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的由來最新解析

來源:文萃谷 6.3K

導語:普通話的由來大家知道是什麼嗎?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方言五花八門。我們一起來看看普通話的故事吧。更多內容請上應屆畢業生考試網查詢。

普通話的由來最新解析

話説一個北方人到寧波出差,向人問路。寧波人以“靈橋牌”答曰:“呱嘰呱嘰向前揍,前面一個大壞蛋!”北方人愕然。原來,寧波人的意思是:“骨直骨直向前走,前面一個大花壇!”像這種因方言不同鬧出的笑話隨處可聞。其實,即使是在同一個方言區內,也常如“雞同鴨講”,不知所云。如福建就號稱“八閩互不交通”,雖同為閩語,卻分閩南話、閩北話、閩東話、閩中話、莆仙話等,保管聽得你一頭霧水,不辨“南北”。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方言五花八門。所以,為了克服方言分歧帶來的隔閡,就必須有溝通各種方言的“共同語”。

漢民族自古以來就有方言也有共同語。據歷史記載,春秋時期的共同語叫做“雅言”。雅,就是雅正、規範。《論語·述而》:“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説明當時誦讀詩書,執行典禮,都得用中規中矩的雅言。用雅言,才能登大雅之堂。孔老夫子也是用雅言給他的三千弟子講課的,要是講他的曲阜土話,有幾個人聽得懂?

共同語從古至今有好幾種叫法——雅言、通語、官話、國語等。而現在國家推廣的“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就是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又稱現代標準漢語,它的定義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那麼,這個“普通話”是怎樣產生的呢?為什麼要確定這樣的標準?

1955年10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教育部在京聯合召開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主要內容是關於漢字簡化和普通話的確定。參加會議的代表來自全國,共有207人。就是在這次會議上,經過研究,“普通話”被正式確定為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名稱,表示“普遍”和“共通”之涵義。

那麼,用哪種方言、哪種語音來規範它好呢?是不是因為北京是首都,當然的“大哥大”,大家向京腔看齊沒商量?事實並非如此簡單。為普通話定標準,是讓與會的'全體代表投票表決,從覆蓋漢語區的15種主要方言中,選出一個作為普通話的基礎方言。當時的投票結果是:北京官話(以北京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52票位居榜首;西南官話(以西南官話為基礎方言,以成都語音為標準音)獲51票,以一票之差名落孫山;第三名是吳語(以吳語為基礎方言,以蘇州或上海語音為標準音),獲46票;粵語(以粵語為基礎方言,以廣州語音為標準音)獲25票,名列第四。得票數在7票至1票之間的5種,依次為中原官話、冀魯官話、江淮官話、閩語和東北官話。另外,西北官話、膠遼官話、晉語、客家語、贛語和湘語均為零票。棄權11票。

我想,北京官話能夠險勝,這個結果再好也沒有了。既尊重選舉結果,又符合大多數國人的心理定位。何況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普通話確實好聽,抑揚頓挫、字正腔圓,有一股大氣。這是三朝古都賦予它的精神氣質,是它得天獨厚的優勢。

北京官話屬於北方方言中最有代表性的次方言。在現代漢語“六南一北”的七大方言格局中,北方方言雖是“獨苗”,但其勢力範圍卻大得驚人,約佔全國漢語地區的四分之三,在全國漢語人口中,説北方方言的多達70%以上,比説六種南方方言的人加起來還要多得多。在如此廣闊的地域、如此龐大的羣體中,北方方言的內部分歧卻非常小。例如,從地處西北官話(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區的甘肅嘉峪關,沿着長城蜿蜒往東,一直到其東端入海處——冀魯官話(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區所在的河北山海關,橫貫七省市,綿延萬餘里,相互通話都沒什麼困難。

而南方方言就複雜多了,如上面講的“八閩互不交通”,如廣東一些地方“十里不同音”;在廣西賀縣,竟有十幾種方言,簡直像聯合國。孟子説南方人是“鴃舌之人”,“鴃”就是伯勞鳥,“鴃舌”也就是説話像鳥叫,是極難懂、極難學的。怪不得當年中華民國國會投票定國語時,一些粵籍議員要選廣東話,被也是粵人的孫中山好説歹説勸住了,仍定為北京話。粵籍議員人數多,當真要搞“民主”,説不定“哇”的一聲就通過了。那樣的話,全國豈不是一片“嘰嘰啾啾”?

簡而言之,北方方言是中原古漢語與北方少數民族語言經過數千年的交融、磨合發展起來的;而南方方言則是歷史上北方漢人多次大規模南遷,由此帶來的北方古漢語在不同時期與南方不同的本土語言結合後分別形成的。北方趨同,南方存異;北方統一,南方多樣。因此,無論是從使用人數還是從其本身特點來講,只有北方方言才能更好地體現普通話“普遍”、“共通”之涵義。普通話的確定,正符合這一要求,可謂“名正言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