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大學聯考知識點總結大全

來源:文萃谷 1.65W

總結就是對一個時期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回顧和分析的書面材料,他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為此要我們寫一份總結。總結怎麼寫才是正確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地理大學聯考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分享。

地理大學聯考知識點總結大全

地理大學聯考知識點總結1

1、義大利工業小區模式:

以一項經營活動為中心,有比較穩固的協作關係和產供銷體系。它的基本特點:

①以中小企業為主;

②以輕工業為主;

③集中了大量同類或相關企業;

④生產高度專業化;

⑤企業分佈於小城市甚至農村,實行家庭包工等形式,生產過程分散。

2、傳統工業區當前發展狀況:

(1)原料和能源消耗量大,運輸量大,汙染嚴重;

(2)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衰落,急需改造。

3、德國魯爾工業區:

(1)主要區位條件: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鐵礦較少,需由法國和瑞典進口);

②充沛的水源;

③便捷的交通;

④廣闊的市場。

(2)衰落原因:

①生產結構過於單一;

②煤炭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鋼鐵過剩;

④新技術革命的衝擊。

(3)整治措施:

①調整產業結構;

②發展第三產業;

③調整工業佈局;

④完善交通網路

⑤消除汙染,美化環境。

4、新工業區基本特徵:

(1)時間新:出現於二戰後;

(2)地區新:形成於無傳統工業基礎的鄉村地區;

(3)形式新:以中小型企業為主;

(4)部門新:以出口型輕工業或高科技電子工業為主。新工業區主要包括兩種型別:

①以新興工業即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工業區,如美國矽谷、德國慕尼黑、日本九州島、英國蘇格蘭地區、俄羅斯新西伯利亞。

②以出口型輕工業為主的出口型工業區,如義大利薩索洛、普拉託。

5、工業區

德國魯爾工業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工業區(五大湖工業區)、中國遼中南工業區等都屬於傳統工業區,它們的主要特徵:

(1)建立在豐富的煤炭、鐵礦等原料及燃料基地附近;

(2)以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紡織等傳統工業為主;

(3)以大型企業為核心。

6、美國矽谷電子工業區

(1)主導區位:科技、環境、交通。

(2)主要優勢:

①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

②氣候宜人;

③高等院校集中,科技發達,人才集中;

④便捷的交通;

⑤穩定的市場(美國國防部的軍事定貨);

⑥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

(3)主要特點:

①從業人員具有高水平的知識和技能;

②增長速度較傳統工業快,產品更新換代週期短;

③研究開發費用在銷售額中所佔比例高;

④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地理大學聯考知識點總結2

一、東亞:

1、總括:

(1)東部沿海:山地丘陵為主,平原狹小;

(2)西部內陸:高原山地為主;

2、山脈:阿爾泰山(蒙古),崑崙山(中國),喜馬拉雅山(中國);

3、高原:蒙古高原(蒙古),青藏高原(中國);

二、東南亞:

1、總括:

(1)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佈,北高南低;

(2)馬來群島:地形崎嶇,多火山地震;

三、南亞:

1、總括:

(1)北:喜馬拉雅山南部;

(2)中:兩大沖積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

(3)南:德干高原(亞洲的高原);

2、山脈:西高止山(印度西部),東高止山(印度東部)

四、中亞:

1、總括:以丘陵平原為主;

2、平原:裡海沿岸平原(俄羅斯),圖蘭平原(烏茲別克);

3、丘陵:哈薩克丘陵(哈薩克);

五、西亞和北非:

1、總括:以高原為主,平原狹小

2、山脈:阿特拉斯山(非洲西北部,阿爾及利亞),大高加索山脈(西亞,為亞洲和歐洲分界線),格羅斯山(西亞,伊朗);

3、高原:伊朗高原(伊朗),美索不達米亞高原,

4、平原:尼羅河盆地和三角洲;

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總括:

(1)以高原為主,東南向西北傾斜;

(2)第二大熱帶雨林分佈區;

2、山脈:東非大裂谷,乞力馬扎羅山(肯亞);

3、盆地:剛果盆地(世界上的盆地);

4、高原:衣索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

七、西歐:

1、總括:

(1)海岸線曲折多半島、島嶼、內海;

(2)以平原山地為主,南北分佈,東西走向;

(3)冰山地形分佈:挪威峽灣海峽;

2、山脈:斯堪的納維亞山,阿爾卑斯山;

3、盆地:巴黎盆地;

4、平原:西歐平原,波德平原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總括:地勢平坦,以平原高山為主,東高西低,南高北低;

2、山脈:烏拉爾山(亞洲、歐洲分界線);

3、平原: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

4、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

九、北美:

1、總括:縱列分佈,山脈與海平行;

(1)東部:高原山區;

(2)中部:平原區(冬冷夏暖);

(3)西部:高山區;

2、山脈: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

3、高原:拉布拉多高原;

十、拉丁美洲:

1、總括:

(1)北部:以高原為主;

(2)西部以安第斯山為主;

(3)東部以平原、高原為主(相間分佈);

2、山脈:安第斯山脈,迪勒拉山系;

3、平原:奧裡諾科平原,亞馬遜平原(世界第一大平原),普拉塔平原;

4、高原:蓋亞那高原,巴西高原(世界第一大高原),巴塔哥尼亞高原;

十一、大洋洲:

1、總括:

(1)東部:山地(大分水嶺)大堡礁;

(2)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澳大利亞盆地);

(3)西部:低矮高原(佔澳大利亞面積一半);

十二、南極:

1、總括:

(1)冰雪高原(平均海拔:2350m);

(2)90%大陸冰川;

(3)淡水水庫;

地理大學聯考知識點總結3

⑴茶葉生長的有利條件:

①氣候溼潤多雨;

②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青藏高原生產青稞的自然條件:地勢高,氣溫低,溫差大,降水少,光照充。

⑶尼羅河三角洲(南疆)盛產長絨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條件。

⑷澳大利亞畜牧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①有大面積乾旱半乾旱區域,草原優良;

②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飲水;

③無大型野生肉食動物。

⑸西歐(美國東北部)發展乳畜業的有利條件:

①緯度高,氣溫低,雲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貧瘠,不適宜發展種植業,適宜多汁牧草的生長。(自然條件)

②人口、城市密集,市場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社會經濟條件)

⑹季風氣候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利:雨熱同期,利於農作物生長。

弊:旱澇災害頻繁。

變式:溫帶季風氣候(黃淮海平原)發展棉花種植的有利條件:

①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利於棉花生長;

②秋季雨水少,天氣晴朗,利於棉花的後期生長和收摘。

⑺中亞地區農業以荒漠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為主,原因:

①中亞深居內陸,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適宜發展荒漠畜牧業;

②境內有額爾齊斯河、阿姆河、錫爾河等河流,宜發展灌溉農業。

⑻熱帶經濟作物經營方式:企業化種植園。

生產特點: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

主要分佈:南亞、東南亞、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地理大學聯考知識點總結4

一、影響日照時間長短的因素:

1、晝長;

2、地勢(地勢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時間長);天氣狀況。

二、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即影響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1、太陽高度(即緯度);

2、天氣狀況;

3、地勢;

4、空氣密度。

如為什麼青藏高原太陽輻射?

①緯度較低,太陽高度較大;

②晴天多;

③地勢高;

④空氣稀薄,大氣潔淨。

三、影響氣溫高低的因素:

1、緯度;

2、地形、地勢;

3、下墊面性質(海陸位置、植被狀況);

4、天氣狀況。

四、影響氣溫年較差的因素及變化規律:

1、緯度:低緯小,高緯大;

2、下墊面性質:海洋小於陸地,沿海小於內陸,有植被的小於裸地;

3、天氣狀況:雲雨多的地方小於雲雨少的地方。

五、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則是調洪,做法是修水庫、植樹造林;中游:治理原則是分洪、蓄洪,作法是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則是洩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河道。

地理大學聯考知識點總結5

1、工業區位選擇的一般規律:

(1)、從經濟因素看,要考慮土地成本、原材料、運輸、消費市場、勞動力價格等因素分析;

(2)、從環境因素看,需要考慮風向、河流流向等因素,大氣汙染嚴重的工廠佈局時應選擇在城市主導風向的下風向或與冬夏季風垂直的郊外或城市最小風頻的上風地帶;水汙染嚴重的工廠則要考慮汙水排放口遠離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固體廢棄物汙染嚴重的工業則要遠離農田和居民區。

2、區域工業發展條件分析

(一)分析思路

某地發展工業的條件,一般從以下幾方面來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資源條件;農業基礎(農業可以為工業提供糧食、副食品、原料、勞動力等);交通條件;市場條件;勞動力條件;技術條件;歷史條件;政策條件等9個大的方面。

①在分析某地工業發展條件時,不需要把每個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當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

②分析時應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大的方面去分析。

(二)舉例

例l:分析我國沿海四大工業基地發展工業的條件是:

(1)均位於我國東部沿海,海運方便,有利於對外開放,鐵路、公路、水運、管道運輸連線國內各地,便於物資、人員、資訊交流;

(2)當地及鄰近地區資源或原料豐富,如,遼中南地區的鐵、石油,京津唐地區的煤、鐵、石油、海鹽、棉花等;

(3)京津唐和滬寧杭地區科技力量雄厚,遼中南地區工業基礎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臺和東南亞,為僑鄉,有吸引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優勢;

(4)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開放城市和經濟特區,享有發展經濟的優惠政策。

例2:上海建立大型鋼鐵企業的有利條件是什麼?

上海無煤無鐵,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發展鋼鐵工業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1)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上海位於長江人海處,居我國大陸南北沿海航運中點,京滬、滬杭兩條鐵路在此相接,是水陸交通樞紐。可以利用便利海運、廉價的河運從內地和國外輸入煤鐵,發展臨海型鋼鐵工業。

(2)接近消費市場。上海市是全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上海所在的長江三角洲工業區又是我國的綜合性工業區,各種工業的發展需要消耗大量鋼鐵,建立鋼鐵企業,可以就地消費,減少運輸費用,降低成本。

(3)工業用水方便。上海位於長江人海口,大型現代化寶山鋼鐵聯合企業就建立在長江之濱,工業用水極為方便。

(4)技術力量雄厚。上海工業的發展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沿海地區老工業基地,知識技術密集,高等教育、科學技術都很發達,能為我國生產高、精、尖、新的產品,為全國鋼鐵企業培養和輸送高階技術和管理人才。

3、傳統工業區與新興工業區興安嶺以西及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主要以遊牧業為主。

地理大學聯考知識點總結6

一、荒漠化

1、概念:是指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及一些半溼潤地區的土地退化,是氣候變異等自然因素與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實質是一種土地退化。

2、表現: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二、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

1、西北地區的範圍:大致位於大興安嶺以西,崑崙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2、乾旱特徵的成因: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加上山嶺重重阻隔,水汽難以到達。

3、西北地區以賀蘭山為界,形成東、西兩大區。

4、乾旱的自然特徵:地表水貧乏,河流欠發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平地多疏鬆的沙質沉積物;大風日數多,且集中在冬春乾旱的季節。

三、荒漠化的人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壓力加大;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人為因素的表現: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開墾、不合理的'灌溉。

四、不同歷史時期的荒漠化

古代盲目墾耕,大部分古綠洲相繼被迫放棄;近代北方農牧過渡地帶大規模移民開墾,人口劇增,迫於生計,農墾規模擴大,直接加劇荒漠化;現代由於人口壓力和管理失誤,荒漠化越來越嚴重。

五、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內容

(1)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

(2)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2、防治原則: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治沙相結合。

3、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體系。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係。

(4)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5)控制人口增長。

地理大學聯考知識點總結7

1、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機械增長(人口遷移)和人口自然增長。

2、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的因素: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生產力水平(根本因素)

3、人口發展模式:

人口發展模式人口特點:原始型(“高高低”)極高的死亡率,平均壽命短,極低的自然增長率,人口增長慢。

傳統型(“高低高”)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代表:奈及利亞)

過渡型死亡率低,出生率高但開始下降,人口壓力大(代表:巴西)

現代型(“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人口老齡化(代表:德國)

4、人口發展模式地區分佈:

全世界屬於“過渡型”,正處向“現代型”轉變的階段發達國家“現代型”德國、匈牙利等負增長,美、加、澳、紐西蘭等國自然增長率稍高,日本等大多發達國家自然增長率接近零增長髮展中國家多為“過渡型”,但韓國、新加坡、古巴、烏拉圭、中國已進入或正要進入“現代型”。

地理大學聯考知識點總結8

重要緯線:

00緯線(赤道):幾內亞灣(0°)、剛果盆地、東非高原(維多利亞湖30°E)、馬來群島(120°E)、亞馬遜河口(60°W)

地理意義:最長緯線;南北半球自然分界;全球晝夜等長。

北迴歸線(23°26N或23.5°N):撒哈拉西部(0°)、紅海、阿拉伯半島中部(60°E)、印度半島北部、恆河河口(90°E)、雲南廣西廣東南部(汕頭)、臺灣海峽(120°E)及中部、夏威夷群島、加利福尼亞半島南端、墨西哥灣中部(90°W)、古巴以北

地理意義:太陽直射點地表最北;熱帶與北溫帶分界。

南迴歸線(23°26S或23.5°S):南非高原東側(30°E)澳大利亞西部高原(120°E)澳大利亞大分水嶺(150°E)拉普拉塔平原(90°W)

地理意義:太陽直射點地表最南;熱帶與南溫帶分界。

300N緯線:蘇伊士運河、波斯灣北部(阿拉伯河口)、青藏高原(拉薩以北)、四川盆地(成都)、長江中下游平原、杭州灣南端(寧波)、密西西比河河口

400N緯線:南歐三大半島、黑海海峽、塔里木河、敦煌、嘉峪關、河口、大同、北京、秦皇島、鴨綠江口

(秦嶺—淮河:32°—34°N;南嶺:26°N;陰山:41°N)

北極圈(66°34N或66.5°N)穿過歐洲、俄羅斯北部。

地理意義:北半球極晝極夜的最南界;北溫帶與北寒帶分界。

南極圈(66°34S或66.5°S)南極大陸外圍。

地理意義:南半球極晝極夜的最北界;南溫帶與南寒帶分界。

大洲經緯大致定位:

非洲最西側正是東西半球分界線20°W左右,最東側大約50°E左右,北側在地中海沿岸,南側開普敦,兩地均是地中海式氣候,而地中海式氣候在世界各地分佈為南北緯30°——40°大陸西岸,總結起來非洲位置應該是:小東經,小緯度!同樣道理,歐洲位置(小東經,大北緯)在非洲北面;大洋洲位置(大東經,南半球);南北美洲都在西半球(160°E——20°W),且北美東側和南美的西側都是大致60°W,所以是:大東經,小西經;南極洲自然是大南緯,全經度了;我們亞洲是:東半球(20°W—160°E),中(30°—60°)低(30°以內)高緯度(60°N以北)。

地理大學聯考知識點總結9

全球晝夜長短以及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要以動態的眼光(直射點的移動)分析。

晝夜長短的變化

晝夜長短的變化我們可以通過生活中的感覺得出,而在實際的光照圖中,主要是通過晨昏線切割緯線圈的比例來判斷。

晨昏線是由太陽光線決定的,且是垂直關係。

太陽直射點移動,晨昏線發生偏轉,相切在不同的緯線圈(與直射點度數互餘),全球各地晝夜長短產生變化。自己畫二分二至日圖(三線圖)梳理。

二分日晨昏線平分所有的緯線圈(跟經線或地軸垂直),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

夏至日,直射點在北迴歸線,相切在極圈。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且緯度越高,白晝越長。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

冬至日,直射點在南迴歸線,相切在極圈。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且緯度越高,白晝越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現象。

注意:有時候也會以晨昏線與經線(或地軸)的夾角來體現直射點的緯度。

地理大學聯考知識點總結10

1、描述大氣與地面的熱量傳遞過程(圖)

2、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

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和地面輻射(大氣的直接熱源)。

大氣的削弱作用:吸收和反射;晚上的保溫作用:大氣逆輻射。

3、高低緯度間的溫度差異(根本原因)——水平氣壓差——水平氣壓梯度力(直接原因)——大氣運動

4、熱力環流:熱低冷高(高低壓是相對水平方向而言的);畫圖(海陸風)

注意:實驗及步驟

5、三圈環流:(重點是氣壓帶與風帶)

季節移動:7月北移、1月南移。

6、東亞季風環流:

(1)成因: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

(2)陸地:1月是亞洲高壓,天氣:寒冷乾燥;

7月是亞洲低壓,天氣:高溫多雨

7、亞歐大陸兩岸氣候差異:會考綱要

8、熱帶雨林:受赤道低壓控制(上升氣流),

氣候:全年高溫多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盛行西風則終年溼潤

地中海氣候:受副熱帶高壓帶與西風帶的交替控制,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溼潤

過境時天氣

過境後

冷鋒

冷空氣強大

大風、下雨、降溫(鋒後下雨)

氣溫下降、氣壓升高、天氣轉晴

曖鋒

曖空氣強大

連續性降水(鋒前下雨)

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

準靜止鋒

冷暖氣團相當

如5、6月份長江:梅雨天氣

10、氣旋(低壓):氣流輻合上升,陰雨天氣;

反氣旋(高壓):氣流下沉輻散,天氣晴朗

11、颱風(熱帶氣旋):西北太平洋頻率強度;災害由狂風、暴雨和風暴潮造成。

寒潮:冬半年,尤其是秋末和春初農作物易遭凍害

12、全球氣候:歷史時期(1萬年)氣溫是波動上升,近代時期氣溫升高(近50年來主要是人為造成的)。影響:海平面上升;低緯農業減產,高緯農業增產;影響水迴圈過程。

地理大學聯考知識點總結11

1.晨昏線的概念

由於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所以同一時間裡,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著太陽的半球是白天(晝半球),揹著太陽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圈)叫晨昏線(圈)。它是由晨線和昏線組成。

2.晨昏線的判讀

在日照圖上,晨線和昏線的判斷方法,一是根據地球自轉方向判斷: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晝半球過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線是昏線,由夜半球過渡到晝半球的分界線是晨線。二是根據晝夜半球判斷:位於晝半球西部邊緣與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晨線,位於晝半球東部邊緣與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昏線。赤道上地方時為6時的是晨線,18時是昏線。

3.晨昏線的特點

(1)如果把地球看作一個正球體,同時不考慮大氣對太陽光線的散射作用,那麼,地球上晝半球與夜半球的面積應相等,時間管理,即晨昏圈是一個過球心的大圓,且平分地球。

(2)晨昏線平面與太陽光垂直。晨昏線上的各點太陽高度為0,晝半球上的各點太陽高度大於0,夜半球上的各點太陽高度小於0。

(3)晨昏線永遠平分赤道。

(4)晨昏線只有在春、秋分時才與經線圈重合。

(5)晨昏線在夏至、冬至時與極圈相切。

(6)晨昏線自東向西移動15°/小時,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

4.晨昏線的移動

一般地,如果地軸的傾斜方向不變,晨昏線在如圖1~3範圍內移動。1、2、3分別表示冬至、春秋分、夏至日時晨昏線的位置。即3月21日與9月23日晨昏線與經線圈重合,導致全球晝夜平分;6月22日擺動幅度,導致北半球晝最長,南半球夜最長;12月22日擺動幅度也,導致南半球晝最長,北半球夜最長。

知識點總結

1、提供能量:

太陽的主要成分:氫和氦。

太陽輻射是以電磁波的形式輻射。來源:內部的核聚變。

緯度差異熱量差異:緯度低,太陽輻射強,生物量多;反之。

2、太陽活動:

太陽大氣層從外到內分為:日冕(最外層)、色球、光球(太陽表面、最亮)。

太陽活動的主要標誌:太陽黑子(週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標誌,它是太陽活動烈的顯示。

太陽風在日冕層;太陽風暴發生於太陽表面。

3、太陽活動的三大影響:

(1)太陽電磁波擾動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

(2)帶電粒子流擾動地球電磁場產生磁暴

(3)帶電粒子流進入大氣層產生極光。

地理大學聯考知識點總結12

1、我國典型地區:西北;華北地區(世界分佈:中亞、美國、北非)

2、自然原因:

①氣候乾旱,降水少;

②快行冷鋒天氣影響,春季大風日數多;③地表植被稀少

3、人為原因:

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破壞植被;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輪荒);

③開礦。

5、治理措施:

①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

②控制載畜量;

③營造“三北防護林;

④退耕還林、還牧;

⑤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

⑥禁止採挖髮菜等。

地理大學聯考知識點總結13

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岷山—邛崍山—錦屏山以西地區,介於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與喜馬拉雅山之間,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的大高原,其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號稱“世界的第三極”。青藏高原所在地區本是古地中海海底的一部分,後來到上新世—更新世時,在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的相互作用下,由不斷擴張北移的印度洋推動剛硬的印度板塊,沿雅魯藏布江地縫合線向亞洲大陸的南緣俯衝擠壓大幅度抬升形成。

因為緯度低、地勢高、空氣密度小、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體積偏大,青藏高原形成了冬季不太寒冷,夏季溫涼,氣溫年較差不大、日較差大的高原季風氣候。

隆起的青藏高原也深刻影響著我國的氣候。

(一)、青藏高原對西風氣流的阻擋作用

青藏高原阻擋了我國低空的西風氣流,使之分為南、北兩支氣流(分支點在60°E),北支氣流經我國西北、華北、東北和華東等地區流向太平洋;南支氣流則在流過青藏高原南側後轉變成了溫度較高、溼度較大的西南氣流,影響我國四川、貴州、雲南、華南及長江中下游地區,這兩支氣流最後在青藏高原東部110°E附近匯合。如圖1所示。

冬季,我國近地面的西風急流南移,其北支氣流會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擋勢力減弱,使我國北方廣大地區氣候寒冷乾燥;而其南支氣流則會增強並在昆明、貴陽與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形成昆明準靜止鋒,使四川、貴州、漢水流域乃至山東、遼寧一帶出現大量降雪。

夏季,我國近地面的西風急流北移,其南支氣流會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擋勢力減弱,使喜馬拉雅山南緣一些地區風力最小,天氣最穩定;其北支氣流則剛好相反。隨著西南季風勢力的增強,西南暖溼氣流會為我國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區帶來大量降水。青藏高原北部氣流對我國影響較明顯,如春季我國西北氣旋活動多。

四川盆地一帶冬季由於受青藏高原阻擋作用影響較大,風速較小,空氣溼度較大,加上地形的影響,易出現雲霧天氣;夏季由於處於青藏高原“背風坡”,若西南暖溼氣流偏南流,東南季風西進勢力減弱,就易出現乾旱。

(二)、青藏高原對冷暖氣流的遮蔽作用

冬季,由於來自較高緯度地區的空氣很難越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南的地區受冬季風影響就較小,氣溫下降幅度就不大;夏季,由於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極少能越過青藏高原進入我國西北地區,甘肅、新疆一帶氣候就會幹旱。

(三)、青藏高原對我國冬、夏季風的促進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國東部地區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氣候單元,使我國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表現得極為明顯。由於地勢高,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氣受熱快,氣流上升,氣壓降低,這加速了陸上低壓的形成,使由海洋吹向陸地的夏季風勢力增強甚至影響到青藏高原的東部和南部。如圖2所示。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氣降溫快,氣流下沉,使陸上高壓勢力增強,促使氣流由陸地吹向海洋。如圖3所示。

由於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國東亞季風環流勢力更強大,冬夏季風更替更明顯,大陸性氣候特點更突出,冬季風影響的時間更長、範圍更廣。

(四)、青藏高原對我國華南地區降水的影響

由於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國東部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季風氣候區,加上臺風的影響,我國華南地區的降水極為豐富,擺脫了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變成沙漠的厄運,成了北迴歸線上的一片“綠洲”。

總之,青藏高原的隆起不僅使青藏高原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也對我國氣候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我國氣候複雜多樣。

地理大學聯考知識點總結14

1、水土流失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

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區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黃土土質疏鬆黃土高原)。

(2)人為原因: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

治理的措施:

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植樹造林;小流域綜合治理。

治理的意義:

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

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立良性生態系統;建立生

態農業模式,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2、荒漠化問題

我國典型的地區:

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等地)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變暖,蒸發旺盛;處於內陸地區,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

治理措施:

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

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採伐髮菜等

治理意義:

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

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利於促進生

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3、乾旱缺水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

華北地區、西北、長江中下游地區

華北地區:

產生原因:

(1)自然原因: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變率大;春季蒸發旺盛。

(2)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水汙染嚴重;浪費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種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調;修建水庫;控制人口數量,提高素質;減少水汙染;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發展節水農業;採用滴灌、噴灌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利用率;實行水價調節,樹立節水意識;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國東北地區為何沒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鹽鹼化

我國典型地區:

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產生原因:

(1)自然原因:頻繁的旱澇氣候(黃淮海平原);地形低窪;大氣降水少,以灌溉水源為主。

(2)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鹽;井排井灌;生物措施;農田覆蓋;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採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區鹽澤化

我國典型地區:

北方廣大地區和南方城市

產生的原因:

過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實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國典型地區:

珠江口、杭州灣、渤海等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氣溫高;靜水;靜風;海域相對封閉。

(2)人為原因:沿岸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排入海洋的工業和生活汙水多;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由於海洋開發程度高和養殖業規模的擴大,嚴重的汙染了養殖水域。

①坡面開墾→水土流失(影響因素:坡度、植被覆蓋率、降水強度、坡面巖性);

②乾旱、半乾旱地區過墾、過牧、樵採→荒漠化(降水較少,生態脆弱);

③沼澤地開發→破壞溼地→氣候惡化(乾旱)

④圍湖造田→湖泊面積縮小→調節河流功能減弱→氣候乾旱、洪澇多發;

⑤蒸發量大的地區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鹽鹼化(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鹽運動);

⑥過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態問題(河流水量減少,河流下游斷流、河口三角洲萎縮,海岸線後退);內陸河湖水文生態問題(河流流量減少,湖泊萎縮甚至消失,河湖鹽度升高,河湖區生態環境惡化);

⑦農藥化肥→土壤板結、酸化、汙染水源

地理大學聯考知識點總結15

1.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東部沿海地區:需求量大,能源相對貧乏,供不應求;;中西部內陸:資源豐富,需求量小,供大於求。

2.調整能源消費結構:長期以來,我國以煤炭作為最主要的能源,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及交通問題,所以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提高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比重,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同步發展。

3.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我國東北、華北地區的大部分油氣田,陸續進入了產量全面遞減階段,增產難度大,導致東部地區油氣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西部地區豐富的油氣資源尚未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今後獎成為我國油氣工業新時期戰略接替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