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你要讀的書

來源:文萃谷 4.75K

關於如何閲讀,其實可以擴展到如何有效地獲取信息知識,本質上它是一個優化資源配置的經濟學問題,因為如你所知,時不我待。

如何選擇你要讀的書

原先我把讀品分成收藏品和消費品兩種。收藏品是那些讀完了要放在腦子裏的,對以後做事情有用的。消費品則是過腦子一下,為了娛樂或者為了知道某件事情而閲讀的 那些。除此兩個集合之外,就是廣袤的暗物質,既看不到,也想不到。讀者應該注意常常閲讀收藏品,把一部分消費品提取出精華變成收藏品,並且隨機的讀一些” 暗物質”裏面的東西,就像逛古董市場一樣,以便能找到好的收藏品。

隨着更加深入的思考,我認識到上面的這個分類過於主觀。比如我認為收藏品的東西,別人不認為是的;甚至,我幾年前認為是收藏品的東西,現在完全不覺得有價值。那麼,判斷一樣東西有沒有閲讀的價值,到底有沒有一個相對客觀一點的標準呢。我覺得有,並且總結了新的兩條。

1. 建立了一種全新的框架,或者全新的思考體驗的;讀了之後能夠改變人固有的觀念或方法的。

讀了《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之後,我就被paradigm shift(範式轉變)這個詞給迷住了,現在看問題也自覺不自覺的用paradigm shift的眼光。用paradigm shift的眼光來看,像《黑天鵝》這 樣的書,就是典型的建立一種新的框架的例子。很多時候,我們認識不到某種現象後面的道理,或者不明白一個道理。這時候,通過閲讀,我們可以在大腦中建立起 一個新的框架,甚至是用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看問題。

常常有人説,讀過了某樣東西,如沐春風,看世界都不一樣了,我覺得那樣的讀物就是這個例子。

其 實這個不僅限於科學,在社會,哲學等領域,都有這樣的例子。像馬克思韋伯,亨廷頓這樣的學者的書,像開山立派的經濟學家的書等等,都是這樣的例子。就算在 文學領域,也是有大開眼界這一説法的。比如説沒看王朔老師之前,我從來不知道寫文章能寫得那麼油裏油氣且聰明好笑的。這樣的例子在各個領域不勝枚舉,都有 這類讓人大開眼界,“洗心革面”的經典書。這類書,當屬一品讀物。

當然,也要防止陷入兩種極端。

一種是拼命的陷入只讀經典書的信息焦慮中,覺得每天的腦袋都要不一樣才行,每天都要讀經典改變自己才行。其實世界上沒那麼多經典,完全不要害怕自己還沒讀某某經典,使得自己比起別人來變得笨了。人的腦袋,只要充分自恰就行了,不需要面面俱到。這種信息焦慮也不是好事,它會讓人頻繁的處於搜索新知識的過程中,而放棄了對已有知識的咀嚼和再認識。大 凡一本好書,如果作者寫得非常自恰,那基本上是不需要立即按照去找相關的書看的。一本書,總是要讀個幾遍,才能完全領會其中的精髓,然後再去找類似的書 看,才事半功倍。比如讀些通俗經濟學的書,立即就跳出去看統計學,然後跳到數學,跳到計算機,本本都是跳經典,本本都讀不完,再多的經典也是白搭。

第二個極端是陷入對陰謀論的崇拜中。人 初次讀一個讓自己洗心換髓的書的時候,往往會陷入對書中理論瘋狂的信仰中。這種信仰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壞事。好事是,如果這本書是一個在相關領域有高深 基礎的專業人士所寫的,那麼這種脱胎換骨往往很快讓讀者進入狀態。比如讀Knuth的計算機書,或者SICP,就是這樣的例子。壞事是,如果這本書只是

一 個半調子寫的,又為了看上去很牛逼,那麼在書中,就必然有很多驚世駭俗的言談。這種言談常常是沒有什麼事實依據,也沒法證偽的。但因為觀點聳人聽聞,顯得 非常時髦,比如《貨幣戰爭》。我的標準是,在選擇讀品的時候,一定要對那些號稱”革命”,“顛覆”的出版物保持必要的警惕。比如當年奇書《學習的革命》,看了受益的能有幾個,現在還反覆閲讀這本書的,又有幾個?再比如《貨幣戰爭》這樣的書,其中觀點如何證偽?我個人覺得,這類過分宣揚顛覆,革命的書,往往只是宣傳的噱頭而已。一定要避免把自己的腦袋用在陰謀論分析裏面。

有一種讀品,也算是建立了一個新的框架,但是知識密度不夠,或者被更加新的知識取代。這 類讀品我覺得也不值得閲讀。比方説,佛經有很多種讀法,其中有一種讀的方法是把佛經當成心理學讀。如果是這樣,那麼讀佛經,絕對抵不上讀現代心理學的書 籍。現代心理學,無論是在框架完整性,還是在對問題的研究深入程度上,都勝過於佛經不知道多少倍(我不想打口水仗,我只談把佛經解讀為心理學和現代西方心 理學之間的關係)。況且,佛經當中,其他知識和心理學知識淆雜,知識密度比較低。像《黑天鵝》這樣的書,其實也是廢話太多。如果讀者肯花功夫認真研究概率 論,則這本書絕對抵不上概率論的深度和廣度。像牛頓的.《原理》,現在更加好的物理教科書太多了,完全沒有必要讀牛頓的原作。事實上,有很多學科,最經典的 書不見得是最好的讀品,如果經典書已經被新的理論取代,則最好還是讀現代的書籍。在社會科學領域,有些18XX年蒸汽時代寫成的哲學書還被人奉為圭臬,有 些原本寫給農民看的文章,或者教育幼兒園小朋友的學説,直到今天還有人覺得價值巨大。其實早就有更多深刻有價值的內容完全的勝出這些思想貧瘠的內容了。最好的理念是,如果有一個富礦,就不要先去採一個貧礦。有 時,或作者自己文筆不夠好,或作者表達能力不夠強,或作者思考能力不夠深入,或者因為寫作年代較早,相關理論不健全等等,一些讀品總讓你感到有個如骨鯁在 喉的結論作者一直沒説出來,然後自己也悟不出來,痛苦至死。對於這一類讀品,我認為用”讀百遍,義自現”的方法去讀完全是浪費時間,因為有更加好的讀物只 要讀一次兩次就明白了相同的道理(讀對的書,絕對可以讓人在比較短的時間內“脱胎換骨”)。在科學學習上也有類似的例子,比如説任憑看多少科普,都比不上自己找本教科書學得踏實;任憑上多少維基百科看多少條目,抵不上自己從書本看起。因此,我們最好要選擇知識密度高的,框架嚴密的讀品,這樣才是閲讀的捷徑。常常糾結於過時和劣質讀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並不知道有更加高價值的東西存在。因此在選擇讀品時,如果有高人指點,或者花點時間看看書評等等,選擇的時候就會少一點盲目,快速的選到富礦,而不需要在貧礦上糾結。

《如何選擇你要讀的書》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