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主管中藥師知識點:化溼藥

來源:文萃谷 5.38K

化溼藥,大多氣味芳香,故又稱為“芳香化溼藥”。使用化溼藥後,可以使溼化除,從而解除溼困脾胃的'症狀,所以又稱為“化溼醒脾藥”或“化溼悅脾藥”。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2017主管中藥師知識點:化溼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7主管中藥師知識點:化溼藥

1.蒼朮:①溼滯中焦 ②風溼痺證 ③外感風寒挾溼 ④夜盲症 ⑤寒溼中阻 外能祛風除溼,內能健脾燥溼,凡溼邪為患,不論內外,均為常用。

(1)燥溼健脾:溼滯中焦證。善燥脾溼,對溼阻中焦,脾失健運而致脘腹脹悶,嘔惡食少,吐瀉乏力,舌苔白膩等症,最為適宜。平胃散

(2)祛風溼:風溼痺證。長於祛溼,痺證溼勝者尤宜。

(3)解表:外感風寒挾溼之表證。九味羌活湯(臣-開腠理除風寒,勝溼)

2.厚朴:①溼滯中焦 ②脾胃氣滯 ③腸胃積滯 ④痰飲喘咳 ⑤寒溼中阻 辛散苦洩以行氣消積,苦溫燥溼以消痰平喘,既除實滿,又除溼滿,凡積滯腹滿,痰溼喘滿均為主治。

(1)燥溼:溼濁阻中證。溼阻中焦,氣滯不利所致的脘腹脹滿疼痛,食少嘔惡。苦燥辛散,長於行氣、燥溼、消積,為消除脹滿之要藥。香薷散(辛溫解表:臣-內化溼滯),平胃散()

(2)行氣(消積):胃腸氣滯證。腸胃積滯,脘腹脹滿,大便祕結。下氣寬中,消積導滯。大承氣湯(寒下劑:佐-行氣),枳實消痞丸(行氣消積),香薷散(行氣除溼),大承氣湯(寒下劑-佐-行氣散結),小承氣湯(臣),麻子仁丸(潤下劑-佐-下氣除滿)

(3)平喘:肺氣壅逆之喘咳證。痰飲喘咳。燥溼化痰,下氣平喘。

3.藿香:①溼滯中焦 ②暑溼 ③溼溫初起 ④嘔吐 外以發表解暑,內以化溼和中,為夏傷暑溼和溼邪中阻之要藥。

(1)化溼:溼滯中焦證。為芳化溼濁要藥。

(2)解表:暑溼證及溼溫證初起。外感風寒。既能化溼,又可解表。藿香正氣散

(3)止嘔:偏於溼阻中焦。嘔吐。既能化溼,又能和中止嘔。治溼濁中阻所致之嘔吐,本品最為捷要。

4.佩蘭:①溼滯中焦 ②暑溼 ③溼溫初起 長於宣化溼濁,除中焦陳腐之氣,為醒脾要藥。

(1)化溼:溼滯中焦證。化溼和中之功與藿香相似,治溼阻中焦之證。亦治脾經溼熱、口中甜膩、多涎、口臭

(2)解表(解暑):外感暑溼或溼溫初起。

5.砂仁:①溼滯中焦 ②脾胃氣滯 ③脾胃虛寒吐瀉 ④氣滯妊娠惡阻及胎動不安 ⑤寒溼中阻

辛溫行散,芳香化溼,主入脾胃,為化溼和中醒脾要藥,兼有安胎之功。凡中焦溼阻氣滯,及胎動不安等證,均為常用之品。

(1)化溼:溼濁困脾之證。化溼醒脾,行氣溫中均佳,故溼阻或氣滯所致脾胃不和諸證常用,尤寒溼氣滯者多宜。

(2)行氣:脾胃氣滯證。善入脾胃,長於化溼醒脾,行氣和胃,溫中散寒,為化溼行氣,醒脾和胃之良藥。適於溼濁阻中,脘腹脹痛,食少納呆,嘔吐腹瀉之證 。參苓白朮散(補氣劑-佐-醒脾和胃,行氣化滯)

(3)(溫中)止嘔:脾胃虛寒吐瀉。其能化溼行氣而調中止嘔,溫脾止瀉。脾胃虛寒之吐瀉。

(4)安胎:氣滯妊娠惡阻及胎動不安。以其行氣和中而止嘔安胎。泰山磐石散(氣血雙補劑-佐-理氣醒脾,即可防益氣養血之品滋膩礙胃,又有安胎之效)

6.白豆蔻:①溼滯中焦 ②嘔吐 ③脾胃氣滯 ④寒溼中阻 主入脾胃,作用重在行氣和中,化溼醒脾,為中焦溼阻氣滯所常用。

(1)化溼行氣:溼滯中焦及脾胃氣滯的脘腹脹滿,不思飲食等。三仁湯

(2)止嘔:尤以胃寒溼阻氣滯嘔吐最為適宜。

7.草果:①寒凝溼鬱、脾虛久瀉 ②瘧疾 辛溫性燥,主入脾胃,燥溼散寒之力頗強,而除痰截瘧。適於寒溼中阻及瘴瘧等證。

(1)燥溼散寒:寒溼中阻之脘腹脹痛,嘔吐洩瀉,舌苔濁膩。燥溼、溫中皆強於草豆蔻,故寒溼盛者更宜。

(2)除痰截瘧:瘧疾。芳香闢濁,散寒燥溼,除痰截瘧,以寒溼偏盛者為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