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聽課記錄範文(精選5篇)

來源:文萃谷 1.01W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記錄吧。你知道記錄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聽課記錄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數學聽課記錄範文(精選5篇)

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篇1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談話:看老師手中拿的是什麼?(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個角嗎?

二、組織活動,探究新知

1. 認識角

投影顯示:投影課本里的圖片

談話:找一找,圖片上哪些像角?(學生回答)

追問:角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能從我們身邊的一些物體的面上找到角嗎?找到後指出它們的頂點和邊。

2. 折一個角

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角,能用自己靈巧的小手摺一個角嗎?看誰折得快折得好。(用準備好的白紙折角)

3. 角的大小比較

(1)提問:能使你折的角變得再大一些嗎?你是怎麼辦的?能把它變得小一些嗎?又是怎麼做到的?

(2)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轉動時,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學們能比較出哪個角大些嗎?用什麼方法比較?

(3)談話:觀察老師手上的這兩個三角形(兩個紙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個三角形大些呢?還是一樣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嗎?

三、固應用,拓展延伸

1.課本練習第1題。談話:機靈的小猴找來了一些圖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戰嗎?投影展示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頂點和邊嗎?指名回答。

2. 課本練習第2題。談話:好學的小貓覺得小朋友學得不錯,於是來請教我們了。投影展示,圖中各有幾個角,說給同桌聽。

3.課本練習第3、第5題。談話:聰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領這麼棒,終於忍不住也要來考考我們,投影展示題目。同桌討論後在班內交流。

4. 課本練習第4題。談話:山羊老師對大家很滿意,決定帶小朋友玩一玩。

動手拉、合剪刀。說說你看到的角有什麼變化

四、總結全課,佈置作業

談話: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回家給爸爸媽媽展示一下你今天學到的本領,找找你們家哪些物體上有角。

充分利用學具,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慾望,使學生獲得對角的感性認識。

通過“看”、“找”,體會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對角的概念。

讓學生用喜歡的方法折一個角,在實踐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現自我的時間和空間。

充分利用創造條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製作等活動,獲得感性知識,形成對角的正確表象,掌握角的本質特徵,從而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成為學習的主人。

藉助現代化教學手段,使練習更加生動有趣,激發學生的興趣。

總評:

1. 引導學生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教學問題,啟用生活經驗。

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知識,理解數學知識,並將數學知識應用於實踐活動。通過“在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身上找角”,使學生覺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絡,增進了學生對數學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2. 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促進數學思考。

注重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在操作中理解知識,發展思維。一改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面,大膽放手,變過去的單純看教師演示為學生自己動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本節課設計“找”、“說”、“做”的環節,幫助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認識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學習興趣較為濃厚,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表達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篇2

4月28日,我有幸聆聽了幾堂精彩的課堂教學,受益匪淺,收穫頗多。

上午,我們聽了區六小路曉靜老師的分段統計,授田英才學園的由寶英老師的小數的初步認識,一小的孫淑美老師的小數的初步認識,宗麗榮的數學廣角,下午我們又聽了董秋華老師的求平均數,孫明霞的釐米的認識。這幾節課讓我充分領略了課堂教學無窮的藝術魅力。老師們的課以豐富的人生積澱,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精湛的教學藝術向我們展示了課堂教學的崇高境界,使我在聽課活動中可以說是如沐春風。

這幾節課表現了以下優點:

一、文化底蘊。我非常驚歎於這些年輕的老師課堂上能有如此嚴謹的思維,精練的談吐,如果沒有知識的積澱與認真的鑽研則難以做到很好的把握課本,又很好的把握學生的。

二、親和力。坐在她們的課堂上,卻發現她們的親和力不僅是在臉上,更是在師生的心裡,聽這樣的課想走神都很難。

三、三個轉向。教師們做到了“三個轉向”。即從以教師講授為主,轉向以學生資助學習為主;從以個體學習為主,轉向以互助學習為主;從關注教師教,轉向學生學和師生互動。

四、知識生成。課堂教學中做到體現自主、引導合作、推動探究、關注過程,尊重學生個性特徵,重視學生的探究體驗和感悟發現,培養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提出、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理論聯絡實際。教師們注重了數學來源於生活,用之於生活,讓學生體驗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及其中的重要性

總之,這幾節課無一例外地體現著新課改的要求趨勢,課堂生動、預設生成與動態生成相結合,目標達成度高。無一不滲透著新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

而對比自己課堂,還需要不斷的更新。所以聽了參賽教師的課後我有一種緊迫感,一種危機感,那麼我就必須要樹立一種觀念:就是去學習,去長期的不斷學習。要想當一名好老師,就必須不斷的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知識,努力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

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篇3

今天十分有幸請到姚柯煒老師給我們評課,對我們的數學課堂給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讓我受益匪淺。

姚老師首先談到了數學教育,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就是首先是感知新知識、新概念,其次是發現新知,第三是要探索、驗證、證明新知識,以及最後的應用新知解決問題。反思自己的課堂,經常性的忽視探索和發現環節,不是壓縮時間就是省略過去,直接進入主題進行新知的證明和應用。這樣就導致一個結果就是學生記得快,忘得更快。用姚老師的一句話總結就是:“數學教學不能像吃快餐一樣,那隻會讓學生‘吃’的快,‘餓’得更快。”

還有針對兩位教師的課,姚老師還提到了教學的評價問題。我們現在一直在強調教——學——評的一致性,胡雷老師和劉安樂老師的這兩節課都有設計對學生的評價方法。姚老師提到我們能不能把評價的方式方法再改進一點,更加的多樣化。例如可以讓學生講、展示、小組交流,組內解決疑難、板書練習等,做題只是其中的一種評價方法。

最後姚老師提到了教師角色的轉變問題。教師要從“演員”向“導演”進行轉變,要變成組織者、鼓動著、傾聽者。那麼問題來了:“誰是演員?”或許我們會說:“學生唄!”那麼學生能否當好“演員”這個角色呢?這就必須要教師下大力氣進行培訓和指導。也就是說教師角色的轉變離不開小組建設,需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培訓。

從姚老師的評課當中我學到了很多,有先進的教育理念、紮實的教育技能,廣闊的教育思想、精湛的教育方法和對教育的滿腔熱情。但再好的方法都是需要落實來實現,沒有落實,方法就只能是空中樓閣。認真反思自己的課堂,確實需要對學生進行落實了,很多問題的堆積就是落實沒跟上導致的。離期末還有一個月的時間,我會緊抓學生落實這一環節,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讓學生能紮實的掌握基礎知識,力求取得一個優異的成績。

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篇4

本屆自治區數學學科教學能手評選在松山一小舉行,我有幸參加了一上午的聽課學習。共聽了四節課,四位老師分別來自通遼、牙克石、滿洲里,她們都講的是同一節課《乘法的初步認識》。本課是二年級的課,課型與設計理念及目標要求與我所任教的一年級的數學課有很多相似之處。四位老師都朝氣蓬勃,她們的教學都充滿了激情,分別以自己的特色詮釋著數學課堂教學中生命的對話,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回想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從她們的教學中我學到了很多,也著實讓我感覺到了自己的渺小。這次聽課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疑問:我還有一個疑問,國小一二年級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課間休息活動到底要不要設計。我想懇請老教師和學校的領導給我指點。

感受:

一、讓學生在老師精心獨到的課堂設計下學習數學

細細品味這四節數學課,從每位老師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能感受到教師的準備是相當充分的:不僅“備”教材,還“備”學生。她們的教學看似水到渠成,卻包含著精心的準備,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都有自己的特點,但都是那樣令人耳目一新,過目難忘。每位老師的課,都設計精巧,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在練習設計方面針對性也很強,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分層合理得當。課堂效率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數學

在這次聽課中我明顯地感受到上課的老師都很善於啟發學生、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發現,去解決問題,學生解決了一個問題,教師隨即又引導著提出了新的問題,一節課就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在矛盾衝突中探索、發現新知。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建構新知,發展思維,完成了教學目標。我深深的感受到教師的有效引導是一節課成功的保障。

三、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數學

通過這四節數學課,讓我深刻的認識到,一節好的數學課不僅要完成教學目標,讓學生學會課本知識,還要自始至終的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給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和經歷數學。在體驗中豐富經驗、獲得方法、形成態度、享受快樂、得到發展,感受到“數學好玩”。

總之,這次聽課,讓我受益匪淺,更加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從他們幾位教師的精彩講演上,我更加看到了自己課堂教學的不足之處,也更加了解了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怎樣做到紮實有效。我將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努力學習,再學習。以此來彌補自身的不足,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更加珍惜每次的學習機會,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爭取上好每一節課!

國小數學聽課記錄 篇5

國小五年級第四單元教材的設計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學習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學生掌握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然後利用: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被減數=減數+差等關係來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數。而新教材則是借用天平遊戲使學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這個規律,這樣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義,進而學會解方程,還能使之與中學的移項解方程建立起聯絡。

在教學前,盧老師為了轉變自己的教學思想,更新教學觀念,深入瞭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個等式,是一個數學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個具體的東西,利用天平這樣的事物原形來揭示等式的性質,把抽象的解方程的過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現出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過程是一個等式的恆等變形。並能站在“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和“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這一角度上,為學生創設學習此課的情境,通過直觀演示,充分給學生提供小組交流的機會。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重點突出了“等式”與“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這個規律,不斷對孩子們進行潛移默化地滲透,促使絕大部分的學生都能靈活地運用此規律來解方程。從而,使盧老師很順利地就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發現學生很樂意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但同時讓聽課老師們感到了一些困惑:

1、從教材的編排上,整體難度下降,有意避開了,形如:45—X=2356÷X =8等型別的題目。把用等式解決的方法單一化了。在實際教學中,如果用等式性質來解就比較麻煩。很顯然這種方法存在著目前的侷限性。對於好的學生來說,可以讓他們嘗試接受——解答X在後面這類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號兩邊同時加上X,再左右換位置,再兩邊減一個數,真有點麻煩了。而有的學生還很難掌握這樣方法。但是用減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解答就比較簡單。

2、 內容看似少實際教得多。難度下降後,看起來教師要教的內容變得少了,可實際上反而是多了。教師要給他們補充形如X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還有 X÷1.1=3這樣的方程的解法。

總之,要使孩子們愛學、樂學,教師就必須更新教學觀念,充分理解教材,並要懂得為教學去創設合理情境,從新的理念、新的角度以及學生的角度去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學模式。靈活處理教材中的問題,鼓勵學生演算法的多樣化,真正體現課改精神——“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