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讀後感3篇

來源:文萃谷 2.73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窮人》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窮人》讀後感3篇

《窮人》讀後感1

我在讀《0.4%的家庭佔有70%的國民財富》時,我就感受到,中國的社會差距在逐漸拉大,只是一時間還沒有辦法縮小這種差距,這是為什麼呢。在我們的國家的大前提下,我們的發展還是有著很大的不明確性,不知道何時才能夠做好這一切,相信只要我們集體努力,才會縮小這種差距。

拜讀《窮人與富人的差距》後,感慨萬千,人生不平,人有窮富之分,人有貴賤之別,下面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窮人的酸甜苦辣自味其中。200×年6月22日晚,我與校長相約,去看望局長生病的大哥,這位局長哥與我、校長生長在農村,局長通過自己的努力,從一個危困企業考到稅務部門工作。因為大家有太多共同的經歷,所以我、局長、校長的關係特“鐵”。

我和校長到醫院時,真是謝天謝地,局長大哥由於病況嚴重,正動身轉院到遵義,晚半拍我們就趕不上了,局長的大哥在他女兒和兒子攙扶下,痛苦地坐在凳子上,他的女兒和兒子也哭成淚人,局長大嫂一臉的茫然和無賴,眼睛紅紅的,看樣子不知流了多少傷心的淚,手提一個方便袋和半箱牛奶,這就叫轉院。

我原先想借看望之際,多安慰兩句,但融入此情況,我也無語,送局長大哥的車快要動了,匆忙中,校長和我表達一點微薄意思後,我見局長也不知所措,我反覆叮囑局長:“到遵義後,有情況打電話,差錢我們想辦法。”局長和其大嫂隨車到遵義,車動了,局長侄兒侄女頓時放聲大哭,爸爸、爸爸……,我和校長竭力地勸說下,他們倆個終於回家了,其實局長侄兒和我女兒讀一班,國小五年級。局長家住太平農村,條件是非常之堅難的,其大哥大嫂為了讓下一代走出大山,在城關租房子照顧孩子讀書,平時做點臨活維持生計,其堅難可想而知,但兩個小孩都很爭氣,學習都很好,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不幸偏偏要降落在這本堅難但又幸福的一家子身上,真是屋漏遭雨淋,局長大哥一家由於在外,沒有辦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醫療費報銷就成了問題,我打電話給××哥哥諮詢,沒辦法。

局長一行到了遵義兩天後,病因檢查不算明朗,局長急了,來電說:“他現在六神無主,叫們為他拿定個主義,他都快撐不住了”,由於大家關係鐵,我就直言,叫局長私下給主治醫生講是得了什麼病,講家庭的困難,如得了不治的絕症,就不治了,開幾千塊錢的藥回來算,聽起來好殘酷,這就是窮人的不幸和無賴,後來局長按我說法諮詢了醫生,得知此可醫,謝天謝地,局長大哥有救了,一個完美的家庭得以保全,試想,如果局長大哥醫治無效,家庭的頂樑柱倒了,大嫂改嫁,這個家庭就四分五離,孩子讀書就成了大問題,局長的負擔就更重了,局長家庭也不富裕,去年剛購房,愛人沒有工作。

窮人與富人最大的區別,富人佔有大量的社會資源,其保障和保險係數是窮人的若干倍,生活的質量和生活的環境是窮人無法想象的,窮人要擠生於富之列,不知難而進要在富人的基礎上要費多少的心和勁,窮則思變,變則通,這通的捷徑——教育子女讀好書,所以有這樣一句標語“經濟要發展,教育要先行”,同時教育子女讀好書,受到良好的教育,也是富人守住富業的根本,所以也有這樣一種說法:“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富不過三代”,不是沒有道理。

我生長在農村,工作也在基層,時常看見一些關於教育的宣傳標語,如“讀完國中,才去打工。”從教育宣傳的本意上講是善意的,是讓大家都重視教育,關心教育,但我本人認為,這是一句害人的標語,是對教育的不負責,是對窮人的歧視,是對中華民族花朵的賤踏,是富人剝削窮人的源源無窮的資源宣傳。讀完國中,才去打工,一則國中學到的知識有限,去打工都是幹一些低技術、低工資、勞動保障差的活;二則這群學生年齡小,大多都低於18歲,正是學習知識文化的寶貴時光,所以忠心勸告廣大窮人家長,要把“讀完國中,才去打工”,改成“讀完大學,才去打工”,那窮人與富人之距離將拉近或超越,雖條條大路通羅馬,但通羅馬行程的衛星定位系統就是知識,廣大窮人家長,再幸苦七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你將為你下一代幸福一生,徹底改變你子孫後代窮人的帽子,這是你對你家庭的負責,這是你對社會的責任,這是你對人類進步的貢獻。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這是窮人和富人都明白的道理。

以後的日子還要怎麼過,我也不知道,因為前景實在是不明確。在中國,只要一生病,即使是可以治癒的病,一般都會把一輩子的積蓄花光,從一個富裕家庭走回貧困,這就是現狀。看病難,看病貴,不是一般的厲害,也不知道何年才會改變這種現狀,不知道何時才能夠構建我們曾經幻想的社會主義和諧小康社會!

《窮人》讀後感2

這本書寫的是一個人的傳記。這個人熱愛祖國,為國家獨立自由而勞苦奔波;這個人關注窮人,為窮人生活付出自己全部精力;這個人是個教授,引導社會觀念改變。這個人就是本書傳記的人物-尤努斯。而他僅僅是整本書的主線。而輔線則是整個孟加拉國的一切。貧窮的國度、極度保守的思想、不平等的社會,同時,在故事的開始,孟加拉國還只是巴基斯坦的一部分。而我們的主角作為一個富人(父親為商人)卻投入到一項關注窮人的運動中。這就是本書的故事脈絡。

推薦理由:窮人的誠信,信念的力量、行動的力量、親情的力量,當然還有格萊珉銀行的運營模式。讀完此書,會有一種感動,一種給我們以前進的理念。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在讀後感,方面,本人將主要通過讀書推薦理由來概括自己的感想。由於本人讀書主要在於對書本的理解,同時關注自己能夠學到的東西,至於故事則過多關注,因此,在文中,也不會闡述過多事實,僅作自己對本書的一點看法。

首先,窮人的誠信。格萊珉銀行改變了孟加拉國窮人的生活狀況,使得很多窮人的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但孟加拉國的窮人也成就了格萊珉銀行的發展,更成就了尤努斯教授的偉大。而架在兩者其中的則是窮人的誠信。99%的還款率是任何一家銀行都不敢奢望的數字。可是,以專注窮人業務為主的格萊珉銀行做到了。這是事實!這是窮人的誠信。誠如尤努斯教授所說:窮人是值得信任的,他們所得到的貸款時他們擺脫貧窮生活的唯一機會。其實對於窮人有沒有信任,答案是有,這個不容置疑。窮人不敢不還款,因為對於他們來說:沒有了格萊珉,他們永遠擺脫不了貧困。對窮人的認識使得格萊珉銀行取得超乎尋常的成功。而他的物件則是那些每天都賺不到1美元的窮人,是那些吃了上頓可能就沒有下頓

的窮人,更是那些飽受守舊思想困擾的廣大婦女。至於其中的操作模式,在格萊珉銀行的運營模式再討論。

而反觀我們國家,我們的貧窮地區的金融發展極度落後,鄉鎮地區更幾乎很少有金融機構或者網點。我們需要反思的則是我國為什麼無法為我們鄉村的窮人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援、信貸支援去改善他們的生活。尤努斯教授帶著他們的學生走進每一個家庭,而我們的金融機構卻只是在城市馳騁。

其次,信念的力量。這個信念是尤努斯教授的.信念。他相信孟加拉國終會獨立,他相信窮人的生活可以改變,他相信保守的思想終會讓位於人的溫飽的解決。他相信格萊珉銀行可以成功。這就是信念的力量。最重要的是他的信念改變了光大孟加拉國窮人的信念,他的信念感染了他的學生,他的信念甚至改變著孟加拉國的保守思想。

第三,行動的力量。也許僅僅只有信念,並不足以成功。然而如果在信念支撐下,不斷的行動,則成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在無數次的困難面前,尤努斯的教授都麼有退縮,這就是行動的力量。堅持付諸行動,使得他可以為國家獨立奔走相告,為拯救窮人,他可以同孟加拉國農業銀行經理爭論,可以運用各種關係,尋找國家政策支援,可以帶著他的學生不厭其煩的做窮人的工作,可以不斷勸說當地人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可以在雨中,讓自己的女學生不斷在貧窮的婦女與自己中間來回傳話,他幾乎改變了孟加拉的一切,他的行動使得他活了諾貝爾和平獎而不是經濟學的諾貝爾獎。他的行動是他成功的砝碼。而背後則是滾滾的血淚。

第四,親情的力量。也許當大家都在漠視親情的時候,他確實受親情影響最大的人。父親對癲瘋的母親的一輩子的不捨不棄,姐姐對自己的無微不至的照顧。姐弟7個之間的相互關懷,使得尤努斯教授從小都在親情的包圍圈中生活著。可是不是每一個人的生活都能夠像他們一樣。姐姐嫁的也並不是一個富足的家庭,因為孟加拉國富足的家庭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這一切都影響了他。當目視孟加拉國的貧窮,當慘死不斷出現的時候,他做了自己該做的事。而這一切最早就是親情的召喚。

第五,格萊珉銀行的運營模式。格萊珉銀行從一開始幾乎就註定了成功。因為他們太瞭解窮人,格萊珉是他們的“救命稻草”,他們必須抓住,而且不能使這根稻草沉默。但99%的還款率幾乎是一個奇蹟。這是格萊珉模式的力量。每位借款人都需要通過5人小組的形式,首先是3個人貸款,只有在前面3個人正常

還款的情況下後面2人才能貸款,通過這種模式。貸款成員之間相互支援、信任、鼓勵,從而把監督的責任轉移到了小組。同時把還款的總額分成50個周還清,每週還款五十分之一。因此每週的數額較少,不至於發生還款到期由於要支付一大筆資金導致違約的情況。而最重要的則是銀行人員每週都會到每個村子就行存貸款收取。貸款發放。存款收取。一切為了窮人則是格萊珉銀行運營的核心理念。

最後,本書雖然是一本傳記,但是千人千言、千人千面。你瞭解了他的過程,就會發現格萊珉銀行成功的核心,就會明白尤努斯教授的偉大,重要的不是你知道發生了什麼,二是明白為什麼他真的就發生了。這就是我的感想。

《窮人》讀後感3

今天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窮人》看完了,我懷疑我以前看過,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但是內容看起來卻仍舊是新鮮的感覺。

查了一下,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處女座,天哪,這就是天才嗎?

仍然記得在看到瓦(原來我記得她的全名,男主人公就用卡來代替,女主人公就用瓦代替吧)描寫自己對於初戀也就是教他的那個家庭教師的情感的震撼,她和家庭教師的父親合買一套書,想作為給他的生日禮物,然而在看到這位父親的忐忑不安、對兒子的愛和對自己的羞愧的時候,她最終讓這位父親以自己的名義去送了,儘管她很愛這位家庭教師,也想表達愛,可是她卻很清晰、斬金截鐵地提出了這個建議,從這個行為中可以看出她的善良。在家庭教師最後生病的那兩個月,她原本最在乎別人的目光和言語了,可是她戰勝了這些,堅定地陪伴著他,照顧著他,為他擔憂,並且坦然直視別人的目光,甚至使人不敢議論。從這裡又可以看出她的勇敢。勇敢和善良是多麼美好的品格啊。

在後面的苦難中,在信裡面難免會發現她作為窮人的一些矛盾,比如信裡說不要卡破費,不要卡買東西花錢,結果仍然接受了,比如卡有的時候向她傾訴自己的一些苦難和快活的時候,她也並沒有認真聆聽,而是陷於自己的現實和情緒中,但是這又有什麼可以指摘的呢?卡也有這種矛盾,但是兩個人互相作為窮人之間的取暖,在看到對方需要的時候,都會將自己僅有的錢送給對方,這也是一種美啊。又,在互相傾訴的時候,自身發生的事情和自己的情緒,對接受對方的資訊的時候都會有所影響的呀。

最後嫁給貝科夫的決定那麼突然,但是又不讓人那麼意外,畢竟窮人一旦窮怕了,如果有一個讓自己不那麼貧窮的機會擺在眼前,且這個機會又很緊迫的時候,怎麼能不讓人想抓住它呢。雖然從最後幾封信裡面可以看出來,貝科夫非常暴躁、沒有耐心,完全不讀書,且對人有一種傲慢和自大,也能看出從瓦的預感裡,之後可能還會有許多苦難等著她,但是畢竟她還是做了這個選擇。且後面的生活沒有描寫,也只能靠讀者猜測了。

說到卡,從他的信件中,完全可以代表窮人的許多心理。

怨天尤人,經常將自己的境遇歸結為命運,歸結為無可改變的被上帝挑選。當然有些話是有道理的,原話我不記得了,大概是說出生的時候,有些人就是在育嬰箱裡,有些人就是在窮人的襁褓裡。確實,出生是無法選擇的,可是後天的行為是有選擇的呀。

前後矛盾。比如一忽兒說自己誠實、善良,一忽兒把自己貶到一文不值,當然更多的是覺得自己一文不值。一忽兒說和自己同為租客的那個寫文章的(不記得名字了)是個卑鄙小人,一忽兒又說對方是個好人。一忽兒說和瓦住在一起的奧愚蠢,一忽兒又說他很好。變化無常,前後矛盾,對於自己和別人的評價時常改變。

過於旺盛的自尊心。大概,我說大概,越是貧窮的人,越是在意別人的目光、別人的言語,別人對於自己的評價。這裡的貧窮不單指物質,也指精神。因為在我還沒有現在這麼大的時候,對於別人的竊竊私語也十分敏感,總疑心人家是在說我,現在倒是好多了。越沒有物質或者精神財富的人,越是將面子和自尊看得比天還高,同時越是表現出強行的鎮定和在乎,越是容易出醜,多麼可悲啊。

卡相較於瓦來說,缺點實在是太多了,可是即便這樣,陀思妥耶夫斯基還是能寫出他的可愛或者打動人的地方。印象最深刻的不就是在工作上犯了錯,被叫去的時候,在那樣一個緊張、安靜的時刻,他衣服的鈕釦掉到了地上,他就像失去了智商一樣,在精神極度繃緊的情況下,做出了匪夷所思的事情,他趴到地上哆哆嗦嗦地(我都能想象到他的樣子)撿起口子,往自己的衣服上剩餘的線上系,多麼可憐又可悲啊,這一刻我都要流淚了。下一秒,陀思妥耶夫斯基就給了人驚喜,就像上帝終於為腐朽的暗屋投下了一道微弱又明亮的光線。那個大人也就是卡的上司注意到了卡窘迫的經濟條件、可憐的衣物,他不僅沒有責怪卡,反而給了他錢,並和他握手安慰他,讓他再將工作做一次。

卡之後的感激涕零也多麼打動人啊,就這樣一個善舉,讓他簡直判若兩人,開始有些自信了,看人也不那麼刻薄,反而覺得人人都好了,連以前覺得別人都是別有用心的眼神都和善了。同時和他一起租房的租客的案子也得到了解決,也洗清了他的冤枉,甚至能得到一大筆錢了,可是下一刻,他就躺在床上變得冰冷,他死了。

我還記得瓦在描寫他的初戀也就是那個家庭教師死去的時候,他的父親的表現,我還記得瓦在描寫自己童年時候的美好,連黑暗、連噩夢都那麼值得留戀,我還記得卡在描寫他自己寫作轉變的時候的話語。

可是接下來就是瓦決定嫁給貝科夫,跟著貝科夫離開了,然後信件也就斷了,兩個窮人不再取暖。卡住到了瓦住的地方,瓦也沒有收到卡的最後一封信,文章的最後是一個省略號……

只能感嘆一句,陀思妥耶夫斯基太會寫了。天才大概就是天才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