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生還讀後感15篇

來源:文萃谷 1.24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無人生還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無人生還讀後感15篇

無人生還讀後感1

對我來說,結局是出人意料的。我一直堅信看似最不可能的人往往就是幕後玩家,所以先入為主的認為維拉小姐就是凶手。但隨著情節的推動,瓦格雷夫法官一直主控全場,阿姆斯特朗醫生又很有嫌疑,我又懷疑島上還有不為人知的第十一個人。最後大boss的敘述證明了凶手竟然是瓦格雷夫法官,而精心策劃這場謀殺的原因也不是出於正義,而是他想殺人,想實現一次天才般完美的謀殺案。他確實做到了,我想,如果沒有人發現他寫下的那封信,可能真的會成為一個謎團。

童謠暗示了每個人的結局,島上人們的互相隱瞞和猜忌是全書最恐怖的地方。正義的審判就在眼前,瓦格雷夫法官不僅審判了另外九個確實有罪的人,也審判了自己。

人的承受能力真的是有限的,法官見識過太多的罪惡,自己也有罪惡。所以他最後的自殺也可以理解為自己內心已經無法承受,死是一種解脫。當然,對另外九個人來說也是。罪惡埋藏在他們內心深處,每個人都正義凜然的為自己辯護、大言不慚的否認罪過、心安理得的自我催眠,但這些都改變不了他們內心恐懼的事實。瓦格雷夫的策劃也完美的利用了這一點——良心的自我審判。

無人生還讀後感2

初拿到這本《無人生還》,乍以為是一本常規小說。翻了下作者簡介,頓時發現自己錯了。本書的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1890—1976)是偵探小說女王,偵探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她的創作生涯持續了五十多年,共創作80多部偵探小說和短篇故事集,著作之豐僅次於莎士比亞。

“無人生還”的源起是一首童謠,“十個小士兵,出門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個只剩九。一個小士兵,落單孤零零;懸樑了此生,一個也不剩。”作者將故事場景設定在一座無人到達的孤島上,通過邀請信的形式,約了十位不同背景的人物來到島上的別墅,為信裡的“邀請人”服務。這十位受邀人,形色各異卻有著共同的特點——他們有著法律難以約束,但無法逃脫道德的制裁。最終的結果,十個人“離奇”在島上死亡,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前來調查的警察也束手無策。

故事的最後,作者通過死亡策劃者的自述,以“飄流瓶”的形式將故事真相進行了告白——這使得之前的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而滴水不漏。用今天的“潮”語來說,就是細思極恐。作為讀者,不得不由衷佩服作者的慎密構思與細緻描述,特別是對人物心理和人物對話的口語化描述,令人不忍釋手。

除了那有些冗長的姓名,《無人生還》確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偵探佳作,值得一讀。

無人生還讀後感3

一座士兵島,十人被審判,這是一場迷局卻也是無人生還的慘案。起初被推薦看《無人生還》時,便又好奇又心驚,是怎樣的故事結局如何悲慘,無一人生還,亦或是隱藏了什麼不為人知的祕密。於是我一氣呵成地把這本書由頭到尾細細品讀了一遍,心中更覺震撼,同時也留下了一些思考。

我並不是第一次閱讀心理懸疑小說,但都沒像這次一般“驚心動魄”,似乎明白為什麼說阿加莎·克里斯蒂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故事大概講述十個陌生人被邀約到一座適合觀光度假的“士兵”島上,根據一首古怪童謠的順序相繼死亡,島上並無其他人,說明凶手就在其中,那究竟是誰呢?

小說裡,作者運用了大量的心理刻畫,深刻描繪出十個人在島上共進第一頓晚餐時不可告人的齷齪被公諸於世的羞愧、憤怒,也描繪出每死去一個人,活著的人心中的不安與猜忌,還有臨死前撕扯著神經的恐懼,細緻入微。環境優美的小島與罪惡猜忌心理交織的氛圍形成強烈的對比。小說情節一環扣一環,設定了很多的懸念,根據童謠你知道下一個死的是誰,但卻總探究不出凶手作案的手法,以及誰才是真正的凶手。不得不說,凶手很聰明,他利用假死來掩護自己,按照古怪童謠的順序實施犯罪,整個過程充滿了儀式感。更富有戲劇性的一幕是完整的作案記錄竟被凶手自己寫好封入瓶中,丟入大海,希望被人拾取後大白於天下,並且連上島的警察也未查出真相。

在此引發了關於程式正義與結果正義的深刻思考。世界上有一些罪惡真的很難被制裁,或是因為缺乏證據,或是因為職務便利,逃脫了法律的制裁。這些罪惡也許是法律的手臂觸及不到的地方,遊走在法律邊緣的灰色地帶。法官決心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履行自己的使命,用自己的手段給予這類人應有的懲罰,於是才有了這一場精心策劃的謎局。被邀請來的十個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犯了違背道德,但法律又難以追究的罪行,比如說十人中有一個醫生醉酒幫病人做手術,手術失敗但把它歸結為醫療事故;一位老小姐由於傳統觀念較強,無法忍受行為不檢點的女傭並將她趕出家門,女傭後來因為這件事而自殺了,等等。這種結果正義不可謂不美好,但我們不應該忽視程式正義的重要性。法官把自己置身於上帝的視角以非常規手段對他們進行審判,但誰給的他這樣的權利?如果每個人都用這樣的方式去聲張正義,世界必將陷入混亂。

在我看來,人性之悲哀莫過於做事情對不起自己的良心,這種罪惡感會一輩子困擾著你不得安寧。從凶手的角度出發,他是法官,他懂法卻不能執這些人的法,有些無奈,只好自己動手,但這不是縱容此等正義的理由。今天你可以為了真正的正義行使制裁,明天你也可以為了個人的私慾行使制裁。只有將權利約束在法律的牢籠裡,才能確保法律的真正正義。面對法律存在的漏洞,我們最應該做的應該是不斷的完善法律和提升辦案技巧。

惡是困於心的囚籠,私即是公正天平傾斜的引。為了處罰所謂的惡而主張私有法律公正,大抵也只能是無人生還了吧。

無人生還讀後感4

看的讓人很不爽,不過本書製造的氣氛很好,晚上躺在被窩裡看,確實感覺到脊背發涼。

本書描述的故事,如果是一個真實案件,永遠也不會有解,已知的條件不夠,無法推斷出來。當然,看完小說,也不可能推理出來,如果靠感覺猜對了凶手,只能說感覺真準。

這本書仍然沒有打破我對懸疑類作品的預期,正如所有懸疑劇或者懸疑小說一樣,隱藏關鍵的部分,製造混亂的部分,不同的是,本書中加了很多不知真假的內容,給推理製造了極大困難,因為那離真實遠了十萬八千里,但讀者難以分辨,比如,開局就講法官收到了一封信,來自卡爾明頓,我還記下了這個細節。如果把這當做真實的確定發生的事情,就完美的把法官排除,離幕後之人遠了十萬八千里。

作者精心構思了這個故事,但壓根就沒想要讀者去解出誰是真正的凶手,作者想要的是完美的講完這個故事,把自己精妙的構思,對人性的剖析寫入書中,把懸念留存到最後,由作者親自揭曉,讓讀者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如果是這樣的話,作者很成功,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混亂,然後,就沒有其他。

無人生還讀後感5

可能有劇透?

只能說如果沒看過《十角館》我會更喜歡《無人生還》的……顯然綾辻行人是受到《無人生還》的影響,“懲治”法律無法懲治的犯人、富有傳奇色彩的小島別墅、混跡於被害者之中的凶手、無法破解的懸案最後靠凶手的漂流瓶揭示。難道是因為《十角館》是我看的第一篇敘述性詭計,所以有了雛鳥情節?扯遠了……

其實揭示誰是凶手前,我就覺得法官的死有問題啦(馬後炮這麼慌亂、這麼短暫的時間內,要讓一個人安靜地躺在椅子上,擺放整齊,顯然太不科學了。還有一開始留聲機播放每個人的罪行,後來都有敘述他們如何犯罪。法官那個說得很輕描淡寫,如果是故意判死刑,總應該有個理由(類似麥克阿瑟將軍),但並沒有。呃,前警長那個我也沒看懂。

還剩六個人和五個人時,每個人都有一段沒署名的獨白。看完再回過頭看這幾段,還是沒完全沒辨出誰是誰

我居然在這樣一本書裡看出了菲利普·隆巴爾德和布洛爾的JQ,真是沒救了……幹♂掉你二十次哦~一對白痴哦~有空再寫吧……因勢利導,才能令其茁壯成長,趨向完美。如果我們也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那麼教育將是人的教育,而不能是使人適應教育的教育。樑曉聲的教子方法,使我們不僅聯想到魯迅先生的一段話“父母對於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但中國父母又有多少能真的做到呢?

無人生還讀後感6

“十個小兵人,外出去吃飯,一個被嗆,還剩九個人……七個小兵人,用刀砍木棍;一個砍自己,還剩六個人……四個小兵人,出海去逞能;一個葬魚腹,還剩三個人……兩個小兵人,坐著晒太陽;一個被晒焦,只剩一個人。這個小兵人,孤單又影只;投繯上了吊,一個也沒剩。”一切的陰謀都從這一首童謠開始。

十、九、八……三、二、一小兵人的數量在不斷減少,活著的人也在不斷減少。一種亡的氣息,一種在劫難逃的感覺慢慢逼近。這一切從一開始就是一場騙局,一張網,一張凶手為每個人量身定做的天衣無縫的網。用不同的人名,不同的方式;將十個人聚集在一座島上,一座荒島上。此時,審判與亡就已開始。

叮~~生命開始了倒計時。

晚餐時分,一個不知名的聲音開始控訴所有人的罪責。貴族少年撞人,管家夫婦拒給主人解藥,女子引誘孩子向深海游去……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揹負著人命,可卻都是在法律範圍內無法制裁的案件。於是,凶手頂著伸張正義——絕對的正義之名開始了他的謀殺。

第一晚,一個人便在吃飯時了,第二個人中了氰化物,在昏迷之後長眠不醒了;接著第三個、第四個……每一個的亡方式都與那首童謠不徑相同。這首英國的古老童謠成了貫穿小說的線索,也成了十個人的亡方式。

耳旁似乎總有一個囈語式的童聲,它在輕輕吟詠這歌謠,在漫不經心的語調中帶著揮之不去的亡氣息;猶如在童真的面龐上忽然出現嗜血的表情一般,讓人在極端的對比中感動無形的痛苦。像被人噎住咽喉一樣,不得喘息,無法逃脫。

凶手就在十個人之間,沒有人知道下一個的人會是誰。隨著人數的減少,恐懼、彷徨、不安一點一點吞噬著自己的內心與理智,活的時間越長的人,罪惡也就越重。因為他最後所承受的不僅是亡的痛楚,更是精神的折磨;在絕境中的苟延殘喘,去爭取下一秒活命的可能。

在《無人生還》當中,謀殺手段的巧奇自然不言而喻,整人的佈局更是令人目眩神迷。但在華麗地作案手段之下,阿加莎?克里斯蒂對人性的瞭解,對人性的剖析更令人敬佩不已。這早已超越單純的偵探解謎,步入了心裡剖析的殿堂。

在絕境中,有人心頭坦然,因為多年來已無法承受負罪感所帶來的痛苦;有人不以為然,因其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犯下的罪行;有人惶然,以為自己所作所為並無過錯,卻真實地造成了他人的自殺;有人悽然,夢裡都能看見去的無辜者不甘地模樣。從貴族到底層,來到島上的所有人都揭去了身份的偽裝,在殘酷的現實面前表露了最真實的一面。其中一部分人渴望生命,他們不惜利用一切代價來確保自己的平安,卻在良心的譴責與幻像中送上了自己的命。可全部的人都在渴求解脫,或生或,被歲月掩蓋了這麼久的事實終究鋪在了陽光下。

在文章的最後,凶手交代了一切。根據事實,人們可以推斷誰是凶手,可是那樣不容鬆懈的境地,理性與判斷力已經為零,每個人都是凶手。所以,十個小兵人,一個也沒剩。

人性的悲哀在文末的剖白中無法抑止。海中的荒島猶如失落的人心,在罪錯的反忍中變得無所憑依。文明在孤島上荒蕪,道德的流放地萬物蕭條,無人生還。

無人生還讀後感7

大概5個小時的時間終於收尾了這本書。我的感覺就是:偵探小說想要自己完成推理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讀的更仔細,發現更多疑點(雖然最後還是搞錯了凶手,不過最後幾個人的死亡順序我還是分析出來了滴。

這部書是很精彩的,作為阿加莎·克里斯蒂(阿婆)的代表作,這部書不像《東方快車謀殺案》那樣運用大量對話,展現凶手的心理,也就是殺人動機;又不像《尼羅河上的慘案》那樣分析殺人的手法(當然這部作品與以上兩部並不屬於同一個系列,沒有太多的可比性)。《無人生還》在最終揭祕了凶手,並且讓我覺得跳進了一個坑,讀完才想到:怎麼就不能假死呢?這部作品邏輯非常清楚,並且在具有邏輯性的同時展現了十個人十種不同的性格和背景故事。這部作品更深層次的,其實是展現了罪惡與正義的辯證關係:正義者是否應該始終秉承自己的正義之道,有時或許超過法律限制,去審判一名罪惡者的死亡?另一個角度說:罪惡者真的是有罪嗎?在這裡呢,我就要安利一下了,如果有興趣並且覺得膽大的人可以去看看《明星大偵探》的“恐怖童謠”和“又是漂亮惹的禍”這兩集加在一起就是《無人生還》。

以上是我讀完這部作品半個小時內的讀後感,隨便勾勒幾筆,加入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或許有誤,不喜勿噴。

無人生還讀後感8

看的還是挺仔細的,結局最開始就告訴讀者了,“無人生還”。但情節確實吸引人啊,一步一步,引向結局,人名確實蠻多的挺難記的,所以一開始我就抄下來,一個一個對著看,一群逃脫法律自裁遊蕩在法律灰白地帶的人,最後還是一步步走向死亡。雖然所有情節都在那首詩歌裡,但內容以及邏輯都吸引人一直看下去。所以還是一部蠻不錯的懸疑小說,結局真的出乎預料,猜不出最後的凶手。

十個小士兵,出門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個只剩九。

九個小士兵,秉燭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個只剩八。

八個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連不離去,八個只剩七。

七個小士兵,舉斧砍柴火;失手砍掉頭,七個只剩六。

六個小士兵,捅了馬蜂窩;蜂來無處躲,六個只剩五。

五個小士兵,同去做律師;皇庭判了死,五個只剩四。

四個小士兵,結伴去海邊;青魚吞下腹,四個只剩三。

三個小士兵,動物園裡耍;狗熊一巴掌,三個只剩倆。

兩個小士兵,日頭下面棲;毒日把命奪,兩個只剩一。

一個小士兵,落單孤零零;懸樑了此生,一個也不剩。

無人生還讀後感9

據說犯罪是人類的原始慾望,所以如福爾摩斯般的刑偵人員也夢想著有朝一日犯一次高效率的罪。而當他這個夢想最終實現時,小福同志握著精緻光亮的作案工具的手也不禁微微顫抖。

不過相比於柯南道爾,他的同胞兼同行阿加莎女士寫起犯罪來更加地迷人而優雅。英國人那種古怪的性情在她的筆下轉化為一種精細的變態。那些鮮血淋漓的故事在她講來,沉穩而緩慢,帶著英國的霧氣,陰冷潮溼,慢慢地在你周圍瀰漫。

阿加莎的作品中,除去題材本身就偏靈異而非罪案的《死亡之犬》,最讓人毛骨悚然的,也最讓人驚歎於犯罪的精巧迷人的,就是這部《無人生還》了吧。

《無人生還》的故事正如阿加莎所最擅長的那種,一群人因為某種原因被困在一個地方,誰也出不去,而凶手就在其中,人一個個死去,未知的恐懼緊緊相逼。後來的金田一、柯南之類不過都是從阿加莎這裡學到了這種手法。在這個故事中,十個人分別受邀來到一座孤島度假,但很快的,他們發現這是一場陰謀。在一卷播放的錄影帶裡,一個陌生的聲音歷數每個人的罪行,表示要一個個殺掉這些人來洗滌罪惡。可是這時孤島與外面的聯絡方式已經完全切斷,沒有人出得去也沒有人進得來。凶手一定就在他們之中,於是猜疑、合作、憤恨、抱怨,人在面臨絕境時的種種開始本能地上演。而隨著一首詭異的歌謠,十個人陸續地以童謠中所唱的方式死去,而每死一個人,放置在客廳中的十個小瓷人就消失一個,恐怖就這樣蔓延開來。十人中最後剩下的女教師槍殺了一個同伴後,在精神恍惚彷彿看見了已死了的人,最終上吊自殺了,但很顯然,她不是那個凶手:

她開啟門……倒抽了一口涼氣……那是什麼懸掛在天花板的鉤子上?一條結好了活釦的繩套?還有一把椅子擺在下面,一把能一腳踢開的椅子……這就是雨果要她做的……當然也是那首詩的最後一行。“一個也上吊,十個小印第安孩子全都命歸西天……”小瓷人從她手裡掉下,它滾動了幾下,撞碎在壁爐邊。維拉機械地向前走去。這才是結局--這就是那隻冰冷的溼手(當然是西里爾的手)曾經觸到她喉嚨的地方……“你能游到那塊礁石去,西里爾……”這是謀殺--多麼簡單的謀殺。可是以後你永遠也忘記不了……她登上椅子,眼睛像夢遊者似地茫然凝視著前方……她把繩套套在自己脖子上。雨果在那裡注視著她,看著她走上這條她命中註定的道路。

她踢開了椅子……

當警察到達這個孤島時,只發現了一首詭異的歌謠與十具按歌謠方式死去的屍體,也沒有任何人離開過這座孤島的痕跡。讀到這兒迷題似乎變得不可解,可是阿加莎卻依舊泰然自若地給了整個故事一個合理的解釋。

如果說柯南道爾身上有著英國人認真而可愛的一面,那麼阿加莎筆下的故事則表現了英國人的另一面。在柯南道爾的筆下,這個世界是清晰明亮的所有的犯罪都是可以的,這個世界是值得信任的,而阿加莎筆下,這個世界則多了太多的不確定,真正讓人恐懼的,不是死亡,而是無限的未知。在阿加莎的故事裡,你會忽然理解為何古板嚴肅的英國會有吸血鬼的故事,會有那麼多的古堡傳說。那是一種在倫敦的大霧裡時隱時現的潛在慾望,正如開膛手傑克夜行於街頭時所挾的那把明亮鋒利的手術刀。

無人生還讀後感10

這本書號稱是阿加莎老奶奶最經典的推理小說之一,豆瓣上更打出了9.1的高分。啃了一週才把娛樂至死和No logo 看完,終於可以換換口味了。

這篇小說很短,半天不到就看完了,雖然有點豬八戒吃人參果的感覺,還是想談幾點:

1、該書不能算是推理小說,如果不看結尾那封信,讀者無法根據文中的情節推斷出凶手是誰。說是驚悚類更合適些,殺人的過程很玄乎,導致看到太投入,被門鈴嚇了一跳。

2、邊看邊感覺島上的十個人在玩真人版殺人遊戲。眼睛一睜,一閉,一天過去了,一個倒黴蛋也over了。殺手在他們中間,但是不知道是誰…… 難道阿加莎是殺人遊戲的創始人? 而且裡面還有一個變相跳警的情節~

3、前面死的3個人如果還有意外的成分,從第四個開始大家都意識到有凶手在他們中間,為什麼還不集體行動,同吃同睡呢? 老外應該沒那麼笨吧~

4、最搞笑的地方,桌子上面的小瓷人每次都會少一個,當時心想要是我就把那些小人都扔海里,或者用502沾到桌子上,讓你裝神弄鬼的,哈哈~

總之還是值得一看,借用以前同事的名言:降低期望值,提高滿意度

無人生還讀後感11

《無人生還》(Andthentherewerenone)是英國著名的推理小說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Christie)寫的一篇推理小說。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Christie,1890年生於英國德文郡托爾奎。一戰期間,她參加了英國和紅十字志願隊,從事救護工作。在此期間,學習了大量藥物和毒物知識。因此在她的偵探小說中,也有大量的用毒殺人的片段。

《無人生還》講述了一個孤島殺人的事件。八位客人和兩位僕人分別收到了邀請信,被邀請到士兵島做客。十個人各懷心事的去到了島上,登島的當晚,即遭遇惡劣天氣,因此被隔絕在孤島。

隨後更是一個個遭遇了離奇事件。每間客房裡都掛著寫有關於十個小兵人的童謠的鏡框;餐桌上擺放的十個小瓷人。

十個小士兵,出門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個只剩九。九個小士兵,秉燭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個只剩八。八個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連不離去,八個只剩七。七個小士兵,舉斧砍柴火;失手砍掉頭,七個只剩六。六個小士兵,捅了馬蜂窩;蜂來無處躲,六個只剩五。五個小士兵,同去做律師;皇庭判了死,五個只剩四。四個小士兵,結伴去海邊;青魚吞下腹,四個只剩三。三個小士兵,動物園裡耍;狗熊一巴掌,三個只剩倆。兩個小士兵,日頭下面棲;毒日把命奪,兩個只剩一。一個小士兵,落單孤零零;懸樑了此生,一個也不剩。

------弗蘭克·格林一八六九

隨後,十個人一個個按照童謠的死法死去。每有一個人死去,餐桌上的小瓷人就會少一個。人們都希望能找出一個辦法拯救自己的生命。但是天氣很糟,島上沒有離開的辦法。

荒島很小,四周沒有躲藏的地方,凶手只能在他們中間。人們之間彼此懷疑,唯一的求生辦法就是找出凶手。風浪停息,警察上島,只有十具屍體。

這篇偵探小說沒有其他偵探型別小說所共有的偵探及其探案過程。大部分篇幅都是以上帝視角和第三人稱視角敘述。

隨著小說人物的一個一個死去,事件的`進展卻越發顯得懸念叢生。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逃不了的“罪”。

老法官沃格雷夫:對殺戮有這無比強烈的慾望。做了一輩子法官,卻認為法律約束了他與生俱來的正義感,因為“有的凶手犯下的罪不受法律制裁”。於是法官按照年幼時的一首童謠,設計了一樁完美殺人事件。

家庭教師維拉:她為了心愛的男人獲得遺產,故意讓主家小男孩溺水,然後讓人們認為是意外。

修女布倫特:傭人與他人有染,未婚先孕,被她趕出家門,後投河自盡。

醫生阿姆斯特朗:開始行醫時業務不熟練,造成病人死在手術檯上。

將軍麥克阿瑟:下屬和妻子有染,於是讓下屬執行一次他明知有去無回的任務。

上校隆巴德:幹過一些不到的勾當,可能在一些地方殺過人。

公子哥馬斯頓:撞死兩個小孩卻毫無悔意,社會危險分子。

前警察布洛爾:作偽證,導致他人死亡。

傭人羅傑斯夫婦:主家有嚴重疾病,發病時拖延治療,隨後佔有其財產。

後9個人雖然逃脫了法律的制裁,卻被老法官以正義之名制裁了。道德雖然也能約束人,但不是人人都受到它約束。法律雖然能制裁犯罪,但不是所有的犯罪都能被察覺並制裁。小說裡的“凡罪惡必會遭刑罰”也只是一種人們的主觀願望而已。

無人生還讀後感12

一次性,不帶停頓看完的書,作為懸疑在我看來很是經典,很是出色,知道是阿加莎的作品之後,其實有一種衝動把全部的系列看完,也算是一種心願吧哈哈哈哈。

這本書的內容更多的是從一個客觀的角度來看待一種近似於密室殺人的案件吧。被帶到無人島上,十個人,十人全部死亡。

可能會想要後世知道,又想要給這個世界留下一個完美的疑團,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都認為很是絕妙。

這十個人的出現也從來不是一種巧合,算是,旁觀者看待下的犯罪後逃匿的分子吧,沒有人知道他們曾經的罪過。

所以那個人會站出來,作為審判者,給這些人類一個應有的審判。

最終,也槍殺了自己,留給世界一個謎團。

如果不是那份手稿,沒有人會知道事情發生的緣由與始末,更多的是一種猜疑,更多的是一種惋惜。

那個行凶的人呢,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旁觀吧,看似沒有出手,處處卻都是自己的痕跡。

看了是一種引人入勝,更是一種高明。

無人生還讀後感13

前天剛讀完《無人生還》,繼《東方快車謀殺案》後看過的又一本阿加莎的偵探小說,譯者夏陽,翻譯得很不錯,流暢自如,能享受到閱讀的快感,比起那些翻譯名著的學究派譯者來說,實在好太多,所以閱讀的速度還比較快,。

想不到佈置這場天衣無縫的謀殺案居然是那個法官,他實際上是裝死,裝死,這一點很關鍵,不然後面那些詭異的事也得不到解釋,阿加莎實際上一直在書中營造一種氣氛,她對讀者的心裡感受和節奏把握地很到位,讓讀者很容易陷入她營造的氛圍之中,島上每個人竟然能按照法官,或者說作者精心佈置的局按童謠順序死去,有點難以接受,因為任何一點插曲就能打亂這場佈局,除非法官真能預知未來,但有一點很肯定,這十個人真正死於各人的良心,所以才會輕易落入法官佈置的圈套中。

法官實際上把殺人當成了藝術,這更讓我覺得恐怖,這十個人確實是逃過了灰色地帶的法律,但是法官也無權利把自己當做上帝一樣對其他人做出判決,我仍然覺得生命比任何一切都重要,為了這場精心佈置的殺人遊戲,把人的生命玩弄於股掌,心理變態的高智商人喜歡做這種事,所以我覺得佈置這場死亡遊戲的法官是可怕的,更何況法官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這麼多人陪死估計也算是臨死前的最後一場狂歡,我不知道這能否稱人性中自私的一面,法官自私的一面。

而且我們應該尊重人性幽微和僥倖的一面,十個人雖然僥倖逃脫法律制裁,但是他們其實也一直在接受著良心上的煎熬,這其實比死更難受,我不知道死亡對他們會不會是一場解脫,雖然這種死去的方式從心理上來講在我覺得太過殘忍,原諒我對這十個人所懷抱的同情心。

當然,法官的心理學用的很巧妙,利用各種佈置給人以暗示,特別是女教師海藻那段,以及十個小泥人一個接一個變少的那段,我似乎也體會到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會被騙入傳銷,輕易被**,人的確是很容易被控制的,這在我之前看了一些那多的懸疑小說中就有發現,感覺心理學是一門很值得探討也很可怕的課程,但是最後一頁有個地方沒看懂,法官自己給自己開槍,又說檢查不出他的具體死亡時間,這是為什麼呢。

世界上存在這樣把生命當做遊戲的人,實在可怕,但似乎好多美國一些電影就喜歡弄這種,頂著一個堂而皇之的偉大目的,把一群人放在一個迷宮或者一個荒島做一個生存test之類的,像網路遊戲一樣,接受各種任務和挑戰,怪物,細菌什麼的,一路不斷有人死去,最後活著的人才能逃離,佈置這一切的人是非常不人道的,人的生命不該是一種手段,而且,人性經不起考驗和測試,所以,當十個人一個接一個地死去時,相互猜疑是人性正常的反應

當然,法官能部好這個精美的局,獲取醫生的信任首先是前提,醫生也是一個很主要的人物,他竟然就那麼信任法官,把法官裝死,看來他們在某個時刻已經達成一致認為其中有個人是凶手,然後按照法官的指示讓凶手原形畢露。

回頭來看,法官確實是最值得懷疑,因為在他假死之前,他一直在有意無意主導和控制著所有人的一切,其他人的行動想法都是受他指示和掌控,如此才能按照他的劇本走。

無人生還讀後感14

在很多偵探小說中,都會有那麼幾個人自詡為正義的化身,用血淋淋的屠刀來代替法律懲罰他認為的罪犯。看似合情合理,但實際上,在你揮下屠刀的那一刻,你本質上跟他們也沒什麼區別了,也是個冷血無情的殺手。的確,這個社會總有黑暗的角落,總會有邪惡鑽法律的空子逃脫制裁,但是並不能因此就否定法律這個天平的價值,它的確不完美,但一直在改進。如果人人都不信任法律,都替天行道,那麼這個社會存在的將是無休止的殺戮和血腥。

讀書的過程中我就在想,這場遊戲中最先死去反而是最好的解脫,顯然故事的最後作者也有著跟我同樣的想法。甚至他所設計的所有人死亡的順序,都是按照大家所犯的罪來排的,這也是他把自己放在最後的原因吧。

這本書的凶手與其他的凶手不同,他不是一個復仇者,他的目的不是解決掉跟他有仇的人。而是一場審判,置身於法律之外的審判,凶手把這些遊走在法律邊緣的人聚到一起,像是在完成一場特殊的儀式。是精神上的洗禮,還是心靈上的救贖,亦或是肉體上的解脫。

這是一場精心的策劃,巧妙的佈局,甚至還有短暫同盟的建立,他了解所有人的故事,知道所有的人的弱點,並且十分善於利用這些。你會隨著閱讀一個一個的去懷疑凶手是不是他,而緊接著他就會用死亡證明凶手另有其人。凶手在文章的最後以一個藝術家的身份自居,我想如果殺人是合法的那麼他確實做到了,這確實是一場完美的殺人遊戲。如果沒有全書最後的哪一章節,想必這會成為一樁永遠無法解開的懸案。

我也看了很多評論,看見大家說的一些bug

1.法官紅泥裝死那個我覺得雖有點問題,但是依然有理可循,因為畢竟當時已經沒有電了,法官為了能更好的掩飾過去提議的用蠟燭,最後死亡的時候身邊才兩根,大晚上狂風大作燭光搖曳,沒有近身檢查從而被瞞過是有可能的。另外就算被發現,他是可以改變後面計劃的。

2.所有犯罪過程並非事先百分百設計好,法官根據自己的設想和實際進展進行下一步行動,只不過他進行得比較順利、或者說,也許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順利,咱們最後看到的結果maybe是法官的方案B、C甚至是D!只是他把他的成功記錄下來,而非有些人說的“怎麼事情都按他想的發展”、“如果某某某沒有按他所想的發展他就不能完成謀殺了”。事實是,如果沒有按他所想發展,他會改用另一種方法完成計劃的~當然,不可否認主角必須像他自己說的那樣,機敏睿智,是個犯罪的藝術家!

3.法官的信是在做完所有事情(除了自殺)以後記錄的,而不是自己預先寫下過程而按其實施的,所以說什麼“如果被害者沒怎麼怎麼樣,就不能按照童謠完成謀殺”之類的話,從邏輯上就是錯誤的,理論上法官有自己大體的犯罪設計,但是絕沒有預言某個人在某個時刻怎麼樣,只是在合適機會用童謠內的方式下手,靠著自己的超強大腦完成完美謀殺。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這是一場十個“罪人”的“受罰”之旅…這個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總是有那麼一截灰色地帶去考驗人性。?最後死去的不是凶手,但是凶手確實在最後死去。

無人生還讀後感15

《無人生還》是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本人最滿意的一本小說,也是讀者評價最高的一本。

阿加莎·克里斯蒂以“偵探女王”的稱號享譽全球。這一王冠由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於1971年“加冕”。阿加莎的偵探系列作品被翻譯成130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20億冊,在她之上的只有莎士比亞和《聖經》。這本《無人生還》又是其中“最好”的一本,它的質量毋庸置疑。

小說中,阿加莎將凶殺場所放在一座孤島上,島上有一幢豪華莊園。通過故事人物的反覆探索,作者告訴讀者,小島是一個封閉空間——一個巨大的“密室”,外人進不來,裡面的人出不去。所以,這是一個“完美謀殺”的故事構架,即蓄謀已久,無懈可擊的高智商謀殺。——直到最後,也沒人偵破案件,是凶手自己揭示了真相。

貫穿整個故事的線索是一首童謠“十個印第安小男孩”。童謠中一個“印第安小男孩”的死對應一件謀殺。十句歌詞,十個“印第安小男孩”死亡,對應島上的十件謀殺。“印第安小男孩”的死法各有不同,也依照順序各自對應十種謀殺方式。

島上的十個人通通被“謀殺”,最後無人生還,包括凶手。誰是凶手?作案動機是什麼?作案方式是什麼?阿加莎似乎沒有打算讓讀者解開謎題,這是偵探小說的一大特徵,文字給出的資訊不完整,障眼法重重誤導讀者。最後由作者抽絲剝繭,揭露謎底。

這是一部構思精妙的小說,體現了阿加莎高超的敘述技巧。作者創造了十個人物,每個人物性格各異,有各自的背景故事,他們的背景故事和被謀殺密切相關。十個人在謀殺接連發生的過程中,他們的反應,猜疑,對策。這些資訊不是簡簡單單地堆積,而是彼此交織。它們存在邏輯關係,相互作用。它們有主次,輕重,既要條理清晰,又要讓讀者接收到適量的資訊。既要迷霧重重,又要合情合理。阿加莎對本書評述道:“我比任何評論家都更清楚這本書創作歷程之艱辛。”

故事中的十個人,每一個都有罪,都曾逃脫了法律的制裁,最後在孤島上全部受到了懲罰。罪孽越重的人死得越晚,不僅要面對死亡,還有對死亡的恐懼,良心的折磨。

上島以前,對於過去的罪惡,每個人都有為自己辯護的說辭。他們逃脫了應有的懲罰,將罪惡的祕密掩埋心底,繼續生活。他們或許會受到良心譴責,但僅此還遠遠不夠,他們必須償命,正義才能得以伸張。——十個人住進莊園不久,留聲機的宣判已經揭示了凶手的作案動機:為法律的缺位伸張正義。

人是社會動物,每個人都渴望被其他人認可。現實中,沒有人願意做壞人,他們永遠有看似充分的理由,在犯罪的同時接受自己。人都有陰暗一面,有時候會在無意識中實施犯罪。人性的陰暗並非與生俱來,它們大多產生於生活,反映的還是社會的陰暗面。

讀者也應從故事中看到自身的矛盾。每個人都做過有愧良心的事,同時也有安慰自己的一套話術。許多時候,人們都能夠逃脫審判。但他們的良心未必總能饒恕自己,除非他們已經成為真正的壞人。

小說也有缺憾。從故事的邏輯上,凶手對受害者的預判過於精準,與他所能夠收集到的資訊不對等。此外,推理小說對文學技巧要求不高,如果對阿加莎的文采再做要求,未免顯得吹毛求疵。(汪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