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新年的春節作文3篇

來源:文萃谷 3.18W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新年的春節作文3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新年的春節作文3篇

新年的春節作文 篇1

也叫“燒田蠶”、“照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南宋范成大《照田蠶行》詩序説,臘月二十五日夜,吳中“村落則以禿帚若麻秸竹枝輩燃火炬,縛長竿之杪(miǎo)以照田,爛然遍野,以祈絲谷”。其詩更為形象:

鄉村臘月二十五,長竿燃炬照南畝。

近似雲開森列星,遠如風起飄流螢。

今春雨雹繭絲少,秋日雷鳴稻堆小。

儂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歲田蠶好。

夜闌風焰西復東,此佔最吉餘難同。

不惟桑賊谷芃芃,仍更苧麻無節菜無蟲。

由上可知,照田蠶是臘月二十五日夜在田邊燃火炬的羣體性活動,旨在祈求來年田之稻穀和蠶之繭絲豐收。用火照,這是通過用火抑制蟲害實現的。詩中説“此佔最吉”,又有佔法,可惜范成大未講明,不過後世的記載有助於我們理解。顧祿《清嘉錄》説“焰高者稔”,是以火焰高低佔是否豐收。方鵬《崑山志》則説“視火色赤白,以佔水旱”,火是關鍵。

關於照田蠶習俗的形成,王利華認為源於火焚燒田間的殘藁宿草,以利化草為肥和殺除害蟲並提高田地翻耕效率。中唐以後太湖以東地區開發,火耕逐漸廢除,但由於積養下來的習慣,田間放火焚燒雖在生產日程安排的項目單上逐漸被抹去,但卻以一種歲時節日娛樂活動的形式殘留下來,逐漸轉變為一種固定的歲時民俗活動。

明清時期,照田蠶主要流行於江浙一帶,其他地區也有,如道光湖南《永州府志》、光緒《荊州府志》均有“照田蠶”記載。“田蠶”也寫作“田財”,或直接針對害蟲,如弘治《上海志》説:“鄉人秉高炬,謂照麻蟲。”照田蠶的時間除臘月二十五日外,還有元旦和上元日進行的。照田蠶的活動也被擴大,除立竿焚燒火把外,還要供奉劉猛將、田祖、蠶花諸神,甚至請巫師唱歌頌讚神歌。

新年的春節作文 篇2

1、野外,花兒開了,草兒綠了。啊!生機勃勃的春天來了!“嘰嘰嘰……”伶俐可愛的小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這明媚的春光,秀麗的景色,把小燕子給迷住了。清晨,它們歡快地飛入一片樹林,欣賞着大自然的美景,真是令人羨慕!

2、冬姑娘無聲無息地走了,花枝招展的春姑娘歡快到唱着歌向我們跑來了。聽,那淙淙的流水聲,這不正是春姑娘優美動聽的歌聲嗎?小草也感到了春姑娘温暖的氣息,忙從地裏鑽出來,好奇地張望着。小草又輕輕喚醒了小螞蟻,“快醒醒吧!春姑娘來了!”小螞蟻伸了個懶腰高興地説:“春天來了,我又能和小夥伴們一起去玩了!”春姑娘纖長的手指拂過柳枝,柳枝悄悄地抽出了嫩綠的枝條,春姑娘美麗的衣裙掠過麥田,麥田立刻換上了碧綠的衣裳,跳起了歡快的舞蹈。啊,春姑娘來了,她把大地裝扮得更加美麗了。

3、冬爺爺剛走,春姑娘就帶着陽光、花朵和雨水來到了人間。微風輕輕地吹着,小草綠了,柳樹發芽了,柔軟的枝條隨風飄動。五顏六色的花兒開了紅色的海棠花、粉色的桃花、白色的梨花,還有金黃色的油菜花、迎春花,開得滿山遍野,惹得那些蜂兒、蝶兒們圍在身旁翩翩起舞。

4、春風,總像媽媽温柔的手。她撫摩着桃樹,桃樹醒了,睜開眼睛,桃林一片粉紅;她撫摩着柳樹,柳樹伸個懶腰,扭一下細軟的'腰肢,也醒了,於是長出了嫩綠的秀髮;她撫摩田野,田野甦醒了,一片絢麗燦爛,麥苗翠綠,油菜金黃;她撫摩着小朋友的臉蛋兒,你看,紅領巾更紅了……

5、春天來了,柳樹揮動着剛剛長出來的嫩葉,好像在歡迎春姑娘的到來。一朵朵小藍花、小紅花和小黃花像一個個害羞的小姑娘,在綠葉間東躲西藏。小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小草綠了,茶花開了,桃花也開了。到處都是美麗的風景。春天把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打扮得像花園一樣。春天真美麗啊!我愛春天!

新年的春節作文 篇3

過年嘍!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國最隆重的節日。因為過春節時小孩是能得到壓歲錢的,所以我很喜歡過春節。

春節前是要做準備工作的。我家的準備工作一般是在臘八節之後開始的。奶奶會帶一大袋麪粉、肉餡、餃子皮、香腸等好吃的東西到我家。大伯一家、姑姑一家總會不約而同地聚在我們家裏,其樂融融地包餃子,吃餃子。

臘月二十九,我們會把提前準備好的對聯、福字貼在大門上,以示喜慶。從那天中午開始,鞭炮聲就開始此起彼伏了。我們也是一大早就穿着新衣服等待着除夕的到來。到了晚上,也就是除夕夜,鞭炮聲越來越多,我們也越來越激動,總會抑制不住興奮的心情,偷偷地買一些鞭炮來放,一直到吃年夜飯時,才會戀戀不捨地回家。

年夜飯豐盛極了。雞、鴨、魚、肉樣樣都有,雖然平時天天吃,但過年畢竟另有一番風味,我們吃得更香一些。在我們家,奶奶每年都會燒兩盤魚,一盤是清蒸的,可以當天吃的,另一盤是紅燒的,則放在桌子上當“擺設”,奶奶稱它為“年年有魚”。因為它與“年年有餘”諧音,所以它代表着吉祥如意,是來年豐收有剩餘的好徵兆。

吃完年夜飯就是我最喜歡的節目了——發紅包。但在拿紅包之前我們要先給長輩們磕頭,磕得越多,拿的錢也就越多。雖然拿紅包會把頭磕痛,但是我們卻不在乎,個個忙得不亦樂乎。發完壓歲錢,大人們就要看《春節聯歡晚會》了。我們小孩子就開始在一旁打打鬧鬧。

除夕夜就是在這種“噼裏啪啦”裏走來,又在不知不覺中“噼裏啪啦”地離開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