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貯藏侵染性病害及預防措施

來源:文萃谷 3.84K

馬鈴薯塊莖皮薄、肉嫩、水分高(約75%左右)、澱粉含量高(15%~25%)、易轉化為可溶性糖、易碰傷,因而不利於長期貯藏,且易受病原菌侵染而腐爛。 侵染性病害隨馬鈴薯品種、產地、貯藏條件等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的侵染性病害是真菌性的幹腐病、晚疫病,細菌性的軟腐病和環腐病。

馬鈴薯貯藏侵染性病害及預防措施

1.老窖消毒,入窯前需經預貯、挑選 ,將不同品種、不同等級的馬鈴薯分開貯存。 新薯入窖前應及時把老窖打掃乾淨,用來蘇水或石灰噴灑消毒,以免老窖中的病爛薯和帶菌的殘渣、污土把病菌傳染給新薯。品種混雜會造成病害傳播,嚴重影響種性。

2控制高度在窖內、室內或溝內貯藏馬鈴薯時,薯堆的高度要根據貯藏條件和品種特性而定。地下或半地下窖堆放時,不耐藏,易發芽的品種堆高以0.5~1米為宜;耐貯藏,休眠期中等的品種堆高以1.5~2米為宜;耐貯藏,休眠期長的品種堆高以2~3米為宜。室內貯藏最高也不宜超過3米,溝藏一般以堆高1米(溝深)左右為宜。窖藏還要考慮窖的高低大小,窖藏時不宜超過全窖容積的2/3。 3控制温度在0~6,常選3~5

馬鈴薯塊莖,對温度十分敏感,既怕熱又怕冷,如果長時間處於6℃以上,塊莖呼吸增強,澱粉轉化為可溶性糖的速度加快,渡過休眠期的塊莖開始發芽,病害迅速蔓延,腐爛加重。如果低於0℃以下,塊莖受凍,塊莖內皮層部分的薄壁細胞受到破壞,塊莖脱水萎縮,失去加工或種用的實用價值。受凍塊莖,正常的新陳代謝受到強烈干擾,呼吸增強,為健薯的2~3倍,抗病力減弱,低温性病菌乘虛而入,

在温度上升時,迅速腐爛。温度應保持穩定,避免驟升驟降。驟然降温,不但容易結露,而且使薯塊代謝受到干擾,易於腐爛。

4. 相對濕度85%為宜

馬鈴薯塊莖在窖內濕度過低時,塊莖水分損失嚴重,重量損失過大,塊莖變軟甚至皺縮,同時有利於幹腐病的`發生。窖內濕度過飽和,又會引起窖頂滴水,滴在薯塊上,導致病菌繁殖,發生腐爛。

5.控制CO2濃度

馬鈴薯入窖後,長時間不通氣,CO2逐漸累積,易使薯塊受悶。受悶的馬鈴薯塊莖,細胞組織麻醉中毒,抗病力減弱,日久也會引起腐爛,特別容易引起薯塊的黑心,貯藏中應注意CO2的濃度。

馬鈴薯貯藏侵染性病害及預防措施 [篇2]

馬鈴薯是北方城鎮居民冬季的主要食用蔬菜品種之一,在冬貯蔬菜的歷史上一直佔據着主要的份額。但在其貯藏期間,經常受到馬鈴薯的幹腐病、環腐病、軟腐病、黑心病等為害而造成損失。北方冬春季節馬鈴薯貯藏期間,這些病害往往會不同程度地發生,輕者導致薯塊零星腐爛,重者引起爛窖,造成較大的損失。

症狀特點 馬鈴薯貯藏期病害病原不同,類別不一,發病的症狀特點也不一致。幹腐病:開始時薯塊表皮局部顏色發暗、變褐色,以後病部略微凹陷,逐漸形成褶疊,呈同心環紋狀皺縮;後期薯塊內部變褐色,常呈空心,空腔內長滿菌絲;最後薯肉變為灰褐色或深褐色,僵縮、幹腐,變輕、變硬。軟腐病:發病初期薯塊表面出現褐色病斑,很快顏色變深、變暗,薯塊內部逐漸軟腐;條件適宜時,病薯很快腐爛;乾燥後薯塊呈灰白色粉渣狀。環腐病:初時薯塊表面無明顯症狀,貯藏一段時間後,症狀逐漸明顯,皮色稍暗,有時芽眼發黑,有的表面龜裂;剖切病薯塊,可見維管束呈乳黃色或黃褐色的環狀區域,重者可連成一圈;以手擠壓,沿黃色維管束部分溢出乳黃色黏液(菌濃);重病薯塊病部變黑褐色,用手擠壓薯皮與薯心易於分離。黑心病:發病薯塊表面症狀不明顯,質地不變軟,薯塊內部顏色變深、變暗,呈黑褐色略顯放射狀的病斑。

病原及發生規律 幹腐病:為半知菌亞門鐮孢黴屬的多種真菌侵染致病,薯塊內部空腔處產生的黴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菌可產生無色彎曲分生孢子。軟腐病:由薄壁菌門歐氏桿菌的3種細菌侵染致病,菌體均為短桿狀,具周生鞭毛而遊動,革蘭氏染色陰性。環腐病:由厚壁菌門棒形桿菌侵染致病,病薯切面維管束溢出的乳黃色黏液含有大量細菌,菌體短桿狀,無鞭毛,不能遊動,革蘭氏染色陽性。黑心病:貯窖內温度過高引致發病。

馬鈴薯貯藏期病害病菌的菌體、分生孢子等可在土壤中和薯塊上越冬,也可在病殘體上、貯窖內和盛裝容器上越冬。其中幹腐病菌和抗逆性較強,存活時間較長;環腐病菌和軟腐病菌均可隨種薯帶菌而傳病。病菌主要從傷口侵入,幹腐病菌還可從薯塊的芽眼處侵入,引起發病。在貯窖內,病薯上產生新的病菌,可進行反覆侵染,加重為害。

馬鈴薯貯藏期病害的發生與薯塊的帶菌量關係密切,貯窖內環境條件的影響也很重要,、尤以温度和通氣為關鍵。總體上,貯窖温度在5℃—30℃範圍內均可發病,以15℃—20℃為適宜條件,而25℃—30℃伴以潮濕條件易引起薯塊腐爛。在貯藏初期,薯塊生活力和呼吸能力較強,往往會因通風不良而使薯塊處於缺氧狀態,此條件恰利於厭氧性的病原細菌的侵染而加重薯塊的腐爛。生理性黑心病同樣是在下窖過早、貯藏温度過高、窖小或貯藏量過大的情況下易於發生。

防治措施 防治馬鈴薯貯藏期病害,應採取預防為主,從大田、收穫、入窖和貯藏等把住各個關鍵環節,進行綜合防治。(1)種植無病種薯,建立無病留種基地,因地制宜選種綜合抗病良種。對於環腐病應在播種時進行切刀消毒,避免切刀傳病。(2)加強田間管理增施磷肥和鈣肥,提高薯塊細胞壁鈣含量,增強抗病性;生長後期,加強檢查,及時拔除病株;防治地下害蟲,減少傳病機會。(3)注意安全收穫,在土壤温度低於20℃時收穫,降低侵染機率;收穫時儘量避免薯塊機械碰傷,減少侵染通道。(4)控制貯藏條件,收穫後晾曬1—2天,待薯塊表面乾燥後入窖貯藏;入窖時剔除病傷薯塊,小堆貯藏;貯窖內初期温度控制13℃—15℃2個星期,促進傷口癒合;以後降低窖温保持在1℃—4℃,控制發病;注意保持通風乾燥,避免薯塊表面潮濕和窖內缺氧,減少發病。 /瀋陽農業大學植保學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