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清明節小報圖片設計

來源:文萃谷 1.97W

清明節在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是我們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小報可以讓我們瞭解更多的清明知識。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的簡單的清明節小報,一起來看看吧!

  整潔美觀的清明節小報

簡單的清明節小報圖片設計

簡單的清明節小報圖片設計 第2張

簡單的清明節小報圖片設計 第3張

  清明節小報內容:清明節是什麼時候

清明節是什麼時候?清明是按照農曆來計算的,根據月球運轉計算通常在4月5日,在農曆每年三月七年級前後,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第5個節氣。2015年的清明節是農曆二月十七日,即新曆4月5日,星期日。清明節也稱作踏青節,在每年冬至後的第108天,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是個祭祀祖先的節日。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清明節也叫做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現在清明節當天即4月5日為國家規定假日。

  清明節小報資料:清明介紹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

今年清明:公曆2017年4月4日,星期二,農曆三月初八。

清明三候:

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見。

一候桐始華;

此時桐樹開始開花。

二候田鼠化為鴽;

田鼠因烈陽之氣漸盛而躲回洞穴,喜愛陽氣的鴽鳥開始出來活動。田鼠為至陰之物,鴽鳥為至陽之物。田鼠化為鴽,意指陰氣潛藏而陽氣漸盛。

三候虹始見;

虹為陰陽交會之氣,純陰純陽則無,若雲薄漏日,日穿雨影,則虹見。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寒食、清明遊春的景象,在詞人筆下又是一番景緻。

南宋周密《曲遊春》曰:“禁苑東風外,暖絲晴絮,春思如織。燕約鶯期,惱芳情偏在,翠深紅隙。漠漠香塵隔,沸十里、亂絲叢笛。看畫船盡入西泠,閒卻半湖春色。柳陌,新煙凝碧。映簾底宮眉,堤上游勒。人輕暝籠寒,怕梨雲夢冷,杏香愁冪。歌管酬寒食,奈蝶怨良宵岑寂。正滿湖碎月搖花,怎生去得?”從白晝到月夜,恁般景緻,一路捉來搖曳多姿。

最喜的是“閒卻半湖春色”一句,蓋常人遊春只圖熱鬧,而文人卻能賞其閒靜之美。

這點明人袁宏道也有同感,他在《斷橋望湖亭小記》寫道:“湖上由斷橋至蘇公堤一帶,綠煙紅霧,瀰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絝之盛,多於堤畔之柳,豔冶極矣。然杭人遊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全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為清豔,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這話真説到我心坎上。我每次遊春,見人頭攢動,避之惟恐不及,只撿那荒郊野路尋去。況且,“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踏青時的豔遇,總讓人神往。

唐宋以後,寒食與清明逐漸合流,清明節日益成為最重要的春天節日。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了北宋開封寒食、清明之盛:“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各攜棗錮、炊餅,黃胖、掉刀,名花異果,山亭戲具,鴨卵雞芻,謂之"門外土儀"。”可知當時即有踏青野餐的習俗。

吳自牧的《夢粱錄》則極寫南宋杭州的熱鬧:“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墳,以盡思時之敬。車馬往來繁盛,填塞都門。宴於郊者,則就名園芳圃,奇花異木之處;宴於湖者,則彩舟畫舫,款款撐駕,隨處行樂。此日又有龍舟可觀,都人不論貧富,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雖東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酒貪歡,不覺日晚。紅霞映水,月掛柳梢,歌韻清圓,樂聲嘹亮,此時尚猶未絕。男跨雕鞍,女乘花轎,次第入城。又使童僕挑著木魚、龍船、花籃、鬧竿等物歸家,以饋親朋鄰里。杭城風俗,侈靡相尚,大抵如此。”是掃墓之餘,尚有龍舟可觀。從開封和杭州的繁盛,可以看出宋代寒食、清明節的市井氣更重,不再為文人所獨享,這大概與宋代市民階層的興起有關。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裏,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鴿子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台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早期叫“牽鈎”、“鈎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人那裏,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着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