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自學考試《中國傳統道德》同步練習題

來源:文萃谷 1.57W

在備考自學考試《中國傳統道德》過程中,考生們要多做練習這樣才能加深對記憶知識點的掌握。以下是本站小編搜索整理的一份自學考試《中國傳統道德》同步練習題,供參考練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2017自學考試《中國傳統道德》同步練習題

  名詞解釋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不堅持自己的主觀意見,所以就能明察;不自以為是,所以聲名就彰著;不自己誇耀,所以才顯得有功勞,不自矜自傲,所以能夠長久。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顧炎武《日知錄》保衞天下這件事,即使低賤的布衣男子,也都是有一份責任的。

知恥近乎勇。

《禮記·中庸》 勇是勇於改過。把羞恥和勇敢等同起來,是要人知道羞恥並勇於改過是一種值得推崇,誇耀的品質。

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公孫丑上》 我能理解別人言辭中表現出來的情志趨向,我也善於培養我的浩然正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老子《道德經》 能認識別人的人是機智的,能認識自己的人才算高明。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而戰勝自己的弱點、缺點的人才算堅強。知道滿足的人就是富有。努力勤行的人就是有志氣。不失掉其根基的人才能長久,身死而垂昭後世、流芳不朽的人才是真正的長壽。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孟子《盡心上》----孟子説:“做為一個人,不可以沒有羞恥之心。不知道羞恥的那種羞恥,是真正的無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能認識他人才能品質是機智,能認識自己才算高明。

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 曰勤。知此三者,則知所以持身矣。

張鑑《淺近錄》 做官的決竅,只有三條:是清廉,是謹慎,是勤勉。知道了這三條,就知道如何保持自己的人格了。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論語·述而》 孔子説:把所見到所聽到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裏,學習不厭煩,教導別人不疲倦,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志當存高遠

《諸葛亮集。誡外甥書》,指人應當懷抱高遠的志向。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道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矣。

韓愈《師説》老師是傳授真理,講授學業,解除迷惑的。沒有聽到真理,未能對學業精熟,對學生的迷惑不能解除,則不是真正的老師。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中庸》“博學之”意謂為學首先要廣泛的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審問”,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要對所學加以懷疑。“慎思”通過自己的思想活動來仔細考察、分析。“明辯”學是越辯越明的,不辯就會魚龍混雜,真偽難辨。“篤行”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過則無禪改。”

《論語·衞靈公》孔子説:“有過錯卻不加以改正,這才是真正的.過錯。”/孔子説: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大學》通過對萬物的認識研究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

有力氣就要幫人抗東西,有錢就要分給有需要的窮人,有見識就要傳播給別人。墨家所説的“兼愛”,不僅僅是內心的一種情感,還是一種實際的利人行為。“疾”、“勉”、“勸”三字,體現了一種盡己為人的精神。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生以成仁。

《論語》仁者以行仁為人生目標,不會因為貪生而損害仁德,只會犧牲自己而成全仁德

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

龔自珍《明良論二》。如果一個國家的士人都有羞恥心的話,那就永遠不會有國恥了。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董仲舒義利觀。“正其誼”“明其道”指義的要求特別指公利。“謀其利”“計其功”指利,多為私利,表達董重公利輕私利

“吾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是寬容一切人,不與人鬥氣;“儉”是不與人爭財奪利;“不敢為天下先”是處處讓人,不與人爭權、爭名、爭勢。此三寶,乃老子接人處己的妙道,即不與人爭。

名教:儒者應名設教謂之“名教”,“名教”是指儒者提倡的以官長君臣之義為主來正名定分的禮教。

玄學:指魏晉玄學。就其哲學範疇來講,可稱其為形而上學,是對一些抽象內容以生動的方式方法進行解説和發展。

中庸:中庸作為一種思想態度思想方法與處世原則,是孔子所推崇的一種人生的最高境界,其基本含義是“執兩用中”,即中庸就是要把握事物的最佳狀態。

志道:立志就是“志道”,即要樹立遠大道德理想目標,這個理想目標就是“志道”。

禮讓:禮讓是中國傳統道德中既重要而又廣為人的規範,是要求人們在各種不同的人際交往關係中要有恭敬,謙讓的精神和行為,以提高個人道德素質,保持人際關係的和諧順暢。

君子不器://忠恕:君子學習不是為了成什麼器,而是為了完善自己。//“忠”即是盡己,儘自己最大努力去成就他人。“恕”,原諒,寬囿他人。

內聖外王:道家提出後來成為儒家的人生理想,“內聖”指塑造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境界,“外王”即在人生過程中充分展示善良本性,達到至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