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無字碑為何無字為什麼只有有12座無字碑

來源:文萃谷 3.57K

明十三陵在北京昌平縣北有座天壽山,這裏山林優美、綠水長流,地下躺着明朝的十三位皇帝,合稱明十三陵。那裏有着12座無字碑,但是為何無字?為什麼只有有12座無字碑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明十三陵無字碑的相關解答,希望能幫到大家!

明十三陵無字碑為何無字為什麼只有有12座無字碑
  明十三陵無字碑無字和只有12座的原因

作為懷古之地,十三陵的美景和遺蹟自然很多,但讓人稱奇的卻是除長陵外,所有陵門前的石碑上都空無一字。按照常理來講,歷代皇帝歸天之後,不管他生前的政績是好是壞,負責撰寫碑文的文官們都要昧着本心寫出洋洋灑灑的溢美之詞,要不然,死去的老皇帝的在天之靈也會指揮嗣皇帝砍下文官們的腦袋做祭品。但是,事情總有不然。明太祖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戰功顯赫,政績斐然,同時也是個嗜殺的皇帝,許多忠臣良將都死於他手。一天,他似乎突然對自己的行為有所懺悔,希望給子孫們留一個經驗教訓,便對身邊的大臣們説:“皇陵碑記都是大臣們的粉飾之文,不能教育後代子孫。”言外之意,是希望自己在蓋棺的時候,能有一個比較公正的説法。於是,翰林院的學士們就再不敢寫皇帝的碑文了,皇家學者們個個心知肚明,這是個兩頭不討好的差事,無論往不往先帝的臉上貼金,項上的人頭都有搬家的危險。所以,學者們以太祖的“名訓”作擋箭牌,將寫碑文的任務,推給了嗣皇帝。所以,孝陵(太祖)碑文是明成祖朱棣撰寫的,而長陵(成祖)的碑文則是明仁宗朱高熾寫的。太祖的陵墓遠在南京紫金山,所以,十三陵裏只有長陵有碑文。

自明仁宗以後,為何嗣皇帝不寫碑文了呢?原來從仁宗以後的皇帝,在陵門前都沒有碑亭和碑,到了世宗(嘉靖)時才着手建造碑亭。碑亭落成之後,曾有大臣上書世宗皇帝請他為安眠在天壽山的七位皇帝撰寫碑文。自明仁宗以後,為何嗣皇帝不寫碑文了呢?原來從仁宗以後的皇帝,在陵門前都沒有碑亭和碑,到了世宗(嘉靖)時才着手建造碑亭。碑亭落成之後,曾有大臣上書世宗皇帝請他為安眠在天壽山的七位皇帝撰寫碑文。可惜這位嘉靖皇帝,一心迷戀仙術,整天想着如何昇仙得道,個人生活也不檢點,迷戀酒色不説,性情也喜怒無常,光是正宮皇后就冊立過三位,整天忙着這些事情,哪裏還有心思寫那麼多的碑文?

嘉靖的德行不光大臣們有意見,就連宮婢們都要謀殺他,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宮女案”。嘉靖帝有個叫曹氏的妃子,比較受寵愛,嘉靖常常跑到她那裏去享受,曹氏自然是感激不盡,可她身邊的宮婢們就倒了黴了。嘉靖生性暴虐,常常因些小失誤,便對下人們鞭打虐待,很沒有君王的風度。時間長了,宮女們個個懷恨在心。有一天,嘉靖熟睡在曹氏宮中,恰巧曹氏又到偏殿去了。幾個宮女在一旁戰戰兢兢地伺候着,想着平日裏這位君王的種種虐待和自己虎口求生的命運,不禁惡由心生,悄悄地拿了一根繩套住嘉靖的脖子,想把他勒死。出於慌亂,幾個人七手八腳弄了半天也沒送了嘉靖的命。其中一個宮女見事情不成,就想將功折罪,匆匆去報知皇后。等皇后慌忙帶着一批太監宮女趕來,這場驚心動魄的謀殺案才算告終。

做皇帝做成這樣,嘉靖也真夠失敗了,就算他有孝心為列祖列宗撰寫碑文,地下的七個皇帝也會覺着丟臉,索性還是什麼都沒有的好。嘉靖以後的各陵,又因祖宗開了無字的先例,嗣皇帝們就更有理由讓它們空着了。而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們多數沒什麼出息,他們篤信方術,重用宦官,搞得京城上下烏煙瘴氣。立一塊無字碑,也許更能掩飾一位位帝王的腐敗和無能,因而乾脆不寫了。十三陵各陵碑上雖然無字,卻反映着明朝中期以後政治上的腐敗。

  明十三陵簡介

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距離天安門約五十公里。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羣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截止2011年,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2015年10月,國家旅遊局通過暗訪檢查,發現明十三陵景區的主要存在外圍欺客宰客現象嚴重,無明碼標價;衞生情況差,景區垃圾裸露多,地面污物清掃不及時;遊覽設施不足,遊客中心功能不全等問題,對景區給予嚴重警告,並公開通報,給予6個月時間整改。

  明十三陵名稱由來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皇帝解除危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有人説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鎮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猜你喜歡:
1.墳墓風水知識大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