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蚊子工廠現身廣州

來源:文萃谷 4.62K

我們知道蚊子是登革熱、黃熱病與寨卡這些疾病的傳播者。為了消除這些疾病,難道不應該控制蚊子的滋生嗎?為何這些科學家要反其道而行之,反而大規模地往環境中釋放蚊子呢?小編為你帶來最新資訊。

世界上最大的蚊子工廠現身廣州

蚊子工廠在廣州

世界上最大的蚊子工廠就在中國,它的座標位於廣州,全名是熱帶病蟲媒控制聯合研究中心,由廣州中山大學與密歇根州立大學聯合創立。每週,科學家們都會在廣州附近的一個小島上釋放200萬隻蚊子,這些科學家會往500萬枚蚊子的卵中注射一種叫做“沃爾巴克氏體”的細菌。這些細菌對人體無害,但卻能造成蚊子的不孕不育。當這些注射完沃爾巴克氏體的蚊子卵孵化後,研究人員會去掉雌蚊,留下雄蚊。因為雄蚊不會吸人血,因此不會增加老百姓的困擾。相反,當它們與野生的雌蚊交配後,體內的.沃爾巴克氏體能傳染給雌蚊,讓它們無法繁育下一代。通過這個方法,科學家們相信他們能有效地控制蚊子數量。

 絕育蚊子如何抵抗登革熱

在廣州沙仔島釋放的這些“絕育蚊子”,到底能如何抵抗登革熱?

沃爾巴克氏體,是一種在自然界節肢動物體內廣泛存在的、接近立克次體,並能經卵傳遞的革蘭氏陰性胞內共生菌。它天然存在於全球約65%的昆蟲種羣和28%的蚊蟲種類中,攜帶不同型別沃爾巴克氏體的雌雄昆蟲交配後產生的卵不發育。

早在1967年,沃爾巴克氏體誘導蚊子種羣產生細胞質不相容性(CI),可以降低蚊子種羣數量的這一現象,已被科學家發現,研究結果發佈在《自然》雜誌。但由於當時技術侷限,無法人工建立能引起CI的蚊系,限制了沃爾巴克氏體的應用。2001年,在美國肯塔基大學讀博士的奚志勇,在導師Stephen L. Dobson的帶領下,開始沃爾巴克氏體共生菌的研究,至今已有15年。“科學的發展是很有意思的。”最早,他們的想法是,如果讓這個共生菌攜帶上抗病基因,是不是就可以把傳病蚊媒改造成不能傳病?但2009年前後,奚志勇課題組與另一個課題組同時發現,天然的沃爾巴克氏體本身就能形成抗登革病毒的作用。2011年11月起,奚志勇團隊從果蠅、伊蚊和庫蚊體內提取沃爾巴克氏體,成功將其導入登革熱媒介白紋伊蚊體內,建立穩定的攜帶新型沃爾巴克氏體的蚊株。

攜帶了新型沃爾巴克氏體的雄蚊與自然界的雌蚊交配後,所產的卵不能發育。因此,通過大量釋放攜帶沃爾巴克氏體的雄蚊,可以使蚊蟲種羣數量降低至不足以引起登革熱流行。而蚊子感染沃爾巴克氏體後,登革病毒就無法在其體內繁殖和傳播。沃爾巴克氏體如同“疫苗”一樣阻隔病毒,使這些蚊子無法把登革病毒傳染給人類。這就是沃爾巴克氏體抗登革熱的基本原理。

 第一個“種子”是如何培育出來的

胚胎注射,是整個項目得以順利開展的源頭——建立蟲株,也是兩大核心關鍵技術之一。

通過注射,攜帶沃爾巴克氏體共生菌的雌蚊一旦建立了穩定的共生,將永遠持續攜帶。“只要它生產下一代,就會傳給下一代,子子代代都會攜帶沃爾巴克氏體。”奚志勇團隊要在蚊子胚胎髮育非常早期的階段,在特殊時間點精準地把沃爾巴克氏體注射到未來發育成生殖器的特殊部位,“這是最重要的細節”。等生殖細胞進一步生長,就把共生菌包含在裏面一起發育,“形成共生共存關係”。2011年前後,團隊通過對上千只蚊子胚胎的注射,從中篩選了一隻與沃爾巴克氏體達成穩定共生的胚胎,最後長成一隻雌蚊。這是最開始的“種子”,“現在用來釋放的蚊子,就來自這隻雌蚊。”

 幼蟲是如何進行雌雄分離

將這些卵,放在塑料水盤中。實驗室裏保持27℃的温度、70%左右的濕度,光線則保持與野外一樣的日夜黑白循環,這個環境最適合蚊子生長。1到2小時後,它們長成一齡幼蟲。“1克卵約有15萬個幼蟲”。在最大的一個“生產車間”,塑料盤層層疊疊擺了幾十架,每架20盤。每個塑料水盤裏,1萬多隻幼蟲像小蝌蚪一般游來游去。待幼蟲生長一週,王曉華便要對它們進行雌雄分離。採用的是物理分離法。“雄蚊的頭胸寬在1.05毫米-1.2毫米,雌蚊大概在1.3毫米-1.4毫米。”按照雌雄蚊子頭胸尺度的不同,王曉華自制了一個雌雄分離器。

混雜雌雄蚊子的幼蟲隨着水流,在玻璃面上被“過濾”,尺寸大的留在上方,越往下尺寸越小。“1個人按每天5小時計算,可以分離7萬-8萬隻蚊子,準確率達到99.8%”。

但這個效率仍然不夠。奚志勇直言,“未來當控制範圍不斷擴大,釋放量要上百上千萬,就需要更高效的分離方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