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教學設計方案9篇

來源:文萃谷 2.14W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順利進行,就需要我們事先制定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工作重點、實施步驟、政策措施、具體要求等專案。那麼應當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學設計方案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9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品析詩中那一個個生動畫面,體會收穫季節給農家、漁家、牧家帶來的歡樂和喜慶。

2、品味重點詞語如棲息、遊戲、夢寐等在詩中的作用。

3、學會用鮮明生動的語言描繪一幅幅絢麗多彩的圖畫的方法,培養自己獨特的觀察技能

 過程與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整首詩,並背誦全詩。

2、通過把握韻律,感受詩歌的音樂美;通過視覺再現,欣賞詩歌的繪畫美;身臨其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美,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教學重點:

1、品味詩歌優美的語言。

 教學難點:

1、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教學方法:朗讀法、視覺再現法

課時安排:1課時

 一、匯入

播放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鋼琴曲《秋日私語》,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仔細聆聽,在腦中形成一幅畫面,然後試著說出聽後的第一感受。(培養學生感悟和視覺再現的能力)

 二、整體感知

  1、朗讀

(1)師配樂詩朗誦,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學生劃分詩的停頓和重音。

(2)生正確把握詩歌節奏和重音後,配樂朗讀,讀出感情。

(3)生自由朗讀,讀出自己的理解。

  2思考:

a.為什麼說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b.詩中刻畫了幾幅圖畫?(給它們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

 明確:

a.因為露珠、冷霧、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氣特徵;提到農家:稻香、鐮刀體現農家特色;有秋蟲低鳴: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乾涸、更清冽,暗示這是在秋天。

b.三幅圖: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少女思戀圖。

 三、研讀賞析

1、將自己想像成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你喜歡的一幅圖畫,並說說為什麼喜歡這幅圖。

◆農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唏的時候,有位農人來到幽谷,丁丁的伐木聲震盪山谷;田野裡發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晶瑩的汗珠溼透衣衫;果林中還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揹簍,這份喜悅要與親友一起分享……

◆霜晨歸漁圖:清晨的江面還瀰漫著冷冷的霧氣,可以感受到些許的涼意。遠遠地有個漁人搖著船槳向岸邊駛來。依稀可見船篷上掛著層白霜,漁人熟練地撒下魚網,網上的青鯿魚就像烏桕葉,閃著銀色的光澤。歸航了,江面上傳來動人的漁歌,還有陣陣爽朗的笑聲……

◆少女思戀圖: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鳴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悅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夏日裡的笛聲悠遠、綿長,怎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誰能猜得透?

3、優美語句賞析:

(1)先找出優美的語句體會,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詩,分析感情、語言的精妙之處。

(2)分析加點詞的表達作用:

a. 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b.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c. 秋天棲息在農家裡——“棲息”運用擬人的修辭,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裡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鬆弛、嫻靜的氛圍。

d. 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閒與自得的心情。

e. 秋天遊戲在漁船上——“遊戲”一詞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游戲,並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更是在感受秋天,遊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閒適。

f.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裡——“夢寐”是朦朧的意思,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4、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景的? ——由遠及近

 四、小結點評

師:全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生:對秋天的熱愛、讚美的感情。

師: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麼?

生:喜歡

 五、拓展延伸

比較閱讀:讀《秋景》,比較與《秋天》在內容、感情、語言等方面的相同之處。

 六、作業佈置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瞭解不加節制地砍伐樹木所帶來的嚴重後果,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培養學生從小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

2.繼續訓練學生聯絡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學會本課15個生字、12個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交流,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課文中蘊含著蘊含著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讀懂課文,樹立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指導學生觀察圖畫,根據圖畫加以想象,說一說這篇課文會講述一個怎樣的故事。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生字畫出來並小組解決。

2、讓學生分組,用自己的話把課文所說的故事說一說。

3、質疑問難

4、帶者問題再讀課文。

三、整體感悟課文

1、學習第一自然段

(1)學生自由讀第一自然段。

(2)試著讓學生把這個美麗的小村莊畫一畫,感受小村莊原來的美麗。

(3)再讀一讀,深入感受。

2、學習第五自然段

(1)學生自由小聲讀第五自然段

(2)說說讀懂了什麼?

(3)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共同解疑

(4)學習該段生字

四、設定懸念

1、把第一和第五個自然段連起來想一想:是什麼原因使得這個美麗的小村莊毀滅的?

2、小結:惋惜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1、檢查學生對本課生字掌握的情況

2、聯絡第一與第五段思考:是誰毀了這個美麗的小村莊?

二、探究學習

1、學生瀏覽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討論以上問題

2、深入學習第二自然段

(1)指名齊讀。

(2)說說這段話寫了什麼。

(3)談一談你讀懂的,未懂的組織同學共同解決。

3、深入學習第三自然段

(1)反覆讀第三自然段

(2)把“一間間、一棟棟、應有盡有的傢俱、工具”說一說,畫一畫。

(3)討論理解:“還有大量的樹木隨著屋頂冒出的柴煙消失在天空中”

(4)說一說你從這一段指導了什麼。

4、學習第四自然段

(1)指名讀課文

(2)去掉“還”跟原句比較出問題的實質。

(3)找出自己讀不懂的句子或詞語同桌一起想辦法解決。

5、學習最後一段

(1)讀最後一段,想一想該怎樣讀好,試試

(2)什麼都沒有了是指“——沒有了——沒有了——沒有了——還有——也沒有了。

三、總結課文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了這篇課文你想說什麼?

四、鞏固本課生字

五、課後擴充套件

以“保護綠色家園”為主題辦一個手抄報。

板書設計:

美麗的小村莊 (茂密的樹林,潺潺的流水……)

鋒利的斧頭 (房子、傢俱……)

什麼都沒有了 (被咆哮的洪水,不知捲到了何處。)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篇非常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狐狸用精神勝利法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如果不是小猴子敢嘗試,他們都將錯過一頓美餐。它告訴我們做事要親自嘗試,不能光聽別人的話。

二、學生分析:

學生的學習起點並不為零,他們的智慧口袋裡裝滿了東西。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他們的認知水平和獨特感受。

三、設計思路:

1.在愉悅的教學氛圍中,學生樂學,積極投入其中。

2.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3.在朗讀指導、以讀為本中,讓學生感悟道理,積累語言。

四、學習目標分析:

1.知識與能力目標:認識酸等九個字,會認會寫狐等八個字,培養學生識字、寫字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自主、合作、遊戲等方法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通過自讀、挑戰讀、評價讀等方法,使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分角色表演課文。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通過讀書,從而悟出做事要親自嘗試的道理。

五、學習重點分析:

1.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把課文讀正確、流利和有感情。

2.識字

六、學習難點分析:

讀中感悟,明白道理。

七、課前準備:

課件、頭飾猴子圖、狐狸圖、寫字卡。

八、學習過程:

1.看圖識字:(課件出示葡萄圖,認讀葡萄)你覺得葡萄成熟了嗎?成熟的葡萄把小狐狸吸引過來了。(出示狐狸圖,認讀狐狸。)

2.激趣導課:可是狐狸卻說葡萄是酸的,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讓我們學習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

3.板書課題:17酸的和甜的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整體設計

課程標準中對本節課的要求:“瞭解現代技術中聲學知識的一些應用,列舉超聲的應用例項。”本節知識是學生通過對生活、生產中豐富多彩的聲現象的學習,瞭解了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聲音的特性之後,探究學習聲的利用。聲現象在實際中豐富多彩,應用非常廣泛。

在生活中聲的利用的例子很多,學生對於一些常見的聲的利用的現象已經很熟悉,只不過不知道它們分別是利用的聲的哪些作用。所以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分辨出哪些生活現象是屬於聲傳遞資訊的例子,哪些現象是聲傳遞能量的例子。並且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了解更多生活中聲的利用的現象。教師在講解中可以對聲在社會生活中應用的情況進行分類,可以按照課本分為“聲與資訊”和“聲與能量”兩類,也可按照聲音在醫療、工業、軍事、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利用分類,然後根據分類進行總結性的講解,在講解中應對學生遺漏的例子進行補充。

本節的設計通過聲音、視訊、圖片、投影、實驗和設定有啟發性的問題等手段來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物理的興趣。

教學中應鼓勵學生自己從生活中感知或查閱資料瞭解利用聲的例項,另一方面,應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鼓勵他們搞利用聲音的小發明。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瞭解日常生活、現代技術中聲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或看錄影等有關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並獲得社會生活中有關聲的利用方面的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 習,瞭解聲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進一步增加對科學的熱愛。

教學

重點及難點

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應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視訊資源、多媒體裝置、盆或碗、氣球、扎有橡皮膜的塑料瓶、蠟燭、火柴等。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故事匯入

1948年,一艘名為“烏蘭格梅奇號”的荷蘭貨船,在通過馬六甲海峽時,突然遇到海上風暴,當救助人員趕到時,船上所有人員都莫明其妙地死了。後經科學家們調查,才發現造成這場海難的罪魁是風暴與海面驚濤引起的次聲波。

20xx年4月28日,至少有400只海豚的屍體被海水衝到了坦尚尼亞東北部桑給巴爾島北岸海灘邊。專家們懷疑是美軍潛艇發出的聲吶導致了海豚的大面積死亡。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潛水艇擊沉了協約國大量戰艦、船隻,幾乎中斷了橫跨大西洋的海上運輸線。當時潛水艇潛在水下,看不見,摸不著,一時橫行無敵。於是利用水聲裝置搜尋潛艇和水雷就成了關鍵。法國著名物理學家郎之萬等人研究並造出了第一部主動式聲吶,1918年在地中海首次接收到2~3 km以外的潛艇回波。這種聲吶可以向水中發射 各種形式的聲訊號,碰到需要定位的目標時產生反射回波,接收回來後進行訊號分析、處理,除掉干擾,從而顯示出目標所在的方位和距離。

學生思考問題:海上風暴引起的次聲波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危害?人類為什麼不能事先預知並躲避災難?聲吶為什麼會導致海豚的死亡?

情景匯入

多媒體展示幾種聲音在生活中的應用例項:鐵路工人用鐵錘敲擊鋼軌會從異常的聲音中發現鬆動的螺栓,醫生通過聽診器診斷疾病,遠處轟隆隆的雷聲預示著一場可能的大雨,海豚利用聲波識別 食物、敵人和它們周圍的環境……

學生欣賞並交流討論,自然界中的聲現象非常多,聲音在生活和生產中有很多的應用,你能列舉一些例子嗎?

推進新課

一、聲與資訊

學生閱讀課本並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事例說明了人們可以利用聲來傳遞資訊?對這些例子 ,可以分類嗎?按怎樣的依據來分好?

1.從異常聲音中獲取資訊

轟隆隆的雷聲――預示下雨

聽診器聽心跳聲――診斷心臟的情況

聽敲鐵軌的聲音――判斷螺栓鬆動

汽車修理師聽汽車 發動機的聲音――判斷故障

小結:聲音能夠傳遞資訊。

2.次聲波傳遞資訊

閱讀課本並思考問題:

次聲波能不能傳遞資訊呢?次聲波一般在什麼情況下產生?

答案:能 海嘯、地震、火山噴發。

次聲波預測地震、颱風:地震爆發前,許多動物往往有異常反應,如老鼠逃出洞,牛馬不入圈,雞犬不寧等。這主要是由地震爆發前潛伏在我們身邊的強烈的次聲波引起的。

【課件展示】 介紹20xx年海嘯死亡人數和其強大的破壞力。

印度洋海嘯發生在20xx年12月26日,這次地震發生的範圍主要位於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給印尼、斯里蘭卡、泰國、印度、馬爾地夫等國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嘯在印度奪去約10 000人性命,斯里蘭卡40 000餘人遇難,而印尼的死傷人數為23萬人之多。這可能是近200多年來死傷最慘重的海嘯災難。

可是,大多數海洋生物可以存活,水母就是其中之一。由於次聲波的傳播速度要比風暴和波浪快得多,所以,水母才能提前收到風暴的“預告”,迅速採取躲避措施。

水母耳風暴預測儀相當精確地模 擬了水母感受次聲波的器官,使人們能夠提前知道將到來的風暴,並做好相應的準備。現廣泛運用於航海事業。把這種儀器安裝在艦船的前甲板上,當接收到風暴的次聲波時,可令旋轉360°的喇叭自行停止旋轉,它所指的方向,就是風暴前進的方向;指示器上的讀數即可告知風暴的強度。這種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3.超聲波傳遞資訊

閱讀課本並思考問題:

(1)蝙蝠是怎麼確認目標的?它採用的方法叫做什麼?

(2)受蝙蝠的啟發,科學家發明了什麼?主要應用在什麼方面?

歸納總結:(1)回聲定位:根據回聲到來的方位和時間,確定目標的位置和距離。

(2)蝙蝠靠超聲波探測飛行中的障礙物和發現昆蟲,人們利用這個現象研製了聲吶。

討論:根據聲吶測海底深度需測哪些量?

a.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v。

b.聲音在海水中的往返時間t。

c.計算公式:s=12vt。

(3)應用:利用聲吶探測海洋深度、利用聲吶探測魚群、探測敵方潛艇等。

思考問題:“B超”是利用什麼獲得人體內部疾病資訊的?

醫生用B型超聲波診斷儀向病人體內發射超聲波,然後接收體內臟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攜帶的資訊經過處理後顯示在螢幕上,可以準確地獲得人體內部疾病的資訊。

醫生DD→超聲波病人DD→反射波資訊顯示屏

交流討論:超聲波在生活中的其他應用文 章來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有趣的圖形》第一課時。

2、教材簡析

《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是本冊教材《有趣的圖形》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是在第一冊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認識平面圖形,為以後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教材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注重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係。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並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

能力目標: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情感目標:通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4、教學重點

會辨認這四種圖形。

5、教學難點

體會“面”在“體”上。

6、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立體圖形實物若干、平面圖形若干、白紙、彩筆等。

二.教法學法

本次教學活動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模式呈現教學內容,注重讓學生體驗“從立體到平面”的探究、建模過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強調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融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為一體,注重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學習。

三.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課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們的好朋友淘氣帶我們來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這座城堡裡,住著各種形狀的圖形,請小朋友們認一認,說一說這些圖形的名字。

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都是立體圖形。在圖形的城堡裡,除了立體圖形家族,還住著一個龐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圖形。

(課件出示:平面圖形)

學生嘗試說說認識的圖形名字。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認識這些平面圖形。

(板書:認識圖形)

(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從常見的物體出發,再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平面圖形,豐富學生對平面圖形的感性認識。)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體”上

(1)觀察操作。

提出要求:這些平面圖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體中,請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趕快行動吧!

(2)彙報交流

說一說:你在什麼物體上找到了什麼圖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圖形的面,有什麼感覺?(引導學生說出“面”的主要特點是平。)

(通過“摸”的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體會到物體的每個面都是平的。)

(3)引導發現

(課件演示“面”在“體”上的分離過程)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發現,這些平面圖形的家都住在立體圖形上。

(通過“看”,初步體會面在體上)

2、動手操作,合作學習

(1)教師啟發:誰能想出一個好辦法,把這些平面圖形從立體圖形上請出來,留在桌上的白紙上呢?

(這一要求既有挑戰性,也有探索性,同時具有操作性。)

(2)小組合作完成

(3)彙報、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導學生想出多種辦法(可用描、畫、印等方法),給予讚揚。

(充分給學生“說”的機會,讓學生陳述操作過程,表達親身感受,培養語言的條理性,促進思維的邏輯性。)

(通過這種“做中學”,讓學生積極參與操作過程,親身體驗面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建立平面圖形的空間觀念,突破本課難點。實現數學學習的親歷性,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實現教與學方式的變革,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課程價值觀。)

3、小結

我們從長方體上找到了長方形,從正方體上找到了正方形,從三稜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圓柱上找到了圓形。我們還發現,這些圖形的面都是平的,並且只有一個面,所以,就把這些圖形叫做平面圖形。

4、遊戲:我說你想

試試你掌握的本領。老師說一個圖形的名字,請你閉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樣子,一邊想一邊用手指畫一畫。

同桌之間可進行互動練習。

(通過讓學生閉眼想象所學的圖形,培養空間想象力,有效地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鞏固加深,遷移拓展

1、連一連:將圖形與名字連線

(變式圖形的呈現,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將獲得的性質特徵概括到同類物件中去,使學生在概括中獲得對圖形進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裡還見過這樣的圖形?

(教師先引導學生看看教室裡哪些物體上有這樣的圖形,可離開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發現告訴大家。)

師:其實,在我們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這些圖形,現在,我們一起去馬路上看看吧!

說一說:這些交通標誌牌是什麼形狀?

(課件演示:介紹交通標誌牌的作用,滲透交通安全教育)

(將數學課上認識的圖形與生活中的物體融合,加深對這些圖形的認識。藉助生活中的真實情境,引導學生對生活的觀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3、找朋友 (進一步體驗“面”由“體”得。)

4、數一數 數一數每個圖形分別是由哪些平面圖形組成的?

5、拼一拼

今天這節課小朋友學得很好,胡老師要獎勵給每個小組一份禮物。請開啟禮品袋(袋內裝有平面圖形若干),用裡面的圖形拼出你最喜歡的東西。

(1)小組合作

(2)交流展示。說一說,你拼的是什麼?用了哪些圖形?

(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滿足學生的創造欲,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通過作品的展示,讓學生學會自我欣賞和互相欣賞,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6、全課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認為這節課最有趣的是什麼?

板書設計:

認識圖形

長方形 正方形 圓 三角形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一、 教材分析

本次習作訓練的要求是“用一件事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品質。”本次習作的題目是“一個的人,”橫線上所要求補充的詞語正是反映的“某一方面”的思想品質。

“習作提示”說明了“一件事”和人的“思想品質”的關係:人的思想品質往往在所做工的事中表現出來。告訴學生可以選擇一件事來表現人物某一方面的思想品質。例文《儲蓄罐空了》點明瞭文章的內容,如果按題目點明中心思想的要求,題目《儲蓄罐空了》

可以改為《一個尊敬長輩的人》。當然,學生也可以以具體事情為題完成本次習作。

二、 教學目標

1繼續學習用一件事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思想品質。

2學習例文,感受《儲蓄罐空了》一文中蕾蕾孝敬長輩的思想感情,進一步理解思想品質和所做事情的`關係。

三、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進一步理解人物思想品質與所做事情的關係,學會通過一件事反映照人物的思想品質。

教學難點:對所寫人物有比較深刻的認識,能準確選擇一件事,比較具體地表現人物某一方面的思想品質。

四、 教學準備:

讓學生在自己熟的人中選一個較有特點的人物,想一想他們的主要特點是什麼?你是通過哪件事感受到的?

五、 教學時間:2課時

第1課時

(一) 教學目標

1明確本次習作的要求、內容和寫作方法。

2學習例文,感受主人公蕾蕾孝敬長輩的思想品質,理解人物思想感情與所做事情之間的關係,選好材料開始作文。

(二) 教學過程

1、揭示課題,明確本次習作任務。

2、指導學習課文,明確本次作文的要求、內容和寫作方法。

(1) 帶著問題讀課文,說說本次習作訓練的內容和要求。

半命題作文,寫一個人。一個怎樣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

(2) 閱讀“習作提示”部分,說說我們可以怎樣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品質特點。

(3) 閱讀例文《儲蓄罐空了》,思考:文章寫誰?儲蓄罐為什麼會空的?這件事說明什麼?

(4) 填空:《儲蓄罐空了》這篇文章寫()為了(),把自己節省了來的七()。這件事寫出了她是一個()的人。因此,《儲蓄罐空了》這個題目可以改成了《一個的人》。

3、回憶本冊學過的課文,哪此課文是通過事情寫人物的思想品質的?其中哪些課文是通過一件事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品質的?反映了他們什麼品質特點?是通過什麼事情來表現的?

4、確定本次習作自己要寫的人及人物品質,選擇好一件事。

(1) 交流各自要寫的人,他們的特點,並說說準備通過哪件事來表現。師生共同評議所選的事,與要反映的人物品質是否相符?

(2) 讀習作提示最後一段,劃出句子:“注意選擇好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一件事,並且把事情寫完整,寫具體。”想一想,我們怎們選擇好一件事例呢?

① 選擇的事例最能反映這個人的思想品質。如《晏子使楚》……

② 選擇的事例經過部分比較具體(比較容易寫具體)。如《月光曲》……

③ 在事情的經過部分,人物的言行比較具體。本冊第三單元習作已經提出將人物的言行寫具體的要求。如《憶鐵人》《“私塾先生”》

(3) 討論:把一件事寫清楚要注意什麼?

① 交待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② 注意把經過部分寫具體。

5、學生根據要寫的人物的特點把題目補充完整。《一個的人》。然後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列提綱,開始作文。教師巡迴視察,瞭解學生習作情況,幫助有困難的同學。

6、講評部分學生作文,具體指導通過寫一件事,反映人物的某一思想品質。

第2課時

(一) 教學過程

1、學生繼續作文,教師巡視瞭解學生習作情況。

2、指名幾位學生讀讀自己作文中記敘具體、最能反映人物某一思想品質的部分。師生共同評議。

3、教師選擇讀敘不夠具體,或所記事例不能有效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片斷,師生共同評改,並提出改進意見。

4、學生修改,完成習作。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一、概述

國小數學一年級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84、85頁一課時 · 認識時針、分針、整時、大約幾時 · 認識鐘錶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初步認識鐘面,會看鐘面上的整時和大約幾時

2、過程與方法:發展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成按時作息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發展初步的數學應用意識。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本單元在學生掌握20以內數的基礎上,聯絡日常生活的需要認識鐘錶面上的整時和接近整時。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認識鐘錶的經驗,但他們認時間、看鐘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體的;也有些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時間觀念差,對鐘錶的知識感到陌生。這就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提升、概括科學地認識鐘錶的方法,同時,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培養學生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設計理念:設計本課時力求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整堂課都以學生自主探究和活動為主,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親自體驗,認識鐘錶。擬在本課教學中體現以下幾點:

(一)知識呈現生活化:“數學的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程理念之一。新知從生活中自然匯出,使學生初步感知“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使數學課堂迴歸兒童的生活世界。

(二)學生學習自主化: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認識鐘錶面、認識整時刻、判斷大約幾時等,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的探索過程中自主獲得。

(三)學習過程活動化:新課程以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方式,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激起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與慾望,使學生總能處於一種新奇、興奮、快樂的活動氛圍中,親自實踐,大膽探索。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教學準備:課件,鐘面模型等。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會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起,什麼時候睡)。師:猜猜它是誰?

教師通過猜謎語,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興奮感,營造了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氣氛。 2、課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鐘,教師提問:你們喜歡它們嗎?為什麼?

學生回答後,教師揭示課題:是啊,鐘錶不僅外型漂亮,還可以告訴我們時間,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鐘錶的知識。

(二)動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識

1、認識鐘錶

設計這一環節時,我注重給學生提供觀察與思考,發現與表達的空間,注重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機會,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激發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先讓學生觀察鐘面,看看鐘面上有些什麼,然後小組交流

學生彙報觀察結果,教師板書:時針 分針 12個數

2、教學整時

這一環節在教學形式上應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因此在課堂中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塊屬於自己的思維拓展空間。

出示3時的鐘面,讓學生說說表示的是是什麼時刻?你是怎麼知道的?

再出示1時、4時、6時的鐘面,讓學生說說是什麼時刻,然後再提問:1時、4時、6時的鐘面上,都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分針都指著什麼數?你能用一句話說說看整時的方法嗎?

小組討論看整時的方法,通過討論發現學生個性化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連一連:學生口頭回答鐘面時間,鞏固看整時的方法

說一說:將整時融入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裡,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將鐘錶知識與實際生活自然地結合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大約幾時

出示7時、7時不到和剛過7時三個鐘面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三個鐘面的時間

小結:一個是7時不到,一個是剛過7時,我們把它們都叫做大約7時 師追問:這兩個都是大約7時,有什麼不同呢? 生:一個是7時未到,一個是剛過7時 說一說:讓學生說出鐘面上大約是幾時 (三)鞏固練習

1.畫一畫:先讓學生通過觀察判斷出缺少的是時針還是分針,再借助直尺畫出鐘面上缺少的針,這裡還要提醒學生注意畫時針和分針的區別。

2.掌握用上午、下午這些詞語表示時間

這一環節通過讓學生髮現、思考、討論有挑戰性的問題,瞭解時針每天要在鐘面上走兩

圈,所以一天要走兩個10時,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使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出示兩幅表示10時的圖,讓學生觀察,看能提出什麼問題?通過觀察學生髮現兩個都是10時,但不一樣,一個是上午10時,一個是晚上10時。

提問:一天有幾個8時,幾個9時?

3.撥一撥:學生在鐘面上撥出自己起床和睡覺的時間,然後同桌的同學說一說,要求說完整。教學這一環節時,教師順勢教育學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時間,養成按時起床按時睡覺的好習慣。

4.說一說:讓學生說說自己的一天是怎樣安排的?

根據兒童的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如幾時起床,幾時睡覺,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 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對時間的觀念,聯絡了學生生活實際,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四、全課小結。

教學內容與

教師的活動

媒體的運用

學生的活動

教師進行邏輯選擇

七、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利用多媒體組織教學,有效突出了重點,分解了難點;多媒體介入了學生感興趣的鐘面,激起了學生說的慾望。課堂效果顯示學生能較靈活地運用自己小結出的方法進行練習。課後反饋反映出學生通過語言專案的學習,對認識鐘錶已經基本理解,包括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大多數學生掌握良好,由練習反饋也可知。

八、幫助和總結

教師的作用就在於引導學生如何更有效地學習新知,儘可能將學生的學習效率最優化;同時教師還需創設有利於學生學習的環境,如藉助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交流、比較、總結,從而更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教學設計方案 篇8

教學要求:

1、理解並積累相關商業性用語,培養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

2、通過學習與活動,使學生懂得購物應有計劃、有方法。

3、聯絡自己第一次購物的經歷進行交流。學會購買東西,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同時注意語言的訓練及積累。

4、創設情景,進行口語交際練習,使學生學會在學習和社會交往中養成合作的良好品質。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 練習歸類

出示集市和超市的掛圖,在交流的過程中提示學生。例:

糧食類:白麵小麥紫米小米大豆……

副食類:醋鹽花椒味精醬油……

文具類:鉛筆橡皮直尺本子圓規……

生活用品類:洗衣粉牙膏毛巾洗髮水……

家電類:電視機洗衣機冰箱微波爐電腦……

二、 使用量詞:

訓練時,幫助學生在廣泛交流的同時把握其準確性,然後再說一說,再鞏固、再記憶。例:

帽子:一頂帽子一打帽子一箱帽子

筆:一枝筆一套筆一袋筆一筒筆

衣服:一件衣服一套衣服一包衣服一箱衣服

白菜:一棵白菜一斤白菜一堆白菜一碗白菜

皮鞋:一雙皮鞋一隻皮鞋一箱皮鞋

電話;一部電話一臺電話一個電話

雨傘:一把雨傘一箱雨傘一包雨傘

醋:一瓶醋一斤醋一袋醋一口醋一壺醋一缸醋

電腦:一臺電腦

檯燈:一盞檯燈刀:一把刀一套刀

三、 積累詞語:

買賣公平,誠信為本、買賣不成仁義在、童叟無欺——商業道德的重要內容。

1、 讀一讀。理解它們的意思。

2、 背一背。

3、 交流收集到的更多的商業道德術語。如

誠招天下客,譽從信中來。

四、 瞭解商業專業用語和符號

1、讓學生調查瞭解這些詞語和符號的意思。

2、學生互相交流詞語和符號的意思。

3、老師補充說明:

專賣店——專門買一種品牌的商品的店子。

連鎖店——一個公司或集團開設的經營業務相關、方式相同的若干個商店。

消協——消費者協會

打折——照原價減去一個數目,減到原價的十分之幾叫幾折。如原價十元,現價九元,叫打九折。

信用卡——銀行發給儲戶的一種代替現款的消費憑證。

“3.15”——消費者權益日。

¥——人民幣符號$——美元符號

第二課時

一、 和父母商量購物計劃

1、看圖:這一家人在幹嗎?你能給他們出出主意嗎?

2、你和父母商量購物計劃嗎?為什麼?

3、你會為奶奶買什麼禮物?為什麼?

4、為什麼購物應有計劃?

5、請有經驗的學生說說自己的購物經歷和感受。

二、 嘗試解決實際問題。

1、 分成四組,每組同學討論解決一個問題

2、 反饋討論意見。

怎麼找到需要的商品?——儘快找到指示牌,根據貨架上的商品弄明白自己要的商品大概在哪裡。禮貌的問營業員。

CD商場沒有,怎麼辦?——到書店或影象店。

是否買書包?——儘量不買計劃外的商品。

付款時注意什麼?——計算要找的錢,找的錢即時放好,扣好包,要有防範意識,不要炫耀自己有錢,以免被小偷盯上,作完了事及時回家。

三、 填寫購物清單

1、 觀察,說說填購物清單要注意些什麼?

(物品名稱、價格、數量、金額、彙總計算)

2、 佈置實踐活動:利用雙休日去和父母購物,購物前和父母一起制定好購物清單。

第三課時

一、 自瀆課文

1、 學生自由讀短文,讀通順,標出不認識的字。

膝蓋,膝xi不要讀成qi

2、 說說短文主要講了什麼?

3、 你從良子身上學到了什麼?

4、 討論:如果媽媽讓你一個人去買東西,你知道該怎麼做嗎?

第一, 要當心路上的車子;第二,千萬不要把錢弄丟了;第三,買東西時,聲音要大;第四,別忘了找錢。

5、 分角色讀短文

6、 小組表演良子獨自買東西的過程。

二、 說說你自己第一次買東西的經歷。

第四課時

一、口語表達

1、 出示自己買的商品,觀察這個物品的形狀、大小、質地、其他特點。

2、 抽一學生上臺介紹,大家評議他的表達是否準確、清楚、有序。

3、 分小組交流。要求:

(1) 說話的聲音要大

(2) 把商品介紹清楚,話要說得完整連貫。

(3) 說話要有順序。

4、 推選代表全班邊展示邊介紹。大家再次評議。

二、 親身體驗,沒有買過東西的同學去買東西,在買東西的過程中注意觀察和注意體驗。

第五課時

一、 回憶《第一次買東西》中良子的經歷。

二、 說說自己的做法,有什麼感受,周圍人有什麼反映。

三、 提示學生按事情的發展順序說,注意要有條理。

四、 學生打好初步提綱:去買——買(動作、神態、語言、心理活動,周圍人反映)——買回(感受)

五、 學生間先說一說,然後用筆寫下來。

六、金鑰匙閱讀說明書

1、 發動學生帶說明書到校,互相交流。

2、 按金鑰匙中的提示:閱讀“使用說明”和“注意”,看青食品和物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

3、 說說看說明書的必要性,體會說明書的語言特點。

教學設計方案 篇9

教材分析

《烏鴉喝水》選自《伊索索寓言》,它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描述了一隻烏鴉通過動“腦”、動“手”喝到水的經過,向我們展示了一隻可愛的烏鴉。這個故事雖然簡單,卻能給人以啟迪。教學這一課,將進一步培養學生思考和實踐的科學探究精神,體會動手和用腦的樂趣,激發創造的熱情。

學生分析

低年級的學生愛表演,喜歡想象,有較強的求知慾。學習這一課的時候,學生經過半個學期的學習,也有了一定的識字基礎和朗讀能力,並具有一定的自主、合作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烏鴉為什麼喝不著水?

2、它是怎麼喝到水的?

教具:

1、多媒體2、瓶子及石子若干

教學過程:

1、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複習詞語:小朋友,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19課(指著板書)(齊讀)烏鴉喝水的詞語,我們先來複習一下,請小朋友來讀詞語。

A、出示詞:烏鴉、口渴、喝水、找水、怎麼辦、瓶子

B、數一數:瓶的第9筆是什麼?(乙)

C、出示:“喝、渴”一起讀。

你怎麼來記住“喝”和“渴”?

(“喝”要用口來喝,所以是“口”字旁;“渴”要喝水,因為嘴巴幹了,所以是“氵”三點水。)

D、請把書翻到第83頁,我們來做課後第2題“選詞填空”,看誰做得又快又好。開始。

⑴自己做。

⑵交流:誰願意來說第1句?第2句?第3句?(指名)

⑶都對了嗎?我們一起看大螢幕把這三句句子讀一遍。

(齊讀3句句子)

2、新授:

A、過渡:通過第1節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指著板書)

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它到底找到水了嗎?老師請小朋友邊看邊聽邊想想。

B、⑴播放多媒體錄象及錄音。

⑵問:烏鴉找到水了嗎?(齊答)喝到水了嗎?(齊答)

⑶我們來讀讀課文。(自己讀)找一找哪節寫了烏鴉找到水,可是喝不到水。開始。

⑷你找得最快,請你來說,是哪一節?(第2節)

C、學習第2節。

⑴真聰明,找對了。現在請小朋友仔細地讀讀第2節,你是從哪句話裡知道烏鴉找到了水?開始。

⑵輕聲讀——交流

⑶誰來說?把句子讀一讀。(指名讀句子)

①對了,烏鴉看見了一個什麼?(齊答)烏鴉看見了一個瓶子,瓶子裡怎麼樣?

願意把第1句讀給王老師聽的小朋友一起來讀第1句話。

②用“看見”說話。烏鴉看見了一個瓶子,那麼你看見了什麼?(指名每一組4——6號的小朋友說。)

你看見了××,××怎麼樣?(指名1——3號說)誰也願意向他學習說一說。

⑷①課文裡的烏鴉看見了一個瓶子,瓶子裡有水,它可高興了,可是(出示多媒體圖象)瓶子很高,瓶口又小,裡邊的水也不多,它喝不著。(學習第2句)

②現在請每組的小朋友在3號組長的帶領下讀讀第2句句子,並討論一下,找找詞兒說說烏鴉怎麼會喝不著水的?開始。

③小組自學——討論

交流:老師這裡有四個瓶子,找找哪個是烏鴉找的瓶子?(因為,模擬多媒體點出高、小、不多。)

請小朋友觀察一下在你們桌子上的瓶子和烏鴉,是不是因為這樣而喝不到水?小組觀察,請哪個小組願意派個代表來說說烏鴉為什麼喝不到水?(指名2人)

④如果瓶子怎麼樣了,烏鴉就能喝到水了?請小朋友在小組裡說說看。

Δ 如果瓶子不高,烏鴉就能喝到水了。

Δ 如果瓶口很大,烏鴉就能喝到水了。

Δ 如果裡邊的水多,烏鴉就能喝到水了。

⑤可是,現在(出示多媒體圖)(指名說)(瓶子……、瓶口……、裡邊的水……,它喝不著。)烏鴉遇到的困難可真(多),請小朋友在小組裡讀一讀。(指名每組派1個代表來讀。2對)大家一起來試試,讀讀第2句。(齊讀)(看圖)

⑸可是瓶子很高、瓶口又小、裡邊的水也不多,烏鴉喝不著,它心情怎麼樣?(很著急)對呀,可著急了,請小朋友自由找夥伴把第3句讀一讀,讀出烏鴉很著急。

①自由找夥伴②指名2對③齊讀

現在我們一起有感情地把第2節連起來讀一讀。(齊讀)

D、學習第3節和第4節。

⑴是呀,怎麼辦呢?小朋友,你們願不願意替小烏鴉出個主意?怎樣才能讓烏鴉喝到水?(指名說,邊說邊出示方法)大家想的辦法真多,我們的小烏鴉也想出了辦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⑵播放多媒體,師讀課文第3、4節。

⑶老師這裡有道填空題,請小朋友在3號小組長的帶領下讀讀課文第3、4節。想想烏鴉的辦法是什麼,怎麼填?

出示:“烏鴉看見_____,於是,它把_____”

①小組自學。

②哪個小組願意來讀一讀讀讀課文第3、4節?

③請一組派代表來說——齊說。

⑷點出:“一個一個地”,烏鴉為什麼要一個一個地銜石子?在你們的桌子上有2個瓶子和一些小石子,請你們在1號組長的帶領下,動手試一試烏鴉的辦法,邊做邊觀察邊想。

①烏鴉一個一個地把小石子銜來放到瓶子裡,會怎麼樣呢?(水會慢慢升高)

②烏鴉喝到水了嗎?

動手做——交流

小結:是呀,烏鴉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地銜來放到瓶子裡,瓶子裡的水慢慢升高了,烏鴉喝到水了,心裡怎麼樣?(很高興)

請小朋友和王師來合作讀課文第3、4節。

師生合作讀(注意一個一個地、慢慢地,讀得又輕又慢)——學生連起來一起讀課文第3、4節。

⑸剛才你們也為烏鴉出了許多主意,我們來比一比,誰的主意更好?

小結:通過比較,我們發現烏鴉的辦法很省力,還能喝到瓶子裡全部的水。所以,你覺得這隻烏鴉怎麼樣?

3、總結全文:

A、是呀,這是一隻聰明的、愛動腦筋的小烏鴉。讓我們重溫一下烏鴉聰明的辦法,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B、朗讀全文

C、總結:這是一隻愛動腦筋、聰明的小烏鴉,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喝到了瓶子裡的水,我們也要向這隻烏鴉學習,遇到困難多動腦筋,解決困難,好嗎?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兒。

板書:

喝不著水

聰明 愛動腦筋

喝著水了

《烏鴉喝水》反思

在學習《烏鴉喝水》中,有一段“烏鴉把小石子一顆一顆放進瓶子裡,瓶子裡的水漸漸升高了。”這句話看似簡單,但要學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卻很不容易。因此,我在教學中就讓學生做一回小科學家,讓學生將小石子一顆一顆往瓶子裡投,看著水漸漸升高,讓學生從理解課文體驗到認識真理的快樂。也許就是這樣一次實踐體驗,能讓學生從此愛上科學、迷上科學,走向科學研究之路。

一、培養學生親身實踐的能力。

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讓學生再回到課文看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著水的,為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著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喲,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通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著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二、在思考中發展學生的思維。

本課有一個教學目標,讓學生在遇到困難時,能積極想辦法克服困難。不知不覺中,學生的思維在不斷髮展。

總之,教師不只是課堂教學的實施者、組織者、主導者,更是語文學習的主要參與者之一。課堂是學生展現自我的大舞臺,在這個舞臺上孩子們扮演了各種角色,讓他們在這舞臺上盡情地創造表現自我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