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味作文合集6篇

來源:文萃谷 2.78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春節味作文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節味作文合集6篇

春節味作文 篇1

語文課上,我們學習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過去的北京,春節真叫一個其樂融融,色、聲、味俱全。要説咱們襄樊的春節呀,也不亞於北京!

説到一個“色”,今年春節的色彩太豐富啦!看,家家户户的門前早已貼上了喜氣洋洋、紅紅火火的對聯。窗前掛滿了醃製好的紅色臘腸和臘牛肉、金黃色的雞肉和鴨肉,還有“五花大綁”的纏蹄和銀亮亮的醃魚。再看飯桌上,綠色的蔬菜冒着熱氣,黃色的雞鴨魚肉散發着香味,還有火鍋裏五顏六色的食材咕嘟咕嘟地沸騰着……還不止這些。許多色彩亮麗的新衣更是讓你目不暇接:妹妹的玫紅色羽絨服、好朋友的白色高領毛衣、媽媽的淺棕色長襖、我的粉紅色外套和深棕色的皮鞋……春節裏,一切都有了色彩,讓寒冷的冬天不再單調。

春節裏更多的是噼裏啪啦的爆竹聲,我們小孩子會買一些沖天炮、糖果炮、手花等爆竹。糖果炮放起來噼裏啪啦的,一個個火花向天上衝,在黑夜裏格外耀眼,像一朵朵怒放的花。沖天炮則先是噗的一下,再啾的一聲,衝得老高。手花更好玩兒!將它拿在手裏點着火,它就刺刺地冒出火花,像火箭的尾焰一樣耀眼奪目!晚上,更有許多繽紛的禮花,嗵、嗵地響徹雲霄。

“味”呢,自然更豐富了!一到春節,我們便可以大飽口福:春捲被炸得金燦燦的,咬一口,又酥又脆,裏面的餡有一種蔬菜的香味,還有一種特殊的肉香。再嚐嚐那臘腸,焦焦的、辣辣的、香香的,還帶點甜味。那個牛角酥,外面的一層白色的物質有一股糯米香,裏面是又甜又黏的麥芽糖。還有醬牛肉、雞腿、米酒……讓你吃都吃不過來!

還有比吃更有“味”的!“小朋友,新年又長大一歲了,好可愛哦!”“新年好!祝爺爺奶奶身體健康、壽比南山!”“新年好!恭喜發財、萬事如意!”祝福聲聲,充盈於耳;歡聲笑語,喜悦滿懷。這新年的味啊,濃得化不開。

紅火熱鬧的春節在鞭炮聲、問候聲中快樂地進行着。跟北京的春節比,我們家鄉襄樊的春節是不是別有一番風味呢?

春節味作文 篇2

20xx年,我十歲的春節,與往年有着很不一樣的味道。

“宅家“味

全國處處“宅家“味,我家當然也不例外。以前,每到春節,我們就天南海北去旅遊,這次,我只能”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乖乖地窩在家裏,運動手環上的步數像坐電梯一樣”嗖“地一降到底。外婆今年七十大壽,媽媽給她買了好幾件新衣服,正想留着春節好好打扮一番喜氣洋洋出去”秀“一“秀”,結果,穿了一個半天就掛回了衣櫥。

“戰鬥”味

比起“宅家”味,更讓我捏一把汗的是家裏天天籠罩着緊張的“戰鬥”味。

“新型冠狀病毒”四處肆虐。我的爸爸是一名鄉鎮幹部,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們回福州看爺爺奶奶,沒想到,七年級早晨,他就接到電話,開車三小時趕回單位參加緊急會議,“戰鬥”的號角也就此吹響了。一天晚上十點多,正要睡覺,又是一個電話,爸爸顧不得交待一句,就穿上衣服衝到樓下,門都沒來得及關上,衝向了“前線”。我在窗户邊往外一望,人影已經不見了。他經常飯也顧不得吃,抓個饅頭隨便一塞就走了,原來,他要去下鄉。有個少數民族村,村民們的意識比較薄弱,都不戴口罩還聚在村頭喝酒打牌、談天説地。爸爸心急如焚地趕過去,語重心長地宣傳病毒的傳染性有多可怕,可村民們卻滿不在乎不以為然地一直嚷嚷:“沒有口罩,沒有辦法。”爸爸只好耐着性子苦口婆心地勸他們先回家去,並盡力幫忙籌措口罩。整個春節爸爸都沒有休息,但是,他説:“這場戰必須打贏!必須跑在病毒前面,阻斷它的一切傳播路徑。”我也每天看新聞,知道全國有無數的爸爸媽媽都在和病毒惡魔作戰。加油!

“學習”味

媽媽勸我別浪費時間,於是,我們也為這個特殊的春節安排了豐富的“大禮包”,我是照樣學習娛樂兩不誤。

每年元宵節,我最愛上街猜燈謎了。在媽媽的建議下,我決定在自己家辦個“家庭燈謎會”。我上網蒐集了好多謎條,抄在彩色的A4紙上,媽媽在客廳拉了兩條玻璃帶,只等元宵一到,“家庭燈謎會”就鳴鑼開張嘍!我還準備了好多獎品呢!

另外,我還有一大學習收穫。我自己看説明書動手完成了十幾項的小小科學實驗呢。有:潛望鏡、水過濾器、莫爾斯代碼電報機、脱水機、磁力汽車、磁力發電機……學到了好多科學知識。

其實,這個春節還有很多別的味道:氣憤味、擔心味、感動味、勇敢味、温暖味……這真是一個令人永遠銘記的春節。

春節味作文 篇3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又是一個大年三十,盼望着,盼望着,新年的腳步更近了。

在這個萬家團聚的時刻,在外鄉的兒女們都奔向翹首期盼的父母,只為過一個紅紅火火的幸福年。我們家自然也不例外,姐姐從南京匆匆趕回,爺爺奶奶也早早被接到城裏。説到過年,最快樂的就要數我們小孩子,你聽,“噼裏啪啦,噼裏啪啦”,我們在盡情地放鞭呢。聽着那清脆的聲音,看着那火紅的鞭炮,想着那美好的祝福,這真是一個幸福的中國年!

到了年三十中午,一大家子聚在家裏吃飯。第一道菜是魚,因為魚和‘餘’諧音,所以過年一定要吃魚,寓意年年有餘。第二道菜是年糕,因為‘糕’和‘高’諧音,所以意為年年高。第三道菜是雞湯,喝了象徵平安,爸爸要吃雞爪,意寓‘新年抓財’。我吃雞翅和雞骨頭,寓意‘展翅高飛’和‘出人頭地’。第四道菜是我們家自創的五穀湯,裏面有湯圓、薏米、紅豆、蓮子、桂圓、芡實,寓意‘生活美好、源遠流長’。菜多的我都記不住,但每一道菜都寓意着美好的祝福。

午飯後,便是我們忙着貼春聯的時候了!讀着那燙金的字眼:“春風送暖添福壽,吉星高照保安康。”以及陽台上的“春風綠染千山秀,善政輝昭萬户新”。貼完春聯,我們便開始貼“福”字,一定要倒着貼,諧音“福到”。無論是貼春聯還是貼“福”字,都表達了我們對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嚮往。

春節味作文 篇4

春節是我們中國所以傳統節日中最隆重的節日,它一直從年七年級持續到正月十六才算真正結束,那麼正月十六自然就是春節的尾聲。媽媽把節日看得不太重,每年春節的熱鬧都沒有我的份。我的春節是在欣賞別人的歡慶中度過的。

在傍晚的時候,我正在自己在家裏寫作業,我的媽媽就在樓下打電話給我,要我看大街上燃燒的百靈火。我來到街上一看,哇,好熱鬧的景象!大街上,家家户户都掛着紅紅的燈籠,門口都燃燒着百靈火,天空中飛舞着七彩的煙花……今天真熱鬧啊!這個場面不次於除夕夜。我好奇地向人們打聽百靈火的來歷。據一個老奶奶説,春節期間,人間百姓要宴請灶神,年結束了,灶神要返回天庭,人們就用這種熱鬧的方式歡送灶神。其實,百靈火就是點一堆柴草,火堆里加點柏樹枝,估計百靈火就是由此而得名的。據説,烤了百靈火的人,這一年都會健康平安。所以,男女老少都會出來烤火;如果誰家的百靈火燒得旺,誰家這一年的運勢就好。

此時的我圍着火堆看熱鬧,一個叔叔給了我幾隻小孩子放的炮竹。我又興奮,又害怕。興奮的是,我也可以向別的大哥哥大姐姐一樣燃放炮竹了;害怕的是,飛濺的火星會燒着自己。我小心地模仿着別人的樣子去點燃炮竹,幾次伸出手,又縮回來,最後,我在那一位叔叔的指導下,終於點燃了手中的炮竹。那些飛舞着的絢麗的煙花彷彿是我親手撒向天空的,我真是開心極了!

春節就這樣不知不覺中已經結束了。它熱鬧的來,熱鬧的去,留給我們的是,春節那意猶未盡的韻味的美麗。

春節味作文 篇5

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也是最隆重的節日,雖在嚴冬,寒風陣陣,但是,在人們心中卻是暖的。即便如此,但這暖意卻也漸漸淡去......

在過去,也許是由於物資缺乏,大人小孩都盼望着過春節,因為,過春節,小孩有新衣服穿,有壓歲錢,大人因為過年可以做很多平時不能吃的'好吃的東西,老人親自拿筆寫春聯別有一番情趣,更有意思的是年畫,栩栩如生,更增加了過年的氣氛。一到晚上,煙花在深藍的夜空肆意地綻放,顯示出對新的一年的熱切的期盼和熱烈的歡迎,我們總是仰頭看也看不夠,即使不能自己放。心裏的禮花也早已怒放。而在現代化的新中國,一切卻都變了樣。

很少有人會盼着過春節了,年味淡了很多,也許是現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小孩子在平時就天天有新衣服穿,零花錢也很足夠,而且,現在的人們都不講求吃的飽了,而是要吃的健康,吃的好,所以,年對人們的吸引力似乎也弱了一些。但是,對於一些商人來説卻是好的,春聯不再是人們自己寫的,而是幾塊錢買來的,很方便,只用往牆上一粘就好了。年畫也是工廠裏成打的印的,一樣精美漂亮,一樣的喜洋洋,人們用手中的手機瘋狂的發新年祝福,用電腦法e-mail,可是,人們卻不再像以前那樣喜洋洋了。這樣的新年,不好,雖説是保持民俗,但是,這樣的保持法實在是令人擔憂,新年不應該是這樣的啊!

因為高科技,中國發展了,中國走向了世界,因為高科技,我們的年味也被趕走了不少,傳統與發展原本應是相輔相成的,希望在科技發展的同時,我們的春節也能越過越有滋味。

在這個現代而傳統的春節中,一個傳統而不斷進步的中國已在明天招手……

春節味作文 篇6

瑞犬換酉雞,又是一年新春。每到這大年夜,銘記於心的春節滋味永遠是最那具鄉土氣的紅薯幹。

老家的紅薯幹有兩種做法,一種蒸熟曬乾,香糯綿甜;一種切片油炸,脆爽可口。

那時的鄉下老屋,冬日的陽光總是從廚房那小小的窗洞中擠進來,年邁的奶奶在温暖的光照下緩緩從石缸裏舀水,細細洗淨紅薯上的泥塊。土灶裏的柴火燒得正旺,大鐵鍋裏的水“咕嘟嘟”地開始冒泡,奶奶將洗好的一些紅薯放進熱氣上湧的木甑子裏,又往灶里加幾塊柴,轉身將剩下的紅薯切成均勻的薄片備用。然後,她就會拉着我的手坐到灶邊的草凳上,教我説彝語——

“阿囡,你和你爸媽在那麼遠的地方,可不能忘了我們的彝家話啊……”

我點頭答應着,滿心期待的卻是那香甜的紅薯幹。那時父母在外縣的單位工作,春節請了探親假就帶上我一路換乘,奔波回到老家鄉下,望着那蜿蜒的石板路、煙熏火燎的老屋、體型嚇人的水牛和狂吠不止的土狗,加上沒路燈、沒電視、沒個像樣的廁所……一切的不習慣都令我抓狂。這時,最能安慰我的就是那份香甜的紅薯幹,那份我在城裏永遠吃不到的紅薯幹。

伴隨着鍋底水燒乾發出的“嗤嗤”聲,紅薯熟透的香甜味漸漸瀰漫開來,揭開木甑蓋子,甜蜜的水霧氤氲在我和奶奶四周。取出蒸熟的紅薯,奶奶用沾過水的菜刀將熟紅薯切成長條,偶爾遞過一條黃澄澄的紅薯心給我解饞。切好的紅薯條整齊地擺放在竹篾簸箕中,再放到屋外的柴堆上,在冬日的暖陽下通風晾曬三、四天,脱了水分變幹就能吃。如果天公作美,陽光夠好,晾曬的時間夠長,紅薯幹上還會形成一層淡淡的白霜,口感就會變的更甜更香。

晾曬好蒸熟的紅薯幹,奶奶帶我回屋做油炸紅薯幹。她從灶旁拿出一個小塑料桶——那是我爸媽帶回去的菜籽油,那時候菜籽油金貴,據説小小一瓶香油是要省着吃半年的,可奶奶總是毫不遲疑地將大半桶香油倒進鐵鍋,再次加柴添火,等熱油上的泡沫散去,將之前切好備用的生紅薯片放入滾熱的油鍋中,炸至金黃,出鍋濾油,放涼即食,一咬一個嘎嘣脆!

接下來的春節假期裏,抓一把紅薯幹,村裏的樹林草叢就變作了我探險的樂園,石板路上畫滿我奔跑的足跡,院子裏留下我陣陣笑聲,坐在老屋的火塘旁就連我蹩腳的彝族話也變得不再生硬……

春節假期終於結束了。返程時,我對着村口大香椿樹下那日漸佝僂的身影拼命揮手,而在我的行囊裏裝着的是一份沉甸甸的紅薯幹。

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奶奶已故去多年,紅薯幹也成為了我家春節必備的食物。廚房裏,年過花甲的母親將紅薯洗淨上鍋,我稚氣未脱的女兒在一旁眼巴巴等着美食出鍋。在蒸鍋和烤箱裏飄出的香甜味中,奶孫倆用彝語搭着話——

“阿囡啊,你媽媽像你這麼大的時候就會説好多彝話了,你也要學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