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範例15篇】

來源:文萃谷 2.97W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1

原文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範例15篇】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作者

馬致遠(約1251年-1321以後)號東籬,一說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秋思之祖”。

寫作背景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致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都鬱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天淨沙·秋思》

內容

枯藤纏繞著的老樹上棲息著黃昏將要回巢的烏鴉,潺潺流水的小橋旁邊住著幾戶人家,迎著西風,騎著瘦馬,一人在古道上獨行。太陽快要落山了,思鄉的遊子還在漂泊。

主旨

表現了漂泊在外的遊子的孤寂愁情與思鄉之情。勾勒了一幅淒涼蕭條的秋景圖象,以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小橋流水人家的靜謐鄉間圖景,以此烘托出漂泊天涯的遊子對家鄉的思念以及遊子倦於漂泊的愁苦之情。

手法

1.運用了離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

2.運用白描的手法,用樸素簡練刻畫寫出了具有色彩的事物,融情於物,渲染出了一幅淒涼破敗的深秋晚景圖,烘托出遊子悽苦愁楚的心情。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2

  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淒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淒寒的夜色裡,只有斷腸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註解】

天淨沙:曲牌名。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鴉:黃昏時的烏鴉。昏:傍晚。

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古老荒涼的道路。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處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天涯:遠離家鄉的地方。

【賞析】

一、主題:通過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賞析:它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特定的氛圍中,使主觀感情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前三行全是寫景,十八字白描勾勒出這樣一幅生動的深秋晚景圖。“枯藤老樹昏鴉。”這“枯”“老”“昏”三個詞,描繪出當時詩人所處的悲涼氛圍。“小橋流水人家”,描繪了一幅安寧、和諧的景象,與淪落異鄉的遊子相映,使圖景帶上悲涼的'氣氛。使“斷腸人”更添悲愁。“古道西風瘦馬”正是詩人當時自己的真實寫照,他長期奔波與勞累已不言而喻了。這與歸巢的昏鴉與團聚的人家真可謂構成了鮮明的對照。作者寄情於物表達天涯淪落人的悽苦之情。

三、作者馬致遠(生卒年不詳),號東籬,元代大都(今北京市)人。他的散曲被推崇為“元代第一大家”。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3

這支散曲以精煉的語言、巧妙的構思,把老朽的樹、枯乾的藤、暮色中的'烏鴉、簡陋的小橋、清冷的溪水、稀疏的人家、荒涼的道路、寒冷的西風、將落的太陽這些自然景物組織起來,渲(xuàn)染了深秋傍晚的荒涼氣氛,反映了古代遠離家鄉的人在秋天思鄉的感情。雖然情調低沉一些,但意境確是很美的。全篇讀來,音節和諧婉轉,詩中有畫,是元人散曲中的一片名作。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4

《天淨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賞析】

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從標題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動機。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裡的枯藤,老樹給人以淒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閒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悽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悽苦的秋風,信步漫遊,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採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與此曲感情比較相似的還有杜甫一首詩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馬致遠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蘊深遠,結構精巧,平仄起伏,頓挫有致,音韻鏗鏘,直貫靈心。其四射的藝術魅力,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騷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絕句妙景(《人間詞話》),又兼具宋詞清雋疏朗之自然,歷來被推崇為描寫自然的佳作,堪稱秋思之祖(《中原音韻》)。它勾畫了一幅浪跡天涯的遊子在深秋黃昏時刻孤寂無依的悲涼處境和思念故鄉的愁苦心情。你看: 夕陽下, 烏鴉歸巢, 小橋邊,農人回家; 而荒涼古道上, 瑟瑟秋風中, 我們的主人公卻是疲人瘦馬,踽踽獨行,夜宿何處, 明日何往?都還不得而知。這又怎不叫他愁腸寸斷、倍思故鄉! 全曲不著一秋, 卻寫盡深秋荒涼蕭瑟的肅殺景象; 不用一思, 卻將遊子濃重的鄉愁與憂思寫得淋漓盡致。正所謂:不著一字, 盡得風流。 枯藤老樹昏鴉, 小令伊始,由近處著筆,在一株枯藤纏繞的老樹枝頭,幾隻烏鴉守在巢邊哇哇怪叫,就將一幅蕭瑟肅殺的深秋景緻展現在讀者眼前,緊緊扣住了讀者的心絃。 藤、樹、鴉,本是郊野司空見慣的景物,並無特別之處,可一旦與枯、老、昏結合匹配,一股蕭瑟肅殺之氣立即從字裡行間油然升起,籠罩在讀者心頭,再加上平仄的轉換與音韻的配合,平平仄仄平平,兩字一頓,語調由低轉高,再由高轉低,枯、老、昏依次遞進,緊壓過來,讓人頓感氣息閉塞,真有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小橋流水人家,詩人筆鋒一轉,讀者的視線也跟著帶向遠方,一組充滿和平安詳生活氣息的圖畫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高度緊張的情緒也因此一緩,長長地吐出一口氣來。這既是對遠處風景的詩意描繪,也表現了漂泊的詩人對悠閒恬靜的田園生活的嚮往與渴望。在平仄的運用上,採用了仄平平仄平平的組合方式,語調也因平仄的轉換而顯得歡快與和緩起來。小橋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為描寫詩意的田園生活的千古絕句。 古道西風瘦馬。詩人筆鋒一收,又將我們從美好的憧憬與嚮往中拉回到無奈的現實裡來:古道蕭索、西風凋零、瘦馬宛然,無論情願不情願,喜歡不喜歡,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跡天涯的孤行苦旅還得繼續。仄仄平平仄仄,音聲一變,氣息也由舒緩再次轉為短促,顯示出詩人的激憤的情緒,我們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跟著緊張起來。 夕陽西下,平平平仄我們的心再次被詩人揪起來:落日西逝,暮靄籠罩,顛沛勞頓的詩人今夜會宿在何處?明日還將去往何方? 斷腸人在天涯。 詩人此時愁苦之情溢於言表,是一種濃濃的離愁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所以仄平平仄平平詩人發出一聲仰天浩嘆,就此作結。 傷心的旅人,在遙遠的異鄉漂泊流浪。是傷心?是孤寂?是悲哀?是無助?還是無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這既是詩人對人生際遇的感懷與嗟嘆,也是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有力質問和無情揭露。整首小令初看起來,純用白描手法,仔細揣摩,卻又滿是比喻象徵。用詞之精煉準確,結構之精緻巧妙,寓意之深刻廣泛,實為罕見。可謂前無古人,後啟來者。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5

  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註釋】

天淨沙:曲牌名,又名《塞上秋》。

枯藤:乾枯的藤條。 昏鴉:黃昏的烏鴉。

斷腸人:極度悲哀的人,此指遠離家鄉漂泊在外的遊子。

天涯:天邊,指遠離家鄉。

【古詩今譯】

黃昏時分,蒼茫的天底下,幾隻烏鴉正在圍著纏繞著枯藤的老樹尋覓著棲身之所,依傍著小橋和流水居住的人家,此時也升騰起裊裊炊煙,漂泊天涯的遊子,牽著一匹瘦馬在荒涼的秋風古道上漫無目的地艱難移步前行。夕陽的餘暉已經昏暗西下,只有遠離家鄉的遊子還漂泊遊蕩在天涯。

【賞析】

馬致遠,元代傑出的戲劇家、散曲家,他的《天淨沙·秋思》歷來被人們推為小令中出類拔萃的傑作,被譽為“秋思之祖”,幾百年來,它以其“深得唐人絕句妙境”(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藝術魅力而膾炙人口,久誦不衰。馬致遠少年時曾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在初期執行著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作者一生幾乎都過著一種漂泊無定的羈旅生活,他終生鬱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

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子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

1 2 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裡的枯藤,老樹給人以淒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又使人感到幽雅閒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

3 4句“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悽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全篇一共僅28個字,就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

5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悽苦的秋風,信步漫遊,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採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和顯示主題的,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6

原文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作品註解

1、枯藤:枯萎的枝蔓。

2、昏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昏:黃昏。

3、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驛道(路)或年代久遠的驛道。

4、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

5、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6、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極度悲傷、流落他鄉的旅人,因為思鄉而愁腸寸斷。

7、天涯:天邊,這裡指異鄉。

作品譯文

纏繞枯藤的老樹上,黃昏時棲息著幾隻烏鴉,小橋下溪水涓涓,小溪邊上有幾戶人家,荒涼的古道上,西風颯颯,遊子騎著匹瘦骨嶙峋的老馬。夕陽已經向西邊落下了,遊子還飄泊在異鄉,不知哪裡是他的歸宿呀。

寫作背景

一位遠離故鄉的遊子,流落天涯,在蕭瑟的秋日黃昏獨自漂泊。此曲正是以這樣的畫半輩子切入,表現了“秋思”。而此情此景應該就是作者當時的真實境況。

《天淨沙·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小令。此曲以多種景物並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遊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淒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小令句法別緻,前三句全由名詞性片語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義豐。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為凝鍊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

作品賞析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淒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並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悽苦的心境。這首成功的曲作,從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徵。

一、以景託情,寓情於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淒涼悲苦的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的創造。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中的一個重要範疇,它的本質特徵在於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與景能否妙合,成為能否構成意境的關鍵。清王夫之《萱齋詩話》曰:“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雲:“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馬致遠這首小令,前四句皆寫景色,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郁的秋色之中蘊含著無限淒涼悲苦的情調。而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情感的觸發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成了一種動人的藝術境界。

二、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

意象是指出現在詩歌之中的用以傳達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複密集的特色。中國古代不少詩人常常在詩中緊密地排列眾多的意象來表情達意。馬致遠此曲明顯地體現出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著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境,又是他內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如果沒有這些意象,這首曲也就不復存在了。

與意象的繁複性並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單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較均衡,並無刻意突出的個體,其情感指向趨於一致,即眾多的意象往往共同傳達著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調。此曲亦如此。作者為了表達自己惆悵感傷的情懷,選用眾多的物象入詩。而這些物象能夠傳達作者的內心情感,情與景的結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現一致性、單一性。眾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線索串聯起來,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

意象的繁複性與單一性的結合,是造成中國古典詩歌意蘊深厚、境界和諧、詩味濃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詩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亂,層次分明的特點,這種有序性的產生得力於作者以時間、空間的正常順序來安排意象的習慣。

今天有人稱馬致遠的這首《天淨沙·秋思》為“並列式意象組合”,其實並列之中依然體現出一定的順序來。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地分為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第一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第二組是由近由遠的排列;古驛道、道上西風瘦馬,第三組是從遠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間略有變化。由於中間插入“西風”寫觸感,變換了描寫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但這種跳躍仍是區域性的,不超出秋景的範圍。最後一個意象“夕陽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將前九個意象全部統攝起來,造成一時多空的場面。由於它本身也是放遠目光的產物,因此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的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現之一。

三、善於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遊子深秋遠行圖。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小令中出現的意象並不新穎。其中“古道”一詞,最早出現在署名為李白《憶秦娥·簫聲咽》詞中“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宋張炎《壺中天·揚舲萬里》詞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陽古道,風定波猶直”。

董解元《西廂記》中有一曲【仙呂·賞花時】:“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經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瞥見個孤林端入畫,蘺落蕭疏帶淺沙。一個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個意象出現在馬曲之中。

又有元代無名氏小令《醉中天》(見《樂府新聲》):“老樹懸藤掛,落日映殘霞。隱隱平林噪曉鴉。一帶山如畫,懶設設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也有六個意象與馬曲相同。

十分明顯,《醉中天》是從《賞花時》中脫化而來,模擬痕跡猶在,二曲中出現的意象雖與馬曲多有相同之處,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淨沙·秋思》純樸、自然、精練。

馬致遠在創作《天淨沙·秋思》時受到董曲的影響和啟發,這是無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審美目光進行了重新創作。在景物的選擇上,他為了突出與強化悽慘涼悲苦的情感,選取了最能體現秋季淒涼蕭條景色,最能表現羈旅行人孤苦惆悵情懷的十個意象入曲,將自己的情感濃縮於這十個意象之中,最後才以點晴之筆揭示全曲主題。他刪了一些雖然很美,但與表達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殘霞,一帶山如畫,使全曲的意象在表達情感上具有統一性。

在詞句的錘鍊上,馬致遠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個字中,全是名詞和形容詞,無一動詞,各種景物的關係以及它們各自的動態與形狀,全靠讀者根據意象之間的組織排列順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把握。這種奇妙的用字法,實在為古之所罕見,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與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馬曲大。馬曲用字之簡練已達到不能再減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豐富的情感,這正是《天淨沙·秋思》這首小令藝術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採用悲秋這一審美情感體驗方式,來抒發羈旅遊子的悲苦情懷,使個人的情感獲得普遍的'社會意義。悲秋,是人們面對秋景所產生的一種悲哀憂愁的情緒體驗,由於秋景(特別是晚秋)多是冷落、蕭瑟、悽暗,多與黃昏、殘陽、落葉、枯枝相伴,成為萬物衰亡的象徵,故秋景一方面確能給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發人心之中固有的種種悲哀之情。宋玉首開中國以悲秋為主要審美體驗形式的感傷主義文學先河,他通過描寫秋日“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蕭瑟景象,抒發自己對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將自己面對秋色所產生的悽苦悲涼的意緒形容成猶如遠行一般,“僚傈兮(淒涼),若在遠行”,“廓落兮(孤獨空寂),羈旅而無友生”。這就說明悲秋與悲遠行在情緒體驗上有著相同之處。宋玉之後悲秋逐漸成為中國文人最為普遍的審美體驗形式之一,而且將悲秋與身世之嘆緊密地聯絡在一起。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馬致遠這首小令也是如此。雖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穎,所表達的情感也不算新鮮,但是由於它使用精練的藝術表達方式,表達出中國文人一種傳統的情感體驗,因此它獲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後世文人的共鳴。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淨沙·秋思》屬於中國古典詩歌之中最為成熟的作品之一。儘管它屬於曲體,但實際上,在諸多方面體現著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徵。

歷史評價

前人論曲,無不推崇這首小令。周德清《中原音韻·小令定格》說此曲為“秋思之祖”。藝術眼光很高的王國維將它列為元人小令的“最佳者”,並評論說:“《天淨沙》小令,純是天籟,彷彿唐人絕句(《宋元戲曲考·元劇之文章》),”“深得唐人絕句妙境”(《人間詞話》)。

作者簡介

馬致遠(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約1250-約1321至1324間),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名不詳,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元代著名雜劇家、散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約在公元1250年,卒年約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後,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

馬致遠是元代著名雜劇作家,大都(現今北京)人。因《天淨沙·秋思》而被稱為秋思之祖(已選入7年級上人教版語文15課古代詩歌四首之一)(8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書詩詞曲三首之一)(8年級下上教版語文書第十六課)。所作雜劇今知有15種,《漢宮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輯本《東籬樂府》。青年時期仕途坎坷,中年中進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後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馬致遠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死後葬於祖塋。

馬致遠早年即參加了雜劇創作,是“元貞書會”的主要成員,與文士王伯成、李時中,藝人花李郎、紅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當時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四大家包括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馬致遠從事雜劇創作的時間很長,名氣也很大,有“曲狀元”之譽。他的作品見於著錄的有16種,今存《漢宮秋》、《薦福碑》、《岳陽樓》、《青衫淚》、《陳摶高臥》、《任風子》6種,另有《黃粱夢》,是他和李時中、紅字李二、花李郎合作的。以《漢宮秋》最著名。散曲有《東籬樂府》。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7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賞析: 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遊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遊子心。

第一幅畫,形象的描繪出深秋時節的景象:幾根枯藤纏繞著幾顆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蕭瑟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悽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心的悲慼。我們可以想象,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遊子卻漂泊無著,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啊!接下來,眼前呈現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嫋起炊煙的農家小院。這種有人家安居其間的.田園小景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閒致。這一切,不能不令浪跡天涯的遊子想起自己家鄉的小橋、流水和親人。在這裡,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淒涼,烘托出淪落他鄉的遊子那內心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畫裡,我們可以看到,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愁的遊子卻騎著一匹延滯歸期的瘦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著遠方踽踽而行。此時,夕陽正西沉,撒下淒冷的斜暉,本是鳥禽回巢、羊牛迴圈、人兒歸家的團圓時刻,而遊子卻仍是“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的遊子面對如此蕭瑟淒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腸寸斷!

詩言志,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悽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悽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方使人感到具體生動。正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愁”與“水”本無聯絡,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處,用江水東流之景,表達無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8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天淨沙·秋思賞析:

我始終沒有弄明白。為什麼一個人,僅僅用28個字,就可以把秋意這樣深刻清晰地描摹出來,下筆又是那樣淺淡。

看上去,渾似——漫不經心。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離人,哪一個不是尋常季節,尋常見的景物?就是道上隨便扯個農夫,樵夫,也能認得出,說得清的東西,怎見得到了他馬致遠手裡,這麼組合排列一下,就通了靈竅,輕輕地掙壁而出,化身為龍了呢?

“枯藤老樹昏鴉”,小令伊始,由近處著筆,在一株枯藤纏繞的老樹枝頭,寒鴉數只,啞啞枯叫。

若你是離人,天涯道路無盡,日已暮,鄉關尚不知在何處,又怎禁得,老樹寒鴉的逼促,一聲聲叫得人心驚夢寒?歸途漫漫,牽動了鄉愁氾濫,腳步沉重的離人又如何能夠涉水而回?

藤、樹、鴉,本是郊野司空見慣的景物,並無特別之處,可一旦與“枯”、“老”、“昏”結合匹配,一股蕭瑟肅殺之氣立即從字裡行間瀰漫開去。像一朵漸行漸近的黑雲,漸漸籠住人心。

“小橋流水人家”,枯澀發黃的歸途中,突然看見遠處有小橋流水,繞水而居的村戶;天空有炊煙飄蕩,隨風嫋嫋,像遊子羈客身體裡按捺不住的鄉魂。

長風幾萬裡,夢魂不到關山難。

這個人,牽著那匹瘦馬,走過橋上。溪水清透,他看見自己的臉,皺紋縱橫如山嶽,鬢髮已斑白。蒼老,這個從未在心裡停佇的詞,突然,突兀地出現在面前,凌厲得讓人無從逃避!

曾經是多麼年輕的少年,策馬揚鞭,以為功名理想全在遠方;以為匹馬單槍,憑著胸口的一股熱氣,一定可以捭闔天下,出人頭地。天下?何處不可以成為天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再曠世絕代的'英雄也不是這世間唯一一朵花,成開敗謝,時候到了,自然有新花頂替。

好男兒都以為,自己與眾不同,命裡帶著的福祿壽,格外要比別人重。可是,所有的壯志雄心都在時光中消磨成灰燼,才不得不認識到,或許我,不過,是一個尋常人;然後,想起那些昏黃如豆的燈光,溫熱的湯水,母親溫暖的手,絮絮的叮嚀;妻子清亮的眼眸,纖瘦的身影。思念如雪紛紛落下,想知道,她們在家怎樣?

那些賴以生存的溫暖存在,曾經覺得是那麼的無足輕重。從沒有像現在一樣,對悠閒恬靜的田園生活有無盡的嚮往與渴望。步履蹣跚地蹀行在古道上,遙看日影銜山。落日也知道回家,那麼人呢?

為什麼總要等失落了,才拾起尋常的好?年輕人,不出去經歷一番,又怎麼能甘心平淡終老?人心的貪婪,或者說追求,如同空闊的海,無法滿足。

古道,西風,瘦馬。曾為情重負情濃,而今才知相思重。經歷越久,想的越多。人和馬,都載不動如山如海的鄉愁。

夕陽西下。斷送得一生憔悴,只消得幾個黃昏?

斷腸人在天涯。原來,翻雲覆雨的痛苦,到最後也不過是心底輕輕一聲碎裂。腸已斷,人依舊,在天涯。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9

天淨沙·秋思

詩人: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枯藤纏繞的老樹的枝幹上棲息著黃昏歸巢的烏鴉,

小橋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飄蕩著炊煙的幾戶人家。

荒涼的古道上,迎著蕭瑟的秋風,一位騎著瘦馬的遊子緩緩前行。

夕陽早已往西沉下來,

漂泊未歸的遊子還在極遠的地方。

賞析

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從標題上看出詩人抒情的動機。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裡的枯藤,老樹給人以淒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閒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悽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

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悽苦的秋風,信步滿遊,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達了主題,這首小令是採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達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10

天淨沙·秋思

【作者】馬致遠 【朝代】元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淒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淒寒的夜色裡,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天淨沙秋思賞析

《天淨沙秋思》是一首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子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

曲的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裡的`枯藤,老樹給人以淒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閒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悽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全篇一共僅28個字,就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

最後一句,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悽苦的秋風,信步滿遊,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採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和顯示主題的,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11

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天淨沙·秋思賞析

《天淨沙秋思》這首小令很短,一共才五句二十八個字,全曲都沒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淒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並且準確地表達出旅人悽苦的心境。這首小令被贊為秋思之祖這首成功的曲作,從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徵。

一、以景託情,寓情於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淒涼悲苦的意境。

中國的古典詩歌非常講究意境的創造。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中的一個重要範疇,它的本質特徵在於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與景能否妙合,成為能否構成意境的關鍵。清王夫之《萱齋詩話》曰:“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雲:“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馬致遠的這首小令,前四句皆寫景色,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郁的秋色之中蘊含著無限淒涼悲苦的情調。而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曲眼更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情感的觸發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成了一種動人的藝術境界。

二、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

意象是指出現在詩歌之中的用以傳達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複密集的特色。中國古代不少詩人常常在詩中緊密地排列眾多的意象來表情達意。馬致遠此曲明顯地體現出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著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境,又是他內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如果沒有這些意象,這首曲也就不復存在了。

與意象的繁複性並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單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較均衡,並無刻意突出的個體,其情感指向趨於一致,即眾多的意象往往共同傳達著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調。此曲亦如此。作者為了表達自己惆悵感傷的情懷,選用眾多的物象入詩。而這些物象能夠傳達作者的內心情感,情與景的結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現一致性、單一性。眾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線索串聯起來,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

意象的繁複性與單一性的結合,是造成中國古典詩歌意蘊深厚、境界和諧、詩味濃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詩歌中的意象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亂,層次分明的特點,這種有序性的產生得力於作者以時間、空間的正常順序來安排意象的習慣。

今天有人稱馬致遠的這首《天淨沙·秋思》為“並列式意象組合”,其實並列之中依然體現出一定的順序來。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地分為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第一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第二組是由近由遠的排列;古驛道、道上西風瘦馬,第三組是從遠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間略有變化。由於中間插入“西風”寫觸感,變換了描寫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但這種跳躍仍是區域性的,不超出秋景的範圍。最後一個意象“夕陽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將前九個意象全部統攝起來,造成一時多空的場面。由於它本身也是放遠目光的產物,因此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的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現之一。

三、善於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遊子深秋遠行圖。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小令中出現的意象並不新穎。其中“古道”一詞,最早出現在署名為李白《憶秦娥·簫聲咽》詞中“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宋張炎《壺中天·揚舲萬里》詞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陽古道,風定波猶直”。

董解元在《西廂記》中有一曲【仙呂·賞花時】,說道:“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經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瞥見個孤林端入畫,蘺落蕭疏帶淺沙。一個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個意象出現在馬曲之中。

又有元代無名氏小令《醉中天》(見《樂府新聲》)中道:“老樹懸藤掛,落日映殘霞。隱隱平林噪曉鴉。一帶山如畫,懶設設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也有六個意象與馬曲相同。

十分明顯,《醉中天》是從《賞花時》中脫化而來,模擬痕跡猶在,二曲中出現的意象雖與馬曲多有相同之處,但相比之下,都不如《天淨沙·秋思》的純樸、自然、精練。

馬致遠在創作《天淨沙·秋思》的時候受到董曲的影響與啟發,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審美目光進行了重新創作。在景物的選擇上,他為了突出與強化悽慘涼悲苦的情感,選取了最能體現秋季淒涼蕭條景色,最能表現羈旅行人孤苦惆悵情懷的十個意象入曲,將自己的情感濃縮於這十個意象之中,最後才以點晴之筆揭示全曲主題。他刪了一些雖然很美,但與表達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殘霞,一帶山如畫,使全曲的意象在表達情感上具有統一性。

在詞句的錘鍊上,馬致遠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個字中,全是名詞和形容詞,無一動詞,各種景物的關係以及它們各自的動態與形狀,全靠讀者根據意象之間的組織排列順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把握。這種奇妙的用字法,實在為古之所罕見,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與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馬曲大。馬曲用字之簡練已達到不能再減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豐富的情感,這正是《天淨沙·秋思》這首小令藝術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採用悲秋這一審美情感體驗方式,來抒發羈旅遊子的悲苦情懷,使個人的情感獲得普遍的社會意義。

悲秋,是人們面對秋景所產生的一種悲哀憂愁的情緒體驗,由於秋景(特別是晚秋)多是冷落、蕭瑟、悽暗,多與黃昏、殘陽、落葉、枯枝相伴,成為萬物衰亡的象徵,故秋景一方面確能給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發人心之中固有的種種悲哀之情。宋玉首開中國以悲秋為主要審美體驗形式的感傷主義文學先河,他通過描寫秋日“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蕭瑟景象,抒發自己對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將自己面對秋色所產生的悽苦悲涼的意緒形容成猶如遠行一般,“僚僳兮(淒涼),若在遠行”,“廓落兮(孤獨空寂),羈旅而無友生”。這就說明悲秋與悲遠行在情緒體驗上有著相同之處。宋玉之後悲秋逐漸成為中國文人最為普遍的審美體驗形式之一,而且將悲秋與身世之嘆緊密地聯絡在一起。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馬致遠這首小令也是如此。雖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穎,所表達的情感也不算新鮮,但是由於它使用精練的藝術表達方式,表達出中國文人一種傳統的情感體驗,因此它獲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後世文人的共鳴。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淨沙·秋思》屬於中國古典詩歌之中最為成熟的作品之一。儘管它屬於曲體,但實際上,在諸多方面體現著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徵。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12

馬致遠,元代雜劇家、散曲家。下面給大家蒐集整理了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

  《天淨沙秋思》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淒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淒寒的夜色裡,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註釋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昏:傍晚。

⑵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驛道(路)或年代久遠的驛道。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⑷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⑸天涯:遠離家鄉的地方。

 賞析

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從標題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動機。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裡的枯藤,老樹給人以淒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閒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悽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

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悽苦的秋風,信步滿遊,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採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13

【原文】

天淨沙秋思——[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註釋】

天淨沙:曲牌名,又名《塞上秋》。

枯藤:乾枯的藤條。

昏鴉:黃昏的烏鴉。

斷腸人:極度悲哀的人,此指遠離家鄉漂泊在外的遊子。

天涯:天邊,指遠離家鄉。

【古詩今譯】

黃昏時分,蒼茫的天底下,幾隻烏鴉正在圍著纏繞著枯藤的老樹尋覓著棲身之所,依傍著小橋和流水居住的人家,此時也升騰起裊裊炊煙,漂泊天涯的遊子,牽著一匹瘦馬在荒涼的.秋風古道上漫無目的地艱難移步前行。夕陽的餘暉已經昏暗西下,只有遠離家鄉的遊子還漂泊遊蕩在天涯。

【賞析】

馬致遠,元代傑出的戲劇家、散曲家,他的《天淨沙秋思》歷來被人們推為小令中出類拔萃的傑作,被譽為“秋思之祖”,幾百年來,它以其“深得唐一人絕句妙境”(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藝術魅力而膾炙人口,久誦不衰。

馬致遠少年時曾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在初期執行著民族高一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可以說,作者一生幾乎都過著一種漂泊無定的羈旅生活,他終生也因之被註定為鬱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

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子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裡的枯藤,老樹給人以淒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閒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悽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全篇一共僅28個字,就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悽苦的秋風,信步滿遊,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採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和顯示主題的,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14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裡的枯藤,老樹給人以淒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閒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

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悽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悽苦的秋風,信步漫遊,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採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與此曲感情比較相似的還有杜甫一首詩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馬致遠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蘊深遠,結構精巧,平仄起伏,頓挫有致,音韻鏗鏘,直貫靈心。其四射的藝術魅力,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騷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絕句妙景”(《人間詞話》),又兼具宋詞清雋疏朗之自然,歷來被推崇為描寫自然的佳作,堪稱"秋思之祖"(《中原音韻》)更被王國維稱讚其秋思為小令之最佳者。它勾畫了一幅浪跡天涯的遊子在深秋黃昏時刻孤寂無依的悲涼處境和思念故鄉的愁苦心情。你看: 夕陽下, 烏鴉歸巢, 小橋邊,農人回家; 而荒涼古道上, 瑟瑟秋風中, 我們的主人公卻是疲人瘦馬,踽踽獨行,夜宿何處, 明日何往?都還不得而知。這又怎不叫他愁腸寸斷、倍思故鄉! 全曲不著一"秋", 卻寫盡深秋荒涼蕭瑟的肅殺景象; 不用一"思", 卻將遊子濃重的鄉愁與憂思寫得淋漓盡致。正所謂:“不著一字, 盡得風流。” “枯藤老樹昏鴉,” 小令伊始,由近處著筆,“在一株枯藤纏繞的老樹枝頭,幾隻烏鴉守在巢邊‘哇哇’怪叫”,就將一幅蕭瑟肅殺的深秋景緻展現在讀者眼前,緊緊扣住了讀者的心絃。 “藤”、“樹”、“鴉”,本是郊野司空見慣的景物,並無特別之處,可一旦與“枯”、“老”、“昏”結合匹配,一股蕭瑟肅殺之氣立即從字裡行間油然升起,籠罩在讀者心頭,再加上平仄的轉換與音韻的配合,“平平—仄仄—平平—”,兩字一頓,語調由低轉高,再由高轉低,“枯、老、昏”依次遞進,緊壓過來,讓人頓感氣息閉塞,真有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小橋流水人家,”詩人筆鋒一轉,讀者的視線也跟著帶向遠方,一組充滿和平安詳生活氣息的圖畫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高度緊張的情緒也因此一緩,長長地吐出一口氣來。這既是對遠處風景的詩意描繪,也表現了漂泊的詩人對悠閒恬靜的田園生活的嚮往與渴望。在平仄的運用上,採用了“仄平—平仄—平平—”的組合方式,語調也因平仄的`轉換而顯得歡快與和緩起來。“小橋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為描寫詩意的田園生活的千古絕句。 “古道西風瘦馬。”詩人筆鋒一收,又將我們從美好的憧憬與嚮往中拉回到無奈的現實裡來:古道蕭索、西風凋零、瘦馬宛然,無論情願不情願,喜歡不喜歡,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跡天涯的孤行苦旅還得繼續。“仄仄—平平—仄仄—”,音聲一變,氣息也由舒緩再次轉為短促,顯示出詩人的激憤的情緒,我們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跟著緊張起來。 “夕陽西下—,”“平平平仄——”我們的心再次被詩人揪起來:落日西逝,暮靄籠罩,顛沛勞頓的詩人今夜會宿在何處?明日還將去往何方? “斷腸人在天涯。” 詩人此時愁苦之情溢於言表,是一種濃濃的離愁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所以“仄平平—仄平平——”詩人發出一聲仰天浩嘆,就此作結。 “傷心的旅人,在遙遠的異鄉漂泊流浪。”是傷心?是孤寂?是悲哀?是無助?還是無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這既是詩人對人生際遇的感懷與嗟嘆,也是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有力質問和無情揭露。整首小令初看起來,純用白描手法,仔細揣摩,卻又滿是比喻象徵。用詞之精煉準確,結構之精緻巧妙,寓意之深刻廣泛,實為罕見。

這首小令寓情於景,生動的表現了一個長期流落異鄉的人的悲哀。這首小令句法別緻,前三行全由名詞性片語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義豐。 “斷腸”二字為詩眼。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這首小令寄情於物,把悽苦愁楚之情,通過眾多自然景物的鮮明形象,濃重的深秋色彩,刻畫得淋漓盡致。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15

馬致遠元散曲:《天淨沙·秋思》原文: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天淨沙·秋思》參考註釋:

①天淨沙:選自《全元散曲》。天淨沙,曲牌名。

②馬致遠:生卒年不詳,元大都(現北京人),著名戲曲家。

③昏鴉:黃昏時的烏鴉。

馬致遠元散曲:《天淨沙·秋思》賞析:

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從標題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動機。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裡的枯藤,老樹給人以淒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閒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悽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悽苦的秋風,信步滿遊,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採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天淨沙·秋思 被喻為秋思之祖,用了白描的手法,創造典型的環境,能夠烘托出那種思鄉感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