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論文範文

來源:文萃谷 2.44W

大學畢業之際是需要提交一份論文的,而相關的論文又應該有什麼樣的格式呢?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大學畢業論文範文,相信能帶給大家啟發。

大學畢業論文範文

  論文摘要:

大學校園文化是社會主體文化的亞文化,校園文化建設對於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師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作用,成為高等教育的有效途徑。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正視當前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和存在問題,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加強“三風”建設、深化課程改革、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活動、重視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具有重要意義。

  論文關鍵詞:

校園文化,現狀,對策

大學校園常被喻為象牙塔,比作精神家園。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學區別於其他社會機構的特殊性質,它承擔著高層次學術研究與人才培育活動,充當社會發展的文化先導,肩負著推動社會較高層次的理性發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重任。社會賦予大學崇高而神聖的使命,使大學成為一個帶有文化符號的特殊的領地,同時兼具了科研與育人的雙重責任。大學如何實現其本質的要求呢?在重視科研、教育與服務社會的同時,還必須重視建設良好的大學校園文化。

大學校園文化是一種亞文化,它是社會主體文化的一個子系統,它一方面折射社會的主體文化,另一方面促進社會主體文化的建設。大學校園文化是全校師生員工共同創造並經過長期積澱形成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體現在觀念文化、學術文化、制度文化、環境文化、活動文化等方面,同時大學校園文化也是學校的歷史傳統、精神風貌、目標和理想、信念與追求的集中展示,對於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學校教育改革發展、加強和改進師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師生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和存在問題

在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今天,校園文化已成為衡量學校競爭力的重要條件。針對大學校園文化發展現狀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已成為新形勢下高校建設的當務之急。

(一)經濟全球化帶來價值多元化,傳統觀念、主流意識形態面臨挑戰

當今時代的迅猛發展,增加了國際間資訊、思想、信仰和價值觀的交換速度與效率。在開放的社會背景下,大學生群體文化呈現價值多維化、選擇多樣化,市場經濟的利益導向深刻影響和衝擊著傳統的約定俗成的道德規範,也衝擊、影響和左右著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

隨著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網路文化得到蓬勃發展,使我們的時空概念、生活方式,甚至語言都發生了悄悄的變化。先進的資訊科技為獲取知識、資訊與享受服務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同時,資訊科技所派生的網路文化對校園文化產生重大影響。網路文化的影響使高校德育的傳統主導地位受到挑戰,德育教師的權威地位正在被打破。相對獨立的大學校園環境也受到開放的網路的挑戰,大學校園文化傳統的傳承面臨一定的困難。

(二)高等教育快速發展,處於轉型期,亟需創新教育手段

1、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使大學教育逐漸從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學校從研究生、本科生,到專科、預科、成人教育,在校學生規模迅速擴大。不同的培養目標、辦學層次、入學條件,使大學生的構成呈現多層次和複雜化,導致大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帶來教育和管理的新問題,增加了教育工作的難度。建設優秀的校園文化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教育途徑之一,通過富有教育意義、有內涵和深度的校園文化活動鍛鍊和提升廣大學生自身素質,增強教育教學效果,從而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2、近年來,隨著許多高校辦學規模的迅速膨脹,不得已而實施多校區辦學。由於“條塊分割”,教育活動成本增大,教育資源的共享成為現實問題。怎樣合理配置資源,提高教育管理效能,以及如何營建富有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凝聚全體師生,增強師生對學校文化和辦學精神、辦校理念的認同感,形成校園文化親和力和向心力,建設和諧的校園文化,促進高校多校區辦學工作的順利推進。

(三)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嚴峻的'就業形勢,成為制約並引導校園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隨著社會競爭的不斷加劇,高校學生學習負擔、就業壓力逐漸加大,心理負擔亦隨之加重,為了適應嚴峻的就業形勢,部分學生埋頭於書本,專心於考證、過級,無暇顧及校園文化活動。在打破鐵飯碗,社會競爭愈來愈劇烈、就業壓力愈來愈大的形勢下,校園文化的導向作用猶顯重要,只有廣泛參與校園文化活動,通過第一、第二課堂以及社會實踐等各種機會的實踐和鍛鍊,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才能增加在就業競爭中的砝碼,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獲得相對的競爭優勢。

  二、加強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與對策

(一)加強校風建設,培育良好的教風和學風,引導校園文化建設

校風、教風和學風建設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關鍵。校風是學校在長期辦學實踐中形成的,學校全體成員共同體現出來並遵守的、相對穩定的思想、行為和作風,是一種群體心理現象,也是學校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的綜合反映。教風既可理解為教師的風氣,也可理解為教學的風氣。學風則是人們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態度、行為和精神風貌。良好的教風能培養刻苦勤奮、腳踏實地,上進求真的良好學風。良好的校風是規範師生言行、塑造人才的無形土壤,學風是校風建設的歸宿,而教風則是校風建設的主導因素。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是人才成長必須具備的條件,對於營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導向作用。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本身就蘊涵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在一定意義上體現和滲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有助於培養教育物件形成良好的社會行為。例如,用校風、校訓的標語牌裝點校園、教室,會使學生踏入校門的那一刻就清醒地意識到所處的環境倡導什麼,反對什麼,從而努力使自己的認識與組織的價值觀保持一致。

用中外著名科學家、思想家的肖像、格言裝飾教室、辦公室,不僅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同時也可以啟迪受教育者的認識,使他們懂得人生的意義、奮鬥的價值和奉獻的高尚。

二是行為規範作用。良好的環境對教育物件具有重要的約束、規範作用。它可以藉助各種因素的影響力,以一定的行為方式,將教育物件的行為表現規範到教育目標所期望的方面來。整潔、美化的校園教室、宿舍,不僅僅是審美的需要,它同時也是規範人們行為的需要。實踐證明在整潔、文明的環境中,人們更容易養成文明、講禮貌的習慣,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也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

三是榜樣示範作用。良好的風氣可以通過自身蘊涵的豐富的榜樣教育因素,對受教育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一般來說,教育者的言談舉止、工作作風、服飾打扮、待人接物的態度方式,都能給受教育者以深刻影響。教育者以身作則的示範,不僅提高了自身的威信,而且有效地激發了教育物件積極的情感,增強了教育的可信性和感染性。

國內外知名高校的校訓就較能體現其校風、教風和學風。如清華大學是我國大學的頂尖學府,它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出自古老的《周易》卦辭,恰當地反映了學校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表達了清華學子腳踏實地的治學態度和嚴謹學風,倡導高尚人格與精深治國本領的完美結合,內涵深刻。

(二)推動課程改革,科學構架校園文化建設的合理框架

課程的結構決定學生的素質結構。高校要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斷推進課程改革,以科學的課程結構支撐大學校園文化的總體框架,通過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來實現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高校要通過積極推進第一課堂教學體系改革、深入開展第二課堂實踐系列活動來引導校園文化建設,大力推行素質教育、通識教育,加強人文教育及文理科間的溝通和滲透,來推動和優化大學校園文化環境,豐富校園文化內涵。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整合課程資源:

1、突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在學科結構和學生知識結構上重視文理學科的綜合,有目的地建立一系列有利於培養人文素質的具有廣泛性、交叉性和時代性的課程,加強各學科間的橫向聯絡。特別是要加強自然學科和社會科學兩大學科之間的滲透交融,體現綜合性,改變過去各門課程之間互不通氣,自成體系的局面。使文科的學生學習理工的基礎知識,理工科學生加強人文素質的訓練。

2、根據學生的能力和水平,統籌考慮和安排各門學科的課程,注意年級之間、課程之間的銜接。如把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作為整個大學教育課程中的一個模組,就社會經濟政治法律、人際交流工具及方法、本專業以外科目或相關學科的知識、內涵和治學方法等主題開設若干個課程組。每個課程組則可設名稱不同、內容各異的多門課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意願自由選擇。

3、要利用學校已有的德育教育的基礎,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陣地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質量關係到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在我國文化領域的地位問題,要寓人文素質教育於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之中,把人文精神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吸引力,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在學生中固有的形象,努力賦予其全新的內容、更高的技巧,構築健康、科學、生動活潑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圍。

4、充分發揮高校必修課和選修課不同的特點和作用。必修課是為保證實現專業培養目標而設定的學生必須修習的課程,選修課是允許學生有選擇地學習的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和興趣選學適合自己需要的課程。廣泛開設各種選修課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高校課程改革的普遍趨勢。目前我國高校普遍開設了一定的選修課,但比重過小,而且有些選修課名不副實,名為選修,實為必修。多所高校已經針對問題制定舉措,如擴大選修課的比重,把學科新成果和教師的研究和見解反映到課程中來,使學生在選修課方面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如武漢大學、上海同濟大學、浙江大學等放寬對學生聽課的限制,允許學生在交作業、測試之外可以選擇自由聽課(思想政治理論課、體育課及實踐教學環節除外)。中國科技大學則允許學生在通過某門考試合格後免修;允許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選修高年級課程及其喜愛的專業。

5、重視拓寬大學生社會實踐系列課程的內容和形式,充分發揮社會實踐課程對大學生成長、成材的重要作用。

高校中的實踐性課程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教學計劃內的實踐教學,主要包括教學實驗、專業設計、軍事訓練、生產見習、公益勞動等。另一部分是教學計劃外的社會實踐,其形式更為多樣化:包括走訪參觀、綜合調查、實地考察等;科技文化服務,包括知識培訓、技術諮詢、科技開發、助理研究等;勤工助學,包括家教、促銷等;志願者活動,包括支教掃盲、扶貧幫困、法律援助、大型賽事的協辦等。實踐性課程在高校學習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總學時中所佔的比例較大,一般超過20%。大學生實踐課程力求達到學校課堂教育、社會教育、集體教育與自我教育的統一,相互配合、相互服務,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質,練就過硬的業務本領、掌握科學的工作技能與技術。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著重要影響。多渠道抓好校園文化活動,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思想政治、學術科技、文藝體育等校園文化活動,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寓教育於文化活動之中,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

1、開展主題思想教育活動,在大學生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等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這四個方面相互聯絡、相互貫通,共同構成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在大學生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有助於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校園文化活動要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為主旋律,開展主題鮮明、思想性強的紀念活動。充分利用“五四”青年節、“七一”建黨紀念日、“十一”國慶節、“一二·九”運動紀念日等重大節慶日和紀念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高校還可以通過演講會、辯論賽、主題班團會等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秀的民族文化,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深厚的民族情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2、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實踐能力。

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競爭。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離不開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因而,創新素質是當代大學生必備的素質,大學校園文化要加強引導和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當前,不少高校重視和支援學生參與大學生“挑戰杯”、大學生科技節、創業節等活動,通過活動,學生們開動腦筋、立足創意和挑戰,對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及對學生自身的生涯規劃和對未來的職業設計,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3、開展學術交流活動,以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

學校應本著“請進來,走出去”的原則,根據大學生內在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的需要,有計劃、分系列地開展專題性的學術講座、學術研討和學術交流活動,為大學生們增長知識、拓寬視野、活躍思維提供寶貴的資訊渠道、活動空間和自我實現的途徑。

4、開展美育教育活動,以提高大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質,而且有助於開發智力,對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應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大力扶持校內藝術團的建設,通過精心組織和舉辦文化藝術節、大型文藝演出、舉辦演講比賽、書法、繪畫作品展覽、舉辦體育節、運動會和拔河、跳繩、籃球、乒乓球比賽等,讓學生在自己喜愛的活動中施展特長、發展和創新,為廣大學生提供施展才華、鍛鍊成長的機會和舞臺。

5、以創新的社團活動鍛鍊人文素質

學生社團是結合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重要實踐平臺,不論國內國外,高等學校中都有學生社團的組織形式。英國的牛津大學的課程不多,每年的假期長達4-5個月。在每週上課的五天中,每天只安排半天的課程。學生在大量的課餘時間裡,自發組織各種社團活動,互相學習和交流,十分活躍。

目前高校中的大學生社團主要有文化型社團(學術型、知識型、娛樂型社團等)和經濟型社團(科技諮詢社型、服務型、商業型)兩大類。要充分發揮大學生社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論學習型社團,熱情鼓勵學術、科技型社團,正確引導興趣愛好型社團,積極倡導社會公益型社團。要加強對學生社團活動的指導,充分發揮社團在大學校園中的功能與作用,通過社團活動陣地開展實踐拓展、創新設計等豐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藝術活動,提高學生專業素質、文化素質、實踐能力和藝術欣賞水平,以健康、高雅的活動啟迪、感染大學生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性情。

(四)重視校園物質文化環境建設,打造人才孵化的良好條件

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還應重視校園的物質文化環境建設。大學校園物質文化環境建設的主要目標是依託校園的自然條件和物質基礎設施,形成的綜合教育文化氛圍,體現和折射校園文化底蘊,以整潔、優美的校園環境實現薰陶、感染和教育作用,從而影響學生的思想品質和行為特徵,起到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校園物質文化環境應包括完善的教學設施、齊備的文化設施和合理的校園佈局、優美的校園環境等方面。現代化文化設施的建設對於改善學校辦學條件,提供學習和科研的物質基礎,推進學校科研成果的創新,推動學校學術氛圍營造,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由於我國大學的經費長期以來相對緊張,學校往往將有限的經費優先用於教學、科研等必須環節上,因而,對圖書館建設,網路資訊資源建設等方面的投入相對不足,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高等教育的發展速度。校園物質文化環境建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重檢視書館建設,發揮校園文化輻射源作用。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是美國最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學之一,在它130多年的歷史中,共有19位教授曾經榮獲諾貝爾物理學、化學、文學和經濟學方面的獎項,現有128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87位國家工程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有大大小小的十幾個圖書館,藏書量為900萬冊。相當於國內著名學府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書量的1.5倍。加州大學採取了分校圖書館之間互借措施,實現大學中分校與分校之間的資源共享,大大提高了圖書資源利用率。為了方便學生的使用,圖書館每天開放到深夜兩點才閉館,到學生期末備考時間,圖書館則24小時面向廣大學生開放,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的需求。國外名校圖書館建設的先進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2、完善校園資訊化建設,挖掘校園網路的教育功能

現代教育技術的快速發展,促使網路教育成為當今國際國內教育發展新的生長點,也引導著現代教育技術主流發展方向,它在支援有效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強調個別化學習方面顯示出突出的功能。因而大學要儘快實現教學、科研、圖書等所有資源的數字化和資訊化,實現校際之間的資源共享,拓展學校的教學空間,為學生提供實力雄厚的智力資源和資訊化的教育環境,為教學和科研創造良好的條件。對網路資源的有效運用,不但可以實現網上選課、專題討論、資訊交流等,還可以通過郵件群發等功能節省教育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營造一個以人為本,便捷、和諧的資訊通路。

3、重視校園文化景觀建設,建設校園文化的點睛之筆

高品位的建築、高雅的文化景觀和良好的設施能形成大學良好的外在形象,作為校園的隱性課程,能起到淨化師生心靈,陶冶師生情操,營造濃郁校園氛圍的重要作用。目前,大學校園文化環境景觀建設“較為突出的問題是校園個性化缺失,規劃設計模式趨同,缺乏傳統校園獨特的魅力和氛圍。”造成校園文化氛圍不足的問題,新校區尤為明顯。有人將景觀分為綠色景觀、水體景觀、雕塑景觀、街道景觀、廣場景觀等多種型別,但學校環境區別於風景名勝區,在景觀規劃和建設上有著自身特點。高校文化景觀建設要切合教書育人的主題,體現教育的意義和功能,起到提升校園文化品位,實現使用功能、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和諧統一的目的,營造高尚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