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人體解剖組織學》章節重點:神經系統

來源:文萃谷 2.94W

考生們在備考自學考試《人體解剖組織學》科目時,要抓住重點,有目的性地備考,以下是本站小編搜索整理的關於自考《人體解剖組織學》章節重點:神經系統,供參考複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自考《人體解剖組織學》章節重點:神經系統

  第一節 概述

一、神經系統的組成

二、反射與反射弧

1、反射的概念:在中樞神經的參於下,機體對各種刺激給予答應性現象稱之。

2、反射弧:反射的物質基礎,有五部分組成,即感受器、傳入神經、反射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有簡有繁)

三、常用術語:

1、灰質與皮質:神經元胞體與較短的樹突在中樞內聚集的部位稱灰質,位於大、小腦表面的灰質稱皮質。

2、白質與髓質:神經纖維在中樞聚集的部位稱白質。位於大、小腦內部的白質稱髓質。

3、神經纖維、神經、神經纖維束:神經元較長的突起與包在表面的鞘膜狀結構合稱神經纖維。中樞以外的神經纖維組成的束稱神經。中樞內功能相似的神經纖維組成的束稱神經纖維束(傳導束)。

4、神經核與神經節:功能相同相似的神經元胞體在中樞內聚集成的灰質團塊(皮質除外)稱神經核,在中樞外聚集成的團塊稱神經節。

5、網狀結構:在腦和脊髓內,神經纖維交織成網,神經核和胞體散在其中的部分稱之。

  第二節 中樞神經系統

  一、脊髓(spinal cord)

(一)脊髓的位置和形態:

1、位置:位於椎管內,上端平枕骨大孔和延髓相續。下端終止於L1水平。

椎管的2/3。

2、形態:呈前後略扁的柱狀,上方有一頸膨大(C5-T1節段)下方有一腰膨大(L2-S3節段),由膨大處發出神經到上、下肢,腰膨大的下方有脊骨圓錐 ,延續為終絲。終絲與脊神經根形成馬尾。前正中線有前正中裂,後正中線有後正中溝。兩側各有前、後外側溝,溝內有成排的脊神經根附着,前方的叫前根(運動根),後方的叫後根(感覺根),後根有膨大的脊神經節。相應的前根和後根在椎間孔處合成脊神經,出椎管。

3、脊髓節段:每對脊神經相對應的脊髓稱一個脊髓節段:頸段C1-8,胸段T1-12,腰段L1-5,骶段S1-5和尾段C01-3。

(二)脊髓的內部結構:(以胸段為例)

1、中央管:上接第四腦室,下為盲端稱終室,充滿腦脊液。

2、灰質:呈“H”形或蝶形。

①后角(後柱):從後外向前內依次有緣層、膠狀質、后角固有核(淺感覺中繼核)、胸核(深反射中繼核)。

②中間帶:中間內側核:深反射中繼核,也與內臟感覺有關。

中間外側核:C8-L3形成側角,為交感神經的低級中樞。

骶副交感核:位S2-4側角,副交感神經的低級中樞。

③前角(前柱):軀體運動的低級中樞,有運動神經元。

α神經元:體積大,主要支配梭外肌,隨意運動。

β神經元:體積小,主要支配梭內肌,調節肌張力,協調肌運動。

閏紹細胞( Renshaw 's cell):接收α神經元軸突的側支,它的'軸突返回來作用於α神經元,起抑制作用。

3、白質:分為三個索,後索、前索和外側索。有上升下行的傳導束。

後索:

①薄束(內側)。

②楔束(外側)。

以上兩束上升傳導同側深感覺和精細觸覺。

外側索:

③脊髓小腦後束:來自同側胸核,上升傳導非意識性本體覺,

④脊髓小腦前束:來自雙側中間內側核,上升傳導非意識本體覺。

⑤皮質脊髓側束:來自對側大腦皮質,大部經后角換元后支配同側前角細胞,管理同側肢體的隨意運動。

⑥紅核脊髓束:來自對側中腦紅核,經后角中繼後支配前角細胞,

作用屈肌的活動,調節肌張力,協調肌運動。

⑦脊髓丘腦側束:起自對側后角固有核,經白質前聯合交叉後上升止於丘腦,傳導對側的痛、温覺。

前索:

⑧脊髓丘腦前束:同上,傳導對側的粗略觸壓覺。

⑨皮質脊髓前束:來自同側大腦皮質,經白質前聯合交叉到對側前角細胞。

⑩網狀脊髓束:起於腦幹網狀結構,(可交叉不交叉),與前角細胞聯繫,調節肌張力。

明確以下三點:

1、薄束和楔束是上行傳導同側的深感覺。

2、皮質脊髓側束是支配同側的前角細胞,管下同側的隨意運動。

3、脊髓丘腦束是上行傳導對側的淺感覺。

(三)脊髓的功能:

1、傳導機能:中繼站,能把衝動傳導到高級中樞和效應器:

腦→脊髓→效應器

感受器→脊髓→腦

2、反射機能:淺反射、深反射和內臟反射。

  二、腦(brain)

位於顱腔內,由腦幹、小腦、間腦、端腦四部分組成。

(一)腦幹:包括中腦、腦橋、延髓三部分。

1、外形:

2、腦幹的內部結構:

(二)小腦

1、小腦的位置與外形:位於顱後窩,腦幹的背面。呈扁圓形,中間縮細稱小腦蚓,兩側膨大的稱小腦半球,小腦半球上面有深淺稱原裂。

2、小腦分葉:

①絨球小結葉:絨球和小結,稱原小腦(古小腦)。接受前庭神經核的纖維,調節平衡有關。

②前葉:原裂以前的部分和蚓部,稱舊小腦。接受脊髓小腦前、後束的纖維,與調節肌張力有關。

③後葉:原裂後的部分,稱新小腦,接受腦橋固有核的纖維,調節軀體的精細運動。

3、腦的結構:

①小腦皮質:

分子層:梨狀細胞的樹突和顆粒層細胞的軸突,另有籃狀細胞,其軸突及分支包繞梨狀細胞。

梨狀細胞層:一層細胞,體大呈梨形,樹突伸向分子層,軸突終於小腦核。

顆粒層:小型神經元,軸突到分子層與梨狀神經元樹突形成突觸。

②小腦核:

齒狀核,大,呈袋狀,接收新小腦的纖維。

栓核:接收新、舊小腦的纖維

球核:接收新、舊小腦的纖維

頂核,接收舊小腦和古小腦的纖維,發出纖維經小腦腳終於前庭神經核和網狀結構。

③髓質:出入小腦的神經纖維。

攀登纖維→ 分 子 層 梨 狀 神 經 元

入小腦的神經纖維 軸突→ 小腦核 苔蘚纖維→顆粒層→分子層梨狀神經元

→小腦上腳出小腦→×中腦紅核×紅核脊髓束

4、小腦與腦幹的聯繫:

①小腦上腳:小腦核(齒狀核、栓核、球核)發出神經纖維交叉後經上腳→紅核。

②小腦中腳:腦橋核的神經纖維交叉後經中腳入小腦。

③小腦下腳:主要是脊髓小腦後束的神經纖維結下腳入小腦。

5、小腦的功能:

①維持肌張力(舊小腦)。

②協調肌運動(新小腦)。

③維持姿勢平衡(原小腦)。

特點是同側管理。

(三)間腦:位於兩側大腦半球之間,內有第三腦室,下通中腦導水管,上通側腦室。

1、背側丘腦:為一對卵圓形的灰質團塊,被“Y”字形的內髓板分為三部分。

①前核:內臟活動的中繼核。

②內側核:是感覺的整合中樞。

③外側核:分背腹兩層,腹層又分為腹前核,腹中間核和腹後核,腹後核又分為腹後外側核和腹後內側核,腹後外側核是軀幹四肢感覺的特異性投射的核團,腹後內側核是頭面部感覺的特異性投射核團。

背側丘腦的髓板內等處另有非特異性投射核團,維持大腦皮層的覺醒狀態。

2、後丘腦:

①內側膝狀體:是聽覺的中繼站。

②外側膝狀體:是視覺的中繼站。

3、上丘腦:有松果體,青春期前為抑制性腺成熟的內分泌腺,與機體的生物鐘有關。

4、底丘腦:為錐體外系的中繼站。

5、下丘腦:包括視交叉,灰結節、漏斗和乳頭體等結構。自癰向後分為三部分:

①視上區:有視上核和室旁核發出下丘腦垂體束至神經垂體的神經部,釋放抗利尿激素和催激素。

②結節區:有許多核團,統稱漏斗結節核,發出纖維至正中隆起,分泌多種促激素釋放激素和促激素釋放抑制激素。

③乳頭體區:是內臟活動的中繼站。

功能: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結合,形成自主神經的皮質下中樞,對體温,攝食,生殖,水鹽代謝,內分泌,情緒反應,生物鐘活動等進行調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