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告訴我教案及教學反思

來源:文萃谷 4.1K

  教學目標:

時間告訴我教案及教學反思

1、瞭解有關鐘的歷史和文化,嘗試運用繪畫的形式設計製作鐘錶。

2、體會時間的意義,形成珍惜時間的價值觀念和情感態度。

  教學重點:

將鐘面巧妙地設計在造型中。

  教學難點:

鐘面上指標的設計,以及刻度和數字的創意。

  教學準備:

教具:教學課件、課件、學生作業、教師範作等。

學具:鐘錶、課本、水彩筆、作業本、珍惜時間的名言警句等。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學生交流收集的珍惜時間的名言警句。

《時間告訴我》。

二、新授

(一)欣賞鐘錶

1、觀看迪斯尼動畫片《TIME》片段,欣賞感受各種風格的鐘表。聊一聊鐘錶的特徵及每種風格的鐘表給人的獨特感受。

2、展示教師收集的各種鐘錶,古老的,時尚的,卡通的。

(二)瞭解鐘錶

1、學生拿出自己帶來的鐘表,小組比一比,說一說,你們的鐘表都有什麼共同特點?

鐘體外形、鐘面、指標、刻度、數字。

2、將自己收集的材料進行分析,分出適合做鐘面的材料、適合做刻度的材料、適合做指標的材料。

(三)設計鐘錶

設計一隻創意的鐘表。

要求:1、鐘面指示明確,便於準確地看清時間。

2、鐘面簡潔大方。

3、色彩搭配協調。

(四)小鬧鐘,大舞臺

1、最佳創意獎

2、最佳設計獎

(五)課後拓展

1、要求學生課後去了解古代是怎樣記錄時間的?

2、課後去查閱更多的關於時間的知識。

  教學反思1

我和學生共同學習了認識時間中——時分的認識,課的伊始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採用了歌曲匯入課的方式,“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噹噹噹……”讓同學們認真聽,歌曲中唱到了什麼?學生們回答“表”也有的說是“鬧鐘”我又問:“誰能說一說表是用來幹什麼的?”“表可以幫助我們掌握時間,晚上早睡,早上早起,鬧鐘還可以幫我們不遲到……”“上一學期,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有關時鐘的知識,這一節課老師要和大家一起繼續來認識時間”

首先我出示了老師和學生上課的情景圖,讓同學們來說一說自己從圖中看到了什麼?然後又用圖中的鐘表引出了本節課要學習的新內容!接著再出示鐘面請同學們說一說,圖中的鐘面上都有什麼?“我發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有12個大格,時針從一個數字走到另一個數字是一小時。”“老師,我還發現每個大格里有5個小格,這樣整個鐘面就有60個小格。每個小格就是1分鐘。”“我媽媽告訴我說1小時是60分鐘。”

接下來我又出示了一個鐘面,鐘面外面標示的時間不全,由此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發現了什麼?應該如何填!同學們通過觀察很快的說出了,各個小括號裡應該填什麼,我又讓他們仔細的考慮一下,然後說給大家聽,自己為什麼這樣填!“因為鐘面上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里又有五個小格,我發現每個小括號都是標在對應的數字外面的,所以我用5個5個數的方法,就填出來了!”

在知道了分針每走一大格是5分鐘後,我和同學們做了相應的鞏固練習。

然後我又利用鐘面示意圖引導著學生說出了,分針每走一圈,時針正好走了一大格,也就是說,分針走了60分,時針正好走了一小時,由此引出了——1小時=60分。

本節課我認為存在著以下幾個不足之處:

1、課堂上的組織教學不是***,好多的同學沒能被吸引到課堂教學中來,真正理解的只是少數,課堂上總體來說有些亂。

2、在教學1小時=60分的時候,過程有些羅嗦,先利用書上的圖,引導著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在一個小時中的變化,然後再通過觀察鐘面示意圖來說出分針走一圈是60分,時針正好走了一大格也就是1小時。此過程可以將觀察書中的圖省略掉,直接讓學生觀察鐘面示意圖,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看清時針和分針的走動過程,既節省了時間,又讓學生更加直觀、形象的掌握了知識。

3、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用完教具後馬上整理好,以防在後面的講課過程中,學生會不自覺的擺弄面前的教具而不能認真的聽課。

  教學反思2

《認識時間》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第二冊第七單元的內容,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1.使學生會讀、寫幾時幾分,2.使學生知道1時=60分,3.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認識時間》教學反思。本單元的內容是建立在第一冊已經認識整時和半時的基礎上,教學5分5分地數,1分1分地數,進一步認識時間,同時為以後學習時、分、秒的認識及相關計算打下基礎。

由於時間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非常抽象的概念,一年級學生對此比較模糊,很難建立起量化的時間概念。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結合實際。課前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家裡的鐘錶,再畫出自己喜歡的鐘面,教學反思《《認識時間》教學反思》。從觀察到畫,學生對鐘面上有多少個數字、多少大格、多少小格都有了清楚的認識。再利用課前畫好的鐘面,學生比較輕鬆地瞭解到分針指著每一個數字是多少分,學會了5分5分的數。讀、寫鐘面的時刻,採取學生獨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的方法,互相說一說自己是怎麼認這個鐘面的。時與分的關係難在1時=60分的推導,採取讓學生自己動手撥小鬧鐘,認真觀察分針按順時針方向轉動一圈又回到12,時針有什麼變化?學生很快就會發現在相同的時間裡,分針轉了一圈,時針走了1大格。時針走一大格是1小時,分鐘走一圈是60分。讓學生自己發現1時=60分,即加深了學生的認識,突破了重點,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練習中發現有學生把5時55分認成6時55分,經過個別輔導,補救過來了。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回憶上課情形,認為經過上學期學習孩子們認識了時針,同時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過於強調的是有關分針指到每一個數字是多少分的內容。學生也受老師教學的負面影響,造成這種錯誤認識。因此在下一節練習課時,先讓學生觀察時針的位置分為幾時多一些、幾時半、幾時多得多這三種情況,加深對時針的正確認識;接著學習5分5分的數。學完後把時針表示幾時與分針表示多少分合在一起,就是鐘錶上的這一時刻。

  教學反思3

這節課我緊扣“時間”這個主題,設計了一個完整的活動,將認識時間、瞭解鐘錶的結構和特點、合理設計鐘錶這些教學內容有機的聯絡在一起,課程設計注重人文關懷,側重學生的體驗過程,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通過情景創設,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體驗學習的過程,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能力;通過評價激勵,引導學生積極互動,體會創作的快樂,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創造力。下面我就把自己的感受說一說希望和大家共勉。

一、注重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知識來源於生活實際。《課程標準》中強調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在其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使學生體會與自然及人類密切聯絡。”不僅要求選材必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而且要求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利用熟悉的生活事例來設計,為學生精心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理解和體會,感受到學習知識的趣味和作用。整節課設計了鐘錶展銷會這樣一個活動,以學生喜聞樂見動畫匯入新課,運用鐘錶設計師這一環節讓學生了解鐘錶的形狀、結構和作用,用展銷定貨會的形式展示和評價學生的作品。教學中讓學生切實地體會到:這是我們在生活中將要面臨的和需要解決的種種問題,也讓學生體會到我有權利選擇解決問題的辦法,因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他們都主動地思考,積極地動手操作,在緊張熱烈的氛圍中完成作業的創作。

二、注重學科之間的整合

教材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注意運用和挖掘教材中與其它學科內容的結合點,將其它學科可用的內容與我們所教學科的教學內容加以整合,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綜合性和應用性,這是《課程標準》所強調的,也是當前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這節課中,我很注重將其它學科可用的內容與所教學科的教學內容加以整合。例如:美術與語文、音樂、科學等學科的整合,這樣使我們的學科知識更準確、更生動、更完善,這個問題在下一個問題中我還要談到。

三、注重學生學習興趣、口語表達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一件事情的.始發點,對於學習而言興趣也是主宰。有興趣的學習既輕鬆又能激發學生的源動力,且容易奏效。“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由此可見,提高民族創新素質已成為當代的首要任務。只有將創新教育落實到每節課,才能使我們的教育承擔起創新的使命。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注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養成表達簡潔、準確的良好習慣。

四、注重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課堂常規的訓練

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一件小事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素質。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更應該注意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師長期不斷的培養,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培養。教學中我經常的、及時的提醒學生應該做什麼,不應該作什麼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例如:這節課中的溫馨提示(1)、注意安全(學生帶了剪刀、小刀等比較危險的工具教師就要及時提醒學生注意安全)(2)、保持地面乾淨(衛生習慣的養成)等。

五、注重教學細節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作為“人梯”的教師,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能始終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性發展特點富有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剖析教材,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環節,創設課堂氣氛可以促使學生保持愉快的學習心境,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