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師資格教學知識與能力考點:學習理論

來源:文萃谷 2.84W

導語:學習理論是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描述或説明人類和動物學習的類型、過程,以及有效學習的條件。 大家一起來看看相關的考試內容吧。

中學教師資格教學知識與能力考點:學習理論

  學習理論

  【高頻考點提要】

1.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桑代克的嘗試錯誤説、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2.認知學習理論:苛勒的完型一頓悟學習理論、布魯納的認知一結構學習論、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論、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

3.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4.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高頻考點速記】

  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一切學習都是通過條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應R之間建立直接聯結的過程。

  (一)桑代克的嘗試錯誤説

1.桑代克的經典實驗

桑代克設計了“桑代克迷籠”。

2.基本觀點

桑代克根據“餓貓逃出迷籠實驗”,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刺激與反應之間建立聯結的過程,聯結是通過“盲目嘗試—逐步減少錯誤一再嘗試”而形成的,因此他的觀點稱為試誤説。這是教育心理學史上第一個較為完整的學習理論。

3.嘗試一錯誤學習的規律

桑代克根據自己的實驗研究得出了三條主要的學習定律。

(1)準備律

在進入某種學習活動之前,如果學習者做好了與相應的學習活動相關的預備性反應(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學習者就能比較自如地掌握學習的內容。

(2)練習律

對於學習者已形成的某種聯結,在實踐中正確地重複這種反應會有效地增強這種聯結。

(3)效果律

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得到的各種正或負的反饋意見會加強或減弱學習者在頭腦中已經形成的某種聯結。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學習定律。

  (二)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

1.巴甫洛夫的經典試驗——狗搖鈴進食實驗巴甫洛夫最早用精確的實驗對條件反射做了研究。

2.經典性條件反射的基本規律

(1)獲得與消退

在條件作用的獲得過程中,條件刺激與無條件刺激之間的時間間隔十分重要。一方面,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必須同時或近於同時呈現,間隔太久則難於建立聯繫;另一方面,條件刺激作為無條件刺激出現的信號,必須先於無條件刺激而呈現,否則也將難以建立聯繫。

(2)刺激泛化與分化

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動物一旦學會對某一特定的條件刺激做出條件反應以後,其他與該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也能誘發其條件反應。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過選擇性強化和消退使有機體學會對條件刺激和與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應。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補的過程,泛化是對事物的相似性的反應,分化則是對事物的差異的反應。

  (三)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

1.斯金納的經典實驗——迷箱實驗

2.基本觀點

學習實質上是一種反應概率上的變化,而強化是增強反應概率的手段。

3.操作性條件作用的基本規律

斯金納認為,人和動物的行為有兩類: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應答性行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隨意的反射性反應,是經典條件作用的研究對象。而操作行為則不與任何特定刺激相聯繫,是有機體自發做出的隨意反應,是操作性條件作用的研究對象。

(1)強化

強化有正強化(實施獎勵)與負強化(撤消懲罰)之分。

迴避條件作用與逃避條件作用都是負強化的條件作用類型。

①逃避條件作用

當厭惡刺激出現時,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從而逃避了厭惡刺激,則該反應在以後的類似情境中發生的概率也會增加。

②迴避條件作用

當預示厭惡刺激即將出現的刺激信號呈現時,有機體也可以自發地作出某種反應,從而避免了厭惡刺激的出現,則該反應在以後的類似情境中發生的概率便增加。

(2)懲罰

當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以後,呈現一個厭惡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類反應的過程,稱作懲罰。懲罰是通過厭惡刺激的呈現來降低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

(3)消退

有機體做出以前曾被強化過的反應,如果在這一反應之後不再有強化物相伴,那麼,此類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便降低,稱為消退。

  2.辨析題:負強化就是懲罰。

【答案要點】

此觀點是錯誤的。負強化和懲罰是兩個不同概念。懲罰與負強化有所不同,負強化是通過厭惡刺激的排除來增加良好行為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而懲罰則是通過厭惡刺激的呈現來降低不良行為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

  (四)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1.班杜拉的經典實驗——波波玩偶實驗

2.基本觀點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關於學習實質問題的基本看法是,學習是指個體通過對他人的行為及其強化性結果的觀察,從而獲得某些新的行為反應,或已有的行為反應得到修正的過程。他認為觀察學習包括注意、保持、再現和動機四個子過程。

3.觀察學習的基本規律

班杜拉認為,在動機過程中,觀察者的模仿動機存在三種來源:直接強化、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

(1)直接強化

觀察者因表現出觀察行為而受到強化。

(2)替代性強化

替代性強化指學習者通過觀察他人行為所帶來的獎勵性後果而受到強化。

(3)自我強化

人能觀察自己的行為,並根據自己的標準進行判斷,由此強化或處罰自己。

  二、認知學習理論

認知學習理論認為,有機體獲得經驗的過程,不是在外部環境的支配下被動地形成刺激一反應聯結,而是通過積極主動的內部信息加工活動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

  (一)苛勒的完形一頓悟學習理論

1.苛勒的經典實驗——頓悟實驗

2.完形一頓悟説的基本內容

(1)學習是通過頓悟過程實現的;

(2)學習的實質是在主體內部構造完形。

  (二)布魯納的認知一結構學習論

布魯納是美國著名的認知教育心理學家,他主張學習的目的在於以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因此,他的理論常被稱之為認知—結構論或認知一發現説。

1.學習觀

(1)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

(2)學習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

2.教學觀

(1)教學的目的在於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

(2)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教學原則。

①動機原則。

②結構原則。

③程序原則。

④強化原則。

(3)提倡發現學習。

  (三)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論

1.奧蘇伯爾的學習分類

奧蘇伯爾根據以下兩個維度對認知領域的學習進行了分類。一個維度是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知識的關係,據此可分為機械的學習和意義的學習;另一個維度是學習進行的方式,據此可分為接受的學習和發現的學習。

機械學習就是學習者並沒理解符號所代表的知識,只是依據字面上的聯繫,記住某些符號的詞句或組合,死記硬背。

意義學習就是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繫。

接受學習是指教師把學習內容以定論的形式傳授給學生。

發現學習是指學習的內容不是以定論的形式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先從事某些心理活動,發現學習內容,然後再把這些內容與已有知識相聯繫。

  2.意義學習的實質和條件

(1)意義學習的實質

所謂意義學習,奧蘇伯爾認為就是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繫。

(2)意義學習的條件

從客觀條件來看,意義學習的材料本身必須具有邏輯意義,在學習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學習能力範圍之內的。

從主觀條件來看,實現意義學習的條件主要有:

①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能夠同化新知識的適當的認知結構。

②學習者必須具有積極主動地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適當知識加以聯繫的傾向性。

③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使這種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使認知結構或舊知識得到改善,使新知識獲得實際意義即心理意義。

3.奧蘇伯爾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

(1)課堂教學的原則

①逐漸分化原則。

②綜合貫通原則。

(2)促進有意義學習的教學策略——先行組織者策略

所謂“先行組織者”,是先於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要比學習任務本身有較高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並且能清晰地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關聯起來。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

加涅把學習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動機階段、瞭解階段、獲得階段、保持階段、回憶階段、概括階段、操作階段、反饋階段。

  三、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馬斯洛和羅傑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人的潛能、個性與創造性的發展,強調自我實現、自我選擇和健康人格作為追求的目標。

(一)有意義的自由學習觀

人本主義倡導有意義的自由學習觀。有意義學習關注的是學習內容和個人之間的關係。所謂有意義學習,不僅僅是一種增長知識的學習,而且是一種與每個人各部分經驗都融合在一起的學習,是一種使個體的行為、態度、個性以及在未來選擇行動方針時發生重大變化的學習。

有意義學習包含四個要素:

第一,學習是學習者自我參與的過程,包括認知參與和情感參與;

第二,學習是學習者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在學習中起主要作用;

第三,學習是滲透的,它會使學生的行為、態度以及個人等發生變化;

第四,學習的結果由學習者自我評價,即他們知道自己想學到什麼和自己學到了什麼。

(二)學生中心的教學觀

羅傑斯認為凡是可以教給別人的知識,相對來説都是無用的;能夠影響個體行為的知識,只能是他自己發現並加以同化的知識。因此,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學生學習知識(這是行為主義者所強調的),也不是教學生如何學習(這是認知主義者所重視的),而是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的資源,提供一種促進學習的氣氛,讓學生自己決定如何學習。主張廢除“教師”這一角色,代之以“學習的促進者”。

此外,該教學觀認為,促進學生學習的關鍵不在於教師的教學技巧、專業知識、課程計劃、視聽輔導材料、演示和講解、豐富的書籍等,而在於特定的心理氣氛因素,這些因素存在於促進者與學習者的人際關係之中。

促進學習的心理氣氛因素有:(1)真實或真誠:學習的促進者表現真我,沒有任何矯飾、虛偽和防禦;(2)尊重、關注和接納:學習的促進者尊重學習者的情感和意見,關心學習者的方方面面,接納作為個體的學習者的價值觀念和情感表現;(3)移情性理解:學習的促進者能瞭解學習者的內在反應,瞭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在這樣一種心理氣氛下進行的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只是學習的促進者、協作者或者説夥伴、朋友,學生才是學習的關鍵。

  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心理學被視為“教育心理學的一場革命”,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是心理學發展史中從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後的進一步發展。建構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為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後來在維果斯基、奧蘇伯爾、布魯納等人的推動下,這一理論得到充分的發展並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內容

  1.建構主義知識觀——知識不是絕對的真理

  2.建構主義學生觀

在學生觀上,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和差異性。學生經驗世界的差異本身便是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教師需要在他們已有的經驗世界中找到新知識的生長點。

3.建構主義學習觀

建構主義在學習觀上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社會互動性和情境性三方面。

  4.建構主義教學觀

第一,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模式、有關的先前知識和對教材的信任狀況有所瞭解,以引導學生對學習材料獲得新意義,修正以往的概念。

第二,教師要培養學生學會生成新能力和技巧,結合學習材料的內容組織學生進行一系列認知活動,引導學生學會組織、評價、監督、控制自己的認知過程,最終能使學生獨立進行理解性的學習。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

  1.探究學習

通過有意義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來學習與所探究的問題有關的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2.支架式教學

這是指教師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外部支持,幫助他們完成自己無法獨立完成的任務,然後逐步撤去支架,讓學生獨立探索學習。

  3.情境教學

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基礎上的教學稱為情境教學。知識、學習是與情境化的活動聯繫在一起的。學生應該在真實任務情境中,嘗試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4.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主要是以互動合作(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為教學活動取向的,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來共同達成教學目標。

  (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教育實踐的啟示

第一,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模式、有關的先前知識和對教材的信任狀況有所瞭解,以引導學生對學習材料獲得新意義,修正以往的概念。

第二,教師除講授學習材料之外,還要培養學生學會生成新能力和技巧,結合學習材料的內容組織學生進行一系列認知活動,引導學生學會組織、評價、監督、控制自己的認知過程,最終能使學生獨立進行理解性的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