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站在樹枝上的簡筆畫

來源:文萃谷 2.18W

在生活中,鳥的身影隨處可見,有多少人羨慕可以像鳥一樣自由在天空翱翔去俯瞰這個世界。本文的內容是鳥站在樹枝上的簡筆畫,希望你們喜歡!

鳥站在樹枝上的簡筆畫1

鳥站在樹枝上的簡筆畫

鳥站在樹枝上的簡筆畫2

鳥站在樹枝上的簡筆畫 第2張

鳥站在樹枝上的簡筆畫3

鳥站在樹枝上的簡筆畫 第3張

鳥站在樹枝上的簡筆畫4

鳥站在樹枝上的簡筆畫 第4張

鳥站在樹枝上的簡筆畫5

鳥站在樹枝上的簡筆畫 第5張

鳥站在樹枝上的簡筆畫6

鳥站在樹枝上的簡筆畫 第6張

鳥站在樹枝上的簡筆畫7

鳥站在樹枝上的簡筆畫 第7張

鳥站在樹枝上的簡筆畫8

鳥站在樹枝上的簡筆畫 第8張

【拓展閲讀

起源

鳥類起源的研究,經過了主要這樣的一些階段。

1868年,赫胥黎提出了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假説。赫胥黎是英國著名的一個生物學家,也是達爾文進化論的堅定支持者,同時他也是首先提出鳥類起源於恐龍學説的一位學者。

到了1927年,丹麥古生物學家海爾曼在他1927年發表了一本非常經典的著作《鳥類的起源》書中提出,鳥和恐龍雖然十分相似,但恐龍因為已經十分特化,所以鳥類可能不會從恐龍直接起源,而是和恐龍有一種共同的祖先,這就是槽齒類。所謂槽齒類,就是説比恐龍更加原始的一種化石類羣,這個類羣被認為是產生了恐龍、鳥類、鱷魚等現代一些主要的脊椎動物大的類羣,它出現的時代可能會更早一點,比侏羅紀、白堊紀還要早的三疊紀出現。這種學説從提出來以後,一直盛行了大概有半個世紀。

鳥的起源從1973~1985年,恐龍起源説再次復興。學者在研究脊椎動物化石的時候,發現有一塊被鑑定成翼龍的化石具有羽毛,進而找到了另外一件始祖鳥化石。這種偶然的發現,使學者將鳥類和恐龍的關係連接到了一起。1986年一直到2013年,恐龍起源學説不斷盛行,越來越多的化石證據支持了這樣的一種假説。

來自於中國的帶毛的恐龍,如中華龍鳥是第一個身上保存真正的分叉羽毛的恐龍化石。該化石的發現,引起了國際古生物學界很大的轟動,被認為是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學説最重要最新的證據。

甚至有學者提出恐龍沒有滅絕,我們所見到的現生的鳥類都是恐龍,生活在南美的蜂鳥當然就自然而然成為最小的恐龍。

鳥類的起源是複雜的問題,當更多證據被發現後,或許還有其他的解讀(普遍認為,中華龍鳥是鳥類最早的祖先,不過中華龍鳥還不是鳥,仍然屬於恐龍的.一種)。

鳥類是6500萬年前白堊紀物種大滅絕事件中的倖存者,那次事件滅絕了地球上的恐龍,只有部分鳥類的祖先存活了下來。而基於基因組數據的新研究表明,恐龍滅絕後1000萬年至1500萬年間,鳥類經歷了一次"超級物種大爆發",後來逐漸演化出了1萬多種被稱為新鳥綱的鳥類,95%的現存鳥類來自這一新鳥綱鳥類。

結構

鳥的羽毛

羽毛分為正羽、絨羽和毛羽三種類型。正羽的羽枝兩側密生羽小枝(圖8),羽小枝上生有鈎或槽,前後相鄰的羽小枝相互鈎連,組成扁平而有彈性的羽片。體表的正羽,形成一層防風外殼,並使鳥體呈流線型輪廓。翼及尾上的正羽,對飛翔及平衡起決定作用。絨羽的結構特點是羽軸纖弱,羽小枝的鈎狀突起不發達,因而不能構成堅實的羽片,有保温作用。鴨絨就是鴨的絨羽。毛羽很細,呈毛髮狀,雜生在正羽與絨羽之中,在拔去正羽和絨羽之後才能見到。

鳥的皮膚

鳥類的皮膚無汗腺,唯一的皮脂腺是尾部的尾脂腺,其分泌的油質,經過喙的塗抹,擦在羽上,使羽片潤澤不為水濕。尾指腺的分泌物,還含有麥角固醇,這種物質在紫外線照射下,能轉變為維生素D。當鳥用喙塗擦羽毛時,維生素D可被皮膚吸收,有利於骨骼的生長。

鳥的骨骼

鳥類適應于飛翔生活,其骨骼輕而堅固,骨片薄,長骨內中空,有氣囊穿入。胸骨上高聳的突起叫做龍骨突。許多骨片合在一起,以增加堅固性。脊柱可分為頸椎、胸椎、腰椎、薦椎和尾椎五部分。頸椎數目較多,椎體呈馬鞍形,使頸部極為靈活( 貓頭鷹頭部活動可達270°)。

最後幾個胸椎、全部腰椎、薦椎和部分尾椎完全癒合在一起,稱綜薦骨,為腰部的堅強支柱。肋骨上有鈎狀突,互相鈎接,使胸廓更為堅固。

前肢變為翼,各骨排成一直線,骨間有能動的關節,末端的腕骨、掌骨、指骨癒合變形,使翼扇動時成為一個整體。肩帶由肩胛骨、烏喙骨和鎖骨組成。細而有彈性的鎖骨呈"V"字形,它能在鼓翼時阻礙左右烏喙骨的靠攏,也能增強肩帶的彈性。

鳥類的整個體重落在後肢,後肢骨骼強大,和其他陸棲脊椎動物的後肢骨相比,鳥類跗骨延伸,起到增加彈性的作用。鳥類通常具四趾。在成鳥,腰帶的髂骨、坐骨、恥骨三骨片以及綜薦骨癒合成一個整體,增加了腰帶的堅固性。

鳥的肌肉

鳥類與飛翔有關的胸肌特別發達,約佔身體質量的1/5,它能發出強大的動力,牽引翼的扇動。而背部肌肉退化,這一點和魚類正相反。

鳥的胸肌可分為大胸肌和小胸肌兩種。前者起於龍骨突,止於肱骨的腹面,收縮時,使翼下降;後者起於龍骨突,而以長的肌腱穿過由鎖骨、烏喙骨和肩胛骨所構成的三骨孔,止於肱骨近端的背面,收縮時使翼上舉。

後肢的肌肉,集中在大腿的上部,而各以長的肌腱連到趾上。這樣,支配前肢和後肢運動的肌肉都集中於身體的中心部分,這對於飛翔時保持身體重心的穩定性有重要意義。

鳥的消化系統

現代鳥類缺齒,咀嚼功能由砂囊代替。雌鴿在生殖時期,嗉囊壁能分泌"鴿乳"用來餵養雛鴿。鳥類的消化腺(肝、胰)很發達,它們分別分泌膽汁和胰液並注入十二指腸,參與小腸內的消化作用。家鴿無膽囊,而雞、鴨等大多數鳥類都有膽囊。鳥類的消化能力強,食量大而不經餓,這是與鳥類飛翔時能量消耗大有關的。

鳥的神經系統

鳥類的大腦、小腦、中腦都很發達。大腦半球較大,這主要是由於大腦底部紋狀體的增大。在鳥類,紋狀體是管理運動的高級部位,也和一些複雜的生活習性相關。實驗證明:切除家鴿的一部分紋狀體後,家鴿正常的興奮和抑制就被破壞,視覺受影響,求偶、營巢等習性喪失。鳥類的大腦皮層並不發達,小腦很發達,這與鳥類飛翔運動的協調和平衡相關。中腦在背部構成一對發達的視葉。

在鳥類的感覺器官中,最發達的是空中飛翔時起重要作用的視覺器官,而嗅覺器官不發達。鳥眼依靠發達的睫狀肌可以迅速地調節視力,由遠視改變為近視。因此,當鳥在樹木中疾飛時,從未和樹枝相碰;或由高空俯衝到地面覓食時,也能在一瞬間由"遠視眼"調整為"近視眼"。鳥眼的瞬膜發達,飛行時遮蓋眼球,起保護作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