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關於春節的小報內容

來源:文萃谷 1.01W

現如今,大家肯定對各類手抄報都很熟悉吧,手抄報對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造精神的人才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手抄報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手抄報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4年關於春節的小報內容,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2024年關於春節的小報內容

春節對聯的來歷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

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裏,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宋史·蜀世家》説: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二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稱春聯。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史料記載,有一年過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春聯堪稱中華民族獨創的藝術奇葩,它以雅俗共賞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愛。有人曾這樣概括春聯:“兩行文字,撐天柱地;一副對聯,評古涵今。”貼春聯,是重要的年節民俗。春節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一副副透着喜慶和熱烈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春節作文

農曆年的最後一天,稱“除夕”,客家人又叫“大年晡夜”。正月七年級,即農曆一年中的首日,俗稱為大年七年級,與八年級、九年級稱為春節。客家人的過年涵蓋了春節,從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就進入年界,直到正月十五出元宵。

從一進入年界至除夕,客家人家家收起農具,忙忙碌碌四處赴圩辦年貨,户户動手打黃元米餜、煎油餜子、做糖米泡,打顏片、麻糕等各色糕點,迎接新年。其中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掃塵”,以示除舊迎新,使家庭面貌一新。

“除夕”又稱“大年”,這一天,家家户户大門上都貼上春聯,門楣和窗户上還貼上紅紙條。這天家家宰雞殺鴨。除夕的年夜飯,吃得特別早,一般下午四五點鐘就開始,一直吃到傍晚,閤家共吃團圓飯,同喝辭歲酒,孩子們慶長大,老人們賀添歲。接着,大人們拿出新衣裳,讓全家穿上節日的盛裝。家中所有大小房間都點上明燈。大人包紅包給小孩壓歲,囑咐孩子聽話,好好學習,人長一歲,要更懂事,一家人圍爐而坐“守歲”,回顧舊歲,展望來年,通宵達旦。

除夕那天晚上,我們一大家子熱熱鬧鬧吃完了年夜飯,都圍在電視機前,一邊品嚐瓜果,一邊欣賞春節聯歡晚會,盼望着新年的鐘聲快快敲響。當新年的鐘聲敲響的那時,整個城市的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孩子們放爆竹,歡快的歡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光,屋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元宵是春節的最後一天。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晚上一家子都聚在餐桌上吃湯圓,甜甜的,非常好吃。吃過飯後,大家都到廣場上去玩,鞭炮聲震耳欲聾。大家都買了孔明燈,大家把一塊蠟綁在孔明燈底部,然後用火點燃,再用手拿住孔明燈的四個角,過了一會兒,燈裏充滿熱氣,漸漸地鼓起來,我們就慢慢地鬆開手,孔明燈緩緩地飛上天,於是,在燈上寫上了自己的來年願望。隨着一支竄天猴破空而入,天空中的過節氣氛也越來越濃郁了,一枚又一枚禮花破空而入,在轟然巨響中爆炸開來。半空中“疑是銀河落九天”,地上“火樹銀花不夜天”,真是比人間仙境一樣!

春節結束了,該上班的上班,該上學的上學,一個寒假過去了,大家又開始過忙碌的生活了。

春節祝福語

1.聽,鐘聲是我的問候,歌聲是我的祝福;看,雪花是我的賀卡,清風是我的擁抱,快樂是我的禮物!統統都送給你,祝你春節快樂!

2.因為夢想,所以精彩。因為充實,所以快樂。因為關懷,所以温暖。因為思念,所以甜蜜。因為信賴,所以踏實。因為有你,不再孤單。春節快樂!

3.團圓年夜飯,有滋有味真香甜:喝點酒,無憂愁;喝點湯,日子香;吃點瓜,笑哈哈;吃點肉,樂不夠;吃青菜,好運來;吃水果,幸福多。姥爺,除夕快樂!

4.小年夜燈高照,吃飯祭香灶,祝願來年伙食妙,一日三餐味道好,營養科學身體矯,諸事順意臉帶笑。掃塵理髮洗把澡,洗涮乾淨春節到,小年快樂!

5.一生相識,來自天意;一段友情,來自誠意;一句問候,來自惦記;一句祝福,來自心底。忙碌之餘,別忘疼愛自己。在年飯的香氣還沒飄來,信息公路還沒塞車之際,讓提前而至的短信替我表達情意,祝您及家人新春快樂!

6.奮鬥了一年,請把驕傲帶給母親;奔波了一年,請把親情帶給孩子;操勞了一年,請把感謝帶給妻子;辛苦了一年,請把我的祝福帶回家。

7.光陰白駒過隙,你我人在旅途,不必在意太多,祝新的一年裏輕鬆一點!春節佳節,早早給你拜年!

8.在這個新年佳節,我沒有在你身邊,希望你會記得想我,愛你!祝新年快樂!

9.滴滴滴滴,新年快來了,新年進入了到幾時,讓團年飯也開始了倒計時,讓大家都能夠吃出一種團團圓圓!倒計時開始了,準備迎接好這個春節吧!

10.飲一杯幸福酒,從此無憂愁;品一碟歡喜餃,天天都歡笑;貼一紙美窗花,事業頂呱呱;唱一支甜蜜歌,永浴愛情河;送一份真祝福,願你人生永遠是坦途。親愛的家人,春節快樂!

11.春節未到,快樂更多,煩惱更少,親情圍繞,友誼擁抱,健康常伴,平安籠罩。預祝你春節佳節日開心時時、快樂天天、幸福年年!

12.新年運程雖然年年都是新年舊祝詞,雖然己不知説了多少遍,但雖是舊詞卻有新意,感覺也會不一樣的。祝新春快樂!萬事如意!

13.春節已來臨,天天好心情。屢逢開心事,常駐幸運門。終生福星照,處處遇貴人。立馬平安道,穩步錦繡程。新年快樂!

14.春節送禮不送煙,春節送禮不送酒,春節就送祝福信:字字都有歡樂情,行行都是如意符,段段彰顯團圓景,衷心祝願您新春快樂,順利吉祥!

15.送你一盤餃子:平安皮兒包着如意餡兒,用真情煮熟,吃一口快樂,兩口幸福,三口順利,然後喝全家健康湯,回味是温馨,餘香是祝福!祝君春節快樂!

春節舞獅的由來

1、漢代起源説

相傳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向漢朝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揚言朝野,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向漢朝進貢,否則斷絕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後,漢章帝先後選了三人馴獅,均未成功。後來金毛雄獅狂性發作,被宮人亂棒打死,宮人為逃避章帝降罪,於是將獅皮拔下,由宮人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一人逗引起舞,此舉不但騙過了大月氏使臣,連章帝也信以為真,此事後來傳出漢宮,老百姓認為獅舞子是為國爭光、吉祥的象徵。於是仿造獅子,表演獅子舞。獅舞從此流行。

2、北魏起源説

獅舞作為表演藝術,相信成形於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時代,當時北部匈奴侵擾作亂。他們特製木雕石頭多具,用金絲麻縫成獅身,派善舞者到魏進貢,意圖獅舞時進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識破,使他們知難而退。後因魏帝喜愛獅舞,命令仿製,務實得以流傳後世。楊炫之《洛陽伽藍記》記述當時洛陽長秋寺佛像出行時,有“辟邪獅子,引導其前”的話。

3、唐代起源説

在碑使中有關於唐明皇遊月殿,獅子舞使由唐明皇遊月殿後一覺醒來而有醒獅舞,這故事説當唐明皇遊月殿時,在階前出現一隻五彩繽紛、闊口大鼻的獨角獸對着唐明皇沒有惡意,且在階前滾球,姿態威武。唐明皇醒後要重睹這一現象,他要近臣照他夢境中的瑞獸模仿出來,同時由樂部配以雄壯的鑼鼓編舞娛賓。自此之後,獅舞便流入民間。唐《立部伎》中的《太平樂》也稱《五方獅子舞》。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就有詩云:“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襬雙耳”(《西涼伎》)。可見唐代已有獅子舞。

4、北獅詳解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獅舞者(一般二人舞一頭)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未舞看起來已經是維肖維妙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着重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5、南獅北舞

最初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而南獅則是流行華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將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獅的獅子,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

春節飲食注意事項

1、不要暴飲暴食

春節人們終於從繁忙的工作中暫時的解脱出來,面對着更多的美食誘惑可以毫無顧忌的品嚐,面對那麼多自己喜歡吃的美食可以大快朵頤,但是,千萬不能暴飲暴食,一旦暴飲暴食就會導致胃腸出問題,之前有過這樣的例子,因為喝啤酒,把胰臟都融化掉了。

2、少吃油膩的食物

春節期間因為放假徹底的休息,導致了作息規律的改變,可能會出現連續熬夜的情況,這樣的結果會導致身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也會導致我們胃腸功能的紊亂,如果再吃一些油膩的食物,會導致我們的胃腸很難吸收和消化,終出問題。

3、注意飲食衞生

這一點非常關鍵,一定要想辦法杜絕不安全的隱患,因此,在購置年貨的時候一定要非常的謹慎,無論是從超市還是市場購買農副產品儘量選擇新鮮蔬菜、水果,購買一些肉類一定要去正規專營店購買,不要在街邊的小攤上購買,至少安全的係數會高一些,而且如果在超市購買的食品一定要注意生產日期及保質期。精心挑選降低食品的安全隱患。

4、外出就餐儘量不選擇涼拌菜

想吃涼拌菜一定要在自己家裏,如果去外面的飯店就餐,好不選擇涼拌菜。

5、不吃野味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只要有錢什麼都可以吃到,如吃一些貓肉、鼠肉、蛇肉等等。但是,還是少吃野味,野味雖然美味,但是風險非常大,因為很多的野味會有很多的寄生蟲,如果處理的不乾淨,這些寄生蟲很容易進入人體導致一些疾病。

6、少喝酒

雖然節日期間大家相聚是不能沒有酒的,但是飲酒要適度,千萬不能過量,更不能酗酒,不僅容易傷害身體,還可能容易導致一些意外的發生,因此,喝酒一定要把握好度,既做到盡興,又不傷害健康。

春節人們會吃什麼美食

一、包子糰子

在春節到來之前,大家都會做糰子和包子,因為這是春節必須要吃的傳統食物,而且包子糰子都需要放在鍋上蒸,有蒸蒸日上的寓意,所以春節一定要吃包子糰子這兩種美食。

二、八寶飯

在南方春節在餐食的準備上,一定要準備一碗八寶飯。八寶飯是用糯米和豆沙,加上糖,豬油製作而成的,吃起來可口香甜,十分軟糯。它也預示着全家團圓,開開心心快快樂樂,讓我們在新的一年有新的氣象,所以它也是一道非常好有吉祥意義的菜。

三、雞湯

雞湯大家都非常喜歡喝,雞湯可以補充營養,那在春節的時候自然也是不能少的。在春節菜餚的準備上講究的是一個團圓,所以會用整雞來燉雞湯,同時在裏面加上一些鵪鶉蛋,加入一些枸杞,讓雞湯變得更加鮮美更加有營養。

四、如意菜

如意菜在南方春節是必須要準備的一道素菜,它是用黃豆芽和百葉絲放在一起炒的,是有吉祥如意的寓意的,所以在春節這一天南方人也會準備上這一道菜。

五、餃子

在北方只要是傳統節日都會吃餃子,而春節的時候更應該走上一頓餃子了,所以我們在春節的時候,全家人都會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

六、三鮮湯

三鮮湯是在春節的時候必須需要準備的。它是用肉丸,魚丸,肉皮筍混合皮做的一款湯,味道非常的鮮美,也有全家團團圓圓,幸福美滿的寓意。

七、扣肉

扣肉是在春節的時候準備的一道大菜,我們需要提前將扣肉就做好,然後在春節的時候再拿出來加熱就可以吃了。扣肉吃上去肥而不膩,而且膠原蛋白非常豐富,口感偏甜,特別軟糯好吃。

八、紅棗桂圓湯

春節是一個非常甜蜜的日子,那麼在有些地區會用來煮紅棗桂圓湯喝。希望回來的每一個人都能開心,希望每一個人在新的一年裏面能夠甜蜜,因此紅棗桂圓湯也是在新年春節時候需要準備的食物。

春節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風俗一:掃塵

掃塵顧名思義就是打掃塵土,過年前都要把家裏裏裏外外都要打掃一遍,這樣才能以最新的面貌迎接春節的到來,表達除舊迎新的寓意,掃塵這個習俗自臘月二十七日開始,也有些地方早早就開始除塵了。

風俗二:貼春聯

貼春聯一般是在除夕那天貼,春聯決不能夠等到過年的時候貼,不然沒任何寓意,也沒有達到喜慶的效果,春節貼春聯很是講究,春聯的順序,不同樣式的春聯等都要按着規則來,這樣才能家宅平安,來年闔家幸福、事事順心。

風俗三:放鞭炮

放鞭炮是自古以來的習俗,一開始有個傳説是為了驅趕年獸,如今卻是增添吉利,讓鞭炮聲除舊迎新過新年。不過,現在大多數城市禁止居民隨意放鞭炮,所以人們想出了很多模擬鞭炮聲過年的方法,挺有一番意思。

風俗四:守歲

守歲其實説來也很有意義,就是一家人齊聚一塊一起從除夕跨越到春節,迎接春節的到來,為新的一年許下美好的祝願。

風俗五:拜年

拜年這個習俗小孩子可喜歡了。每到過年,他們就會穿上新衣裳,戴上新帽子,然後高高興興的去家人長輩面前説吉祥話,討要過年紅包,然後和朋友們一起去玩耍嬉鬧。

風俗六:壓歲錢

壓歲錢想必大家都知道,過年添福添喜的一種方式,雖然現今社會變成紅包時代,但是古時候傳下來的“壓歲”和“壓祟”還是有的,壓歲錢給長輩是壓歲,希望老人長命百歲,歲歲平安;給孩子是壓祟,希望孩子無災無難,幸福安康。

春節的由來

説法一

一種説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户,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着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户人家門裏一瞧,只見裏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着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説法二

另一種説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説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説,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曆正月七年級改名為"春節"。

春節為何叫過年

這一最盛大、最熱鬧的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曆,正月七年級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七年級,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別稱,意即正月七年級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年”是什麼呢?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

雖然近年來各地城市紛紛出台了禁放煙花爆竹的法律,但這一古老的習俗並沒有成為歷史,隨着人們對此問題認識的提高,各地城市又紛紛改禁放為限放,使城市裏的鞭炮聲又響了起來,濃濃的節日氣氛又回來了。

傳統春節活動與禮儀

過年又是個親人團聚的節日,這一點和西方的聖誕節很相似。離家的孩子這時要不遠千里回到父母家裏。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團年”。

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月。

正月七年級前有祭灶、祭祖、掃除污穢。

三十日要貼門神、對聯、掛旗、吃餃子、放鞭炮,除夕“守歲”等儀式;正月七年級晚輩向長輩拜年,然後至親友家賀年。

親友第一次見面時,説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互相祝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