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2022課程設計心得分享

來源:文萃谷 2.46W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2022課程設計心得分享,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2022課程設計心得分享

關於2022課程設計心得分享1

經過本次課程設計,發現做軟體真的需要做很多工作,不僅僅是敲程式碼。

首先,必須要有需求分析。就拿這次的題目來說,一個清晰的需求分析能讓我省去很多工作,能讓我把程式碼寫的更清晰,讓我的程式碼能有更好的重用性,以此簡化程式。而這次的題目其實也算不上需求分析,只能算是功能分析吧。從介面到使用者登陸判斷,從增刪改查基本功能到檔案讀寫。如果能夠把程式碼細化,把基本功能都封裝成函式,這樣應該會提高程式碼的重用性。

其次,有了清晰的需求分析,還要有註釋。註釋也很重要,特別是寫過之後重用和測試程式碼時,都必須得看。否則就不得不將已寫好的封裝函式從頭到尾再看一遍,再理解,這樣很浪費時間。有了註釋,就可以省去這些重新理解函式的時間,可以提高效率。

再次,寫註釋是為了使函式更簡單的被理解。而寫註釋之前,必須要測試這段程式碼的可行性。必須要儘可能多的考慮會出現的情況,對不希望出現的情況予以相對的措施或者提示。這樣在程式碼重用的時候也可以放心的重用,而不必因為程式碼寫的不夠完善而再來修改,這樣也會浪費很多時間。

最後,程式的測試。一個完善的程式應該經得起測試。自己的程式寫得好不好,最終得看測試。如果輸入了非法的輸入或者操作,程式是否能夠正常執行?還是會像這次一輸入錯誤就會死迴圈?這是程式的健壯性。做好以上幾個方面,程式基本就做好了。但是任何一個程式都不可能沒有BUG,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如果要追求完美,就不得不鍥而不捨,定期得到使用者的反饋然後修復相關問題。就像微軟一樣,總是會在問題出現之後就釋出漏洞補丁。

關於2022課程設計心得分享2

當我在大二上學期上《工程熱力學》課程的時候,曾聽華永明老師說了很多次大四短學期鍋爐設計很讓人頭疼,而且會讓我們對整個大學生活都印象深刻。算完鍋爐,我依然對華永明老師的這席話印象深刻!整整三週,我聆聽了“鍋爐之聲”。

當短學期第二週開始的時候,我剛從趙老師那裡拿了自己的鍋爐題目和參考書,當時單純地想著:鍋爐課程設計,就是把大三下學期鍋爐的作業重新做一遍,感覺工作量也還不是很大嘛。(其實後來發現我錯了??)考慮中,第二天就開始了自己計算鍋爐的“行程”。

首先,我得感謝趙老師給了我一個非常給力的煤種――神府東勝煤,我甚至不知道這煤產自哪裡,寫下這篇心得體會的時候特地去百度了一下,發現它產自內蒙古自治區,發熱量是同煤種的全國之最(不能肯定這句話的準確性)。同時,很幸運,這種煤和例題的煤種是一樣的,無形中減少了一些假設後的計算量。(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我可以偷懶的地方,但是其實我在計算過程中並沒有偷懶,還是一步一步算下來的,還出了點小問題。)說到計算,前面部分進行的當然是相當的順利,大三下學期做過一遍作業,煤種和例題一樣,所以計算熱平衡的時候大差不差地就在不知不覺中搞定了。

然而,困難還在後頭,當第三天的時候在教室算“前屏過熱器”的引數時候,我發現了龐大的計算量和複雜地計算公式,這對我真是個挑戰!算了一半後,實在算不下去了,於是到了趙老師辦公室答疑,趙老師的.指點給了我很多的幫助,瞬間讓我明白了許多計算流程,並且使我把大三下學期學習的《鍋爐原理》課程的很多內容都回憶並且串連了起來,然後很高興地回到教室,“廢寢忘食”地將前屏過熱器部分算完了,雖然當時已經是中午一點鐘左右的時間,但是還是很開心地完成了我的午餐。

回到宿舍,小憩了一會兒,開始了後屏過熱器部分的計算過程,後屏的計算比前屏順利多了,一個下午的時間就基本搞定了。

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裡,從高溫再熱器計算開始,第一懸吊管,高溫過熱器,第二懸吊管,低溫再熱器垂直段,轉向室,低溫再熱器水平段,汽溫校核,算下來是越算越快,以至於一整天都算鍋爐,算鍋爐變成了能使我很興奮的一項“工作”。而後算到空氣預熱器,雖然比較麻煩,稍微緩了一天,查了書本的一些資料,然後整體對照書上的一些公式算了下來,再到後來的總校和彙總,都沒有遇到什麼比較大的麻煩。第二遍檢驗的時候,將誤差降到了理想的範圍。

而後,我又找趙老師答疑了一次,發現低溫再熱器水平段出口溫度和低溫再熱器垂直段的進口溫度相差過大,大約有8°C,而如果按照實際情況分析,相差應該在5°以內,這是一個較大的問題。所以當天中午,我又開始了核算,發現只能動尺寸才可以將誤差降下來,所以我對低再平和低再垂的片數進行了修改(原來各有110片,後增加為113片),效果還不錯,而且截距變化也很小(0。003m左右),最終定稿。

接下來,我想談談我在這些計算過程中主要學習和深化的鍋爐知識。

1、排煙溫度

書中例題的排煙溫度是125°,而我的題目是120°,排煙溫度下降了5°之後,排煙熱損失降低,鍋爐效率提高(通過反平衡計算),鍋爐實際消耗燃料量減少,從而計算燃料量減少。

2、熱空氣溫度

書中例題的熱空氣溫度是20°,而我的題目是30°,相當於我設計的鍋爐在我國的南方地區使用,而書中例題設計的鍋爐在我國北方地區使用。此外,因為熱空氣溫度較高(高了10°),空氣帶入的爐內的熱量較多,爐膛尺寸相同的情況下,理論燃燒溫度高(較例題高了17°)爐膛出口煙氣溫度較高,所以在整個鍋爐中,對流換熱增多,從而使得鍋爐效率提高,與1推出的結論相同。

在完成了鍋爐部分的計算後,我用CAD進行了繪圖,雖然每張圖的尺寸基本都是一樣的,但是對於以前沒有接觸CAD軟體的我來說,儼然是個挑戰。在多次請教了我們學院6班建環的同學CAD的操作方法之後,我將每張圖紙都按要求畫了出來,大概花了3天左右的時間,期間使我對CAD軟體由陌生至較為熟悉以至於熟練,讓我對這個畫圖軟體充滿了信心,同時,也增強了我用電腦繪圖的能力。

在寫這篇心得體會的時候,我能感覺到,當我提到鍋爐之時,我的腦海裡就感覺自己設計的鍋爐正在源源不斷地送著煤,流動著蒸汽,發著人們需要使用的電力。那機器的轟隆隆之聲和那燃料的燃盡的噼裡啪啦之聲,難道不正是我內心裡聽到的“鍋爐之聲”麼?這聲音更甚那音樂廳裡的交響樂、那舞臺廣場的明星的歌!

三週,讓我更加了解了鍋爐,更加深入地學習了鍋爐,並把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逐漸融會貫通成一個整體,使我的專業素質和能力得到了真正地提升!

關於2022課程設計心得分享3

在技術方面,同學們在每天的練習繪圖過程中,切身體會到了CAD操作的精髓所在,我們這樣的課程設計,正是學習中將理論應用於實踐,再進一步在實踐中檢驗理論並發現新的問題的階段。以前總認為CAD的操作和作用僅僅侷限於書本上所教授的內容,但是這次親身體驗了之後,才發現CAD在實際的操作上有很多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細節問題和小技巧,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同學們不斷遇到新的問題,進而不斷解決新的問題,大家一起討論,共同進步。自主學習真是一個快樂的過程,在這一方面,我感覺非常的高興。

在這次製圖的過程中,我感覺到有一定的壓力,其中很大的一個部分來自於與我朝夕相對的電腦。這臺電腦處理器具體不知道是哪年生產的,主頻倒是挺高,但是記憶體只有500M左右,電腦中裝滿了各種各樣的軟體,加上機器的老化以及常年缺乏必要的保養和維護,在處理起影象的時候,總感覺不能得心應手。

關於AutoCAD,在這次的圖形繪製過程中,我有頗深的感觸。在此不得不提的一點就是,在做平面圖的時候CAD佔盡優勢,盡顯其強大的圖形繪製能力。但是在三維立體圖的方面,相比較同類軟體來說,就顯得非常雞肋。要說功能,大概都有,但是橫向比較起來效果都不是很好,而且操作相對複雜並且容易出錯。對於我們這種非專業的使用者來說,用CAD做三維立體圖,一旦出一點點的岔子,有的時候因為不知道如何挽回就有可能導致前功盡棄。在此基礎上,本人有一個淺見,能不能讓CAD的學習和另外一款同類型的3D製作軟體的學習一同進行,這樣既相互促進,又凸顯出每個軟體自身的優勢。

課程設計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鍛鍊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是對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具體訓練和考察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的日新日異,微控制器已經成為當今計算機應用中空前活躍的領域,在生活中可以說得是無處不在。

回顧起此次微控制器課程設計,至今我仍感慨頗多,的確,從選題到定稿,從理論到實踐,在整整兩星期的日子裡,可以說得是苦多於甜,但是可以學到很多很多的的東西,同時不僅可以鞏固了以前所學過的知識,而且學到了很多在書本上所沒有學到過的知識。通過這次課程設計使我懂得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把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起來,從理論中得出結論,才能真正為社會服務,從而提高自己的實際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設計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可以說得是困難重重,這畢竟第一次做的,難免會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問題,同時在設計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之處,對以前所學過的知識理解得不夠深刻,掌握得不夠牢固,比如說三極體PNP管腳不懂怎麼放置,不懂分得二極體的正負極,對微控制器彙編語言掌握得不好……通過這次課程設計之後,一定把以前所學過的知識重新溫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