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師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文字解讀

來源:文萃谷 2.03W

教師對文字的解讀概念化。《項鍊》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意義是什麼?很多教師認為是小說諷刺了小資產階級的虛榮心。虛榮心本是人類的共性,不為哪一個階級所獨有。路瓦栽夫人的虛榮心已經超越了她所在的階級,為什麼偏要說成是小資產階級的呢?如是,則路瓦栽夫人的誠實、堅韌又是哪一個階級的呢?《荷塘月色》抒發的情感,也要被加上是大革命失敗以後知識分子的苦悶。《綠》所表現的生命的活力也要被分析為是對蓬勃開展的革命活動的讚美。中學語文的文字解讀在文字之上建立了一套頑固的、強大的解釋體系。它刻板、教條、貧乏、單一、概念化,它把學生與文字的聯絡隔開了,它取代了文字,在我們這個精神已經極度貧乏的社會裡發揮著使其更為匱乏的作用。

中學語文教師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文字解讀

中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必須改革。除了作為靜態文字的教材要改革外,在文字解讀中起主導作用的中學語文教師也應該承擔起改革的重任。中學語文教師怎樣指導學生進行文字解讀呢?

尊重學生,注重解讀過程

社會生活是“文字I”,作者據此創造出作品,這是“文字II”。“文字II”被選入教材,提供給教師、學生解讀,形成老師頭腦裡的“文字III”和學生頭腦裡的“文字III”。這兩個“文字III”是不同的,因為產生兩個“文字III”的主體,他們對“文字I”的解讀、體驗是不同的。一個具有現代教育思想的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尊重學生頭腦裡的“文字III”,這實際上是對人的尊重。教師不要老是執著於自己的“文字III”,擰住學生的耳朵把它強制灌輸給學生,試圖去矯正學生頭腦裡的“文字III”。教師應該注重兩個解讀過程,特別要注重學生形成“文字III”的過程,明確學生形成“文字III”與教師形成“文字III”的過程有什麼不同,以便讓教師“文字III”的形成過程去影響學生“文字III”的形成過程。教師可以講解自己的`“文字III”的形成過程,讓學生自己去比較、鑑別,在這一過程中去提高學生的能力,而不是從結論上去提高學生的能力。這裡面,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引導學生去和作者對話,而不是讓教師與作者對話的結論去影響學生與作者的對話。

中學語文教師應具備多種文字解讀的理論及方法

這是時代的要求。今天,科學技術正以人們不可想象的速度更新,人民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深刻的、廣泛的變化。文字創作活動在人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位置、文字的載體、文字傳播和文字接受的途徑與方式、文字的形態、類別和樣式等,都已經發生變化。因此,21世界的文字解讀將從多元分化的趨勢走向多元中的互諧。

這是社會的要求。現代社會裡人民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各個國家、各個地區之間的文化交往頻繁,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之間、以及它們和文學藝術之間的相互影響加快和增大。在一個國家之內,讓所有的人都接受和運用單一的文字解讀理論及方法是不可能的。文字解讀的多元化是文化進步和繁榮的結果,也是文化進步和繁榮的標誌。

這是人文性的要求。文字創作活動及其成果、讀者對文字的解讀,都是和主體的個性緊密相連的,現代人日益重視和珍惜個性,強調人文精神,強調尊重人、理解人。教育要現代化,就必須培養人的現代化,讓教育充滿人文精神。因此,中學語文教學應該允許教材解讀的多元互諧。這就要求中學語文教師以多元文字解讀理論和方法武裝自己,以便在教學過程中游刃有餘地發揮其主導作用。

教師解讀文學文字必須運用藝術思維方式

文學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文學作品的美具有飄忽、朦朧的特點,她決定了解讀、審美體驗和意義闡釋的不確定性。教師只有用直覺領悟和心理體驗的藝術思維方式才能進入藝術,也只有用空靈蘊藉的語言才能傳達作品的審美蘊涵。由於文學作品的藝術美是不能用純粹客觀的詞語來描繪的,教師就往往要通過模糊的具有詩意的彈性語言進行富於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學生自己去欣賞玩味的興趣。在這個意義上,教師只是藝術王國的一個“導遊”,文學的美景主要靠學生自己去領略。教師採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夠有效地傳達教師意識和作家意識相遇、相認、相融合時的初始經驗,同時也容易誘發學生的想象,對文字的審美韻味產生創造性的理解。

教育的核心是做人。作為人文學科的語文科教師,更應該注重人的培養,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要讓學生明白,一切科學理論都只是猜測和假說,它們最終不會被證實,卻會隨時被證偽。科學的精神不是昭示無法反駁的真理,而是在堅持不懈的批判過程中尋找真理。科學的特徵在於批判思維,不迷信、不盲從的批判和探索精神才是科學的精髓。這是中學語文教師文字解讀的關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