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感恩演講稿

來源:文萃谷 2.68W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我演講的題目是《感恩的心,感謝父母》。

弟-子規感恩演講稿

十八年前的某一天,我的父母用喜悅的淚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了我的到來,但,當我來到世上的那一刻起,父母卻多了一項繁重的工作,那就是養育我。

為了給我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他們總是那麼辛苦,一邊承擔著生活的重擔,一邊無微不至地關懷著我。記得有一天晚上,我寫完作業已經九點多了,媽媽還沒有回來,我感到頭昏沉沉的,渾身發抖,連衣服沒脫就睡著了。媽媽下班回來時已經十一點多了,一摸我的額頭滾燙,連忙把我叫醒,拖著疲憊至極的身體把我送到醫院。一路上,媽媽坐在摩托車上,用大衣把我緊緊摟在懷中,我只聽到摩托車巨大的轟鳴聲和媽媽那急促的呼吸聲,只看到一束束車燈飛快地從我眼前閃過,我分明感受到媽媽那緊緊抱著我的身體在發抖。不知是寒冷還是緊張,到醫院後媽媽一直坐在我身邊,用那雙慈祥的眼睛看著我,直到我把吊針打完。小的時候,我總把這當作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因為我不瞭解,也不曾知道父母的辛苦。

現在我長大了,我也應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體諒父母,承擔起照顧和孝敬父母的責任。如果我回眸過去就會發現,自己永遠沐浴在父母的愛河裡。因為有了父母,才有了我,才使我有機會在五彩繽紛的世界裡體味人生的冷暖,享受生活的幸福和歡樂。女兒有了快樂,最為之開心的是父母,女兒有了苦悶,最為之牽掛的還是父母,舐犢情深,父母之愛,深如大海,因此,不管我的父母社會地位,知識水平,以及其他素養如何,他們都是我今生最值得永遠去愛的人。

然而,我們是否捫心自問過:“你對父母的掛念有多少呢?你是否曾留意過父母的生日呢?”民間有個諺語“生兒日,娘苦日。”當你在為自己慶祝生日時,你是否想到過那用死亡般的羥基讓你降生的母親呢?你是否曾真誠的給孕育你生命的母親一聲祝福呢?或許一聲祝福對自己來說算不了什麼,但,對父母來說,這聲祝福卻比什麼都美好,比什麼都珍貴,比什麼都珍貴,這滴淚水足以使他們熱淚盈眶。

也許某一天記憶中的面容會模糊,記憶中的名字會塵封,但記憶中父母對我們的那份愛永遠不會褪色。請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父母,請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與父母交流,請用一生一世來牢記住父母的恩情。

我愛我的父母,願普天下的子女都能愛自己的父母,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回報父母,感謝父母吧!

弟-子規感恩演講稿 [篇2]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我是來自339班的劉玥儀.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學習力行〈弟-子規〉,感受傳統文化經典》

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麼他依靠什麼立足社會呢?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學了《弟-子規》之後我明白了不少道理,其中的 “入則孝” 、“出則悌” 、“謹” 、“信” 、“泛愛眾” 、“親仁” 、“餘力學文”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說的“道德” 。“道”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執行法則。“德”是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背做人的原則。其精髓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關係。它教我們如何修身,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

“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些足以讓我心悅誠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 《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才發現,以前自己習以為常或自己認為對的言行,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著不足。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著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

我想起了誰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若你:

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穫文字;

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穫行為;

播下行為的種子,便收穫習慣;

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穫人格;

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穫命運。

學習了《弟-子規》,被它所蘊藏的深厚內涵而打動,由於自己的無知,錯誤地理解了很多聖賢的教誨,我甚至叛逆地將一些傳統文化看成封建糟粕。 以前,我從來沒有真正感到過“我們是驕傲的中華兒女”。覺得那是一句空口號。而此時我才明白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真正原因;中華民族讓世界人民喜愛的真正原因:因為我們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優良的文化傳統!造就了一代代賢良的中華兒女!我們是“禮儀之邦”。講究禮儀、廣結朋友、謙虛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華兒女那麼多優秀的'品德。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像畫畫,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象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幅優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憑著自己的意願任意胡為,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在學習了弟-子規後,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真心希望我們每位同學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在我們的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實踐,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就好比我的一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感受很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裡的人民哪裡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我的演講結束,謝謝大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