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來源:文萃谷 3.34K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1

《我自己會整理》是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的一天》第十個主題。依據新課程標準與學生的現有能力,本次活動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一、直接匯入

出示一個書包,直接引入主題,通過聽故事激發學生自己整理書包的`願望。

二、看課程表整理書包

1展示第一次整理的書包。

2為書包減肥,看課程表整理書包。

3比一比,評一評。

三、獎勵自己,朗誦詩歌

進一步鼓勵學生,自己的事情要學著自己做,不會做的事情要學著做。

四、拓展延伸

本節課按預想落實了各目標,學生從活動中學會了整理的方法,懂得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自己不會的事情也要學著去做,體諒家人的辛苦。

存在的不足:

1書包展示還應再展開些,讓學生說一說說自己是怎樣整理的,就能更好達到學習效果。

2兩次整理學具,對比沒有想到孩子們還小,應該顧及一下內心的感受,以免學生自尊心受傷害。以後在教學中類似的對比活動應該換一種方法,相信效果會更好。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2

1、要讓思品課成為學生們所關心的一門課。

上課的內容要與學生的生活密切關聯,使生活成為重要的教育素材。改變傳統教學中存在的空洞說教。使課程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關聯,縮小與學生的距離,為學生的知行搭起一座橋樑。發揮時間上的近距離效應。理論聯絡實際是思想品德課的最大特點,當今世界的社會現象千變萬化,學生生活在充滿各種資訊的社會裡,適當引入一些社會熱點問題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助於目標的有效達成。空間上舍遠求近。由於思想品德課教材選的例子都是些“常識性”的例子,不利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揮,因此我們不妨舉一些身邊的例子。思想上避虛求實。資訊時代的`學生見多識廣,思維活躍,開放社會裡的各種社會現象,如問題,拜金主義,分配不公等問題盡收眼底。學生希望老師給予解答,但又不希望老師講大話、空話、套話。課堂上就要允許學生暴露真實的思想。先讓學生說出陰暗的一面(佔了小便宜,產生危害);再讓學生例舉光明的一面(老實人吃虧是暫時的,社會上誠實的人是主流)。在這種真實的心靈撞擊中樹立正確的觀念,激起學生對弄虛作假的憎惡。

2、應將思想品德教學與生活的隨機教育相結合。

思想品德課,有系統性知識教學是不夠的,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生活事件隨時發生,因此,教師要注意把握時機,抓住教育的切入點、結合點,針對學生的思想和具體表現找準時機,然後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有目的地滲透,使學生隨時隨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把思想品德課“迴歸生活”,立足於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主體性思想;立足於課內外結合,課堂與生活聯絡,促進知情意行統一的整體性思想;立足於學生社會活動的實踐性思想的合理教學思路。是力求教學目標、教育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實施符合學生的生活邏輯,建立在學生生活經驗基礎上的,根據學生生理、心理髮展的內在規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動的開放性教學。這種教學思路既為廣大教師所認可,又為全體學生所接受。讓思想品德課真正成為一切學生喜歡的、真實有效的生活課程。

3.教師應該要有淵博的知識,開闊的視野。

能敏銳地捕捉思想教育資訊,創造性地生成活動主題。新課程提倡教師要有選擇地運用教材,不但可以對教材進行篩選、調整和重組,而且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間,教師要進行有地區特色,有針對性的補充。本節課,我從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出發,從學生關心的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提煉教育活動主題。這種主題由於是學生耳聞目睹的,或自己體驗的、感悟的,學生感到親切,覺得有話可說。因此,課堂上學生討論起來也顯得遊刃有餘,發表看法也是條條是道,甚至不乏真知灼見,課堂的上學生提得為什麼也特別多,氣氛也特別濃,連平時最不愛講話的學生此刻也按捺不住地舉手發言。這節課學生在輕鬆、自主、交流中學習,他們的個性得到張揚的同時,品德與行為的收穫也是可想而知的。道德存在與兒童的生活之中。教師平時要注意捕捉教育資訊,對課程進行大膽補充。捕捉教育資訊,教師一方面要深入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絡學生的實際,多瞭解學生的興趣、行為和困惑;另一方面要留意社會上的一些現象引入課堂,讓學生去判斷,去討論,懂得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現象值得發揚,哪些現象要批評,及時地進行教育,形成正確的品德行為與習慣。我想只有對學生補充進這樣的資源,思想品德課程才會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3

這節課的出發點是讓學生感受父母、長輩辛苦的付出,在體驗親情中──學會悅納家人給予的愛。同時懂得作為家庭的一員,要為家庭添歡樂,家人愛我,我也要愛家人,要讓家人快樂。因為只有在學生深刻體驗了父愛、母愛、祖輩無私的愛時,才能昇華為更廣義的愛,才會去愛周圍的人,並能懷有一顆寬容友善的心。 在教學方法上,我堅持兩個原則:一是從課本入手,最大程度地利用教材資源。因為新教改課程提供的材料比較豐富和貼近兒童生活,應該加以充分利用;二是要結合學生生活,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更真實的感受,也只有在生活中他們才能培養責任心和良好的習慣。在教學手段上,我採用了教參的兒歌匯入方法,先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為整節課鋪墊一個好的教學氛圍。但放棄了課堂表演和情景模擬的形式,而是用語言創設了一個虛擬而又真切的思想情境,這樣既達到了教學效果,又鍛鍊了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還節約了課堂時間。大聲朗讀和重複,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強化了學生的認識。

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我有梯度地設計了活動環節,讓學生在完成每個活動後都能在認識、情感等方面得到提升。讓學生從習慣性地以自我為中心,到學會心中有他人(如記住家人生日);從不理解父母的做法到嘗試理解家人(如:父母不答應買東西、父母催作業、飯菜不合口);從任性轉變為學會剋制,減少打滾、挑食、不高興、哭鬧等不良行為,逐漸形成理解、聽話的良性行為習慣(不良情緒要剋制);從身在愛中不知愛、忽略父母對自己的愛,到開始認識到父母博大的'愛,並常懷感恩之心(知道快樂源於愛);從一時興起為家庭添歡樂,到經常有意識地給家人愛的反饋,並逐漸形成習慣(拓展活動:每天做一件讓家人快樂的事情)。學生的這些進步不可能在一節課裡完成,但這節課應該成為他們進步的開始。

從教學效果看,學生在課堂上表現比較活躍,並能聯絡自己的生活思考問題,這對培養他們對家庭的責任意識是有好處的。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4

《品德與生活》這一學科以它的“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深受我和孩子們的喜歡。這種課型為低年級兒童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在一種真實的環境中,學會分辨是非,引發道德體驗,提高道德認識,從而成為學生道德形成之路的奠基石。在本課程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直接傳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兒童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是引導、激發和深化兒童活動的人。而且傳統課堂的純粹傳授也不再受學生的歡迎。有幸接觸兩屆一年級“品生”課的教學,我覺得“品生”教學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讓學生的道德情感在活動中得到體驗,在交流中得到昇華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所以我們老師必須努力在教學中架設從學習到生活、活動的橋樑。

1、為學生提供時間和空間,搭建活動舞臺讓他們去體驗

體驗是維繫認知和行為的重要中介環節,沒有體驗德育過程就不完整,因此強化體驗是增強國小品德與生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只有通過親身參與和直接體驗,學生才能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感悟。如《家裡的我》這一主題單元教學中我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細化這一主題。如:“全家福展示”、“為家人做一件事”讓孩子體驗———我是家裡的一分子,從而為整個單元的學習奠定基礎。接著通過“洗衣服比賽”、“剪指甲比賽”、“縫鈕釦比賽”以及“疊衣服比賽”等讓孩子在活動中展示———我已經長大。一系列的活動過程我還特意為孩子們留影為他們製作“成長的足跡”,給孩子的成長留一分寶貴的回憶。

2、及時交流,昇華認識

《課程標準》指出“討論是最常用的學習、交流活動形式,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專門安排的。辨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導行的作用。”因此在活動過後我們要及時讓孩子們就活動中遇到的問題或心理感受進行有效的交流分享。如在《家裡的`我》每一活動過後我都及時輔導小組長組織交流。在交流中孩子們認識到了“媽媽(奶奶)每天給我洗衣服,很辛苦,所以我以後要聽她們的話,還不亂弄髒衣服。”“衣服很難疊整齊,但是我一定要學會,再幫媽媽,讓她不辛苦。”“指甲裡有很多髒東西,以後我不留長指甲,還要經常洗手。”……每一句話都讓人感動,所以我建議學生把話寫在“愛心卡”上回去說給家長聽。

從體驗到認識,勝過千萬遍說教。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二、注重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整合,做到潤物細無聲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因此品生課的教學決不是孤立的,而是立體的多角度的。我們應該注重它與其他學科間的整合讓思想品德教育無處不在又不露痕跡。再說,農村教師一師任多課又為這一做法提供了方便。如《我上學了》這一主題單元的教學我就整合了語文課第一單元《上學了》和心理健康課中《我是國小生》。《我的同學和老師》我將它整合到體育課的遊戲中,讓孩子在玩耍中與老師和同學親密接觸在不知不覺中增進了師生、生生間的感情。這樣一整合既為活動的開展積攢了時間,又將品德課上的思想教育很好地滲透到各個角落,做到潤物細無聲。

三、開發課程資源,發揮地方資源與校園資源的作用

長期以來,人們往往把課程窄化為“學科”,窄化為“教材”,甚至“教科書”,那麼課程資源也無非是一些書面的材料。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一定要走出教材的狹隘視野,廣開思路,因地制宜,讓課程資源真正成為學校教育的素材和條件,更好地實現教育目的。專家認為,課程資源對學生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在一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中我試著這樣做:《大自然真美麗》的教學中我則充分利用大海這一地方便利帶領學生“親親大自然”,然而海邊的載沙行為引起學生的興趣,我索性講起載沙的危害性,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有效制止這一行為,當然,一年級孩子所能做的便是,在老師的幫助下寫“愛護沙灘不載沙”等標語。過後就這一主題我開展了“保護大自然”的班隊課,學生通過一組組照片和一段段聲情並茂的解說認識到:大自然很美麗,但很脆弱。並簽名表示從現在開始從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開始愛護我們的大自然。接下來,我將充分利用學校的綠色資源帶領學生定時開展“護綠”活動。教材或教參只是為我們提供個參考,而我們要做的應該是藉助“參考”努力向社會、生活延伸,讓孩子在實踐中感悟,在感悟中創造。

四、藉助家長的力量讓學生的行為習慣真正得到落實

隨著計劃生育的有效落實,家中的孩子幾乎是獨生子女,這更增加了中國家長溺愛孩子的情感。因此對學生一些行為習慣的養成必須得到家長的配合才能真正落到實處。首先,我們可以通過開家長會、家訪,把一些科學的教育方法和評價策略作為“建議”向家長提出;接著,通過不定時的“信訪”、“電訪”將每一個活動目標實現。如《我長大了》要求學生在家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且不會的事學著做。這就要求家長適當地放手讓孩子去鍛鍊。《我是家裡的開心果》就要求家長配合接受孩子的關懷或問候。《在學校的一天》中孩子作息時間的安排並執行更是需要家長的全力輔導和督促。......總之,只有家庭與學校形成一股合力才能讓學生的行為習慣真正養成,才能讓學生更茁壯地成長。

《在品德與生活》的教學中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儘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更廣闊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於兒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和習慣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中形成。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5

《我們的校園》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上學拉》的第二個分主題。主要是讓兒童熟悉學校環境,能利用學校的設施解決自己的問題。

對於編寫教材目的、指導思想等我個人非常認同。教材從內容、結構、學習過程、活動方式、主題題目等諸多方面也做得很出色,體現出了兒童文化,創造真實,鮮活的活動情景,凸顯品德教育的'核心地位和價值導向,在構建主題方面,凸顯新的學習方式,開放了學習過程。

《我們的校園》旨在使一年級學生熟悉學校生活,可以利用學校設施解決自己的問題。根據課時安排,這一課最快也要從第3個課時開始,從而忽略了學生對學校的陌生感和懼怕。

所以,在教材主題編排方面可以稍微變動一下,應該會有不同凡響的結果,或者我們教師也可以在課時安排上作以調整。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6

品德與生活應密切聯絡生活,德來自於生活,生活中也必定有道德。

第一、課堂上,教師珍惜可生成的以及突然生成的教學資源,可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達到教學從知識中來,運用到生活中去的目的。幼小的學生,他們稚嫩的心靈就像荷葉上的露珠,是需要我們用心去呵護,小心翼翼的對待的。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身力量的認識,它可以激勵人們積極行動,從而大膽展示、大膽探索自己,從而形成良好的個性。

第二、瞭解學生內心所想,張揚個性。孩子總有獨特的想法,他們的那些在成人眼裡的“錯誤”,總有自己的想法和動機,我們作為育人者一定要了解他們內心真實想法,有針對性地展開個別教育的同時,也會因勢利導的對其他學生產生教育作用,達到同受教育的'機會。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應選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啟發、誘導教育他們。這樣的教育才能讓學生心服口服,並且在身心留有深刻的影響。

第三、抓住教育契機,培養學生道德意識。學生自控能力差,缺乏真正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學中教師抓住教育教學契機,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他人的言行,使他們既是對自己言行進行評價,及時自我調節,又能積極投身於學習活動中,從而有張揚自己的個性,而不是壓抑自己。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7

一、小組合作教學存在的問題

1、分組簡單機械

在目前七年級思品課教學中,最常見的小組是按座位前後自然分成四人小組,座位的編排往往又是按學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這樣分組雖然開展小組活動簡便易行,但人員搭配不合理,不利於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優勢互補、相互促進。

2、討論流於形式。

討論流於形式是目前小組合作教學較為嚴重的問題。表現在:

(1)討論變成“閒聊”。當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後,5-6個學生就圍坐在一起討論,往往滿教室都是嗡嗡聲,每個人都在張嘴,但討論內容很多與問題無關。

(2)討論過於頻繁。現在有些公開課討論次數頻繁,失去起小組討論應有的功能。如某老師在上七年級思品課《學會調控情緒》這一教學內容時,整堂課從中國女排在第26屆奧運會的心情變化問題討論開始組織教學匯入新課,到控制情緒的方法的問題討論總結新課,總共運用了6次小組討論法,學生參與的興趣在不斷降低,效果大打折扣。

(3)問題設計過濫。有的問題含有深入探索的內容少;有的問題設定還缺乏主客觀條件;有的問題討論不是在學生產生困惑的最佳時機進行,並充塞整堂課教學,課堂討論熱熱鬧鬧擺擺樣子走過場,使思品課教學失去了人文教育的實效性。

3、教師缺乏理性點撥。

如某老師在教學《學會調控情緒》這一內容時,讓學生討論“情緒對生活影響”的例項,小組討論二、三分鐘後,讓學生個人發言了事。小組合作教學在這裡成了活躍課堂氣氛的輔助手段,成了作秀的表演,並不體現真正意義上合作學習。

4、學生參與不均

凡是聽過公開課的老師多少都會有這樣的發現:在小組活動中好學生髮言的機會多,代表小組回答的現象多。教師對小組的指導和監督不夠,小組成員間的分工不明確。教師只關注小組的學習結果,不關注學習過程和個人的學習情況,是形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小組長沒有管理好小組活動,開小差的學生缺乏個人責任感等。

針對以上出現問題,我設計以下對策,準備在以後的教學中實施:

二、優化小組合作教學的對策

1、構建小組結構合理

為避免小組合作討論教學走過場,裝門面,“假大空”的情況出現,讓它不流於形式,在組建合作小組時,人數最好是4—6人為一組,小組成員應有文化基礎、智力水平、能力傾向、性別、興趣、愛好等有差異的優秀生、中等生、學困生。

2、精心設問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組合作教學是通過教師設計教學問題來引發學生主動參與討論,激發學生自己探索,形成自己的`觀點。問題是開展小組討論的中心,合作討論要始終圍繞著問題進行。七年級思品課教學採用小組合作教學時,討論的題目要符合七年級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應是教學中的重難點和值得討論的問題,要緊密聯絡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要儘可能採用發生在學生身邊的,迫切需要解決的一些實際問題或現實生活問題,如在教學七年級思品課《青春誤讀》時,我出了這樣一個討論題:上國中了,覺得自己已是一個大人了,但媽媽事無鉅細,總是像對待小孩子一樣對待我,我什麼時候穿什麼衣服都要管,還每天分數分數的,嘮嘮叨叨,好煩!我該怎麼辦?怎樣才算是大人呢?討論的話題是與學生生活相關的生活經驗,這樣學生既興趣又有話說,從而增加學生參與度和合作率,提高課堂討論的效能。

3、營造氛圍民主安全

教師在備課時要備學生,要把學情放在首位,要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原有的知識、能力基礎,知道他們能夠充當某一方面的角色;“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應是思品課教學的基本出發點,讓大多數的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之中,尤其是必須讓班上學習最有困難的與基礎最好的學生都參與,發揮集體合作討論功能。同時要注意學生回答差強人意或者與答案大相徑庭時,此時教師要正確對待,不能凶神惡煞式的呵斥或冷嘲熱諷,特別是對學困生,要肯定他們回答問題的勇氣和積極性,要讓學生走出思維壓抑狀態,誘發學生敢於質疑,探索的慾望。

總之,在七年級思品課教學中,小組合作教學應該改變原來枯燥的政治說教,優化課堂教學,讓學生處於主體地位,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群體意識。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8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讓學生學會認識社會,正確瞭解社會,同時還得養成良好習慣品質,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情感,更是要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正確瞭解祖國,通過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實踐等活動,不斷修煉自己,教會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本書內容大多取自生活,都是些尋常事,且恰恰符合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生活實際,而孩子的思想很單純,在同伴之間要進行社交。如何才能最有效地交到更多的朋友呢?但是在交友的同時,應要分辨清楚什麼是好人?隨著社會的發展,外面的世界也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像我校的孩子,他們還小,不怎麼懂事,很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正處於摸稜兩可的階段。若在昏沉的.引誘下,會導致學生不愛學習,不僅自己不學,還會影響他人,甚至逃學,出現這種情況,需要有正確地引導,關鍵是老師要起帶頭作用,做好學生的引導者,指路人。如何把學生從坑裡拉出來,重新振作精神,揚眉吐氣。培養堅持不懈的精神。但不是叫你孤軍奮戰。因而在遇到困難或壞人的時候,及時尋找朋友或老師來幫助,齊心協力,互相合作,堅持到底把困難解決好。

對於這些浮於表面的現象,大多能感知到,可有些卻不知不覺地隱藏在知識的背後,雖然學生的知識豐富,頭腦中或多或少保持清醒狀態,但迷信活動依然存在,比如看風水,算命,看手相等。不過像我們有點知識頭腦的人一般不會輕易相信。可現在出現更為高階的,比如電腦算命。偶而個別學生還很重視星座。這時老師要指導學生不要踏出科學之門,用科學來揭穿這些迷信活動的真面目,不僅自己學會了,還要回家後如何跟親朋好友談科學知識來拯救那些精神迷惘的人。

在這紛繁複雜的社會中,打架鬥毆已成家常便飯,要讓學生分清黑白是非,任何一種小小的行為就是屬於欺負行為,嚴重的會導致犯罪。且像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講哥們義氣,動不動一大幫人打一架,老師要引導如何處理這樁小事。首先正面面對錯誤,其次,承認錯誤,最後道歉。別小看,就因學生平時不注意才會最終導致一發不可收拾的場面。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9

核心提示:我講授了《吃飯有講究》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知道了吃飯應注意的基本禮儀,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收到了...

我講授了《吃飯有講究》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知道了吃飯應注意的基本禮儀,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採用了表演的方式,學生們很喜歡這種方式,在表演中,他們進一步理解了所學內容,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很高。

不足:

1.有個別學生髮言不積極。

2.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

1.我們要多提問學生,應多關注學困生。

2.教師應讓學生多看書,要開闊他們的視野。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爭取做到寓教於樂。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10

雖然有了一年講授品社的經驗,但有時還不能得心應手,好在還善於總結,對講授《認識我自己》又有了新感受。

一、激發興趣

學生對新老師都有一種好奇,我便利用這一點讓學生說說我與他們以前的品德與生活老師有什麼不同。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七嘴八舌地說起來。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我及時評價,“你是從老師的外貌來說”“你是從老師的性格方面來說的”……在評價中進行總結,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說不同之處。

二、感悟變化

在學生髮現了老師的不同之後,讓三位學生站到前面,讓他們看看與一、二年級相比他們又有了哪些變化。“他的個子長高了”“她說話的聲音變大了”……

接著有眼前的,讓他們回憶生活中又有哪些變化。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在說自己的時候就比較順利,也比較全面。能從文化知識、品行等方面展開。

三、展示自我

我在課前先了解個別學生的特長,讓他們在課堂上展示,(目的是讓學生覺得到講臺上展示,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在他們的帶動下,其他的同學也展示了自己的`特長。

四、製作閃光卡

學生在瞭解了自己的有點和特長之後,讓他們以製作閃光卡的形式記錄下來。

五、展示閃光卡

學生製作之後讓他們在小組內容說一說,在班上講一講,交換看一看等形式,讓學生盡情地展示,樹立他們的信心。

學生的“感受”:嚴善於發現同學的優點,學習他們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師自己進步。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11

一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懷著新奇與忐忑的心情我上了今天第一節一年級的《品德與生活》課。對於本課的設計,我基本是以教材為載體,以活動為手段進行的。

開始是一首學生熟悉的歌曲《上學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孩子們紛紛舉手告訴我這是什麼歌,什麼意思。課堂氣氛很活躍,孩子們的情緒也很高漲,我也放鬆了很多。

接下來,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心情和自己生活的變化,孩子們說得也很好。這時,我就隨著孩子們的話題因勢利導,我們進行了很多活動和情境模擬。例如:有的學生說,“我今天很高興,但是我還不認識我的`同學。”這時,我就帶領學生進行活動,一起來認識我們的同學,告訴學生要與別人認識應該怎樣說,怎樣做;我讓孩子們從同桌開始認識,然後給孩子一點時間,讓他們自由的去認識自己想認識的同學。課堂中,一片其樂融融。

在這一環節中,有的學生就談到了,我們發了很多新書,我就問,“你喜歡這些書嗎?為什麼?”“我們應該怎樣愛護它們呢?”

由於孩子們初入校門還不夠適應,所以40分鐘的內容沒有全部完成。但我覺得這節課我們很有收穫,孩子們在寬鬆逾越的氛圍中,認識了《品德與生活》,認識了張老師,認識了自己的同學,還知道作為一名國小生應該好好愛護自己的的書本。

通過今天這節課,我覺得自己的設計意圖是正確的,但是在備學生這方面還要細緻些,應該更多地考慮到他們的年齡特點和他們的實際情況,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使得課堂教學更加完整。

以上是我今天的教學反思,希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願我們攜手同行!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12

《品德與生活》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一門課程,它作為一門獨立的綜合型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密切聯絡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回顧以往的教學過程,感到自己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尤其在教學時常會遇到這樣的苦惱,學生不理解的內容,自己還教得特別累。拿到了新教材時,一開始還很茫然,不知如何去教。細看時覺得新教材與以往的思想品德教材相比,新教材更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更生活化、大眾化,每一課的插圖都很新穎,很有趣。慢慢地,我就感到新教材一定要用新的觀念去理解它,要用新的方法去教學生。接下來我就談一談我用了新教材之後的一點感受。

《手拉手,交朋友》是國小一年級《品德與生活》中的一篇課文,一年級的兒童是剛從幼兒園進來的,此時的兒童是懷著渴望與不安的心情跨進國小大門的,他們將面臨許多的問題與挑戰,其中首先要碰到的是如何熟悉環境,認識老師和同學,並和新老師、新同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體驗學校生活的愉悅。於是,我採用了他們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遊戲,在“找朋友”的遊戲中,小朋友一邊唱兒歌,一邊做遊戲,在遊戲中,讓小朋友懂得班內每個小朋友都是自己的好朋友,同學之間應該和睦相處,見到老師和同學應該主動打招呼,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孩子。同時,我適時表揚守紀律的小朋友,提醒違紀的小朋友,從而讓小朋友養成懂規則、守紀律的好習慣。在整個遊戲中,我始終把自己放在與孩子處於平等的地位上,與孩子共同參與活動,活動氣氛熱烈融洽,讓兒童感受到學校生活的愉快。

《我與春天在一起》這一活動教學時,我則是站在尊重學生學習獨立性的立場上,積極鼓勵學生獨立學習,並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獨立學習,從而讓學生髮揮自己的獨立性,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課前,我先讓學生自身去感悟春天,讓學生通過找找、看看、讀讀、寫寫、畫畫、唱唱跳跳、剪剪貼貼,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帶著獨立學習的成果進課堂與師生交流、探討、合作。學生們有的帶來了找到的資料,有的帶來了自己畫的春天圖畫或剪貼的作品,有的邊歌邊舞。與此同時,學生們還說到了春的節氣,春天裡的節日,春天的草木花鳥,整堂課洋溢著濃濃的春的氣息,顯現著獨立學習的魅力。

上完這些課,我反覆琢磨,總結出幾條小經驗:第一,活動的開展不僅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做,教師也應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和指導者。因為老師的參與,會讓學生感到他們所做的事不是一件隨意的小事,而是一件值得他們去重視、去認真體驗的一件大事;老師的指導又使他們少走彎路,可借鑑我們已有的經驗幫助他們更快地享受成功。第二,對學生有創意的一些想法或做法,老師應給予讚賞,讓他們的才能充分發揮,促使他們形成再研究的願望,形成良好的“願學”行為。當學生在活動中遇到挫折時,老師應嘗試用“挫折教育”讓學生品味人生,鼓勵他們勇於面對失敗,培養良好的“抗震”心理素質,為築起他們的人生之塔奠定堅實的基礎。第三,課後要反思。不論是老師或學生在每一次活動的結束時,都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所得與所失,讓反思成為下一次課取得成功,進步的前奏。第四,讓評價體系貫穿於活動全過程,並採取生生互評及師生共評等多種評價方式,為完善活動方案提供最直接的幫助。

品德與生活課的產生,確實向老師提出了挑戰,我們要讓它成為通往成功殿堂的又一途徑,讓它真正成為服務於學生和讓學生喜歡的學科。而我們面對的學生是活生生的,要實現這一點,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學生“動”起來,接受“活”的教育,閃爍“活”的思維。在“動”中去體驗,在“動”中獲得真知,培養能力,養成勇於創新、勇於探索的品質,也讓課堂成為學生髮展個性的舞臺,在學習中掌握知識、體驗快樂。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13

本課教學從三方面對學生進行保護牙齒的教育。

第一環節是為什麼保護牙齒。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請同學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健康牙齒在我們生活中起什麼重要作用?又結合當前學生換牙期間少了牙齒對自己的生... 本課教學從三方面對學生進行保護牙齒的教育。

第一環節是為什麼保護牙齒。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請同學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健康牙齒在我們生活中起什麼重要作用?又結合當前學生換牙期間少了牙齒對自己的生活帶來的不便,明確牙齒對我們的`重要作用,從而認識到我們應該保護牙齒。

第二環節是怎樣保護牙齒。保護牙齒的方法有很多,如每天刷牙有助於保護牙齒的清潔,多吃綠葉蔬菜可以鍛鍊牙齒的咀嚼能力,不用牙齒咬鉛筆等堅硬的東西,有助於牙齒長得整齊。其中刷牙是一項既有效又易於操作的好辦法。可在實際生活中,能掌握正確刷牙方法的人並不多,何況是國小生?所以在這一環節中,重點學習正確的刷牙方法。

第三個環節,堅持保護牙齒。學生懂得為什麼要保護牙齒,知道怎樣保護牙齒,還要能夠做到堅持保護牙齒。這一環節先通過正面教育,使學生明白為什麼要每天早晚刷牙。再通過反面教育,蘭蘭得了牙病,原因是因為不堅持刷牙。不堅持刷牙,為什麼就會牙疼呢?本課利用一個動畫向學生講明瞭這個道理。這樣,學生既學到了最基本的生理常識,也認識到堅持每天刷牙的必要性。最後老師向同學們提供了一個促使自己堅持刷牙的方法——刷牙記錄卡,還向同學們提供一個瞭解保護牙齒資訊的網址。一張記錄卡、一個網址使課堂教學充分向課外延伸。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從課改的新思想進行研究。一、生活性。本課教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緊緊圍繞學生生活來展開教學,以密切聯絡學生生活的主題內容為載體,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二、開放性。本課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多方面的對學生有意義的題材。如:每個牙齒的作用、為什麼要早晚刷牙等。三、活動性。本課教學設計了學生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更多的通過實際參與,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14

樂於助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關注、幫助社會勢群中的弱勢群體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但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弱勢人群一般難以成為他們的關注物件,本課教學使他們做一個有愛心的人,尊敬,同情,幫助,弱勢群體。通過觀察、調查,換位體驗等活動,瞭解弱勢人群的生活的困難,激發同情心,願意幫助他們,明白美好的`社會需要每一個人伸出自己熱情的援助之手。

在本節課中我感覺對課堂的突發事件反應不夠靈活。課堂中形成的問題很多。在體驗部分活動中,有一個環節是分組體驗活動。由於我預設不夠周全,致使手勢問路的小組不知怎樣與同學進行用手勢問路,因此,對課堂的提前預設是我今後應該努力的方向以及課堂的駕馭能力也有待提高。評價學生的語言太少太簡潔,能正確的評價學生也是我今後應該努力的方向,口頭語現象有點嚴重。比如:“對的、那、現在”等。細節決定成敗,要想拿出一節理想的課,必須堅決杜絕此種現象。通過對本課的教學,我對自己的課堂教學有了新的思路。首先,備課要更加精細、深度、廣泛。要對課堂有充分的預設,對於課堂中的突發事件要有一個靈活的反應。其次,還學生以自主合作的愉悅環境。教師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15

一年級的《品德與生活》課教學要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在學習中體驗生活,在學習中體驗道德,才能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

一、抓住教育契機,培養學生道德意識

一年級學生自控能力差,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抓住教育契機,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他人的言行,使他們既是對自己言行進行評價,及時自我調節,又能積極投身於學習活動中,發展自己的個性。當然,再小的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應選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啟發、教育他們。

例如,一位同學在聽課過程中坐姿很標準,我向全班詢問哪位同學的坐姿最標準,同學們紛紛用食指指向那位學生,這時我對同學們說,“如果我們把另外的四根手指也展開是不是比只用食指要有禮貌的多呢?”大家在聽到我的`提醒後全都伸平了手,在這以後的課上很少再有同學用食指指向他人。

二、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設計富有童趣、易為學生接受的教學活動

對於一年級品德與生活課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在課堂教學中不僅僅侷限於講解課本,學生也不是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而是要通過觀察、實驗、探索等活動,真實地去感受、體驗、發現、理解。根據一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需要,教學時將教學活動的設計放在重要的位置。通過講故事、猜謎語、觀看教學視訊、畫畫、動手製作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性。

三、用集體的力量解決問題

一年級的孩子對身邊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在課堂遇到理解不到位的問題時首先應請同學們集體討論,在討論中教師適時的給予啟發,在討論結束時你會發現,同學們討論的結果已接近正確答案。

在討論時,教師要注意尋找能獨立思考且回答思路接近正確答案的同學,這些同學通常知識面廣,因而在教學中要適當的提升教學內容的難度,使學生的知識得到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也要珍惜學生在參與課程時產生的問題,對於他們提出的在我們看來是“錯誤”的想法時,不能一味否定,要讓他說出他的理解,之後尋找解決辦法。一年級學生的心靈是稚嫩的,他們稚嫩的心靈就像荷葉上的露珠,是需要我們用心去呵護,小心翼翼的對待的。所以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身力量的認識,它可以激勵人們積極行動,從而大膽展示、大膽探索自己,形成良好的個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