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檔名與檔案型別 目錄結構教程

來源:文萃谷 2W

與其它作業系統一樣,在Linux系統下使用者的資料和程式也是以檔案的形式儲存的。所以在使用Linux的過程中,是經常要對檔案與目錄進行操作的。現在我們就以一個Window使用者的立場來學習一下Linux下的檔案與目錄操作方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尋整理的Linux檔名與檔案型別 目錄結構教程,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更多精彩內容請及時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Linux檔名與檔案型別 目錄結構教程

  1. 檔名與檔案型別

檔名是一個檔案的標識。從這個角度來說,檔名的規則與Windows 9x下的是基本上相同的。它同樣是由字母、數字、下劃線、圓點組成,最大的長度是255個字元。

與Windows

9x一樣,Linux系統中也有普通檔案和目錄檔案,不過目錄檔案在Window中被簡稱為目錄就是了。而在Linux系統中有一種特殊的檔案,那就是裝置檔案。在Linux系統中,把每一個I/O設定都對映成為一個檔案,可以象普通檔案一樣處理,這就使得檔案與裝置的操作儘可能統一。從使用者的使用者來說,對I/O裝置的使用和一般檔案的使用幾乎一樣,這樣就可以不必瞭解I/O裝置的細節。

  2. 目錄結構

與Windows下一樣,在Linux中也是通過目錄來組織檔案的。但不同的是,在Linux下只有一個根目錄,而不象Windows那樣一個分割槽一個根目錄。如果有多個分割槽的話,就需要將其它分割槽mount到根目錄上來用。

大家回憶一下當時為Linux分割槽時,有一個選項要填,那就是Mount

Point,我們將其中一個寫成了“/”,也就是根目錄(這點與Windows相反,一個是“”,一個是“/”,真是天生冤家)。其它的`則可能是/home、/usr。

安裝完系統後,你會發現/home、/usr就是根目錄下面的home、usr目錄!對了,整個分割槽就用於該目錄了。

安裝完Linux後,有許許多多的目錄,下面我們就說明一些重要的目錄:

/bin:存放著一百多個Linux下常用的命令、工具

/dev:存放著Linux下所有的裝置檔案!

/home:使用者主目錄,每建一個使用者,就會在這裡新建一個與使用者同名的目錄,給該使用者一個自己的空間

/lost+found:顧名思義,一些丟失的檔案可能可以在這裡找到

/mnt:外部裝置的掛接點,通常用cdrom與floppy兩個子目錄!它的存在簡化了光碟與軟盤的使用。你只需在塞入光碟後,執行:mount

/mnt/cdrom,就可以將光碟上的內容Mount到/mnt/cdrom上,你就可以訪問了。不過你使用完成後,應該離開該目錄,並執行umount

/mnt/cdrom。同樣的,軟盤就是mount /mnt/floppy和umount /mnt/floppy了。

/proc:這其實是一個假的目錄,通過這裡你可以訪問到記憶體裡的內容。

/sbin:這裡存放著系統級的命令與工具

/usr:通常用來安裝各種軟體的地方

/usr/X11R6 X Window目錄

/usr/bin與/usr/sbin 一些後安裝的命令與工具

/usr/include、/usr/lib及/usr/share 則是存放一些共享連結庫

/usr/local 常用來安裝新軟體

/usr/src Linux源程式

/boot:Linux就是從這裡啟動的

/etc:這裡存放在Linux大部分的配置檔案

/lib:靜態連結庫

/root:root使用者的主目錄,這就是特權之一!

/var:通常用來存放一些變化中的東西!

/var/log:存放系統日誌

/var/spool:存放一些郵件、新聞、列印佇列等

另外,要說明的是,在Linux下“當前目錄”、“路徑”等概念與Windows下是一樣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