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35W

《孝經》是一本國學經典,裡面講了許許多多關於“孝”的故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孝經》讀後感範文,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孝經》讀後感

  讀後感第1篇:

最近,我在集團文化網上學習了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孝經》,它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但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孝道卻在不知不覺中,漸漸地跟不上了腳步,漸漸地走到了主流之外,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然而,孝道的迴歸是歷史的必然。做為80後,我們已經長大成人,有的已經為人父母,所以我們有必要多學學孝道。為我們的後代做好榜樣,教育他們成長。

《孝經》,是古代的聖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中專門談“孝”的一部著作。《孝經》共分為18章,每一章都堪稱經典。第一章為開宗明義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短短33個字就總結了孝之始,孝之終。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別為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規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標準。第七章為三才章,強調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第八章為孝治章,講聖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為聖治章,講聖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為紀孝行章,講孝子應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為五刑章,講不孝為諸罪之首。第十二章為廣要道章,講孝為什麼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為廣至德章,講孝為什麼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為廣揚名章,講孝道與揚名後世的關係。第十五章為諫諍章,講父母有了過錯孝子應該怎麼辦。第十六章為感應章,講孝道與神明的關係,孝道達到極點就可以感應神明。第十七章為事君章,講孝子與事君的關係,孝子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第十八章為喪親章, 講父母去世孝子應該怎麼辦。《孝經》,短短十八章,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無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經》,它不僅能教我們學會孝,還有教我們要效法天地,自然和萬物!

孝,五千年一脈相承,無論中國的體制怎樣的變幻,中國人民歷經了多少的磨難,孝道,依然是中華民族的結晶,當我們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間時,註定我們將來要承擔這份責任。我們無法體會母親在一天天衰老,從黑髮到白髮,從緊俏的面板到漸漸變得粗糙的臉,歲月將這份見證深深地刻在他們的臉上。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養育我們成長,父母給予我們太多的愛。正是在父母無私的愛護下,我們才得以健康的成長,父母教我們學說話、學走路、學做事、學做人。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時刻在關注我們的成長,對我們的關愛無微不至,但卻不圖任何回報。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動物如此,那人類又怎能不孝順自己的父母呢。

孝是人的`道德的根本。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個人!孝敬父母最重要的,也是最基層的條件就是聽他們的話,只要他們說的是對的,就一定要照著去做,因為這些話對我們多多少少都是有好處的。所謂“孝順”,並不是必須順從。孔夫子在《孝經》中告訴我們:孝,不是做樣子,而是發自內心的對長輩真摯的感情,不是盲目聽從,而是在長輩有所失誤的時候,也能提出適當的建議,不是隻孝敬家裡的長輩,而是愛己及人,愛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樣,能做到由孝及愛,上愛下孝,溫暖人間,和諧統一。

百善孝為先,所以我們無論處在什麼樣的時代下,都應該孝順父母,多為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還記得幾年前春晚上的一首經典歌曲《常回家看看》。工作之餘,多給父母打打電話,陪父母聊聊天,聽他們講講他們年輕時候的故事,成為他們的傾聽者;假期時多回家看看,幫父母做做家務,錘錘後背,揉揉肩膀,陪他們散散步,逛逛公園。父母對子女的愛不圖回報,只要我們做兒女的能多抽出點時間陪陪他們,他們就已經很滿足了。他們並不需要兒女給他多少金錢,可能需要的就只是一個電話,一句問候;他們不需要吃山珍海味,可能只是想能和兒女一起多吃幾頓簡單的家常飯;和父母在一起也可能並不需要太多的言語交流,你能像小時候一樣依偎在他們懷裡,感受著他們的愛,這些就足矣。

子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所以,我們要抓緊時間去關心、孝敬自己的父母,不要等他們年老體衰的時候,去哭泣去後悔。父母生我們已是大恩大德,我們已經永生難報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們。

孝的觀念是對中國乃至華人世界影響最為深重的倫理道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 因此,我們要繼承儒學所倡導的合理孝道,借鑑古代的孝悌思想,來營造一個和諧的社會氛圍,讓中華民族敬老養老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

  讀後感第2篇:

“百行孝為先”,這是一句古人的俗語。原本我也不是很懂得“孝”這個字的含義,但當我看了《孝經》以後,我便又進一步地瞭解了這個字的意義。

《孝經》是一本國學經典,裡面講了許許多多關於“孝”的故事。一篇篇古色古香的文章,一個個引人深思的文字,讓人陶醉其中。雖然《孝經》總字數連兩千也未達,但在中國思想史上已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從西漢開始,這本書受到歷代人們的尊崇和提倡,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廣為傳習,《孝經》稱得上是字數最少、內容最淺而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部文學經典。

“黃香孝父”的事蹟大家應該都不陌生。黃香小小年紀就很懂事,對父母非常孝順。夏天,天氣炎熱,黃香每次幫父親打完水後,都會拿一把扇子,將席子扇涼了才讓父親躺下,冬天,天寒地凍,黃香怕父親晚上睡不暖,畏寒怕冷,於是每天都搶先上床,以自己體溫捂熱被子,然後再讓父親上去睡。多麼感人肺腑的故事!多麼打動人心的孝子!讀著,讀著,我不禁熱淚盈眶,兩行清淚從眼角流下,輕輕滑過臉龐。

連世界之作——《三字經》都有大部分筆墨寫了孝的重要性。如有一句:融四歲,能讓梨。這句話講的是“孔融讓梨”。孝順的孔融孝敬長輩,知道把又大又甜的梨讓給哥哥們,自己卻拿小的,又是一個孝子值得我們去學習!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麼能不孝?我們要從小理解“孝”,實踐“孝”,將這本書吟之,誦之,感之,悟之,發揚“孝”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