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殮師電影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22W

偶爾在CCTV6看到這部日本影片,節奏很慢,我看到中途睡著了.第二天特意從網上搜索補看齊全.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

現在仍然淚眼婆娑,我想,這是一部值得紀念的影片.

入殮師,就是陪故去的人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人.生活中,我們並不願意看到他們,看到他們時是我們最傷心的時候.這是我看電影之前的認識.

現在我想,如果身邊的朋友中有在這個崗位工作的人,我一定會緊緊地握住他的手,說聲"謝謝".

影片中那位入殮師,是因樂團解散生活無著的大提琴手,迫於生活壓力不得已回到鄉下父母的故居.為了謀生,隱瞞妻子在NK代理社做入殮師這種人人嫌棄的工作,為各種原因死去的人們化妝擦洗換衣納棺.

開始厭惡噁心,到贏得眾人的尊重,男主人公走過了漫長的心理歷程.

其間妻子美香不理解跑回到孃家,從小長大的朋友不理解對他令眼相看勸他另謀職業.而招聘他進入這一行當的年邁的社長在每一次送行時都飽含愛意,舉手抬足之間給予故去的人最大的尊重,使他們的最後一次化妝卻成為一生最美的時刻......言傳不如身教,男主人小林大悟果然從中悟中人生的深意工作的意義.

片尾,故事進入高-潮.

大悟的父親六歲起離開大悟和母親,三十年間從無聯絡.除了一塊小小的石頭,父親留在大悟心裡的只有怨恨和思念.

當大悟在大家的勸說下終於決定肯為父親送行,分開死去父親的右手,發現緊握其間的居然是三十年前他送給父親的一粒圓圓的石子,恨,化開了,僅有父子之間的深情留存.大悟在悠揚的大提琴伴奏聲中輕輕地為父親擦洗整形.觀眾也不禁感慨,父子二人三十年間,第一次親密接觸竟是陰陽兩隔時.

世間,愛的生命比恨更長久

對予他人足夠的愛,不管他是生者或者故人.

2.

觀看了日本電影《入殮師》,儘管感到內心深處有些壓抑,有些無奈,聯想到早逝的母親更是感到無比痛心絕望,但是,內心深處也很震撼。剛看到電影名字時我有些不想看,總預想可能是悲悲切切的。可是看完後,我除了抑制不住留下眼淚外,更多的是對人生與死的態度更加清晰了。

人生就是單程車票,看完了今生的風景,通過一扇門,進入死亡,又開始另一程旅行,又有另一番風景。電影中把去世的人稱為往生者,是曾經生活過的.人的意思嗎?這部電影曾獲得2009年最佳外語片獎,電影所詮釋的對生死的理解震撼活著的人。人活著應該有尊嚴,死時也應該有尊嚴。我們每個活著的人都或早或晚進入另一扇門,所以我們對往生者也要發自內心地尊重,因為我們也希望這樣被對待。每個人都會有“送人”與“被送”的時候,這是一個關於“人”的最普通不過的主題,可是卻能讓我們感受到友情、親情、愛情、工作尊嚴,讓我們感動。

我又聯想到3月12日發生在日本的1200年一遇的大地震中,日本國民的民族素質充分彰顯,讓我敬佩。這是否和這部電影中詮釋出的生死觀高度一致呢?他們面對大災大難的鎮定淡然,促我反思。人之生命的意義、人生該如何度過、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生與死?可能瞬間我們就會在地球上消失,就如此次日本大地震時發生的海嘯把幾座城市瞬間變成澤國一樣。

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註定了這個國家地震頻仍。從板塊構造來看,日本正好處在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太平洋板塊俯衝到亞歐板塊下方,這種地質劇烈變動的地區極易發生地震。

出生在這個國家的人意志應該很堅強,因為隨時面臨死亡。消極的人們,每天都是生活在恐懼、無奈、無助中;堅強的人們,每天坦然面對,從容過好每一時刻。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歷經人生的春夏秋冬最終化為塵埃。我們生活在許多可能的意外中,我們需要以勇敢、智慧、超然的態度去對待。有位作家說:人的一生,總體而言是很悲觀的,因為終歸一死,這是不可控的;所以,我們應該過好每一個細節,這是可控的,所以人生又是樂觀的。哪些細節是重要的、哪些細節是可以忽略的,靠我們自己把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