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經濟思想史》知識點:德國曆史學派經濟學説

來源:文萃谷 2.29W

經濟學流派出現在德國19世紀40年代至20世紀初期,它強調經濟發展的歷史性和國民經濟的有機體現,代表德國產業資本的利益,對抗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以下是本站小編搜索整理的關於自考《經濟思想史》知識點:德國曆史學派的經濟學説,供參考學習,歡迎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自考《經濟思想史》知識點:德國曆史學派經濟學説

  一、德國資產階級經濟學產生的歷史條件及其特點

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演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階級鬥爭的狀況。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必須是在資本主義生產已達到一定的發展水平,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鬥爭沒有展開的歷史條件下才能出現。

德國曆史學派的發展時期;

(1)初創時期,以弗裏德利希·李斯特為主要代表人物。

(2)歷史學派時期,W.羅雪爾是奠基者,希爾德布蘭德為向下一階段過渡的中間繼承者,卡爾·克尼斯為其主要骨幹。

(3)新歷史學派時期,主要代表人物是施莫勒。

  二、歷史學派的一般特點

1.對於經濟學的研究,強調各民族經濟發展的特殊性,否認經濟規律在各國間的普遍意義。主張以研究各國特定經濟問題為對象的國民經濟學來代替古典的政治經濟學。

2.強調國家和精神道德因素在經濟中的決定性作用。

3.在經濟學研究方法方面,他們反對古典學派倡導的抽象演繹法,而主張以歷史性歸納方法代替之。

4.在經濟學研究中,否認理論概括的意義,強調對於具體經濟問題的資料收集、統計和初步整理工作。

5.他們在階級立場上,既為新生的資本主義制度辯護,也為涉及既得利益的封建殘餘辯護,千方百計論證資產階級和地主貴族在階級利益上的一致性。

概括德國資產階級經濟學產生的歷史條件及其特點:

歷史學派是19世紀40年代,在德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特殊歷史條件下出現的、適應德國

資產階級需要的經濟與社會學説。該學説的最大特點是否定普遍規律的存在和抽象方法的可靠性,片面強調歷史方法的意義;其政策主張是對內提倡經濟自由,對外力主保護主義,從而為後起的德國資本主義發展開闢道路,該學説對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進程發生了重大影響。歷史學派在其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兩個階段,19世紀40到70年代稱為舊歷史學派,70年代以後稱為新歷史學派。

  三、學派的先驅者李斯特的經濟學説與主張

李斯特是歷史學派的直接先驅者,貿易保護主義的倡導者,是19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初期,德國新興工業資產階級最積極和影響最大的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其主要著作是《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1841)。

1.李斯特經濟理論的核心:生產力理論

2.李斯特經濟政策的核心:實行保護關税,反對自由貿易。

3.李斯特的方法論立場: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

4.李斯特關於保護關税政策的論證:他以歷史事實證明,自由貿易政策只對經濟發達的先進國家有利,而對經濟後進國家有害。經濟先進國家都曾在發展之初也曾經在不同程度上實行過保護關税政策。

5.李斯特關於保護關税政策的理由:

實行工業保護關税政策,反對自由貿易,以建立和發展德國的工業,是李斯特最主要的經濟政策主張,也是他的經濟學的宗旨。在他的著作中,首先論述了歐美各國發展工商業的“歷史教訓”,而且提出自由貿易政策只對現今國家有利,而保護關税政策對後進國家來説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四、李斯特的國民生產力理論

1.國民生產力的含義:

李斯特提出的“生產力學説”與古典學派的價值學説相對立。他指責古典學派只研究交換價值而忽視了生產力,以及把財富本身和財富的原因混淆起來。在他看來“財富的生產力比之財富本身不曉得要重要多少倍。”

李斯特又把“國民生產力”分為四類

(1)人的生產力,包括精神和肉體的生產力;

(2)自然的生產力;

(3)社會的生產力;

(4)物的生產力。人的生產力和自然的生產力是不可分離的,否則無法發揮作用。另外,這兩者發揮作用時,又必須在一定的社會秩序條件下,即第三種生產力。

如果社會的生產力混亂,其他因素就不能發揮作用,國家也不會富裕。

李斯特的生產力理論中最受強調的是第四種,即物的生產力。他認為,主要是“物質的農業、工業和商業資本”的生產力。其中,“工業是國內外商業、海運以及改良了的農耕的基礎,從而也是文明和政治權力的基礎。”

針對斯密強調物質資本,李斯特強調了精神資本,並指出二者是因果和相互依存的關係。他認為斯密只把體力勞動看作唯一的生產力,其實,腦力勞動、管理、教育等都應包括在內,這是人類知識積累所創造的生產力,是“現代人類的精神資本”。

他認為,生產力的發展必須以其自身的分工、協作和協調為條件。“精神的生產者越能提高道德觀念、宗教虔誠、增進知識,越能普及自由和健全政治,保障國內的生命財產。

他又指責把價值的源泉僅僅歸結為勞動,而忽視了一系列社會的、政治的和精神的因素。把基督教、一夫一妻制、奴隸制與封建領地的取消,王位的繼承等都看成是生產力增長的豐富源泉。他特別把發展生產力的希望寄託在國家身上,他強調,國家政治上的統一、文化上的發展,國家對經濟發展的積極扶植,是使一國經濟順利發展的不可缺少的條件。

2.發展階段論

李斯特認為歷史證明各國經濟發展都先後經歷過五個階段:

(1)原始未開化時期

(2)畜牧時期

(3)農業時期

(4)農工業時期

(5)農工商時期他認為,只有處於第五個階段上的國家才要求自由貿易,第四階段的國家有必要也有可能實行保護政策,德國就是如此。前三個階段則不存在實行保護政策的必要性,而應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他認為,德國和美國正處在需要保護關税的農工業時期。

3.農地制度論:李斯特在《農地制度,小農經營及國外移民》(1842年)中,與其“國民生產力”論和國民經濟中農、工、商業保持協調發展的主張相聯繫,提倡推行中等規模的農場經營,以形成中產階級的農民。建議德國建立50萬個農場,讓富裕而有教養的農民居住進去,並從事經營。國家要制定法律,防止農場解體。

他認為,“保護關税如果使價值有所犧牲的話,它卻使生產力有了增長,足以抵償損失而有餘。而且,一旦發生戰爭,國家可以保有工業的獨立地位。”他的保護關税政策並非一般反對自由貿易,實行閉關自守。他是把保護關税作為促進和保護本國工業發展的必要手段。

所以,他主張實行對外保護關税與對內自由貿易的統一,暫時保護關税與將來自由貿易的統一。

有人曾根據李斯特主張保護關税政策而稱他為“重商主義者”,這是錯誤的。李斯特主要是為本國產業資本的積累和發展考慮。事實上,他的確也起了巨大的作用。這對於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經濟,取得自身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具有啟發意義。

德國曆史學派直接繼承了李斯特的理論和主張,也接受了李斯特對抗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反對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的傳統。這主要表現在:對外經濟政策上,他們反對自由貿易政策,倡導貿易保護主義和保護關税政策;在國內經濟政策上,對抗英國自由主義的古典政治經濟學,以便為解決德國社會和階級矛盾,提供社會改良主義政策。

德國曆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羅雪爾、卡爾·克尼斯以及希爾德布蘭德。其中,羅雪爾是德國曆史學派的奠基人,克尼斯為最典型的代表。

  五、羅雪爾的經濟學説

(一)羅雪爾的經濟方法論特徵

主張採用歷史的方法研究政治經濟學。

他反對“哲學的方法”或“理想主義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普遍概括和規律,反對絕對真理。他所看重的唯一規律是歷史的發展進化,因而着重於各國國民進化的類比性。

(二)羅雪爾關於國民經濟學的基本思想

1.國民經濟學的目的:就是要從經濟方面説明本民族的要求,説明其遵循的目標和獲得的成就,説明其目標選擇的理由及成功的理由。

2.關於國民經濟學的任務:任務是説明一種經濟制度在當時為什麼和怎樣是合理的和有益的,而現時為什麼會逐漸變成不合理的和有害的東西。

他認為,歷史上還沒有對各民族各文化發展階段完全有益或完全有害的制度。因此不要輕易讚美或詛咒一種經濟制度。他還認為,國民經濟學應當研究各國人民對於本國經濟的想法,要求、感受、所作的努力和結果。

(三)羅雪爾的民族主義傾向

羅雪爾認為,國民經濟學的主要課題就在於表達一國的經濟如何,為何由理性變為背理,由幸福逐漸變成災難。

他否認經濟學的普遍規律,只看重一個民族一個時期的經驗性規律,只注重收集資料,加以描述,而否認理論概況和抽象分析的必要性。

他説:“一種經濟理想不能適合每一個國家人民的不同種類的慾望,正如一件上衣不能適合一切人的身材一樣。”

(四)羅雪爾的歷史的經濟發展階段論:

他從生物發展進化的觀點,提出國民經濟的發展,像動植物一樣,可以看作是一種有機體,有它的發生和發展過程。要經歷幼年、青年、成年和衰老四個時期,這是一種循環往復的運動。羅雪爾認為,這就是可以從歷史描述中發現的自然規律。

此外,他還認為,一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主要受自然、勞動和資本這三種主要經濟因素的支配。可以分為自然支配階段、勞動支配階段和資本支配階段。

(五)羅雪爾的經濟理論的辯護性他依據“經濟發展階段論”指出,德國社會已經發展到資本階段,貧富階級對立的時代到來了。但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社會軀體上的疾病”,建立公有制必將是“摧毀一切文化的可怕的革命”,必須加以反對。但社會矛盾又需解決,這就只能實行“人工治療”。

他認為,只要政治上德國資產階級與容克地主階級相協調,經濟上各階級利益相協調,就能給德國帶來永久的繁榮。

  六、希爾德布蘭德的經濟學説

(一)希爾德布蘭德的方法論特點:

歷史語言學的方法運用於經濟學。

(二)希爾德布蘭德的民族主義立場及觀點

反對普遍規律。他批判斯密經濟學的普遍性。認為,人類的慾望、性格、財富以及人們的相互關係,總是由歷史、地理環境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它們是隨社會的演進而發生變化的。

主張國民經濟學不可能將人類的利己心作為自然的理論基礎,而必須是一種“倫理的科學”。

(三)希爾德布蘭德的強調經濟學的倫理和精神因素

認為,經濟規律完全是人類意志的規律,人們的經濟行為不完全是受“利己心”的支配。一切時代,都要由道義的動機、宗教、國民的習慣勢力、法律以及公平等概念所規定。

(四)希爾德布蘭德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論

他把人類社會劃分為三個經濟發展時期:自然經濟、貨幣經濟和信用經濟。

(五)希爾德布蘭德對社會主義的攻擊:

他認為,社會主義者輕視歷史和傳統。歷史的基本教訓在於,私有制是人類精神發展的最有力槓桿,它是符合歷史傳統的。侵犯私有制就是破壞歷史規律。

從現實來説,他主張發展信用經濟,普及國民在信用經濟中的力量,就可增大無產者參加大企業的資本,就可消除階級矛盾了。

在歷史學派中,希爾德布蘭德是最關心社會問題和勞動問題的學者,也是最接近新歷史學派的經濟學家。

  七、卡爾·克尼斯的經濟學説

克尼斯的主要經濟觀點及方法論

1.經濟學的“相對主義”和“相對性原則”。

他稱自己的經濟學為“相對主義”或“相對性原理”。他不僅反對古典學派,甚至反對李斯特、羅雪爾和希爾德布蘭德等提出的歷史發展階段論。他認為,各國國民經濟不是固定不變的,是歷史發展的結果,研究並確立國民經濟生活的發展是經濟學的一個特殊課題。他認為,首先必須分階段地把握運動着的國民經濟的歷史的形成,然後探求其成為這種運動的基礎性原因。但這並不是構思每階段的理想狀態。他認為不能用單一的公式來規定一國國民經濟生活發展的因果關係。

他否認規律,只承認各個特殊的具體發展進程。而這種“共通的與差別的東西,只有通過比較才能予以論證。”經濟理論的絕對主義只能適用於某一特定的歷史階段,因為它本身就是時代的產物。所以,他強調經濟理論的歷史性和相對性,反對經濟理論的絕對主義。

他認為,經濟學必須是與時代、地點、國民性等一起發生、發展、進步的科學。“一般規律”也只是對真理的歷史的説明,只能在一定的發展階段上認識真理。由於古典學派採用了空間上的“萬民主義”和時間上的“永恆主義”,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和闡明各國的經濟現象。

克尼斯認為,經濟學既不是精神科學,也不是自然科學,而是以第三種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克尼斯的第三種分科的科學包括國家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它們的研究對象是許多單獨的個人或一國國民在一定社會制約的條件下共同生活時的行為,其行為的動因是精神的作用,其表現則屬於感覺的世界。這種經濟學研究經濟現象和經濟生活時,必須與各種文化現象相結合。

2.研究方法:歷史的統計分析,主張採用歸納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