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源特色校推進會彙報材料

來源:文萃谷 1.56W

我校於2011年啟動了“以‘紅土竹韻’為主題的特色學校創建工程”,在當地政府和各界人士的關心支持下,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緊緊圍繞這一主題開展竹文化特色建設工程,力求讓師生通過竹文化研究增加文化底藴,讓竹品育人,讓特色強校。我校在特色學校創建工作中,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緊密聯繫我鄉實際,充分挖掘“紅土竹韻”教育特色,始終堅持“質量立校,科研興校,特色強校”的辦學方針,力爭把學校建設成“書香校園、學習樂園、和諧校園、精神家園”的“四園學校”;努力把學生培養成“品行好、學習好、身體好”的“三好學生”。現就2017~2017學年我校創建特色學校的工作情況彙報如下:

賴源特色校推進會彙報材料

一、主要工作

1、以“紅土竹韻”為主題,進一步完善校園環境建設

上學年初以來,我校通過各渠道籌措資金,全面整治校園環境:(1)在校園東面圍牆下的空地種植佔地約一百平方米的石竹林;(2)校園西面圍牆牆面重新進行了佈置、裝飾;(3)南面圍牆外(公路旁)原來的迎春花已全部移除建成長條形花池,並將圍牆欄杆進行加固刷新,每個磚柱都裝有球形彩色路燈;(4)新建了國小、幼兒園保安亭各一個,建築面積共約20平方米。除此之外,學校還對校園內的花草樹木進行全面整理。

2、以“紅土竹韻”為核心,繼續開發校本課程

我校結合河祠村、黃土敢自然村紅色革命基點村優勢條件,以及全鄉竹林密集的特點,把特色文化——紅土竹韻文化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得到凸顯。校本課程是一所學校特色的基礎與保障,我們學校正是利用了獨特的文化背景,找到了文化與育人的結合點,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這一途徑促進了學校特色的逐漸形成。

(1)營造氛圍,蒐集素材。

學生從小生活的賴源山區羣山綿延,風光秀麗,竹海茫茫的環境之中,這種天然的氛圍使得校本課程素材比比皆是。我們努力營造氛圍發動學生通過搜尋、探訪、積累、加工、提煉。通過上網、看書、採訪、調查、實踐等各種途徑進行

蒐集,積累大量的原始素材。

(2)化整為零,建構框架。

根據積累的原始素材,我們建立以“紅土竹韻”為核心的校本課程。主要內容包括竹子與詩歌、竹子與人文精神、竹子與民族文化、竹子與生活、竹子與歷史、竹子與地理、竹子及其生態、竹子生態考察等。

(3)集思廣益,徵集資料。

一是向廣大家長征集,以給家長一封信的形式鼓勵家長和子女一起蒐集與竹有關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各種資料,如有關竹的名人名事、詩歌、兒歌、俗語、歇後語等。二是向廣大教師徵集,三是向本地竹農討教。通過集思廣益,累積大量資料。

(4)整理資料,撰寫樣本。

工作組成員分工合作,對材料進行分類整理,每人負責一個部分內容的編寫,樣本可分為竹子與生態、竹子與生活、竹子與文學、竹子與人文精神、竹子與藝術五個單元。

3、以“紅土竹韻”為核心,實施校本課程

(1)憑藉社會力量,宣傳紅土竹韻。

本鄉的地理優勢和深厚的人文底藴使得學生對竹並不陌生,通過對竹的認識和理解,挖掘豐富的人文內涵,激發了學生對竹的熱愛,對家鄉的熱愛。培養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學會用心體會身邊的紅土竹韻。向着這一目標,我們結合學校的校園建設,在人造環境的基礎上,發揮了環境造人的育人功能。

(2)開展系列活動,品悟紅土竹韻。

讓學生在紅土竹韻氛圍濃厚的校園中學習、生活,他們賞竹、論竹、研竹、品竹,在探討中得到情感的提升,在爭鳴中獲得創作的靈感。我們適時為學生搭建起一個個展示自我的舞台,讓學生在研竹的過程中畫、唱、寫、做,在活動的過程中提高實踐和創新能力。開展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獲得深刻的體驗,獲取探究的慾望,使他們想更多地、更系統的瞭解家鄉,瞭解家鄉的竹,瞭解家鄉的人。

(3)打造竹韻課堂,探究紅土竹韻。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去感悟,去昇華,去提煉,把他變為一種精神——種骨子裏揮之不去、一種血液裏時時流淌、一種無論身在何處都難以忘卻的

精神——竹之精神,這種精神在校園裏就是一種文化——校園文化。

二、存在的問題與思考

在落實開展“紅土竹韻文化”創建過程中,我們品嚐到了特色教育給我校帶來的可喜的效果,我們的老師和學生都感受到了“紅土竹韻文化”獨特的魅力、豐富的內涵,但是在創建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1、由於學校經費有限和一些客觀因素的制約,許多硬件還無法實現或未能達到預設的效果;

2、教師的思想意識未能徹底轉變,認為特色學校的建設只是一種形式,對特色教育的意義和內涵缺乏足夠的認識,沒能積極配合學校工作,從而影響了創建工作的進展;

《賴源特色校推進會彙報材料》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