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端午的鴨蛋》教學反思範文

來源:文萃谷 4.15K

  【第1篇】

八年級《端午的鴨蛋》教學反思範文

這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個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所選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風民俗以及民間藝人軼事,文筆生動,妙趣橫生。而《端午的鴨蛋》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體現了汪曾祺散文“小敍事”的特點。文章信筆寫來,從容閒適;文筆自然生動,語言平實有味。所寫內容雖然簡單,但作者灌注深情於文章,寫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一)

準確理解和領會教材是合理的教學設計的前提。所以在備課時,我從這一單元的主題以及課文特點入手,制定瞭如下幾個目標:

1、瞭解各地端午風俗,瞭解作者家鄉獨特的端午風俗,體會作者的情感。

2、朗讀課文,感受作者散文閒適自由的創作風格。

3、揣摩語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語言特色,學習本文傳神的寫法。

力求在課堂上完成目標,讓學生能自主學習,達到新課標的要求。

(二)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的設計教學注重如下幾方面的安排。

一、創設情境。

激趣導入,調動讀書的積極性。在上課一開始,我就以體現思鄉情感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導入,讓大家產生一些聯想,馬上融入一個思鄉的氛圍當中;在接下來的整體感知中,我則用“作者家鄉有哪些風俗,為什麼作者僅對家鄉高郵的鴨蛋情有獨鍾?”這個問題引入閲讀。因為關於家鄉風俗生動文字淺顯,所以我沒有講解,只是讓學生自由朗讀,在書上勾畫,在讀書基礎上把這些風俗找出來;在總結完作者家鄉端午的風俗後,我還以一些課前準備的有關端午節的小飾品,與課文介紹掛鈎,提起同學的興趣,以求營造一種端午過節的氣氛,同時以此引入民俗、文化的體驗。

二、注重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

從文章出發,在自主探究這個環節中以語言為教學立足點,關注學生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和積累。首先引導學生朗讀、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詞語句子,使學生深入領會文中的思想情感。接着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合作探究,體味好詞好句。學生在朗讀討論後,找到了許多體現情感,以及語言特點的句子(比如:對比、字詞生動、文白夾雜等)。語言離不開生活,為了讓學生的語言發展得更好,我讓學生在分析時先朗讀,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後再説一説自己的感受。這時我適當地給予一些評價、點撥。比如:在體會作者對家鄉鴨蛋的自豪之情時,學生找到了作者拿其他地方的鴨蛋與家鄉鴨蛋那對比的句子,但分析不夠到位。我提示説:“作者還有哪些話沒説出來,意猶未盡呢?”教學就轉入了情感體會,學生立刻融入角色,揣摸音調、神態、領悟作者的心理感受。回答到:“別的地方的鴨蛋哪裏有我們高郵的鴨蛋好,還是我們高郵的鴨蛋是真正的鴨蛋。”再如,説到文章為什麼引用元稹的詩句“除卻巫山不是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引用文言詩句的作用,我結合了以前學過的《春》這篇課文,提問説:我們以前學過哪篇課文的引用使用得較好,好在什麼地方?學生很快得出引用的作用:簡潔、凝練。而語文課堂教學就是在這種探究、品味、互動的過程中來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語言的賞析能力。

三、注重課文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教學中為了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注意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精神,引導學生從教室走向社會,從課內走向課外,使語文教學更加鮮活,更加有趣,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與體驗,我適當地擴展教學範圍。在分析體會完課文的情感、語言後,把作者對家鄉高郵的感情與同學們對贛南的感情聯繫起來,利用講述贛南的民風民俗、風味小吃,很自然地由作者對於家鄉風味小吃鴨蛋的自豪感引入學生對贛南的風味小吃的一種自豪之情,並趁勢讓學生自己嘗試寫一種贛南的風味小吃,以達到聯繫實際,情感昇華的目的。而且學生的寫作超出了預期效果,雖然篇幅較短,但卻寫出了贛南小吃的特色,很有感情色彩,從學生的反饋中也得知,學生對着這環節感觸較深。

  【第2篇】

《端午的鴨蛋》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所選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風民俗以及民間藝人軼事,文筆生動,生趣盎然。《端午的鴨蛋》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體現了汪曾祺散文“小敍事”的特點。文章信筆寫來,從容閒適;文筆自然生動,語言平實有味。所寫內容固然簡單,但作者灌注深情,於一個簡簡單單的鴨蛋中發現到詩意的美,品味到日常生活的動人底藴。

一 正確理解和領會教材是公道的教學設計的條件。所以在備課時,我從這一單元的主題以及課文特點進手,制定瞭如下幾個目標:

1、文如其人,品讀美文先讀懂作者本人

2、朗讀課文,感受作者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故鄉情愫

3、揣摩語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語言特色,學習閒適自由,但信馬不由韁的寫法

二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的設計教學注重如下幾方面的安排。

(一)創設情境

學生自己設計學習元稹的《離思》,特別留意“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一句。學生在朗讀,理解背誦的基礎上,自然引出“曾經鴨蛋難為蛋”,這是哪裏的蛋呢?自然引出《高郵的鴨蛋》,這一設計繼續了逐日一詩的傳統,學生自由備課,自主上課。目的是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求知態度,鍛鍊學生真正的實踐運用與學習能力。在接下來的整體感知中,我則用“作者家鄉有哪些風俗,為什麼作者僅對家鄉高郵的鴨蛋情有獨鍾?”這個題目引進閲讀。由於關於家鄉風俗生動文字淺顯,所以我沒有講解,只是讓學生自由朗讀,在書上勾畫,把這些風俗找出來;在總結完作者家鄉端午的風俗後,我還以一些課前預備的有關端午節的小飾品,與課文先容掛鈎,提起同學的愛好,以求營造一種端午過節的氣氛,同時以此引進民俗、文化的體驗,同時談及為什麼特別要提及“十二紅”,引出高郵的鴨蛋。

(二)注重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

從文章出發,在自主探究這個環節中以語言教學為立足點,關注學生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和積累,關注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首先引導學生朗讀、運用批註法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詞語句子,使學生深進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接着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合作探究,體味好詞好句,比讀語言特色。學生在朗讀討論後,找到了很多體現情感,以及語言特點的句子(比如:短句、感歎句、方言、口語、文言、詩句等)。語言離不開生活,為了讓學生的語言發展得更好,我讓學生邊分析邊朗讀,讀出自豪,讀出幽默,力求真實體會作者的情感,然後再説一説自己的感受。這時我適機地給予一些評價、點撥,點評的語言儘量多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比如:在體會作者對家鄉鴨蛋的自豪之情時,學生找到了作者拿其他地方的鴨蛋與家鄉鴨蛋相對比的句子,但閲讀不夠到位。我提示説:“自豪的情感應該如何體現呢?”學生就會調動已有的生活積累,融進角色,揣摸音調、神態、領悟作者的心理感受。另外,從大處着手,用“這是一隻---的鴨蛋,我為之--,由於--”的句式來表達,這一方法不僅讓學生學會了篩選信息,而且能正確把握到作者字裏行間的對家鄉的讚美之情。語文課堂教學就是在這種探究、品味、互動的過程中來進步學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語言的賞析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