準確、生動、形象、通俗易懂、語言簡練、簡潔明瞭、委婉含蓄、意味深長、富有感染力等。

17、圍繞短文談談自己的看法或體會或感受:

答題模式:先用1句話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體會,再用2-3句話談談理由,可以擺事實、講道理、若題目有相關要求,還要結合親身經歷。

語文閱讀理解技巧4

  一、把握論點。

閱讀議論文,最關鍵的是要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大多數文章,標題只是提出了一個論題,中心論點隱含在文章的論述中。有的文章,標題就是中心論點。那麼,作為論點的標題,一般是個表判斷、表肯定的句子或短語。也有的文章,在開頭提出中心論點。還有的文章,在行文當中或篇末提出中心論點……

  二、弄清論據。

閱讀議論文,在抓住論點之後,還要弄清楚文中是用哪些論據來證明論點的。論據一般分為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兩種。事實論據包括事例、史實、統計數字等。事實必須確鑿可靠,有代表性。道理論據包括革命導師的正確論述和自然科學的原理、定律、公式等。此外,正確反映自然規律和人類生活經驗的名人名言、諺語、格言等,也屬於道理論據。

  三、搞清論證方法及論證方式。

搞清論證方法,才能更好地把握、理解中心論點。要搞清論證方法,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論證方法。經常使用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其次,還要明確議論文的兩種論證方式,即立論和駁論。立論就是針對事物或問題直接闡明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駁論就是通過反對錯誤或FD觀點,從而樹立起自己的正確觀點。在駁論文中,用到的論證方法還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及歸謬法等。

  四、理清議論文的結構。

閱讀議論文,必須理清議論文的結構。議論文的結構一般分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個部分,也就是引論、本論和結論。議論文的常見結構形式有:並列式,段落層次間是平行並列的關係;層進式,各部分之間是層進關係,即層層深入,步步推進;總分式,論證的層次間是總論和分論的關係,或先總後分,或先分後總,或總分總。駁論文的一般結構方式是:擺出錯誤論點、分析錯誤論點的實質及危害、得出正確的觀點。

  五、瞭解議論文的語言特點。

由於議論文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一種文體,因而它的語言往往有鮮明的個性,或鍼砭時弊入木三分,或剖析事理一針見血,或諷刺社會不良風氣毫不留情。除了嚴密的邏輯性外,遣詞造句也是頗費心機的,我們在閱讀時要細心體會。

  【考點透視】

議論文的一般考點有:(1)語言的積累與運用;(2)尋找論點,弄清論點與論題的區別;(3)辨識理解論證方法;(4)理清議論結構;(5)把握文意、層意、段意;(6)理解論據選擇的`技巧;(7)品析揣摩關鍵詞語、重點句子含義及其表達作用;(8)體會議論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特點;(9)理解中心句、支撐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10)聯絡生活體驗,理解作者的觀點及寫作意圖;(11)為觀點尋找或補充論據;(12)立論與駁論的區別等。

語文閱讀理解技巧5

當他來到當時還是一片繁華的秦淮河上,聽到酒家歌女演唱《後庭花》曲,便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詩。

首句寫景,先竭力渲染水邊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敘事,點明夜泊地點;三、四句感懷,由 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自然灑脫;由歌曲之靡靡,牽出不知亡國恨,抨擊豪紳權貴沉溺於聲色,含蓄深沉;由亡國恨推出後庭花的曲調,借陳後主之詩,鞭笞權貴的荒淫,深刻犀利。這兩句表達了較為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衰敗的晚唐現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面的寫照。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玉樹後庭花》據說是南朝陳後主所作的樂曲,被後人稱為亡國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後主依然沉湎在歌聲女色之中,終於被俘亡國。這兩句詩從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評歌女,而實際上是詩人有感於晚唐國事衰微、世風頹靡的現狀,批評那些沉溺於歌舞昇平而不知國之將亡的統治者。猶唱二字意味深長,巧妙地將歷史、現實和想象中的未來聯絡起來,表現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慮。這首詩寫詩人所見所聞所感,語言清新自然,構思精巧縝密。

全詩景、事、情、意融於一爐,景為情設,情隨景至。借陳後主的荒亡國諷喻晚唐統治者,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對現實的深切憂思。感情深沉,意蘊深邃,被譽為唐人絕句中的精品。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晚唐統治者的辛辣諷刺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這樣豐富的內涵、深刻的主題卻容納在短短的28個字之內,這其中的每一個字都凝練至及。詩歌的語言要求精練,只有精練才能含蓄,也只有含蓄才能見得精練。所以含蓄與精練互為表裡,相得益彰。這首詩於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現了晚唐的時代氣氛,使人從陳後主的荒淫亡國聯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運。

總結: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對現實的深切憂思,內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無窮,引人深思。

語文閱讀理解技巧6

這裡說的山市,跟海市一樣,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

1、懸念起筆本文開篇就點明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引起讀者極大興趣,想了解其中的奧祕,可是作者筆鋒一轉然數年恆不一見,又給山市增添了一些神祕的氣氛,讀者的好奇心被強烈的激發了。

2、融情入景以情襯景。作者在描寫時,是通過孫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來描寫山市奇景的。孫禹年在與朋友飲酒時,忽然看見遠處奐山山峰上出現了隱隱約約的高聳的孤塔,他們不禁相顧而疑,因為此處根本就沒有寺院,哪來的孤塔呢?這種強烈的驚奇、迷惑的情緒,既是對離奇的山市景色一種烘托,又是感染讀者的一種媒介。作者在描述的過程中融入了這種情緒,一步步吸引讀者,去揭開山市的祕密。文中伴隨著驚異的情緒波動,層層展開描寫,使山市的每一景物,每一次變幻都給人以新奇的感覺。接著,孤塔旁又出現了數十所華麗的宮殿,直到此時,作者才點明瞭始悟為山市。孫某及其朋友由驚疑而悟。伴隨著悟而來的應該是輕鬆、釋然的心情,集中精神觀賞難得一見的山市奇觀。

總結:它美麗而又奇特,然而好幾年也難得出現一次,只有少數幸運兒在偶爾的機緣裡能夠見到它,而絕大多數人只能望而興嘆。

語文閱讀理解技巧7

常見的說明方法:為了把事物特徵說清楚,或者把事理闡釋明白,就要使用恰當的說明方法。常用的說明方法有如下

1.舉例子:為了說明事物的情況或事理有時光從道理上講,人們不太理解,這就需要舉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來加以說明。如(中國石拱橋)把古代的趙州橋和盧溝橋作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對我國建設石拱橋歷史的悠久、成就的傑出作了說明。

2.分類別:要說明事物的特徵或事理,從單方面往往不容易說清楚,可以根據形狀、性質、成因、功能等方面的異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標準分成若干類,然後依照類別,逐一加以說明。如《向沙漠進軍》一文將沙漠進攻的方式分成游擊戰和陣地戰兩類。

3.列資料:數字是從數量上說明事物特徵或事理的最精確、最科學、最又說服力的依據。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數字說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較:為了把事物或事理說得通俗易懂,有時可以從人們已有的感性知識出發,利用人們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較,從而喚起讀者的想象,獲得一個深刻的印象。如《人類的語言》一文將鸚鵡、猩猩的語言與人類的語言作比較,得出只有人類才有真正的語言的結論。

5.下定義: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內容或主要問題,常常用簡明扼要的語言給事物下定義。如《統籌方法》一文,開頭就給統籌方法下了定義:統籌方法,是一種安排下作程序的數學方法。這樣,就把統籌方法和其他的數學方法區別開來了。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辭方法中的比喻。在說明文中運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們不瞭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變得具體、生動、形象。如《中國石拱橋》中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讓讀者更形象、更清晰地瞭解了石拱橋的特點。

總結:事物的特徵也往往在比較中顯現出來。使用作比較這種說明方法,能更好地突出被說明物件的特徵,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強說明的效果。

語文閱讀理解技巧8

表述,成熟的稻穗總是垂向地面,而真正偉大的人也總是以謙遜之心對待世界。

我們再看對孟買佛學院的小門這則材料經過定向選擇後,分別可以如何精準表述。

(1)話題:教育的藝術。

論點:教育要追求適當的方法。

表述:教育的形式應生動化、多樣化,讓學生親自體悟,而不是死板地灌輸,讓學生覺得晦澀無味。孟買佛學院的做法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教授在第一堂課便讓學生通過一個低矮的小門,而學生惟有彎腰側身才能通過,否則,便會遭受碰壁撞頭之苦。這親自體驗的生動一課成為了學生一生的財富。它讓學生明白了屈伸之間的取捨、障礙面前的變通等種種難以言傳的人生道理。可見,活起來的教育脫離僵化的模式,更有啟發性和好效果。如此,學生的學習不也可以真正達到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境界嗎?

(2)話題:改變自己。

論點:面對無法改變的客觀條件,要學會改變自己。

表述:蕭伯納告誡人們:明智的人使自己適應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堅持要世界適應自己。孟買佛學院為了讓學生明白這個道理,特意開了一扇1.5米高、0.4米寬的小門,讓新生進出一次。對於一個成年學生來說,只有彎腰側身才能過去,否則就會碰壁撞頭。這時,無法改變客觀條件門,那只有改變自己,穿越障礙。低下頭是為了保護頭,更是為了再次昂起頭。改變自己則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開朗,改變自己則會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的自信。

(3)話題

論點:面對制約、障礙,我們需要有韌性。:韌性。

語文閱讀理解技巧9

下面是對國中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做的示範舉例,希望同學們認真看看。

示範舉例:

1、是什麼?

我們在回答是什麼這種型別的問題時,應該問什麼就答什麼。要注意保持問題和答案的一致性,一般來說,是前面的語句都該保留。(例:《養花》的最後一句)

2、為什麼?

我們在回答為什麼型別的問題時,一般要講清原因,再講結果。講清原因時,要寫出人物是怎樣做的,由此你感受到了什麼。也就是要往中心上靠。回答問題時,要加入因為所以由於因此等表示因果關係的關聯詞語。(例:《偉大的友誼》一文中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說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誼是偉大的友誼?我們可以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聯絡課文內容回答:因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長期的共同奮鬥中,在創造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種友誼是建立在共同革命目標的基礎上的,所以說他們的友誼是偉大的友誼。)

3、怎麼樣?

我們在回答怎麼樣這類問題時,一般要著重講清過程或狀況。(例:《狼牙山五壯士》一文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五壯士是怎樣痛殲敵人的?我們可以聯絡課文中描寫五壯士如何引敵上山,而後又如何居高臨下地打擊敵人的過程進行回答,回答時還要把五壯士的神態、語言以及殺傷敵人的情況講具體。)

通過上面對國中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做的示範舉例學習,希望同學們對上面的知識很好的閱讀理解,相信對同學們的學習一定會有幫助的。

語文閱讀理解技巧10

本文是一篇帶有說明性的小品文,它的說明性體現在文中先點明在畫家眼裡橋美在何處,隨後舉了一些具體例子。

文章共七個自然段。

第一段:文章總起,“畫家見的橋最多”。

第二段:從“小橋流水人家”詞句入手,擺出一個看法。它“固然有詩境之美,其實更具有繪畫的形式美”,引出下文,從畫家的眼裡談橋之美。

第三段:敘說“橋自身的結構就很美”,以及“橋在不同的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引出下文對多種橋的美的述說。

第四段:承接上文具體寫了:

(1)茅盾故鄉烏鎮“拱橋的強勁的大弧線或方橋的單純的直線,恰好與蘆葦叢構成鮮明的對照”。

(2)江南水鄉石橋與橋邊景色諧調搭配,“也令畫家銷魂”。

(3)臥龍一般的長橋之美。

(4)頤和園裡仿造的盧溝橋和蘇州的寶帶橋,“你會感到像讀了一篇史詩似的滿足”。

(5)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山區的風雨橋,橋面上遮雨的廊和亭,橋下的急流飛瀑構成的美。

第五段:由《清明上河圖》裡的“虹橋”引出鐵索橋、竹索橋,說明了“橋往往擔任了聯絡形象的重疊及交錯的角色”和“具有獨特生命力的線的效果”。

第六段:由南京長江大橋的直線美,談到錢塘江大橋以及成昆路上的很多的“橋連洞,洞連橋”的直線橋的美與險的關係。

第七段:由現實中的橋到幻想的“鵲橋”,再點橋之美,呼應開篇收束全文。

總結:在舉例時,作者並不是用科學平實的語言向讀者解說,而是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他早期繪畫多以橋為題材,畫面充滿詩情畫意課文研討。

語文閱讀理解技巧11

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手法,是指作家運用了哪些寫作原則、規律和方法來塑造文學形象和表現作品的內容的。具體來說,對文章的表達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達方式運用上的技巧和文體知識運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辭手法的運用和其他相關寫作方面的技巧。

五、結構安排

佈局謀篇的技巧:開門見山、首尾呼應、卒章顯志、伏筆照應、層層深入、過度鋪墊、設定線索;結構嚴密,完整勻稱;烘托鋪墊,前後照應;設定懸念,製造波瀾,起承轉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關係的處理,主次詳略是否得當;材料是否典型、真實、新穎、有力。

記敘文常以時間推移、空間轉換、情景變化、思維邏輯順序等來安排層次。散文構思的線索,一般常見的有如下幾種:以情為線索;以理為線索;以物為線索;以空間位置為線索。

從結構上明確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統領全文、提綱挈領、引出下文,為後**鋪墊、埋下伏筆;

2、尾句總結全文,深化主題,照應上文,前後呼應,言有盡而意無窮,回味深長。

3、轉承句承上啟下,過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點明中心、揭示主旨;

5、點睛句點明全文中心,統領全文;句子含義深刻,耐人尋味,讀後能給人以啟迪。

6、情感句抒發強烈內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從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卻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內涵,表達深刻見解。

(1)記敘文(散文)的結構特點

①按時間順序或事件發生、發展的順序組織材料。

②按觀察點的變換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樓閣》。

③按場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內蒙訪古》。

④按材料性質歸類安排結構,如《瑣憶》。

⑤按作者認識的過程或感情的變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作為行文線索安排材料。

(2)議論文的結構特點

①按邏輯思維分,包括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或緒論、本論、結論三部分。

②按篇章結構分,常見的結構有並列式、對照式、層進式和總分式。

六、表達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記敘文中的議論往往起畫龍點睛、揭示記敘目的和意義的作用;

2、議論文中的記敘往往起到例證的作用;

3、說明文中描寫、文藝性筆調起到點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動形象的作用。

4、夾敘夾議,記敘與議論交叉運用的寫法,使文章在輕鬆活潑之中,闡發議論,讀來饒有興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記敘是為議論服務的,而議論又以記敘為基礎,敘為議提供了事實依據,使立論有根有據,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七、語言

1、語言是否準確、簡練、生動、形象;

2、具有怎樣獨特的語言風格(幽默、辛辣、平實、自然、簡潔明快、含蓄深沉等);

3、運用了什麼獨特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通感等)。

八、表現手法

1、象徵,藉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點是利用象徵物與被象徵物之間的某一特點(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增強文章的表現力,象徵手法的託義於物也就是藉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隱而不晦。

2、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

3、先抑後揚,引發好奇,感情鋪墊,引發好奇。

4、託物言志,作者在對事物的進行描繪的過程中,非常巧妙地寄託作者個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讀者在欣賞中獲得獨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過景物的描寫,來襯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虛實結合,可以抓住重點,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從而更鮮明的刻畫人物的性格,凸現事物、景物的特點,更集中地揭示題旨。結構緊湊,筆墨集中。

7、動靜相襯,動襯靜,靜襯動,生動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突出表現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過對人物的外形、行為、心理、語言或事件、環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揮灑鋪陳,集中描寫,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質特點,用以加深主題的一種表現手法。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比較一下,我們就可以發現二者的不同點:渲染在於對某種事物的有意重彩潑墨式的描寫;襯托卻是通過與之有關的其他事物的描寫,對該事物起到映襯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時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對用來襯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來描寫。

10、聯想想象,所謂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所謂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聯想想象經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內容更為豐富,形象更豐滿、生動,增添文章的藝術表現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