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小報的資料

來源:文萃谷 2.33W

中秋節是人們的情感和自然現象結合得最緊密的節日,也是民族文化展現最豐富的傳統節日之一。那麼你瞭解中秋節小報的資料圖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秋節小報的資料圖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中秋節小報的資料

  中秋節小報的資料圖片欣賞

  中秋節小報的資料圖一

  中秋節小報的資料圖二

  中秋節小報的資料圖三

  中秋節小報的資料圖四

  中秋節小報的資料圖五

  中秋節小報的資料內容資料1::“金銀月餅”是對傳統中秋文化的異化

臨近中秋,北京一家公司推出多款用真金白銀製造的月餅,價格最貴的黃金月餅售價為47620元/套。據銀行一位理財經理稱,上述金銀月餅很暢銷,“我們周圍全是政府機關,各地過節來送禮的買得多。”據專家介紹,金銀月餅價格遠遠背離金銀本身價格,不具備投資價值。

不得不説,商家們在月餅上玩的花樣越來越多了,從幾十年前最普通的“青紅絲月餅”,到現在的“鮑魚月餅”、“魚翅月餅”,月餅的身價越來越高。但不管價高價低,以前的月餅最終還是給人吃的,可是現在這個“金銀月餅”,能吃嗎?從材質上來説,“金銀月餅”的出現,實現了月餅演化史上一個質的飛躍,但是這一“飛”,卻“飛”出很多是非,“飛”出很多讓普通老百姓不吐不快的感受來。

有專家苦口婆心地表示,“金銀月餅”的價格遠遠背離了金銀本身的價格,不具備投資價值。從現實情況來看,專家的一番好心註定要白費了,因為絕大多數購買“金銀月餅”的人,根本就不是拿來收藏的,而是用來送禮的。至於收到這種昂貴“月餅”的人最後是把它變現了,還是當成物件把玩了,一般人自然不得而知。

如果單純從市場經濟角度來看,商家開發什麼樣的產品,個人買什麼產品,只要不違法、不擾亂市場就行。問題的關鍵就在於,這種天價“金銀月餅”的出現,在公眾的眼裏根本就不單單是一種經濟行為,而是有着太多説不清道不明的複雜背景,其中最受公眾詬病的,就是這種不是月餅的“月餅”,最終往往淪為了權力尋租的`道具和載體。

某銀行網點一位理財經理的説法,就認證了這一點。他對記者表示,“我們周圍全是政府機關,各地過節來送禮的買得多……”這已經充分證實了這些“金銀月餅”絕非是等閒之物,而是成為了某些人拉攏權力、賄賂權力的工具。其背後自然和權錢交易、權力尋租等灰色詞語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除了“被承擔”起這種不光彩的角色之外,“金銀月餅”的另外一個副作用,就是對中秋傳統文化的物化甚至是異化。最近幾年,月餅遭遇了“豪華包裝”,遭遇了各種各樣的“掛羊頭賣狗肉”,這實際上就是對傳統中秋文化的一種物化,似乎過節就是為了買月餅、送月餅,還要在買和送的過程中互相攀比。而“金銀月餅”的出現,則無疑是把這種物化推向了一種極致,月餅似乎成了一種只有有權有錢的人才能買得起、送得起的“節日玩具”。

很顯然,這種藉助月餅對中秋佳節的物化和異化,是對傳統節日文化的一種傷害。當人們都在關注這些“天價月餅”、“金銀月餅”的時候,幾乎沒有人再去關注附着在傳統節日身上的禮儀、習俗、文化了。這足以引起包括政府部門在內的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

  中秋節小報的資料內容資料2:中秋節為中國古代人民偉大創造,充滿浪漫與温馨

中秋節的形成是古代人民的偉大創造,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俗話説“年過中秋月過半,星期就怕禮拜三”。意思是一過中秋就快到“年終算總賬”的日子了,要抓緊時間完成今年該辦的事;“點心,點心”,點到而已,並不求奢華,重在情意。對月餅進行豪華包裝是不符合“點心”之原意的;中秋節是中華民族渴望統一、團結心理路程的見證,是中華民族認同、溝通、凝聚和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智力資源。

文章稱,中秋節是人們的情感和自然現象結合得最緊密的節日,也是民族文化展現最豐富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最早來源於古代的祭月,但不是在農曆八月十五,而是在秋分。帝王春分祭月是統治者的專利,老百姓選在八月半慶祝豐收是歡樂之舉,二者相輔相成日久成俗。每到八月中秋,圓圓的月亮,引起詩人們的遐想,也引起沉浸在豐收喜悦中廣大勞動人民對月亮的審美,從而豐富了歡慶內容。在唐朝形成了中秋賞月、玩月的熱潮,由文人影響到民間。到宋朝,把祭月和賞月二者統一,形成了在八月十五月圓之時以祭祖和團圓為內容的民俗節日,正式定名中秋節,但仍有“仲秋節”、“秋節”、“八月節”、“女兒節”等民間稱謂流傳至今。中秋節的形成是古代人民的偉大創造,經過幾千年的文化積澱,節日民俗事象不斷豐富,成為了集拜月、賞月、慶豐收、求科舉成名、祈婚嫁子嗣、密切社交往來、家庭成員團聚為一體的“團圓節”,在中國人民的時間生活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今年全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到來之前,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端午、七夕、重陽一起被列為保護項目,受到全國各族人民的歡迎。

中秋節第一個特點是有強烈的民俗性。節日是人民情感的寄託,主要民俗事象(如吃月餅)具有不怕重複、發自內心、公眾行為的特點。月餅形如圓月,是漢族與維吾爾、藏族、滿族、蒙古族等制餅方法的融合,古代制餅業尊漢宣帝為餅師神,正是這一融合過程的寫照。北京地區明清兩代擺放擬人化的泥塑兔爺兒,既是祭拜的神,又是時間性很強的兒童玩偶,反映了輕鬆歡樂的慶祝豐收的氣氛。彝族舞蹈“阿細跳月”和蒙古族歌曲“敖包相會”是帶有狂歡和男女相會的典型歌舞。今年北京龍潭公園舉辦中秋燈會、豐台在古宛平縣城舉辦廟會均體現了中秋節所含有的慶豐收的節日內涵。

文章指出,中秋節第二個特點是有浪漫的抒情性。中國人看月亮絕不是一個寒冷的星球,而是一個有男(吳剛)、有女(嫦娥)、有植物(桂樹)、有動物(玉兔)、有宮殿(廣寒宮)、有故事的神話世界。月亮是仙境,是與每一個人幸福相關的碧空明鏡。月亮是人的朋友,可與人心靈溝通,“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東坡《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通過對月亮人性化的描寫,反映了中國人民是一個多麼富有想象力和浪漫情懷的偉大民族。

中秋節第三個特點是緊迫的時間感。俗話説“年過中秋月過半,星期就怕禮拜三”。意思是一過中秋就快到“年終算總賬”的日子了,要抓緊時間完成今年該辦的事。在古代北京,中秋還是一個結賬的日子,是時間段落的標誌,又叫“節關”,屆時要清理債務。北京宣武區今年中秋節要舉行空竹比賽會,抖空竹是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北京空竹有單輪的,有雙輪的。二輪相照,抖動起來有“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的含意,激勵人們珍視大好時光。

中秋節的第四個特點是温馨的骨肉情。花好月圓之夜,骨肉團圓之時。團聚、團圓是中秋節俗的中心意義。因為家族生活的關係,中國人有很強的家族倫理觀念,重視親族情誼與血親聯繫,形成了和平、和諧、和睦團圓的民俗心理。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家族團聚成為人們生活中體現幸福的大事,中秋節的存在就為民眾的定期會聚提供了良好的時機。每逢佳節倍思親,節日是加強民族凝聚的促進劑,人們不約而同地對民俗事象的認同並實踐,是一個偉大而又神祕的力量。月餅是點心的一種,作為一種社交的禮物本來是傳遞情感,“知恩必報”。“點心,點心”,點到而已,並不求奢華,重在情意。對月餅進行豪華包裝是不符合“點心”之原意的。如果包裝過度豪華,不好降解,造成處理上的困難,有悖民俗“不怕重複”的原則,是不利對節日的民俗事象進行保護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