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優秀讀後感800字左右

來源:文萃谷 2.26W

《學記》指出教育的重要性,學習的重要性,是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學記讀後感800字內容,歡迎參考閱讀。

學記優秀讀後感800字左右

  學記讀後感800字優秀篇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學記》曰:“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在教學實踐中我深感自己的教學理論學習很不夠,21世紀是一個“學習化”時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給學生固有的知識,而是轉向塑造學習者新型的人格。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於使學習者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工作,學會如何合作,以及學會如何生存。因此,教師的知識與觀念的自我更新便顯得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急迫了。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是一個善於不斷自我更新觀念的學習者,只有在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教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可是對於我來說繁忙的工作之餘讀書的時間就不是很多了,所以我的讀書也帶有了一定的功力性,我主要還是讀跟我們教學有關的書籍比較的多,主要還是閱讀雜誌為主,其他類書籍買的比較少,下面我跟大家交流一下,我最近讀的一本書,顧明遠主編的《國際教育新理念》,其實我也是衝著顧明遠的名氣去選擇這本書的。這本書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巨集觀教育理念;第二部分介紹一般的教育理念;第三部分介紹教與學的理念。通過閱讀這本書可以讓廣大教師站在社會發展的高度,以時代的特點為背景,以現有教育教學理念為起點,以國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為借鑑。能較好的回答我們教學中碰到的常見的幾個問題:第一,“資訊時代已經到來”、“知識經濟出露端倪”已經成為我們的常用話語。第二,廣大教師早就擯棄了注入式教學法,而接受了啟發式教學法,特別是近幾年來,許多引進和自創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這對於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實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一定的理念支配著一定的行為,教育也不例外。

這本書聽起來都是理念,很理論化,但讀起來卻不會很枯燥,因為跟我們平時的教學都是緊密聯絡的而且能直接幫助我們解決一些教學中的難題。

比如書中介紹的“掌握學習理論:讓差生得到同樣的發展”,就是一個我們實際教學中碰到的難題。

生是我們老師最為頭痛的一個大問題,我想剛剛結束的考試,大家肯定也在為差生搖頭嘆息了。怎樣解決差生問題,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可能會為我們開啟一個好的思路。

傳統教育中每個教師在新學期或新課程開始時,總懷有這樣的預想:大約有多少學生會成為優等生,有大約多少學生將成為中等生、有多少會成為差生。不知道我們在座的老師你們是否也有過這樣想法?這一系列預想,通過分等程式、教學方法與教材,傳遞給學生。這種傳遞造成了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通過分等程式學生的最後分等與最初的預想相差無幾。布盧姆對這種“預想“提出了尖銳的批評。這樣傳統的教育“預想”是當今教育體制種最浪費、最有迴圈性的一面。他壓制了教師和學生的創造力,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破壞了相當數量的學生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因此布盧姆指出了對於改善每個學生的教育,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在於我們對學生與學習的看法的改變。由此,布盧姆提出了他的掌握學習理論,並因此而被稱為是“摧毀美國教育的人”。

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的核心是“為掌握而教”和“為掌握而學”。

“大多數學生能夠掌握我們所教授的事物,教學的任務就是要找到使學生掌握所學學科的手段。”這就是布盧姆為掌握而教的核心思想。布盧姆通認為:大多數教師設想他們的學生只有三分之一能勝任學習,另外三分之一將不及格或剛剛通過,餘下的三分之一則處於中間狀況。他認為這種想法“是當今教育系統中最浪費、最具破壞行動一面。他壓抑了師生的抱負水平,也削弱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布盧姆堅持認為,學記讀後感800字以上的學生都能掌握課程中的材料。為此,布盧姆與他的助手們進行了長期的研究。通過實驗、觀察、追蹤研究,他們得出結論:初了百分之一二的超常兒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兒童(包括智力、情感、體格等方面有缺陷的兒童)之外,95%以上的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速度、學習動機等方面,並無大的差異。只要有適合學生特點的學習條件,世界上任何一個能學會的東西,幾乎所有的人都能學會。造成差生多的原因是:一方面是課程設計和方法的不完善;我想我們的新的課程改革就是為了完善原有課程中不利於學生學習的缺陷。另一方面的原因,也在於教師並沒有去期待學生掌握。看來我們教師的一言一行稍有不慎就會誤人子弟。布盧姆認為要想使學生掌握學習的內容,必須使教師具有對所有學生的期待,而不只是對一部分學生。教師應當向學生解釋掌握性學習與一般學習有何不同,並向學生表明自己的信心,相信絕大多數學生應當而且能夠達到掌握水平。

布盧姆的這一思想對於我們解決差生有很大的指導作用,為掌握而教的思想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相信所有學生都能夠得到發展,這就意味著,在掌握教學中,我們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傳統的教學往往根據正態分佈曲線,來給學生進行成績的等級評定,據此把學生劃分為若干個等級。布盧姆認為,正太分佈只能說明學生在總體中的次序何位置,而不能說明他們掌握知識的水平。這樣的做法往往容易使教師形成這樣一種觀念,即“他們會把學生的學習能力看成一種持久和穩定的東西,也就是說學生在最初發現的差異,不僅會在他們整個學習生涯中表現出來,而且會貫串於他一生的。”布盧姆認為學習能力不是天生的、固定不變的,而是後天形成的,是可以改變的。是可以通過有效的措施得到彌補的。只有給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並且找到幫助每個學生的方法,那麼至少在理論上說,所有學生都能掌握。

為掌握而教的具體做法是:採勸給學生第二次機會“,即在每個單位完成之後進行“診斷測驗”,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然後讓通過測驗的學生,由另一位教師有計劃的作與第一次不同的講解,一直到他們掌握有關教學內容為止。這種方法被稱為“給學生第二次機會”,“對目標射第二次箭”。

為掌握而學就是要使學生確認自己的學習能力,把自己看成是勝任學習的。按照布盧姆的說法,這是學習對學生自我觀念所產生的影響。布盧姆認為,學生經常表現的不及格和學習不勝任,會引起學生懷疑自己的應付能力,因此要引導他們在校外體驗中尋求信任和勝任。布盧姆強調,如果學校不能在課堂中給予學生更多的成功經驗,他們就會不僅在校內,而且在校外都會完全地拒絕學習。掌握學習能給學校帶來生機,給學生帶來信心,並幫助學生在各類學習中發展一種畢生的興趣。布盧姆的掌握理論,我們在教學中也在無形中運用,“給學生的第二次學習機會”我們也一直在做,我們對學生的課後輔導不就是為掌握而教的思想嗎,可是我們也有做的不夠的地方,對於差生我們總是缺少耐心,總是超之過級,太急功近利。

  學記讀後感800字熱門篇

在反覆閱讀了《學記》的譯文後,也有諸多的感想,《學記》全文雖然只有1181個字,但都閃耀著真理的光芒。我們今天教育教學所倡導的新課改的理念,在《學記》中比比皆是,因此重新學習它、認識它,對我們的教學是有巨大推動作用的。

一、教育的目的:立德—立人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學記》開篇就告訴我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一定要從教育入手”;“所以古時候的君主,建設國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為最重”。雖然從一個方面闡述把教育視為政治的最佳手段,另一方面也指出了立德立人的教育目的。正如《大學》開篇之語說:“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表明教育要煥發人的光明的天賦德性,修身養心,格物至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讀到這裡引發思考:既然教育的目的是立德立人,那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是否達到這一目的了呢?想到平日學生的一些思想及行為習慣,不得不引起老師的思考和關注。有的學生自私自利,凡事只顧想著自己;有的學生學習成績很好,卻對人冷淡、嘲諷、狂妄自大;很多學生不知心疼自己的父母,對之呼來喚去……想到這些,很是難過。解決辦法應該是及時發現,及時糾正,不能只重視成績,忽視德育教育,很重要的是教師和家長在平日處理事宜時一定要身正為範。

二、教學相長—教學反思

《學記》指出: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學習過後才能夠知道自己的學識不夠,教人之後才能發現自己的學識不通達。知道不夠,然後才能反省,努力向學。知道有困難不通達,然後才能自我勉勵,發奮圖強。所以說:教與學相輔相成的。要做一個稱職的.教師就必須不斷學習,走“教學相長”之路。

那我認為教師必須具有開放的胸襟,從“專政”的“演講者”拓展為開放型教師,要善於向學生學習;善於從課堂教學學生的反應中總結所得,所需,所不足,並且積極的反思,然後改善和加強。《學記》中又說“《兌命》曰:學學半”教別人能夠收到一半的學習效果,教學互進,就是這個意思。

三、和易以思——自主發展

教學成敗的關鍵是能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孔子就十分重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第一次精闢地表達了啟發式教育原則。《學記》繼承了孔子的教育原則並進一步提出了君子之教的標準,即: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引導而不牽逼,則師生感情融洽,關係和諧,說到師生關係,引起我的注意,目前媒體多次報導涉及師生關係不好的事件,甚至有的造成嚴重後果,孰是孰非暫且不談,但是作為教師不得不深思,對於一些“問題學生”應採取哪種教育方法合適,以至於避免不良後果產生,公司幾次進行師德教育培訓,使我們也受到很大教育,今後應加大這方面的學習和研究;激勵而不壓抑,則學生學習就感到容易;啟發而不詳講,就會促進學生思考。“和易以思”就成為《學記》最重要的教育原則之一。

說得多好啊,這“善喻”,不恰恰是現在我們強調的“啟發引導”嗎?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教學中應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學生的興趣為動力。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應該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生動活潑、愉快寬鬆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的求知慾是十分強烈的,一首好聽的流行歌曲,他們聽兩遍就聽會,其中有很多音樂主題來自經典音樂,那麼,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在引導學生逐漸產生欣賞音樂興趣的同時,注重引導學生,鼓勵他們真正的感受、體驗音樂,使其“創新意識”的種子得以萌發,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其對知識的理解產生“質”的飛躍,達到情感上美的薰陶。

在教學中,當教師明確了自己的身份與職責,給自己恰當的定位之後,就不會再高高在上地說教了,學生也不再忙於疲憊地應付或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了。學生應該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應啟發、引導、點撥,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不僅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學生,做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把學生思維的時間與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我們應該知道,音樂是神奇的、表達情感的,每個人聆聽同一首作品感受是各不相同的,不是教師能夠全部講出來的。有時,來自同學方面的感受更為豐富多彩,教師有必要認真地疏通那些感受,因為同學和同學之間彼此沒有顧慮和約束,最易碰撞出聯想的火花,引發出創造性的思維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我們當教師的,就應該想方設法點燃學生熱愛音樂、享受音樂的火花,充分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啟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讓音樂課堂充滿智慧和生命的活力。

以上僅是本人淺讀《學記》篇的一點個人體會。在今後的工作中,還應更認真的學習,領悟其中的理念,關鍵將其很好的應用於日常的教學當中,為教育教學服務。

  學記讀後感800字最新篇

最近,老師們在集體學習《學記》,深有感觸:原來老祖宗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系統地總結了教育的規律,可惜的是今天的我們並沒有很好地繼承,更不用提發展和創新了。

首先,最讓人驚歎的是對教育的定位——“建國君民,教育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建立國家、感動民眾與教育相比都是第二位的,唯有教育才是真正能長遠影響國家,創造未來的。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建立“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種戰略定位可謂高屋建瓴,讓人豁然開朗,作為一位老師,因此而更加自豪和自重,所謂“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名副其實!

接著,《學記》很強調教育要“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同時批判“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這基本上是針對“應試教育”了,尖銳而深刻。古人其實很講究“素質教育”,“以分取人”要不得,應試教育本質就是“記問之學”,而且人才衡量標準單一化,無奈“書呆子”、“文憑迷”卻是當今社會的“主流”。身處輔導培訓行業,看到太多的老師把知識點、考點研究得很透,解題的技巧也運用得很熟練,他們上課時的樣子,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訓練運動員:教練帶著學生在題海中拼命地划水,最後衝到終點捧起獎盃的卻是少數。更加沒想到的是,大部分人還是要上岸的,上岸之後卻要看誰走得穩和遠,游泳的技巧全用不上了!也就是說,工作生活中所用的東西恰恰沒有學到,說話辦事不會,報效祖國更是想不用要想!其實每個人只要積極上進,成才之路很多很廣,而且只要是學習得法又努力,成績提高並非難事。怕只怕這種強烈的功利心反讓孩子們對學習心生厭煩,厭學的孩子我們也見過太多。

《學記》中也很注重師生關係,“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比較理想的境界:學生熱愛學習、親近老師、友愛同學。可是說,這本書是成功的教育者的經驗總結,首先是自己做到了,然後記錄下來。在這樣融洽而上進的教學關係中,我們看到的是老師以身作則,對教育認真負責並且深諳其道,學生奮發努力、相互幫助。沒有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教育規律的鑽研以及長期的實踐探索,是不可能做到的。而書中對於具體的教學方法更是進行了精煉地梳理,我們要一點點地消化吸收,運用到教學之中去。

今年的冬令營馬上就要開始了,老師進行了分工,分頭準備。本次的冬令營主要目的在於給孩子們營造一個積極向上而又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讓大家在其中開心地學習、活動,既學到東西又能交朋友、長見識。免得一個寒假只有吃喝玩樂、渾渾噩噩,到頭來一無所獲不說,還養成些懶惰貪玩的毛病,開學之後還得調整一陣兒才能跟上學習節奏。成長環境就像植物腳下的土壤,調適好了自然能長成參天大樹,園丁修剪的技巧再好也無法與之相提並論!這就是“善教”者做到事半功倍必定著力之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