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來源:文萃谷 1.19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

教學內容

(1)負數的初步認識

(2)(教材第3頁例2)。

教學目標

通過呈現存摺上的明確資料,讓學生體會負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進一步體會負數的含義。

重點難點

體會引入負數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負數的含義。

情景匯入

教師:上一節課我們已經一起學習了氣溫的表示,誰能說一說溫度都是怎樣讀寫的組織學生討論回憶上一課內容。

師:很好,大家都很棒。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負數知識。引出課題並板書:負數的初步認識(2)

新課講授

1。教學例2。

(1)教師出示存摺明細示意圖。(教材第3頁的主題圖)教師:同學們能說說“支出(—)或(+)”這一欄的數各表示什麼意義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交流,然後指名彙報。

(2)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像20xx,500這樣的數表示的是存入的錢數;而前面有“—”號的數,像—500,—132這樣的數表示的是支出的錢數。

(3)教師:上述資料中500和—500意義相同嗎(500和—500意義相反,一個是存入,一個是支出)。你能用剛才的方法快速而又準確地表示出向東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進20步和後退25步嗎說說你是怎麼表示的師把學生的表示結果一一板書在黑板上。

2。歸納正數和負數。

(1)你能把黑板上板書的這些數進行分類嗎小組討論交流。

(2)教師展示分類的結果,適時講解。像+8,+4,+20xx,+500,+100,+20這樣的數,我們把它們叫做正數,前面的+號也可以省略不寫。像—8,—4,—500,—20這樣的數,我

們把它叫做負數。

(3)那麼0應該歸為哪一類呢組織學生討論,相互發表意見。師設難:“我認為0應該歸為正數一類。”

歸納: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它是正數和負數的分界點。

(4)你在什麼地方見過負數教師鼓勵學生注意聯絡實際舉出更多的'例子。

課堂作業

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第2題。組織學生動手填一填,在小組中交流檢查。答案:

4 +41 51負數有:—7?

3正數有:+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課後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

第2課時負數的初步認識

(2)正數:+8負數:—8

+4 —4 +20xx —20xx +500 —500 +100 —100 +20 —20

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第3課時在數軸上表示正數、0和負數

教學內容

藉助數軸理解正數和負數的意義(教材第5頁例3)。

教學目標

1。藉助數軸初步理解正數、0、負數。

2。初步體會數軸上數的順序,完成對數的結構的初步構建以及正數與負數的比較。

重點難點

認識數軸、0。

情景匯入

教師用CAI課件演示教材第5頁的主題圖。

教師:如何在一條直線上表示出他們運動後的情況呢

新課講授教學例3。

(1)教師:怎樣用數來表示這些學生和大樹的相對位置關係呢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議一議,然後彙報。

(2)教師結合學生的彙報,用課件出示數軸,在相應點的下方標出對應的數。

(3)讓學生說出直線上其他幾個點代表的數,讓學生對數軸上的點表示的正負數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4)教師總結:我們可以在直線上表示出正數、0、負數,像這樣的直線我們叫做數軸。

(5)引導學生觀察數軸:

①從0起往右依次是從0起往左依次是你發現什麼規律

②在數軸上分別找到

和對應的點。如果從起點分別到和處,應如何運動

師及時小結,數軸除了可以表示整數,還可以表示小數、分數。每個數都能在數軸上找到它們相對應的點。

課堂作業

1。完成教材第5頁的“做一做”。學生獨立練習,指名彙報。

2。完成教材第6頁練習一的第4題。第4題組織學生獨立完成,並在小組中相互交流、檢查。教師用課件出示答案、訂正。

答案:

1。略

2。第4題:點A表示的數是—7;點B表示的數是—4;點C表示的數是—1;點D表示的數是3;點E表示的數是6。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課後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

第3課時在數軸上表示正數、0和負數

上面這樣的直線叫做數軸。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理解比例的意義,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能力目標:

能運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並會組比例。

情感目標:

感受數學的奧祕,培養數學興趣。

教學重、難點教學

重點:理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能根據比例的意義寫比例.

突破重點、難點設想根據上學期“比的認識”,怎樣的兩張圖片像的問題、讓學生明確兩種相關聯的量成相除關係,且它們的比值相等時,這兩個比組成比例關係。

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小黑板

教學活動及主要語言預設學生活動預設

一、創境激疑

上學期學習“比的認識”時,我們討論“圖片像不像”的問題。請同學們聯絡比的知識,再想一想,怎樣的兩張圖片像?(比值相等)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深入探究。

回顧

產生疑問

二、互動解疑

1、比例的意義

在情境中感受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變化規律。要求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提出要求。

(1)寫出每個圖片的長與寬的比

(2)求出各比的比值

(3)觀察特點,寫出規律

板書:

圖片A:6:4=3:2=1.5

圖片B:3:2=1.5

圖片C:8:3=2.66……

圖片D:12:8=3:2=1.5

圖片E:12:2=6

比值相等的兩個比用“=”連線起來,這種等式叫做比例,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比例的相關知識,板書課題。

結論:像12:6=8:4, 6:4=3:2這樣表示兩個比值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鞏固練習:

(1)要求每個學生寫出一個比例,教師巡視指導且批閱。

(2)要求每個學生寫出一個比例,同桌交流。

(3)做一做教材表格的題,完成後由教師批改。

2、認識比例各部分名稱

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在12:6=8:4中,12,6,8和4都是該比例的項。

在比例中,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例如:12:6=8:4中12和4是比例6和8是比例

觀察

先獨立思考

指名彙報

共同發現、小結

理解

自主思考

小組內交流探究

彙報交流

獨立填寫

同桌交流

指名彙報

三、啟思導疑

1、同學們發現了一種新的.判斷兩個比是否成比例的方法?(比值相等)

2、這節課我們一直類比著比學習比例,比與比例僅一字只差,它們會有什麼區別呢? (比是兩個數相除,是一個算式;比例是兩個比相等,是一個等式)

指名談發現

理解

識記

四、實踐運用

(一)填一填。

1、在4:7=48:84中,4,7,48,84,叫比例的( ),其中4和84是比例的。7和48是比例的。

2、用6,3,9,8組成一個比例是( )。

(二)下列那幾組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為什麼?

(1)4:5和8:20

(2)15:30和18:36

(3)0.7:4.9和140:20

(4)1/3:1/9和1/6:1/8

(三)按要求寫一寫。

1、先寫出比值是3的兩個比,再組成比例。

2、根據1.2×25=0.6×25寫出兩個比例式。

獨立思考

指名彙報

評價訂正

五、總結評價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什麼樣的兩個量成正比例關係?

自由小結

板書設計:比例的認識

12:6 = 8:4

6:4 = 3:2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3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使學生認識圓柱的特徵,認識圓柱側面的展開圖。

教學準備:教師與學生每人帶一個圓柱,教師給學生每4人小組發一個紙製的圓柱。每位學生準備好製作圓柱的材料。

教學重點:使學生認識圓柱的特徵。

教學難點:理解圓柱側面展開是長方形,並理解長與寬與圓柱之間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複習

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

誰能說一說長方體的特徵?(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圍成的,相對的兩個長方形完全相同,長方體的高有無數條。)正方體呢?

誰能說一說我們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哪些知識?

二、 新授

教師: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學習一種新的.立體圖形:圓柱體,簡稱圓柱。

1、 初步印象

教師:同學們,請你們用眼睛看,用手摸,說一說圓柱與長方體的有什麼不同?

(圓柱是由2個圓,1個曲面圍成的。)

2、 小組研究:圓柱的這些面有什麼特徵呢?面與面之間又有什麼聯絡呢?

3、 交流和彙報

(1)關於兩個圓形得出:上下2個圓是完全相等的圓,它們都是圓柱的底面。

(2)關於曲面得出:它是圓柱的側面,如果沿著高展開,可以得到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著斜線展開可以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展開後的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圓柱的高。

(3)關於圓柱的高: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圓柱的高。高有無數條。高有時也可用長、厚、深代替。

4、 舉例說明進一步明確特徵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結合豐富的例項,認識反比例。

2.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感受反比例關係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重點

認識反比例,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學難點

認識反比例,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什麼是正比例的量?

2.判斷下面各題中的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為什麼?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時間和工作總量。

(2)每頭奶牛的產奶量一定,奶牛的頭數和產奶總量。

(3)正方形的邊長和它的面積。

二、匯入新課

利用反義詞來匯入今天研究的課題。今天研究兩種量成反比例關係的變化規律。

三、進行新課

認識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線及乘法表中積是12的曲線。

引導學生髮現規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個加數隨另一個加數的變化而變化;乘法表中積是12,一個乘數隨另一個乘數的變化而變化。

讓學生把汽車行駛的速度和時間的表填完整,當速度發生變化時,時間怎樣變化?每

兩個相對應的數的乘積各是多少?你有什麼發現?獨立觀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寫出關係式:速度×時間=路程(一定)

觀察思考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變化關係乘積(路程)一定。

把杯數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當杯數發生變化時,每杯果汁量怎樣變化?每兩個相對應的數的乘積各是多少?你有什麼發現?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變化關係。

寫出關係式:每杯果汁量×杯數=果汗總量(一定)

以上兩個情境中有什麼共同點?

4.反比例意義

引導小結:都有兩種相關聯通的量,其中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並且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乘積是一定的。這兩種量之間是反比例關係。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60-61頁

教材分析:

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們已經基本掌握了“用方向和距離描述、畫出相關物體位置和描述簡單的行走路線”方法。“實際測量”是一次實踐與綜合應用,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一些測量活動,掌握簡單的室外工具測量和估測的方法,並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實際測量”的主要內容包括: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步測和目測。

在“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的內容中,先學習在地面上測量兩點間的距離,再用捲尺或測繩分段測量出相應的距離;“步測和目測”的內容中,介紹了得到步長的方法以及用步測的方法測定一段距離;目測重在介紹目測的方法。

教學目標:

⑴使學生會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步測和目測的方法。

⑵在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步測和目測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發展空間觀念。

⑶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進一步增強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日常生活現象,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步測和目測”的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步測和目測”的方法。

教學具準備:

捲尺、標杆、50米跑道。

教學流程

一、揭示課題,明確學習內容。

⑴揭示課題。

板書課題——實際測量。讓學生說說對課題的理解。

⑵瞭解測量工具。

讓學生說說知道的測量工具;預設:捲尺、測量儀、標杆等。

⑶明確學習內容。

測量地面上相隔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步測和目測。

二、瞭解測量知識,為實踐活動作準備。

⑴測量相隔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

理解測定直線的意義:如果不先測定直線就去測量相隔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分段測量時容易偏離兩點間的連線,從而降低測量結果的精確程度。

理解測定直線的方法:把相隔較遠的兩點間的連線分成若干小段,以便於工具測量;

觀察教材上的圖片,讓學生說說怎樣在A、B兩點間測定直線的?(2根以上的標杆成一線時)

掌握測定直線的步驟:測定直線;分段量出;記錄計算。

⑵學習步測的方法。

理解步測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在沒有測量工具或對測量要求不十分精確是,可以用步測。

掌握步測的方法:用步數×每一步的距離。

理解步測的關鍵:確定平均步長。

掌握確定平均步長的方法:讓學生說說確定平均步長的方法,形成一般測定平均步長的過程,量出一段距離(50米),反覆走幾次,記錄資料,計算步長。

理解實踐活動的內容和方法:測定平均步長;步測籃球場的長和寬。

⑶學習目測的方法。

觀察黑板,說說黑板的長和寬,交流得到黑板的長和寬的思考過程。預設:一米一米數出;比較得到;等等。

目測較短距離:人書本的長和寬;課桌的長和寬等等;

理解目測較長距離的方法:先量出一段距離(50米),每隔10米插上標杆,觀察、理解;用目測發方法測定教學樓的長度。

三、實踐活動。

⑴測定直線。

⑵確定平均步長。

⑶步測籃球場的長和寬。

⑷目測教學樓的長度。

第三單元分數除法

第10課時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

教學內容:

課本第59--60頁例11,“試一試”和“練一練”,完成練習十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實際問題的意義。

2、使學生通過運用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解答有關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理解按比例分配實際問題的意義,掌握解題的關鍵。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根據資訊填空:

(1)男生有31人,女生有21人,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

(2)紅花的朵數與黃花朵數的比是3:2。你能聯想到什麼?

師:數學與生活是密切聯絡的,今天這節課就來研究前兩節所學的比在生活的運用。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1中的實物圖及例題。

(1)讓學生閱讀題目後說說你知道哪些資訊?

(2)讓學生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紅色與黃色方格比這句話?(先同桌相互說一說)然後全班交流,學生可能有以下兩種想法:

①紅色與黃色方格數的比是3:2,就是把30個方格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塗紅色,2份塗黃色;

②紅色與黃色方格數的比是3:2,紅色方格佔總格數的3/5,黃色方格佔2/5。

③紅色與黃色方格數的比是3:2,也就是紅色方格數是黃色方格數的3/2,或是黃色方格數是紅色方格數的2/3。

師說明:在實際生活中,很多情況下,並不只是把一個數量平均分,使每一部分都一樣多,而是在平均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比進行分配,這一題就是把30按3:2進行分配。

學生嘗試解答,用你學過的知識來解答例2,並在學生小組內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說說你是怎樣做的?

方法一:3+2=530÷5×330÷5×2

方法二:30×3/530×2/5

2、比較一下這幾種方法中你理解的哪種方法,你是怎樣理解的講給同桌聽一聽?

說說這種方法的思路?(紅色與黃色方格數的比是3:2,就是說,在30個方格里,紅色方格數佔3份,黃色方格數佔2份,一共是5份,也就是說紅色方格佔總格數的,黃色方格佔)

如何進行檢驗?自己檢驗請你檢驗一下同組同學做得對不對?(可以把求得的紅色和黃色方格數相加,看是不是等於總方格數。或者可以把求得的紅色和黃色方格數寫成比的形式,看比簡後是不是等於3:2)

3、完成練一練第1題。

4、完成試一試。

出示試一試。

提問:“按各小組人數的比分配”是什麼意思?你想到了什麼?

5、歸納(討論)。

(1)比較例題與試一試題目在解答方法上有什麼共同特點?

(2)怎麼解答?

求總份數,各部分量佔總數量的幾分之幾,最後求各部分量。

(3)教師指出:用這種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問題叫做“按比例分配”問題(板書課題)

三、應用比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練一練第2題。

獨立完成後進行交流

指出:把180塊巧克力按照三個班的人數來分配,就是按怎樣的比進行分配?

2、練一練第3題。

獨立填表,完成後集體核對。

3、練習十第1題。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學過以後,你有什麼收穫?

五、佈置作業:

練習十第2、3題。

教學反思:

教學過程:

(一)導引探究,由表及裡

教學例1,認識成正比例的量。

1.談話引出例1的表格。一輛汽車在公路上行駛,行駛的時間和路程如下表。

時間(時)123456……路程(千米)80160240320400480……

在讓學生說一說表中列出了哪兩種量之後,教師引導學生逐步探究:行駛的時間和路程有關係嗎?行駛的時間是怎樣隨著路程的變化而變化的?行駛的時間和路程的變化有什麼規律?(學生探究第3個問題時,教師可進行適當的引導,如引導學生寫出幾組路程和時間對應的比,並要求學生求出比值。)

2.引導學生交流並聚焦以下內容: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時間擴大、路程也擴大,時間縮小、路程也縮小;路程和時間的比值總是一定的,也就是“路程/時間=速度(一定)”(板書關係式)。

3.教師對兩種量之間的關係給予具體說明: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當路程和對應時間的比值總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時,我們就說行駛的路程和時間鹹正比例(板書“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

4.讓學生根據板書完整地說一說表中路程和時間成什麼關係。

[數學概念是客觀現實中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本質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數學概念的來源一般有兩個方面:一是直接從實際經驗中概括得出;二是在原有的初級概念基礎上通過新舊概念的相互作用而獲得。正比例概念的形成屬於前者,因此例1的教學可以充分利用表格,讓學生通過對錶中資料的觀察和分析,由淺入深,由表及裡,逐步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特點。本環節先讓學生觀察例題中的表格,說一說表中列出的是哪兩種量;接著用三個引探性的問題逐步引導學生在探究學習活動中發現路程與時間之間的關係及變化趨勢;最後,聚焦、明晰這兩種量之間的關係,讓學生初步認識正比例的特點。這樣的教學有利於學生經歷正比例概念的形成過程。]

(二)自主探究,嘗試歸納

出示例2: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行駛的速度和所用時間如下表,它們之間有什麼規律?

速度(千米/時)406080100120……時間(時)3020151210……

1.出示供學生自主探究的問題:當速度變化時,時間是否也隨著變化?這種變化與例1中兩種量的變化有什麼不同?速度和時間的變化有什麼規律?

2.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交流中認識成反比例的量的特點:速度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速度變化,時間也隨著變化;例2中兩種量的變化規律是:一種量擴大,另一種量反而縮小;速度和時間的變化規律是它們的乘積一定,可以表示為“速度×時間=路程(一定)”(板書關係式)。

3.在發現變化規律的.基礎上,讓學生仿照正比例的意義,嘗試歸納反比例的意義,引出反比例概念(板書“速度和時間成反比例”)。

[從生活原型中逐步抽象,從已有概念中衍生,從數學概念的學習中遷移等,都是建構數學概念的有效方法。有了學習正比例的基礎,反比例意義的學習應更加體現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本環節除了讓學生髮現成反比例的量之間的關係,還讓學生仿照正比例的意義,嘗試歸納反比例的意義。這樣能真正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經歷反比例概念的形成過程。]

(三)對比探究,把握本質規律

1.將例1、例2教學時探究發現的內容用多媒體呈現出來,揭示正比例、反比例的內涵本質。

多媒體呈現:

例1路程/時間=速度(一定)

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

例2速度×時間;路程(一定)

速度和時間成反比例

2.探究活動。

(1)讓學生仿照例1完成教材第62頁“試一試”(題略),仿照例2完成教材第65頁“試一試”(題略)。

(2)引導學生將成正比例的量與成反比例的量進行對比探究,找出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例1中路程和時間相依互變,速度不變,例2中速度和時間相依互變,路程不變,這樣的對比有利於學生從變中看到不變;例1中速度是不變數,例2中路程是不變數,同樣都有不變數,例1中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而例2中速度和時間成反比例,這樣的對比有利於學生從不變中看到變。變與不變關鍵要抓住本質——“比值一定”還是“積一定”。對比探究活動旨在讓學生把握概念內在的聯絡與區別,形成正比例、反比例概念的認知結構。]

(3)引導學生嘗試用字母表達式對正比例的意義和反比例的意義進行抽象概括。

啟發學生思考:①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別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正比例關係可以怎樣表示?②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積,反比例關係可以怎樣表示?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關係式“正比例y/x=k(一定)”,“反比例x×y=k(一定)”。

[概念符號化在概念教學中很重要。《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符號感主要表現之一是能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並用符號來表示。學生概念形成的主要過程為:感知具體物件階段、嘗試建立表象階段、抽象本質屬性階段、符號表徵階段、概念運用階段。在符號表徵階段,學生嘗試用語言或符號對同類物件的本質屬性進行概括。本階段教學是概念符號表徵階段,在這個階段之前,學生對正比例、反比例的本質屬性及特徵有一定的認識,可以開始嘗試用符號對正比例、反比例進行概括。“y/x=k(一定)”,“x×y=k(一定)”,是對正比例、反比例意義的抽象表達,是揭示正比例、反比例數量關係及其變化規律的數學模型。]

3.組織對比性練習。

(1)成正比例、反比例的對比練習。筆記本的單價、購買的數量和總價如下表:

表1

數量/本2030405060……總價/元3045607590……

表2

單價/元1。52456……數量/本4030151210……

在表1中,相關聯的量是和,隨著變化,是一定的。因此,數量和總價成關係。!

在表2中,相關聯的量是和,隨著變化,是一定的。因此,單價和數量成關係。

[將獲得的新概念推廣到其他的同類物件中去,是概念運用的過程,也是進一步理解概念的過程。表1是成正比例的量,表2是成反比例的量,這種正比例與反比例的對比,有利於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正比例、反比例意義的認識,對正比例或反比例中兩種量變化趨勢和規律的把握。]

(2)成比例與不成比例的對比練習。

下面每題中的兩個量哪些成正比例,哪些成反比例?哪些既不成正比例也不成反比例?

①圓的直徑和周長。

②小麥每公頃產量一定,小麥的公頃數和總產量。

③書的總頁數一定,已經看的頁數和未看的頁數。

[這一型別題比較抽象,學生只有對正比例、反比例的意義有了較深刻的理解,才能正確地作出判斷。這樣的練習有助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各種量之間的關係,有助於進一步提高學生判斷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能力。此題型在新授課上還只是讓學生初步接觸,重點訓練還要放在練習課。]

(3)從生活中尋找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例項,進行對比練習。

[舉例練習是概念鞏固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讓學生獨立找生活中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例項,可能有一定難度,我們可採用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此練習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5

教學內容:

課本第99頁例9和“練一練”,練習十六第7-10題。

教學目標:

懂得商業打折扣應用題的數量關係與“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相同,並能正確地解答這類應用題。

教學重點:

按折扣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對摺扣的理解,並正確列出算式。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春節假期是人們旅遊和購物的好時機,許多商家都看準這一機會,搞了許多促銷活動。課前我讓同學們去了解一些商家的促銷手段,有誰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你瞭解到的資訊。

剛才很多同學都說出了一個新的詞:打“折”。同學們所說的“打八折、打五折、打七六折、買一贈一、買四贈一”等都是商家的一種促銷手段——打“折”。

二、實踐感知,探究新知

1、提問:看到“打折”兩個字,你會想到什麼?

學生全班交流。

小結:工廠和商店有時要把商品減價,按原價的百分之幾齣售。這種減價出售通常叫做打“折”出售。

出示:華聯超市的毛衣打“六折”出售。

提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那如果打“五折”是什麼意思?打“八折”呢?

小結:“幾折”就是十分之幾,也就是百分之幾十。

提問:一件襯衫打“八五折”出售是什麼意思?打“七六折”呢?

質疑:剛才很多同學課前瞭解到的的資訊中都有打“折”一詞,現在請你說說你瞭解到的.資訊是什麼意思?

學生交流課前蒐集到的有關打折資訊的意思。

提問:說一說下面每種商品打幾折出售。

①一輛汽車按原價的90%出售。

②一座樓房按原價的96%出售。

③一隻舊手錶按新手錶價格的80%出售。

2、教學例9。

學生自己讀題。

出示例9的場景圖。讓學生說說從圖中獲取到哪些資訊。

提問:你知道“所有圖書一律打八折銷售”是什麼意思嗎?

提問“現價是原價的80%”這個條件中的80%是哪兩個數量比較的結果?比較時要以哪個數量作單位1?這本書的原價知道嗎?你打算怎樣解答這個問題?

學生獨立嘗試。

全班交流算式和思考過程

解:設《趣味數學》的原價是ⅹ元。

ⅹ×80%=12

ⅹ=12÷0.8

ⅹ=15

答:《趣味數學》的原價是15元。

3、引導檢驗,溝通聯絡。

啟發:算出的結果是不是正確?你會不會對這個結果進行檢驗?

先讓學生獨立進行檢驗,再交流交驗方法。

啟發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檢驗:可以求實際售價是原價的百分之幾,看結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原價15元乘80%,看結果是不是12元。

4、指導完成“練一練”。

先讓學生說說《成語故事》的現價與原價有什麼關係,知道了現價怎樣求原價。再讓學生根據例題中小洪的話列方程解答。學生解答後交流:你是怎樣想到列方程解答的?列方程時依據了怎樣的相等關係?你又是怎樣檢驗的?

三、鞏固練習

1、做練習十六第7題。

指名口答。

2、做練習十六第8題。

讓學生獨立解答,再對學生解答的情況適當加以點評。

四、課堂總結

提問:回憶一下,打折是什麼意思?一件商品的現價、原價與折扣之間有什麼關係?

五、佈置作業

練習十六第9、10題。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6

教學內容:

課本第79——80頁例3和“練一練”,練習十三第3-5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理解並掌握用分數乘法和加、減法解決一些稍複雜的實際問題的思考方法,能正確解決類似問題。

2、讓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學生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的習慣,

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用分數乘法和減法解決一些稍複雜的實際問題。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王芳看一本120頁的故事書,已經看了全書的1/3,還有多少頁沒有看?

全校的三好學生共有96人,其中男生佔3/8,女生有多少人?

學生獨立解答後,讓學生說說想的過程。

二、教學例3

出示題目,要求學生默讀。

指名學生讀題,問: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是什麼?我們要解決什麼問題?指名回答。

從“今年的班級數比去年增加了1/6”這句話中你看出是哪兩個量在比較?比較的結果怎樣?

問:今年的班級數比去年多誰的1/6呢?那麼應該把什麼時候的.班級數看作單位“1”?

教師指導學生畫線段圖。

教師再根據線段圖引導學生分析題意。

“要求今年有多少班,可以先算什麼?

請你試著把這道題做一下。

教師找出不同的解法進行板演,並讓學生說說思路。

三、完成”練一練“

1、做第1題。

(1)引導學生畫線段圖理解題意

(2)看線段圖分析

(3)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集體評講。

2、做第2、3題。

(1)讓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集體評講。

(2)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四、鞏固提高

1、完成練習十三第3題。

學生直接把結果寫在書上,集體核對。

2、練習十三第4題。

3、學生讀題後,要求學生畫出線段圖進行分析,然後列式解答。

集體評講。

五.本課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呢?

六、佈置作業

練習十三第5題。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7

第一單元負數

第一課時負數

教學內容:

教材2-4頁例題及“做一做”的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瞭解負數的作用,感受運用負數的需要和方便。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知道正數和負數的讀法和寫法,知道0既不是正數,又不是負數。正數都大於0,負數都小於0。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體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正數和負數以及讀法和寫法。

教學難點: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教學具準備:

溫度計、練習紙。

教學過程:

一、遊戲匯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現象)

1、遊戲:我們來玩個遊戲輕鬆一下,遊戲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遊戲規則:老師說一句話,請你說出與它相反意思的話。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後走200米)③電梯上升15層(下降15層)。

2、下面我們來難度大些的,看誰反應最快。

①、我在銀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識競賽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學校小賣部賺了500元。(虧了500元)。④零上10攝式度(零下10攝式度)。

3、談話:老師的一位朋友喜歡旅遊,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幾個旅遊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幫他留意了一下這幾個地方在未來某天的最低氣溫,以便做好出門前衣物的準備。下面就請大家一起和我走進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片頭)

例1

1、認識溫度計,理解用正負數來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溫度。

看教材:首先來看一下南京的氣溫。

這裡有個溫度計。我們先來認識溫度計,請大家仔細觀察:這樣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攝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現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攝式度嗎?(是0℃。)你是怎麼知道的?(那裡有個0,表示0攝式度)。

上海的氣溫:上海的最低氣溫是多少攝式度呢?(在溫度計上撥一撥)撥的時候是怎樣想的呢?(在零刻度線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氣溫比0℃要高,是零上4攝式度。

瞭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氣溫:北京又是多少攝式度呢?與南京的0℃比起來,又怎樣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個手勢來表示它和0℃的關係嗎?(對,北京的氣溫比0度低,是零下4攝式度)你能在溫度計上撥出來嗎?

比較: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這三個地方的最低氣溫。仔細觀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氣溫,它們一樣嗎?(不一樣,一個在0℃以上,一個在0℃以下)。

①、上海的氣溫比0℃高,是零上4攝式度,我們可以記作+4℃,讀作正四攝式度,寫的時候先寫一個正號(指出是正號不是加號,意義和讀法都不同了)再寫一個4(板書),大家跟我一起來比劃一下。+4也可以直接寫成4,把正號省略了。所以同學們所說的4℃也就是+4℃。(板書)

②、北京的氣溫比0℃低,是零下4攝式度。我們可以用-4℃來表示零下4攝式度(板書-4)。跟老師一起來讀一下。寫的時候可以先寫一個負號(指出是負號不是減號)再寫一個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劃一下。

小結:通過剛才對三個城市的溫度的瞭解,我們知道記錄溫度時,以0℃為界線,用象+4或4這些數可以來表示零上溫度,用-4這樣的數可以表示零下溫度。

2、試一試:學生看溫度計,寫出各地的溫度,並讀一讀。

3、聽一段中央臺的天氣預報,將你聽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溫度記錄下來。

4、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得出:以零攝式度為界線,零上溫度用正幾或直接用幾來表示,零下溫度用負幾來表示。

三、學習珠峰、吐魯番盆地的海拔表達方法(P4第2題)

1、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從山腳到山頂,氣溫相差很大,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關的。最近經國家測繪局公佈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2、我們觀察課本上珠穆朗瑪峰的海拔圖,從圖上,你看懂了些什麼?

3、我們再來看新疆的吐魯番盆地的海拔圖。你又能從圖上看懂些什麼呢?(引導學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瑪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魯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瑪峰比海平面高,吐魯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種簡單的方法來記錄一下這兩個地方的海拔嗎?

(1)、交流:珠穆朗瑪峰的海拔可以記作:+8844.43米或8844.43米。吐

魯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記作:-155米。(板書)

(2)、小結:以海平面為界線,+8844.43米或8844.43米這樣的數可以表示海平。

面以上的高度,-155米這樣的數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組討論,歸納正數和負數。

1、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收集到了一些資料,我們可以用這些數來表示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還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麼你們觀察一下這些數,它們一樣嗎?你們想幫它們分分類嗎?

2、學生交流、討論。

3、指出:因為+8844.43也可以寫成8844.43米,所以有正號和沒正號都可以歸於一類。提出疑問:0到底歸於哪一類?(引導學生爭論,各自發表意見)

①、如果都同意分三類的,老師可以出難題:我覺得0可以分在4它們一類啊,你們怎麼來說服我?

②、如果有學生髮表分三類的,有的分兩類的,可以引導他們互相爭論。

4、小結:我們從溫度計上觀察,以0℃為界限線,0℃以上的溫度用正幾表示,0℃以下的溫度用負幾表示。同樣,以海平面為界線,高於海平面的高度我們用正幾來表

示,低於海平面我們用負幾表示。0就象一條分界線,把正數和負數分開了,它誰都不屬於。但對於正數和負數來說,它卻必不可少。我們把象+4、4、+8844.43等這樣的數叫做正數;象-4、-155等這樣的數我們叫做負數;而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板書)正數都大於0,負數都小於0。這節課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認識正數和負數。(板書:認識正數和負數)

五、聯絡生活,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2、3題

2、你知道嗎:水沸騰時的溫度是____。水結冰時的溫度是____。地球表面的最低溫度是。

3、討論生活中的正數和負數

(1)、存摺:這裡的-800表示什麼意思?(以原來的錢為標準,取出了800元記作-800;存入了1200元記作1200元,還可以記作+1200元)

(2)、電梯:這裡的1和-1表示什麼意思?(以地平面為界線,地平面以上一層我們用1或+1來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層)。老師現在要到33層應該按幾啊?要到地下3層呢?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正數和負數。在我們的生活中,零攝式度以上和零攝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與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義,我

們都可以用正數和負數來表示。

七、佈置作業

《冠魔新幹線》第1頁的練習。

第二課時負數

教學內容:比較正數和負數的大小。

教學目的:

知識與技能:藉助數軸初步學會比較正數、0和負數之間的大小。

過程與方法:初步體會數軸上數的順序,完成對數的結構的初步構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使學生體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負數與負數的比較。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讀數,指出哪些是正數,哪些是負數?15-85.6+0.9-+0-8283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麼-6%表示。

3、某日傍晚,黃山的氣溫由上午的零上2攝氏度下降了7攝氏度,這天傍晚黃山的氣溫是____攝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學例3:

1、怎樣在數軸上表示數?(1、2、3、4、5、6、7)

2、出示例3:

(1)、提問你能在一條直線上表示他們運動後的情況嗎?

(2)、讓學生確定好起點(原點)、方向和單位長度。學生畫完交流。

(3)、教師在黑板上話好直線,在相應的點上用小圖片代表大樹和學生,在問怎樣用數表示這些學生和大樹的相對位置關係?(讓學生把直線上的點和正負數對應起來。

(4)、學生回答,教師在相應點的下方標出對應的數,再讓學生說說直線上其他幾個點代表的數,讓學生對數軸上的點表示的正負數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5)、總結:我們可以像這樣在直線上表示出正數、0和負數,像這樣的直線我們叫數軸。

(6)、引導學生觀察:

A、從0起往右依次是?從0起往左依次是?你發現什麼規律?

B、在數軸上分別找到1.5和-1.5對應的點。如果從起點分別到.5和-1.5

處,應如何運動?

(7)、練習:做一做的第1、2題。

(二)教學例4:

1、出示未來一週的天氣情況,讓學生把未來一週每天的最低氣溫在數軸上表示出來,並比較他們的大小。

2、學生交流比較的方法。

3、通過小精靈的話,引出利用數軸比較數的大小規定: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4、再讓學生進行比較,利用學生的具體比較來說明“-8在-6的左邊,所以-8〈-6”

5、再通過讓另一學生比較“8〉6,但是-8〈-6”,使學生初步體會兩負數比較大小時,絕對值大的負數反而小。

6、總結:負數比0小,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7、練習:做一做第3題。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4、5題。

2、練習一第6題。

3、實踐題記錄小組同學的身高和體重,以平均身高體重為標準記為0m或(0kg)。超過的記為正數,不足的記為負數,然後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

四、全課總結

(1)、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2)、負數比0小,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五、佈置作業

《冠魔新幹線》第2頁的練習。

第三課時

內容:認識負數練習

1、先讀一讀下面這些溫度,在寫下來。

汽油蒸發的溫度是四十攝氏度。()

汽油凝固的溫度是十八攝氏度。()

金星表面的最高溫度是四百六十五攝氏度。()

2、先讀一讀,再把這些數放入相應的框內。

正數:()

負數:()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8

教學內容:

六年級下冊第2~4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能正確地讀、寫正數和負數;知道0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使學生初步學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3.結合負數的歷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情感和數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負數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談話交流

談話:同學們,剛才一上課大家就做了一組相反的動作,是什麼?(起立、坐下。)今天的數學課我們就從這個話題聊起。(板書:相反。)我們周圍有很多的自然和社會現象中都存在著相反的情況,請看螢幕:(課件播放圖片。)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車的站點有人上車和下車;繁華的街市上有買也有賣;激烈的賽場上有輸也有贏……你能舉出一些這樣的現象嗎?

二、教學新知

1.表示相反意義的量。

(1)引入例項。

談話:如果沿著剛才的話題繼續“聊”下去的話,就很自然地走進數學,我們一起來看幾個例子(課件出示)。

① 六年級上學期轉來6人,本學期轉走6人。

② 張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虧損200元。

③ 與標準體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華輕了 1.8千克。

④ 一個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這些相反的詞語和具體的數量結合起來,就成了一組組“相反意義的量”。(補充板書:相反意義的量。)

(2)嘗試。

怎樣用數學方式來表示這些相反意義的量呢?

請同學們選擇一例,試著寫出表示方法。

……

(3)展示交流。

……

2.認識正、負數。

(1)引入正、負數。

談話:剛才,有同學在6的前面寫上“+”表示轉來6人,添上“-”表示轉走6人(板書:+6 -6),這種表示方法和數學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紹:像“-6”這樣的數叫負數(板書:負數);這個數讀作:負六。

“-”,在這裡有了新的意義和作用,叫“負號”。“+”是正號。

像“+6”是一個正數,讀作:正六。我們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寫(板書:6)。其實,過去我們認識的很多數都是正數。

(2)試一試。

請你用正、負數來表示出其它幾組相反意義的量。

寫完後,交流、檢查。

3.聯絡實際,加深認識。

(1)說一說存摺上的數各表示什麼?(教學例2。)

(2)聯絡生活實際舉出一組相反意義的量,並用正、負數來表示。

① 同桌交流。

② 全班交流。根據學生髮言板書。

這樣的正、負數能寫完嗎?(板書:… …)

強調指出:像過去我們熟悉的這些整數、小數、分數等都是正數,也叫正整數、正小數、正分數;在它們的前面添上負號,就成了負整數、負小數、負分數,統稱負數。

4.進一步認識“0”。

(1)看一看、讀一讀。

談話: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螢幕: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氣溫情況(課件出示)。

哈爾濱:-15 ℃~-3 北京: -5 ℃~5 ℃ 深圳: 12 ℃~23 ℃ 溫度中有正數也有負數,請把負數讀出來。

(2)找一找、說一說。

我們來看首都北京當天的溫度,“-5 ℃”讀作:“負五攝氏度”或“負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麼?

你能在溫度計上找出這兩個溫度所在的刻度嗎?(課件出示溫度計,沒有刻度數)為什麼?

現在你能很快找出來嗎?(給出溫度計的刻度數,生到前面指。)

說一說,你怎麼這麼快就找到了?

(課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 ℃、-3 ℃嗎?

(3)提升認識。

請學生觀察溫度計,說一說有什麼發現?

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強調:以0℃為分界點,零上溫度都用正數來表示,零下溫度都用負數來表示。(或負數都表示零下溫度,正數都表示零上溫度。)

“0”是正數,還是負數呢?

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強調:“0”作為正數和負數的分界點,它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4)總結歸納。

如果過去我們所認識的數只分為正數和0的話,那麼今天我們可以對“數”進行重新分類:

(完善板書。)

5.練一練。

讀一讀,填一填。(練習一第1題。)

6.出示課題。

同學們,想一想,今天你學習了什麼新知識?認識了哪位新朋友?你能為今天的數學課定一個課題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並選擇板書課題:認識負數。

7.負數的歷史。

(1)介紹。

其實,負數的產生和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課件配音播放):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認識和運用負數的國家,早在20xx多年前,我國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中對正數和負數就有了記載。魏朝數學家劉徽在該書的註文中則更進一步地概括了正、負數的意義:?兩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負以名之古代用算籌表示數,這句話的意思是:?兩種得失相反的數,分別叫做正數和負數並且規定用紅色算籌表

示正數,黑色算籌表示負數。由於記錄時換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紀,數學家還創造了在數字上面畫斜槓來表示負數的方法。國外對負數的認識經歷了曲折的過程,並且也出現了各種表示負數的形式,直到20世紀初,才形成了現在的形式。但比中國晚了數百年!”

(2)交流。

簡單瞭解了負數的歷史,你有什麼感受?

《認識負數》教學反思

六年級下冊的第一堂數學課就是《認識負數》,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但又不是一無所知,可能在平時的生活中見過或聽過。因此在備課時從教材出發,又和生活聯絡起來,設計了一個讓學生熟悉而又覺得有趣味的教學過程。

一、從生活實際出發,引出課題

課的開始從“剪子包袱錘”的.遊戲入手,通過遊戲讓學生感受到相反的意思,為學好負數的意義做好鋪墊。學生玩得很開心,在玩的過程中,學生首先建立一個表示相反意義的量的意識。接下來,她又設計了讓學生根據資訊記錄相反意思的量,從而引出了負數的意義,並要求學生讀、寫負數,讓學生感受到正數、負數都有無數個,就有了負數的集合,這樣抓住了負數與過去所學的數之間的聯絡,感受了數的發展。

 二、交流資訊,使學生感到負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在學生已經認識負數之後,利用溫度計,使學生進一步理解0與正負數之間的關係,緊接著又列舉了生活中的一些例項:坐電梯到地下的樓層應按哪個數字鍵?冰箱裡的魚、水中的魚、剛燒熟的魚該與哪個溫度相連?海平面是怎麼回事?高山和地面的高度如何測量,又如何表示?東、西方向的數軸是怎麼回事?這部分內容的安排通過藉助生活例項讓學生對負數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並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使學生感知負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為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奠定了基礎。

 三、巧妙利用時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有機滲透德育教育,也是新課標倡導的理念之一,這節課上,在對學生進行負數產生史介紹時,讓學生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增加學生作為一箇中國人的自豪感。在課的最後,胡老師安排了劉翔跑步中的風速問題,既讓學生感受到可以利用負數的知識,解決生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9

 教學內容:第43頁例4,完成“試一試”“練一練”和練習十的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比例的“項”以及“內項”和“外項”。

2、理解並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難點:理解並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引導觀察,自主探究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教學比例的基本知識。

1、複習:

師:什麼叫比例?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出示: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學生根據比例的意義進行判斷,教師結合回答板書:

1/3∶1/4=12∶9 7∶4≠5∶3 1∶5=0.8∶4 80∶2=200∶5

2、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1)介紹“項”: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

(2)3 :5 = 18 :30 學生嘗試起名。

師介紹:比例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3 :5 = 18 :30

內項

外項

(3)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你還能指出它的內、外項嗎?

出示:3/5=18/30

(4)已經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稱,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麼規律或者性質,有興趣嗎?

師:剛才,你們是根據比例的意義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斷的。老師不是這樣想的',可很快就判斷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祕密嗎?告訴你們,老師是運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的。

二、教學例4

1、提問:你能根據圖中的資料寫出比例嗎?

(1)引導學生寫出儘可能多的比例。並逐一板書,同時說出它們的內項和外項。

(2)引導思考:仔細觀察寫出的這些比例式,你能否發現有沒有什麼相同的特點或規律呢?

2、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探究規律。

(板書: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

3、驗證:是不是任意一個比例都有這樣的規律?

⑴課件顯示覆習題(4組):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學生驗證。

⑵學生任意寫一個比例並驗證。

教師將學生所舉比例故意寫成分數形式,追問:哪兩個是內項,哪兩個是外項,讓學生算出積並結合回答板書。通過交*連線使學生明確:在這樣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表達為:把等號兩端的分子、分母交*相乘,結果相等。

師:老師也寫了一個比例(板書:3∶2=5∶4),怎麼兩個外項的積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你們發現的規律可能是有問題的。

引導學生得出:你舉的例子從反面證明了我們發現的規律是正確的。因為3∶2和5∶4這兩個比是不能組成比例的。只有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

師:很有道理!同學們很會觀察,很會猜想,很會驗證,自己發現了比例的基本性質。

板書: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⑶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項,即a:b=c:d,那麼這個規律可以表示成什麼。

(4)完整板書:在比例裡,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質。

讀書P44頁,勾畫

5、小結:剛才我們是怎樣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的?(寫了一些比例式,觀察比較,發現規律,再驗證)

6、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應用

(1)比例的基本性質有什麼應用?

(2)做“試一試”:出示“3.6 :1.8和0.5 :0.25”。

A、先假設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

:讓學生自己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如果能組成比例就寫出這個比例式。提問:3.6 :1.8和0.5 :0.25能組成比例嗎?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能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嗎?

b、說出寫出的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分別是幾,再分別算出外項和內項的積。

C、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組成的比例是否正確。

三、綜合練習:

1、完成練一練

(1)學生嘗試練習。

(2)交流討論。使學生明確:可以把四個數寫成兩個比,根據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斷。也可將四個數分成兩組,根據每組中兩個數的乘積是否相等作出判斷,其中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比較簡便。

2、在( )裡填上合適的數。

1.5:3=( ):4

12:( )=( ):5

先讓學生嘗試填寫,再交流明確思考方法。

3、補充一組靈活訓練題:

A、如果讓你根據“2×9=3×6”寫出比例,你行嗎?你能寫出多少個呢?

B、你能用“3、4、5、8”這四個陣列成比例嗎?若能,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C、你能從3、4、5、8中換掉一個數,使之能組成比例嗎?

四、全課小結:

同學們真行!不僅探索發現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還能自覺地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去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去求比例中的未知項。

能告訴我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麼嗎?你覺得學了它有什麼用處?

五、課堂作業。

1、做練習十第1、3題

2、獨立完成2、4題

板書設計:

比例的基本性質

3 :5 = 18 :30

內項

外項

6:4=3:2 4:6=2:3 4:2=6:3 3:6=2:4

3×4=6×2

a:b=c:d ad=bc

在比例裡,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0

教學內容:

課本第29——30頁例2和“練一練”,練習五第6-9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知道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可以用乘法計算。

2、通過操作,觀察,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教學重難點:

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以及計算方法。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你想不想繼續往下學?在學新課之前我們先來複習一下上節課的內容。

複習:計算下面各題,並說出計算方法。

3/7 ×2 5/8 ×1 1/10 ×5

上面各題都是分數乘以整數,說一說分數乘以整數的意義以及計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數乘以分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1、教學例2

出示例2的圖,然後出示條件:

小芳做了10朵綢花,其中1/2是紅花,2/5是綠花。

引導學生理解:“其中12 “是什麼意思?

使學生明白是10朵中的1/2,然後出示問題

紅花有多少朵?

引導學生看圖理解:求紅花有多少朵,就是求10朵的1/2

讓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

學生可能列式:10÷2=5(朵)

在此基礎上指出:求10朵中的1/2是多少,還可以用乘法計算。

教師說明要求,學生列式解答。

在此基礎上教學第(2)題,怎樣解決

(2)綠花有多少朵?

可以先讓學生在圖中圈一圈,藉助圈的過程理解求綠花有多少朵,就是把10朵平均分成5份,求這樣的2份是多少,引導學生用以前的方法解決。

10÷5×2=4(朵)

在此基礎上告訴學生:求10朵的2/5是多少也可以用10×2/5來計算。

學生獨立計算,訂正時指出:

計算10×2/5可以先約分

2、引導學生進行比較

通過對上述兩個問題的計算,你明白了什麼?

小組討論:10朵的2/5,也就是把10朵花平均分成5份,求這樣的2份是多少。

計算10×2/5時要先約分,實際上也就是先用10÷5,求出1份是多少,再乘2求出2份是多少。

引導小結: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計算。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的第1題。

先讓學生根據題意塗色,然後列式解答。

2、做練一練的第2題。

通過填空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計算。

3、練習五第6、7題。

四、課堂總結

本節課學習了那些內容?通過學習你有那些收穫?還有那些疑問?

五、佈置作業

練習五第8、9題。

教學反思: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圓柱體積公式,會用公式計算圓柱體積,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討論等數學活動過程,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引導學生探討問題,體驗轉化和極限的思想。

3、在圖形的變換中,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並進一步發展其空間觀念,領悟學習數學的方法,激發學生興趣,滲透事物是普遍聯絡的唯物辨證思想。

教學重點:

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並能正確應用。

教學難點:

藉助教具演示,弄清圓柱與長方體的關係。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體、圓柱形容器若干個;學生準備推導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用學具。

教學設想:

《 圓柱的體積 》是學生在有了圓柱、圓和長方體的相關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知識與技能上,通過對圓柱的具體研究,理解圓柱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會計算圓柱的體積,在方法的選擇上,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絡,通過想象、課件演示、實踐操作,從經歷和體驗中思考,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解決問題,體現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去的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知識的求知慾,使學生樂於探索,善於探索。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疑引入

水是生命之源!節約用水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前兩天,老師家的水龍頭出了問題,擰上閥門之後,還是不停的滴水,你們看,一刻鐘就滴了這麼多的水。

1、出示裝了水的圓柱容器。

(1)啟發思考:容器裡面的水形成了什麼形狀?(圓柱)你能知道這些水的體積?

(2)討論後彙報

生1:用量筒或量杯直接量出它的體積;

生2:用秤稱出水的重量,然後進一步知道體積;

生3:把它倒入長方體容器中,從裡面量出長、寬和水面的'高後再計算。

師:現在老師只有這些工具(圓柱形容器,長方形容器,半圓形容器和其他不規則容器),你怎麼辦?

生1:把水到入長方體容器中

生2:我們學過了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只要量出長、寬、高就行

[設計意圖:通過本環節,給學生創設一個生活中的情境,提出問題,學習身邊的數學,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需要滲透圓柱體(新問題)和長方體(已知)的知識聯絡為所學內容作了鋪墊的準備]

2、創設問題情境。

師:(課件顯示)如果要求某些建築中圓柱形柱子的體積,或是求壓路機圓柱形大前輪的體積,能用同學們想出來的辦法嗎?

[設計意圖:進一步從實際需要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從問題中思考尋求一種更廣泛的方法來解決圓柱體積的問題的慾望]

師:今天,就讓我們來研究解決任意圓柱體積的方法。(板書課題:圓柱的體積)

二、經歷體驗,探究新知

1、回顧舊知,幫助遷移

(1)教師首先提出具體問題:圓柱體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哪些幾何圖形有聯絡?

生1:圓柱的上下兩個底面是圓形

生2:側面展開是長方形

生3:說明圓柱和我們學過的圓和長方形有聯絡

師:請同學們想想圓柱的體積與什麼有關?

生1:可能與它的大小有關

生2:不是吧,應該與它的高有關

[設計意圖:溫故而知新,既複習了舊知識又引出了新知識,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學到了新知。]

(2)請大家回憶一下:在學習圓的面積時,我們是怎樣將圓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來推匯出圓面積公式的。

配合學生回答演示課件。

[設計意圖:通過想象,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由形到體;同時使學生感悟圓柱的體積與它的底面積和高的聯絡,通過圓面積推導過程的再現,為實現經驗和方法的遷移作鋪墊]

2、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1)啟發猜想:我們要解決圓柱的體積的問題,可以怎麼辦?(引導學生說出圓柱可能轉化成我們學過的長方體。並通過討論得出:反圓柱的底面積分成許多相等的扇形,然後反圓柱切開,再拼起來,就轉化近似的長方體了。)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操作體驗。

把圓柱的底面積分成許多相等的扇形,然後把圓柱切開,再把它拼起來,就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了。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分的份數越多,形體中的 越接近 ,也就越接近長方體。同時演示一組動畫(將圓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

[設計意圖: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大膽猜測、動手體驗。這樣學生在自主探索、體驗、領悟的過程中成為了發現者和創造者。]

(3)學生小組彙報交流

近似的長方體的體積等於圓柱的體積, 近似的長方體的底面積等於圓柱的底面積,近似的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根據長方體的體積等於底面積乘高,得出圓柱的體積也等於底面積乘高。

教師根據學生彙報,用教具進行演示。

(4)概括板書:根據圓柱與近似長方體的關係,推導公式

長方體的體積 = 底面積 高

圓柱的體積 = 底面積 高

用字母表示計算公式V= sh

[設計意圖:首先通過學生的聯想建立圓柱體和長方體的聯絡,初步建立轉化的雛形,然後再通過實踐操作,動畫演示,驗證了學生的發現,從學生的認識和發現中,圍繞著圓柱體和長方體之間的聯絡,抽象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這個過程,學生從形象具體的知識形成過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認識得以昇華(較抽象的認識 公式)]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1、火眼金睛判對錯。

(1)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體積都等於底面積乘高。( )

(2)圓柱的高越大,圓柱的體積就越大。( )

(3)如果兩個圓柱的體積相等,則它們一定等底等高。( )

[設計意圖:加深對剛學知識的分析和理解。]

2、計算下面各圓柱的體積。

(1)底面積是30平方釐米,高4釐米。

(2)底面周長是12。56米,高是2米。

(3)底面半徑是2釐米,高10釐米。

[設計意圖:讓學生靈活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3、實踐練習。

提供在創設情景中圓柱形接水容器的內底面直徑和高。

這個圓柱形容器,內底面直徑是10釐米,高12釐米,水面高度10釐米。

[設計意圖:讓學生領悟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

4、課堂作業。

為了美化環境,陽光小區在樓前的空地上建了四個同樣大小的圓柱形花壇。花壇的底面內直徑為4米,高為0、6米,如果裡面填土的高度是0、4米,這四個花壇共需要填土多少立方米?

[設計意圖: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四、反思回顧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嗎?

[設計意圖: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談學習收穫,可使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學生的收穫不僅只有知識,還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板書設計:

圓柱的體積

根據圓柱與近似長方體的關係,推導公式

長方體的體積 = 底面積 高

圓柱的體積 = 底面積 高

用字母表示計算公式V= sh

教學反思:

本節的教學從生活的實際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提高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問題的能力,從學數學的角度,注意了數學知識的特點。運用已有的知識(長方體體積的計算)經驗(圓面積公式的推導)解決新的問題,在新舊知識的聯絡上,巧妙的利用想象、課件演示將圓和圓柱有機的聯絡到一起,使學生想象合理、聯絡有方。在探究新知中,通過想象和操作,讓學生充分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為較抽象的理論概括提供了必要而有效的感性材料,加強了實踐與知識的聯絡,並創造性的補充了一些與學生身邊實際生活相聯絡的練習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 在具體情境中,通過畫一畫的活動,初步認識正比例影象。

2.會在方格紙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對應的點,並能在圖中根據一個變數的值估計它所對應的

變數的值。

3.利用正比例關係,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

1.在具體情境中,通過畫一畫的活動,初步認識正比例圖象。

2.會在方格紙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對應的點,並能在圖中根據一個變數的值估計它所對應的變數的值。

教學難點

1.會在方格紙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對應的點,並能在圖中根據一個變數的值估計它所對應的變數的值。

2.利用正比例關係,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過程

一、複習

活動一:判斷下面的量是否成正比例關係?

1.每行人數一定,總人數和行數。

2.長方形的長一定,寬和麵積。

3.長方體的底面積一定,體積和高。

4.分子一定,分母和分數值。

5.長方形的周長一定,長和寬。

6.一個自然數和它的倒數。

7.正方形的邊長與周長。

8.正方形的邊長與面積。

9.圓的半徑與周長。

10.圓的面積與半徑。

11.什麼樣的'兩個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二、新授

活動二:探索一個數與它的5倍之間的關係。

1.求出一個數的5倍,填寫書上表格。自己獨立完成。

2.判斷一個數的5倍和這個數有怎樣的關係?說說你判斷的理由。

(一個數和它的5倍之間具有正比例關係。)

3.根據上表,說出下圖中各點的含義。(圖見書上P22)。請觀察橫軸表示什麼?縱軸表示什麼?然後說說各點表示的含義。

4. 連線各點,你發現了什麼?

(所描的點都在同一條直線上。)

5.利用書上的圖,把下表填完整。

6.估計並找一找這組資料在統計圖上的位置。

自己獨立完成。

7.在統計圖上估計一下,看看自己估計的是否準確。

三、練習

活動三:試一試。

1. 在下圖中描點(圖見課本P22),表示第20頁兩個表格中的數量關係。

2. 思考:連線各點,你發現了什麼?

活動四:練一練。

1. 圓的半徑和麵積成正比例關係嗎?為什麼?

教師講解:因為圓的面積和半徑的比值不是一個常數。

2. 乘船的人數與所付船費為:(資料見書上)

(1)將書上的圖補充完整。

(2)說說哪個量沒有變?(每人所需的乘船費用沒有變化。)

(3)乘船人數與船費有什麼關係?(乘船費用與人數成正比例。)

(4)連線各點,你發現了什麼?(所有的點都在一條直線上。)

3. 回答下列問題:

(1)圓的周長與直徑成正比例嗎?為什麼?

(圓的周長與直徑成正比例關係。)

(2)根據右圖,先估計圓的周長,再實際計算。

① 直徑為5釐米的圓的周長估計值為( ),實際計算值為( )。

② 直徑為15釐米的圓的周長估計值為(),實際計算值為( )。

4.把下表填寫完整。試著在上頁第(1)題的圖中描點表示上表中的數量關係,並連線各點,你發現了什麼?(表格見書上)

(所有的點都在同一條直線上。)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再次鞏固練習了正比例的相關知識。大家有什麼收穫?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3

單元目標:

1、使同學認識圓柱和圓錐,掌握它們的特徵;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認識圓錐的底面和高。

使同學理解求圓柱的側面積和外表積的計算方法,並會正確計算。

使同學理解求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會運用公式計算體積、容積,解決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單元重點:

掌握圓柱的外表積的計算方法和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單元難點:

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的推導 1、圓柱

(1)圓柱的認識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0—12頁圓柱的認識,練習二的第1—4題.

教學目標:

1、藉助日常生活中的圓柱體,認識圓柱的特徵和圓柱各區域性的名稱,能看懂圓柱的平面圖;認識圓柱側面的展開圖。

2、培養同學細緻的觀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間想像能力。

3、激發同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圓柱的特徵。

教學難點:看懂圓柱的平面圖。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已知圓的半徑或直徑,怎樣計算圓的周長?(指名同學回答,使同學熟悉圓的周長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圓的`周長(教師依次出示題目,然後指名同學回答,其他同學評判答案是否正確)

(1)半徑是1米 (2)直徑是3釐米

(3)半徑是2分米 (4)直徑是5分米

二、認識圓柱特徵

1.整體感知圓柱

(1)談談圓柱.你喜歡圓柱嗎?請同學說說喜歡圓柱的理由。(美觀、實用、平安、可滾動……)

(2)找找圓柱,請同學找出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

2.圓柱的外表

(1)摸摸圓柱。請同學摸摸自身手中圓柱的外表,說說發現了什麼?

(2)指導看書:摸到的上下兩個面叫什麼?它們的形狀大小如何?摸到的圓柱周圍的曲面叫什麼?(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圓柱的曲面叫側面。)

3.圓柱的高

(1)課件顯示:一根豎放的大針管中的藥水由高到低的變化過程,引導同學考慮:藥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麼有關?

(2)引導小結: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關.

(3)結合課本回答什麼叫圓柱的高。(板書: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4)討論交流:圓柱的高的特點。

①課件顯示:裝滿牙籤的塑料盒,問:這些牙籤是圓柱的高嗎?假如牙籤細一些,再細一些,能裝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面對圓柱的高,你想說些什麼?

歸納小結並板書:圓柱的高有無數條,高的長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對這數不清的高,丈量哪一條最為簡便?

老師引導同學操作分析,得出丈量圓柱邊上的這條高最為簡便,同時課件上的圓柱體閃爍邊上的一條高.

4.圓柱的側面展開(例2)

(1)動手操作:請同學分小組拿出橡皮、蠟筆、水彩筆、固體膠水等有商標紙的圓柱形實物,分別把商標紙剪開,再開啟,觀察商標紙的形狀.

反饋後討論:展開後得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樣剪的?展開後得到平行四邊形的是怎樣剪的?

┌長方形

板書:沿高剪┤ 斜著剪:平行四邊形

└正方形

強調:我們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長方形與圓柱的關係.

(2)尋求發現.展開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係.

①師生一起把展開的長方形還原成圓柱的側面,再展開,在重複操作中觀察。

②同學再觀察電腦演示上述過程.(用彩色線條突出圓柱底面周長和高轉化生長方形長和寬的過程。)

③同學交流後說出自身的發現: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3)延伸發現.展開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和正方形的邊長與圓柱的關係。

①討論:平行四邊形能否通過什麼方法轉化生長方形?

課件顯示:平行四邊形通過割補轉變生長方形,再還原成圓柱側面的動畫過程。

②想一想:當圓柱底面周長與高相等時,側面展開圖是什麼形?

③引導小結:不論側面怎樣剪,得到各種圖形,都能通過割補的方法轉化生長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

三、鞏固練習

1.做第11頁“做一做”的第2題。

2.做第15頁練習二的第3題。

教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同學和時輔導。

3.做第15頁練習二的第4題。

四、安排作業

完成一課三練P15的1、2題。

板書:

┌長方形

沿高剪┤ 斜著剪:平行四邊形

└正方形

圓柱的底面周長 → 長方形的長

圓柱的高 → 長方形的寬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成數和折扣的含義,以及成數與分數、百分數之間的關係;會解答有關成數的應用題。

2.提高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重點難點:

理解成數和折扣的含義;理解成數與分數、百分數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1.把下列各數化成百分數。

2.李莊去年種小麥50公頃,今年種小麥60公頃。今年比去年多種小麥百分之幾?

3.小華家承包了一塊菜田,前年收白菜41.6噸,去年比前年多收了25%。去年收白菜多少噸?

師述:農業收成,有時用成數來表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成數的應用題。

板書:百分數應用題

二、學習新課

1.電腦出示例題:商場裡每臺電視機的進價是1800元,售價加兩成,每臺電視機的`售價定為多少元?

2、成數的含義。

師述:什麼是成數呢?在五年級我們學過“幾成”就是十分之幾,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它相當於10%。

(1)口答

“三成”是十分之xx,改寫成百分數是xx。

“三成五”是十分之xx,改寫成百分數是xx。

(2)七成二成五五成相當於百分之多少?

3、售價加兩成是什麼意思?求售價應先算出什麼?

還可以怎樣算?學生交流解題思路。

4.出示例2。

例2曹莊鄉去年產棉花37.4萬千克。今年遭受蟲災,減產一成五,今年大約產棉花多少萬千克?

(1)學生讀題,理解題中的數學資訊。

(2)減產一成五是什麼意思?

(3)學生獨立解答,指名學生說解題思路。

師述:在列式計算時,我們可以直接把“成數”化成百分數,用百分數進行列式計算。

板書設計:

37.4×(1-15%)=37.4×0.85 =31.79(噸)

答:今年產棉花31.79萬千克。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5

 第一單元:認識負數

教學內容:

1、認識負數:教材第1—6頁例1—例4以及練習一

2、實踐活動:面積是多少第10—11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知道負數和正數的讀、寫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正數都大於0,負數都小於0。

2、讓學生初步學會用負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中的簡單聯絡。

3、通過學生的實踐操作,讓學生初步體會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為後面學習多邊形面積的計算做些準備。

教學重點:正數、負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課時安排:3課時

(1)認識負數的意義

教學內容:p.1、2,完成第3頁的練一練和練習一的第1~5題

教學目標:

1、在現實情境中瞭解負數產生的背景,理解正負數及零的意義,掌握正負數表達方法。

2、能用正負數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如溫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3、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在現實情境中理解正負數及零的意義。

教學難點:用正負數描述生活中的現象。

教學準備:溫度計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通過複習,你知道這節課要學什麼麼?(板書:負數)

說我們以前認識過哪些數?(自然數、小數、分數)

分別舉例。指出:最常見的是自然數,小數有個特殊的標記“小數點”,分數有個特殊標記是“分數線”,你知道負數有什麼特殊標記麼?(負號,類似於減法)

二、學習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溫度麼?你能在溫度計上找到這個溫度麼?

介紹溫度計:(1)℃、℉,我們中國人用攝氏度為單位,即℃;℉是華士度,是歐美國家用的。(2)以0為界,0上面的溫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溫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別表示多少度?

在溫度計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麼時候是0℃嗎?(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倉一年中的最低溫度麼?(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溫度計上找到它嗎?

分別寫出這三個溫度:0℃,為了強調這個溫度在零上,35℃還可以寫成+35℃,而這個零下5度,應該寫成—5℃。

讀一讀:正35,負5

分別說說在這3個不同的溫度你的感受。

2、完成試一試:

寫出下面溫度計上顯示的氣溫各是多少攝氏度,並讀一讀。

對零下幾度,可能學生會不能正確地看,注意指導。

3、完成第3頁第2題的看圖寫一寫,再讀一讀。

簡單介紹有關赤道、北極、南極的知識。

4、完成第6頁第4題:

先指名說說這三條魚分別所處的地方,再選擇合適的溫度。也可選擇幾個讓學生說說選擇的理由。

5、讀第7頁第5題。,讓學生說說體會。

6、完成第6題,分別在溫度計上表示4個季節的溫度。加強指導與檢查。

三、學習例2:

1、出示例2圖片,介紹“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識。

讓學生指一指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是從哪裡到哪裡。補充:最新的測量,這個資料有所變化,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魯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這兩個地方,一個是高於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來表示,另一個是低於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來說說這樣記錄有什麼好處?

2、完成第6頁第1題:用正數或負數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讀一讀第2題的海拔高度,它們是高於海平面還是低於海平面。

三、認識正負數的意義:

1、像溫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於和低於海平面可以用正數和負數來表示。黑板上這些數,哪些是正數?哪些是負數?

你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怎樣的數是正數?怎樣的數是負數?

0呢?為什麼?

2、完成第3頁第1題,先讀一讀,再把這些數填入相應的圈內。

3、完成第6頁第3題:分別寫出5個正數和5個負數。

四、全課小結:(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