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文章

來源:文萃谷 1.74W

端午節的文章1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每當我聽到這首兒歌就會想起端陽節。

端午節的文章

今年的端午節我回了老家,一下車,外婆就給我端來了一碗熱氣騰騰的粽子,我開心極了。連忙拿起一個粽子,一口氣吃得乾乾淨淨。吃完粽子後,我問外婆:“為什麼要在五月初五吃粽子?”外婆笑着説:“戰國時期,屈原看到自己的國家馬上要滅亡了,非常痛心,便在汨羅江里長睡了。從此以後,大家都會在五月初五往汨羅江裏投筒粽,讓魚蝦不去啃食偉大愛國人物的身體。後來有個當官的人説:你們投下去的筒粽被水裏的蛟龍偷吃了,要用粽葉和五彩的繩子包紮,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我聽了這才知道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了。

這時,外面傳來一陣陣喧譁。外婆説:“賽龍舟比賽要開始了,你快去看看吧。”我一聽腳底生風般地跑到河邊。你瞧,四艘龍舟正停泊在河面上,個個都生龍活虎彷彿真的要撲到你面前來。這時比賽開始了,我支持的金龍隊領先第一,可沒想到被緊跟在後面的魚龍隊反超了。金龍隊看到了奮力追趕,連胳膊都要搖斷了,可能是剛剛的反超耗費了魚龍隊許多體力,隊員們臉都紅得賽過蘋果了,嘴巴大得都勝過河馬了,也沒扳回局面,被金龍隊狠狠的甩在後面。最後金龍隊得了第一。

吃粽子,賽龍舟已了端午佳節的習俗,希望大家在吃粽子,在觀看賽龍舟時,能記起偉大詩人屈原,並學習他的愛國精神。

端午節的文章2

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我們有古老的民間藝術,如:戲劇、國畫;我們有獨特的風俗習慣,端午佳節賽龍舟,元宵節鬧花燈等等。今天,就讓我給你介紹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吧!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佳節,又稱重五、端陽、端午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這天,家家户户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人們在這天還要懸菖蒲、灑雄黃水、掛艾枝、喝雄黃酒,殺菌防病。傳説端午節源於屈原。他是楚王的大臣,他倡導富國強兵,聯齊抗秦,遭到反對,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屈原悲憤,寫下了絕筆之作《懷沙》後,投汨羅江身亡。他死後,有人打撈他的身體,有人投飯糰,後來怕飯糰被蛟龍吞食,就用欄葉抱起飯糰,投下汨羅江,這就成為今天的粽子。

我家也有過端午佳節的習俗呢!因為要吃粽子,所以媽媽要包粽子。首先把糯米用欗葉包成一個三角形,角要尖,然後放入3-4顆大紅棗,用欗葉裹緊,繫上五彩繩,一個粽子就做好了。媽媽一個個地做着,汗水無聲的落着,終於,把粽子都做好了。接着就開始煮粽子,一般要煮一、兩個小時才會又香又糯。粽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打開鍋蓋,陣陣粽香向我襲來,我嚐了一口,啊多麼美味的粽子啊!這是媽媽用辛勞的汗水為我製作的美食,我永遠都不能忘懷。這就是我家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文章3

家鄉在壺公山下。山上的草木青翠,瓜果飄香;山下綠水環繞,田野肥沃。在一片鬱鬱葱葱的枇杷樹邊,有着整齊的紅磚綠瓦。一派安靜和諧的鄉野村落,這是我的家鄉,也就是明代狀元柯潛的故鄉。每年端午節來臨,我們便會挎上籃子和姐姐一齊上山去採艾草,並配上石榴葉、枙子花等合為“五味草”。初五這一天,家家户户門上都會插上艾草,此時據説艾草會鎮邪辟災。當然在我們看來,只要聞一離那清新又奇異的艾草的清香,對我們來説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每年我們都爭着到山上來,採下大片的艾草,也採下大片的快樂。

當然媽媽會用“五味草”給我們煮上好多的鴨蛋,據説小孩吃了還不咳嗽呢?此時而對我們小孩來説我們總就是拿着心靈手巧的姐姐用五彩的毛線編的袋子,裝滿鴨蛋到處炫耀。吃過午飯,媽媽又會用“五味草”煮鴨蛋的水給我們洗澡,真就是又香又舒服,整個夏天都不長痱子呢……

在我們的記憶中,端午給人的印象除了玩是吃。在端午節期間,我們除了能夠吃上香噴噴的鴨蛋,還有讓人記憶深刻的粽子呢?

包粽子也就是端午的保留節目之一。媽媽和阿姨總會買了好多的粽葉,用水少泡着,洗乾淨碼好。粽子的餡一般就是糯米,配上綠豆、紅棗等,煮熟。此時然後在媽媽和阿姨的一陣靈巧的忙碌之後,我們小孩便饞貓般圍着蒸籠轉,此時等待粽子出籠的時刻的到來……

長大了唸書才明白,包粽子的習俗和我國曆史上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呢?據説屈原跳入汨羅江後,羣眾為了不讓水裏的魚咬着詩人的身體便做了好多的粽子,扔到水裏。這樣魚兒有的吃就不會傷害到詩人了。於就是,為了保護並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之後有了更為熱鬧的“賽龍舟”。

我們村裏沒有賽龍舟,但在黃石每年都會有這樣的熱鬧非凡的場面出現:

在木蘭溪畔,人們早早地圍在岸邊,鑼鼓震天鞭炮齊鳴。水面,數支整齊的龍舟隊伍,衣裳鮮豔隨風飄揚,小夥子們激情澎湃躍躍欲試。隨着一聲鑼響,各支隊伍爭相競發,大家齊心協力,奮力爭先。這一刻,鼓聲、鞭炮聲人們的吶喊聲……湊成一片熱鬧非凡的畫面。

端午節的文章4

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為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户户都會包一種"中山蘆兜棕:.圓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鮮的竹葉來縛棕,裏面放有配料,分有鹹粽子和甜粽子兩種口味.甜粽子有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的呢,就是鹹肉啊,燒雞,蛋黃,乾貝,冬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個鍋裏煮,等粽子熟了以後,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瀰漫整個廚房.......

解開扎藤,剝開粽子葉,甜粽子裏藏着紅紅的粽肉,鹹粽子裏白白的粽肉都升騰着蒸汽,散發着一種特有的蒸棕香.兩粽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塞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着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是幫極了!最最令愛吃甜食的我深愛的還是棗紅般的甜粽子.端午時節,家裏包了一大把粽子,總要送親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為謝意送給我們.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總有從姨媽,外婆家帶來的吃不完的粽子.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顰鼓動時雷凌凌,獸頭凌處雪微微.衝破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這是唐朝盧肇寫的《競渡詩》。十分突出了龍舟賽的宏觀場面。然而,在我的家鄉廣州也有在端午節划龍舟的習俗,俗稱“扒龍船”。在端午節這一天村裏都會組織一次小型的“扒龍船”比賽。家家户户身強力壯的男人都要參加,女的靠一邊,只有觀看的份兒。五六條窄窄的,瘦長的舟子,前頭是一個大大的龍頭。十多個人坐在一起,奮力地划槳前進,力爭第一個到達終點。儘管下着針兒般的雨點兒,船上的人淋得遍體濕透,分不清是汗還是雨,但是這點是不要緊的。再這關鍵時刻,贏了比賽才重要.......劃完龍船的男人會在中午的時候聚集在村裏的大祠堂內吃一頓豐盛的“龍船飯,然而我們村裏的女人也是沒份參加的,所以,到底有什麼菜式我也不清楚,因為,我是女孩子。

村裏的“扒龍船”太小兒科啦!對我來説一點也不過癮。要看還是電視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龍舟賽。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條“傳統龍”參加角逐。長長的龍船上坐滿了肌肉鼓鼓的大漢。中間是鼓手,前頭的人吶喊助威,聲勢震天,霸氣。威風,震撼.......細雨霏霏,江水湧湧。在此,男兒盡顯勇敢,堅強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龍船”的風俗是不常見的,因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這就是我家故鄉端午節的獨特之處所在。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悦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讚頌。吃着正宗的家鄉粽子,看着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裏頭別有一番滋味。

注: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我國人們以祛病防疫的節日,後來傳説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也同時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但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説,且吳越之地以龍舟競渡在此日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更是早於春秋很久。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闢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牀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説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裏。據説,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裏,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節的文章5

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非常有學問,一直在楚王身邊做官,在屈原盡心盡力的扶持下,楚國日益強大、富裕起來。可是,好景不長,昏庸無能的國君聽信子蘭等人的讒言把屈原流放到了邊疆去做苦力。

在流放期間,屈原聽到國土和國都都被敵軍佔領了,到處都是戰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悲痛之極他寫下了《離騷》這一首詩,便獨自一人來到汨羅江,懷抱一塊大石頭縱身跳入江中。百姓聽到這一消息之後,含着淚划船去打撈屈原的屍體,後來人們便包起了粽子投入江中,希望魚兒吃得飽飽的,不去傷害屈原的屍體。這個不幸的日子便是五月初五。

聽了粽子的來歷,該聽賽龍舟的來歷了。

當時百姓們捨不得屈原,便四下尋找。順着河流一直來到洞庭湖也不見蹤跡。後來人們把竹筏改造成了龍的摸樣,因為魚蝦怕龍,便會四處散開,不去碰屈原的屍體。

端午佳節兒童還要佩戴香囊。香囊不但可以驅邪,而且做工精美。裏面有:香藥、雄黃、硃砂等配料。先把這些配料用絲巾包起來,然後再用五色線縫製,真是芳香四溢。

端午節的文章6

以文化的閲讀來鮮活民俗的符號

——《端午的鴨蛋》説課稿

新烏江鎮李橋中學 曹蘇敏

一、教材分析

第四單元是以民間文化為主題的單元,學習這一單元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關注民俗,瞭解民生,感受日常生活的無窮樂趣。

根據本單元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確立了三個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汪曾祺散文的語言風格

2、過程與方法:反覆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內容特點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生活情趣,珍視傳統文化。

教學的重點:通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感受傳統習俗藴涵的情趣 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調動自身體驗,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無窮趣味。

教學的關鍵:以“讀”為核心和手段,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積累語言。

二、學情分析

情感方面:八年級學生處於青春期,求知慾和好奇心強,易受西方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影響,對傳統文化有陌生感和疏遠感,對此需要我們正確引導。

能力方面:八年級學生具有了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因此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引導他們獨立自主完成學習任務。

三、教學設想

整體上採用“杜郎口”的教學流程小組講解來組織教學。

在教法上,採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為主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閲讀主體的作用。 教學器具:牆壁黑板,用來展示學習目標和預習思考題。

四、學法指導

1、圈點勾畫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朗讀法:指導學生反覆朗讀,體會課文語言的韻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討論探究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五、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有六個環節組成: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 憶端午

教師提問:1、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國的三大傳統節日是哪些嗎?

2、你能説出在我們當地端午節都有些什麼風俗嗎?

(本環節的設計體現了課標中“語文課程要加強綜合性,溝通與生活的聯繫”

這一理念。 通過提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輕鬆活潑的課堂氛圍,將學生帶入端午的節日氣氛之中,讓學生了解端午,感受傳統,感受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習俗。) 第二環節:明確目標、自學教材

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用筆圈點勾畫自己認為重要字詞句,對於有疑問的字詞句可以舉手請求老師幫助,用牆壁黑板展示自學思考題

1、課文寫了哪些內容?

2、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説説理由

(教師巡視指導,及時瞭解學生自學情況。)

第三環節:質疑交流

先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自學情況,然後選出代表回答思考題

(教師予以適當點撥,引導學生互相補充。)

第四環節:精講要點

根據學生答題情況,明確思考題答案

(第一題主要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框架結構,明確文章的三個組成部分“端午的風俗---家鄉的鴨蛋---端午的鴨蛋”,選材上鬆散,但結構嚴謹,體會作者“閒適自由”的寫作風格。

第二題主要引導學生品味歸納汪曾祺散文“平淡有味”的語言特點。)

①口語化,自然親切

比如“白嘴吃也可以”,這一句就使用了方言

②巧妙運用文言,增添典雅之美

比如“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③活用詞語,繪聲繪色

比如“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第五環節:達標檢測

課後三道練習題作為達標檢測題,第一第二題為必做題,第三題為選做題。 (前兩題分別考查了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和語言風格的掌握情況,第三題是發散性問題,引導學生從文章結構和作者寫作風格兩個角度對課文進行深入思考,培養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這三道題佈置給學生要求獨立思考解答,手腦並用,把答案落實到紙面上。教師通過巡視檢查,瞭解達標情況。)

第六環節:拓展遷移 訴真情

1、一説起故鄉,汪曾祺就想到了家鄉的鴨蛋想到了兒時的過往種種??那麼,一説起故鄉,你們就想到了家鄉的什麼物件,這樣東西又勾起了你怎樣的兒時情愫.......

學生擴句; 一説起故鄉,我就想到了家鄉的??

2、引導學生對“問題的自我思考”、“材料的自我探究”來引發學生對民俗、文化這一主題的拓展探究與認識關注,以完成對這一課教學的外延延伸。

課堂上我將出示一個問題,兩則材料來引發思考:

1.回顧你所瞭解到的民俗,你認為這些民俗中承載着什麼樣的文化?或寄予 着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和情結?

2. “韓國端午祭”捷足先登成功申遺。

3. 被譽為“中國民間文化的守望者”馮驥才的故事。

(相信在日益重視傳統文化的今天,同學們在暢談自己的民俗積累時的答案肯定會異彩紛呈。這些解讀,正好向我們展示了“語文的文本價值與學生獨特體驗的完美結合。”他們可能會聯繫本地實際,談五月初五的河面,粽子的甘甜、龍舟的輕盈、漢子的狂野、姑娘的火辣,人們在對屈子的懷念中逃離了現實的悶熱的天氣和封閉的樊籠,讓人性的初衷裸露着浸泡在清冽的水中。那是最原始最深切最真實的快樂和感動。還有秭歸屈原祠裏繼續燃着的高香,美味可口的粽子。遊人一路走來,還有信天游、還有羊肉泡饃、七世的苦夫妻??紅紅的春聯還貼在大門的兩側,凝望着清明時節斷人魂的雨,飄飄灑灑着從古到今的愛恨情愁,淅淅瀝瀝??這種體驗式的暢談,不僅是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的一種訓練,更是學生對民俗文化觀念、態度和思想的一次交流與碰撞。

在學生的討論與交流中自然地昇華了文章的主題:《端午的鴨蛋》已不僅是物質層面的鴨蛋、精神層面的鴨蛋,它更是一種抽象的符號,它承載着作者自我的精神,更承載着一個民族應有的精神。只有用文化視野和生命的歷程去解讀它,人才能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一刻,學生的情感在民俗的薰陶中得以昇華。)

作業佈置:

收集整理你所熟知的傳統文化節日,包括名稱、來歷、習俗以及相關的詩詞文章等材料,下一節課共同交流!

以上就是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回顧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對文本進行賞析品味,最後跳出課本,關注社會,反思生活。

在文本閲讀中,學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歸納複述知識能力、賞析能力、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鑑別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整個教學設計圍繞幾個基本理念:

1、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在語文實踐中掌握語文規律。3、注重文本的學習,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抓住文學鑑賞的關鍵環節,反覆品味語言。培養其美感和文學鑑賞能力,陶冶情操。

4、注意開拓學生思路,關注社會,進行反思。

結語:新課改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氣象,我在新課標的引領下,在語文教學中做了許多大膽的嘗試,正如我的這節研討課一樣,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學的藝術多種多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還應做更多的探索,使語文能力成為學生終生受益的法寶。

端午節的文章7

端午節那天中午,我們剛吃完粽子,爸爸就領着我去澄海看賽龍舟。走在往澄海的路上,我忽然想起了一個問題——端午節是有哪些傳統習俗?

爸爸笑眯眯地告訴我:"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很為國家着想,苦勸楚王要治理好國家和與鄰國相好,但楚王不聽,他十分憂憤投江自盡。楚國老百姓為了紀念這位清正的大夫,於是用竹葉將糯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希望魚羣吃米而不吃屈原的屍身。漸漸地,吃粽子就演變成了端午節的傳統習俗。"聽完爸爸的一席話,我茅塞頓開。

不一會兒,我們到達了目的地,只見通往江岸的條條道路,人們潮水般地湧向江邊。這時,時針指向二點正,"蹦"一聲槍響,十八條龍船從上游魚貫而下。頓時,鑼鼓聲、鞭炮聲、歡呼聲譜成一曲雄壯的交響樂。"加油,加油……"競賽到了緊要關頭,人羣中爆發出一陣陣:"黃隊加油,黃隊加油……"的吶喊聲。原來是黃隊有點落後了。它的啦啦隊在為它鼓氣。黃隊的鼓點更緊了,哨聲更急了,黃船迎着浪花拼命地向前衝。最後,黃船得了冠軍。

船隊的團結奮鬥精神鼓舞了廣大觀眾,岸邊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和歡呼聲。哇,賽龍舟真刺激,這又是端午節的另一個傳統習俗。

今天,我度過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開心又有收穫。

端午節的文章8

端午節,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據説這個節日就是在古代流傳下來的,當時就是為了紀念大詩人屈原,屈原因忠國愛民投河自盡了,當地的人們為了不讓河裏的魚毀了屈原的容貌,所以大家就動手包起了粽子,再把粽子丟進河裏讓那些魚來吃粽子,而不損害屈原的身體。因此人們為了紀念這一天都會包美味的粽子,也有的地方賽龍舟,有的舉行粽子比賽……

端午節這天,按照我們那裏的習俗就就是殺雞、包粽子、拜神。這天早上,我們全家人都早早起來開始準備包粽子的材料,等各種準備工作做好,此時我們就洗好手開始包粽子了。奶奶就是包粽子的高手,很多人都請奶奶到他們家幫忙包粽子呢,做完後,自然也會送幾個給奶奶。而我呢,但就是最喜歡吃粽子的,一見到粽子就忍不住嘴饞起來。於就是,我丟下手邊的粽葉,吃起美味的粽子。這個瘦肉拌小葱餡的粽子就是最好吃的,我大口大口地吃着,不一會兒就解決了好幾個粽子了。“嘻嘻……”大家都捂着嘴巴笑了起來,我不知所措地難為情起來了,可自己又很疑惑,他們為什麼都要在偷笑我呢?最後有個人肯要告訴我原因了:“看你這個大花貓,吃得滿臉都就是。”説着把紙巾給我,我一擦,結果紙巾上全就是米飯粒,我也不禁笑了起來。

最後把粽子做好了,這個時候已就是中午了,我們趕緊拿上雞和自己包的粽子去拜神。只見奶奶和媽媽雙手合上,跪着,嘴裏還在嘰哩咕嚕地説一大堆話,説完以後便燒起了紙錢,然後回家吃粽子去了。

這一天,我過得十分開心,因為既有美味粽子吃,還能夠聽到古老的傳説故事——包粽子的來源。

端午節的文章9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這天,人們要裹香甜可口的粽子。

談起粽子,歷史上還有個傳説。公元前278年蒲月初五那天,因為屈原不願意趁波逐浪活着,投江自殺。人們把竹筒子裏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第二年人們划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裏去祭奠他。後來,他們又把盛着米飯的竹筒子改為粽子。粽子外面包上箬竹葉,四角外形,繫上五彩繩,再投進江裏。

於是從那時到現在,人們每年農曆蒲月初五都要裹粽子吃。家鄉製作粽子所需的材料有:箬竹葉、細長的棕葉、糯米、板栗、臘肉、蜜棗。媽媽先把箬竹葉與棕葉一起放在淨水中浸泡,並用刷子洗乾淨,把臘肉切成臘肉丁;然後將箬竹葉圍成圓錐的外形,像一個又尖又大的漏斗,用勺子盛起糯米一層一層的平鋪在箬竹葉上,一邊放上板栗,另一邊放上蜜棗;接着將臘肉丁放在中間,再鋪上一層薄薄的糯米,似乎為板栗、蜜棗、臘肉蓋上潔白的被子;最後把箬竹葉裹起來,成為一個個粽子,每頭有兩個尖利的小角,似乎一個穿戴綠衣裳,頂着四角帽的小精靈。這樣,一個粽子就做成功了。

粽子包好以後,放在鍋中煮上幾個小時,便可出鍋拿來品嚐了。媽媽打開鍋蓋,一股熱氣立即衝了出來,熱氣中摻雜着濃濃的香氣,撲鼻而來。我解開粽子的衣裳,裏面露出了白花花、香噴噴的糯米,咬下去一口,糯米既脆又軟又黏,十分潤滑。一顆顆糯米就像一顆顆白玉珍珠,一邊的蜜棗披髮發出誘人的氣味,像一顆顆紅珍珠,它那耀眼的色澤染紅了四周的糯米,使白糯米換上了紅衣裳。蜜棗甜甜的,又香又脆,板栗雖有點苦澀,但苦盡甘來,使人回味無限。

吃粽子有良多種方法,可以放在鍋裏煮,可以放在火爐上烤,還可以切成片狀,放在鍋裏煎。粽子吃不完可以放在冰箱裏,儲存良久,想吃時再拿出來煮、煎着吃,也可以送給親朋摯友,增加朋友之間的情誼。

粽子,你香甜可口,是端午節裏一道香甜的食物,是人們心中喜愛的食物。我愛你,家鄉的粽子!

端午節的文章10

我愛吃香噴噴的粽子,也看過別人包粽子,卻從未自己動手包過。直到今天,我才算是大開眼界了。

我乖乖地在奶奶身旁耳染目睹,認為簡單的包粽子根本難不住天才的我,我一定會不學自通。誰知,當我真正去包時,才明白能把粽子包得漂亮而結實非常不容易。

開始動手,我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着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放上幾顆紅棗,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得意極了,沒想到包粽子比想象中還順利;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就像淘氣的小孩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跳出來。我急得直跺腳,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倒出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氣。

哈哈,經過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也是最簡單的步驟——扎棕繩;小意思,看我大顯身手。粽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我接過棕繩,先把粽子五花大綁捆了一圈,還認為奶奶包的粽子樣子特老土,不好看,就自作主張地用棕繩打了一個漂亮的蝴蝶結,只要不隨便碰到繩子,也是比較結實的。大功告成,我拿起粽子準備放入碗中,可是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繩那短的一部分,只聽得“嘩啦”一聲,粽葉散開了,糯米們像飛珠滾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掉到地上。

我不甘心,各種各樣的粽子在奶奶手中誕生,可我連一隻都包不好,不行,我不能退縮,不能氣餒。有了失敗,我小心了許多,也成功地包出了許多像樣的粽子。

當我們坐在一起,嘗着自己親手做的粽子時,覺得今天的粽子特別甜。因為,這是我勞動的收穫!

端午節的文章11

五月初五,汨羅江邊,你——屈原,內心充滿矛盾,充滿無奈,你就是多麼期望能夠報效國家,為國捐軀,可就是天妒英才,不識人才得大王不給你機會,他昏庸無能,把大好江山毀於一旦,你被眼睜睜地看着國土被一次次侵蝕,直到再無楚國存在。大江彭湃,洶湧着向東流去,你的心隨着這江水那樣起伏不定,江水流逝了多少滄桑,楚國已不復存在,而你更感到前路茫茫。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你輕輕地哀歎,眼角間流下難以掩飾的淚水,一滴滴那麼晶瑩,發出多麼柔弱的淚光,蒼白的臉色中,勾住過往,遙望藍天長長地哀歎一聲,無奈的吟唱起一句句詩歌,歌聲響徹天地,似乎想激起高高在上的人的“仁義”。悲哀的聲音中,表達了你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表達了你懷才不遇的無奈情緒;表達了你對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哀憐之情!但不管你如何大聲,可“伯樂”卻不知在何處,你的一腔熱血只能演變成滿腹悲憤。你無奈,發出千歎萬哀都言不了你那悲痛的情緒!

汨羅江邊,大風狂吹,江水更加洶湧,憤怒地拍打着江岸,一男子輕輕一躍,就此殉身。你,是這一躍。從此,大地上就少了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從此,此時中國傳統節日中就多了一個。你可知,就在你殉身之後,有多少人為你而淚流滿面,直至今日,此時仍有多少人為你感概不已。你那可歌可泣的愛國情懷讓我們讚歎不已,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必須會繼承和發揚你的`愛國精神。從你殉身的那一日,“賽龍舟”便出現了,和“吃粽子”一齊成為端午節的特色,和你一齊成為中國的傳説。為了什麼呢?為了紀念你——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和緬懷你的愛國精神!

一本《離騷》,使中華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一個端午節,使中華民族擁有傳奇的一面;一種愛國情懷,更使中國人民的情操更高尚!而這一切,都就是源自你——屈原。或許在你投江之前,你為自我無法救黎民於水深火熱之中,而感到遺憾,可就是我想你此刻明白你為中華民族的人民做了那麼多事,必須會感到很欣慰。 我為你而驕傲,又為你而悲哀。驕傲的就是我們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而自豪;悲哀的就是時代的背景讓你的才華無法施展,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 “伯樂”卻不常有,你就是何其不幸地遇到這樣的“主”啊!

這天,我們仍然過着這端午節,此時為的就是紀念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文章12

香噴噴的粽子熟了,黃澄澄的雄黃酒釀好了,賽龍舟的船也準備好了,端午節也就隨風而來了。

端午節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傳説是為了紀念大詩人屈原的。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位著名的大臣,名叫屈原。他不僅詩詞寫得好,還有相當的謀略;既是一位詩人,也是一位政治家。屈原出身於楚國的貴族。起初頗受楚懷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張改良內政,聯齊抗秦。但是,楚懷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由於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並且進讒言使懷王疏遠了屈原。結果楚懷王被秦國誘去,囚死在秦國。頃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並一再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對前途感到絕望,就在農曆五月除五投汨羅江自盡。屈原寫了很多不朽詩篇,比如有:《離騷》、《天問》等等……

端午節還有許多別名,有:浴蘭節、女兒節、五五節、端陽節等……

我非常喜歡端午節,因為這其中寓含着很豐富的意義。

端午節的文章13

端午節還沒有到,就看見大街上賣貨郎挑着花花綠綠各種顏色的香包、香囊、五色線的手鍊、硃砂牌等等,琳琅滿目,五顏六色,看得人眼花繚亂,節日的氣氛悄然而至,不由我想起了兒時的端午節。 在我小的時候,過端午就是過年之後最開心最喜歡過的節日。那時候我就會有新衣服穿,新玩意戴,還會有好吃的!哈哈,想想都幸福。 那時雖然我並不知道端午節是咋回事,紀念誰,它的來歷,為什麼要吃粽子、甑糕,還有五色線及香包的寓意,但我知道,這些東西,我會有,好玩,開心。

我小時候病多,又是家裏的獨女,更是老婆婆、姥爺、奶奶的寶貝。所以端午節他們都很重視,端午節前兩三天奶奶就開始準備了,到村衞生所,幾毛錢買一些,雄黃,香料,還有艾葉粉什麼的,她去我就跟着去,回來還能帶一塊洋糖吃,一邊往回走,我一邊問奶奶“雄黃是什麼,香料做什麼用,艾葉粉有什麼作用。”奶奶就會説,天氣熱了,蟲子多了,你喜歡睡門套地,涼快,有了這些,蟲子就會繞着你,不咬你。當時的我稀裏糊塗聽得不是很明白,反正大概就是驅蟲子的藥吧!回到家裏,我奶奶就把平時準備的碎花布紅布都準備好!開始做香包平安牌什麼的!只見奶奶把布一剪,捏在手裏,放點我也不知道是香料還是雄黃,然後拿針不知道咋縫的,東折一下,西縫一下,一會兒,一個小小的棉骨朵就做好了,就這樣,一個上午就可以做一二十個,然後用五色線串起來綁在我手腕上,奶奶看上去好是滿足,接下了,我的香包,硃砂牌,一個不少都做,真好。我脖子上手腕上腳環上的,還有衣服釦子上都有,把我打扮得很花哨,渾身香氣滿滿。

把我弄好了,奶奶就開始做端午飯:甑糕。奶奶拿來好多棗,放在水裏,又放點鹼面,説棗能洗乾淨,再用清水一洗,然後放在鍋裏蒸四十分鐘就好了。接下了就開始煮江米,奶奶説,一碗米,三碗水,等水開了放米,這要不停地攪拌,不能讓米粘鍋,直到米煮得粘粘乎乎就可以了。然後找個盆子,舀一勺米鋪平,放一層蒸好的棗,一般鋪三層最好,再放在大鍋裏蒸一個小時就好了。奶奶邊説邊做,很是利索。當時我就很想吃了!香香的!甜甜的,真好。

那時候每年端午節,我就可以穿新衣服了,奶奶常説,過了端午,再把棉衣送,我當時不明白為什麼這樣説,就問她,為什麼這樣説,奶奶説,過了端午節就是真正的夏天了!天氣就不會再冷了,棉衣就可以洗洗放櫃子裏了!就可以穿單衣服了!你每年都長高,所以你呀,每年都會穿新衣服。每每這樣説,我都高興,因為,奶奶早都給我準備好了!花肚兜,花褲子,花短袖,呵呵!真好! 現在的端午節,雖然過的比以前好,祝賀的短信比比皆是,甑糕,粽子,香包,硃砂牌比以前的都好,隨時都可以買到,而且從做工到口味,都比以前的精緻,口味也多元化了。可是我就是總感覺少了點什麼,過得越來越沒意思了,再也找不到那種有着濃濃親情的味道了!唉!想了半天,原來是沒有了疼愛我的奶奶,還有一些已故去的親人。

端午節的文章14

中國的傳統文化----------剪紙

中國是個古老的國家,傳統文化更是源遠流長,豐富多彩。有民間工藝陶瓷,民族藝術戲劇,國畫,風俗習慣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鬧花燈等等,不過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間藝術剪紙了。

剪紙是中國的民間藝術瑰寶,是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看了讓人羨慕不已,嘖嘖稱讚。剪紙的內容包含着濃濃的生活氣息。鳥,蟲,魚,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這些人們熟悉而又熱愛的自然景觀成了人們剪紙的花樣。每逢過年過節或喜事臨門,人們都要剪一些“福”、“喜”、“壽”等貼在窗户上,門上來表示慶賀。瞧,這幅剪紙作品多有趣呀。一隻穿着綵衣的小老鼠拖着一條長長的尾巴,他的眼睛滴溜溜地搜索着四面八方,生怕被人發現它在偷燈油。可是老天像和他作對似的,葫蘆裏的燈油全流到地上了,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從燈台上跳下來趴在地上,伸出那利劍似的舌頭貪婪的舔着地上的燈油,那滑稽的樣子真是逗人喜愛!

太精美了!它體現了民間藝人的心靈手巧,他是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展示,是民間傳統文化的結晶。我也想像民間藝人一樣剪出一副精美絕倫的剪紙作品,送給外國的小朋友,讓他們瞭解中國的剪紙藝術,讓剪紙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樑。

端午節的文章15

粽子是從超市買的,剛從超市的冰箱裏取出來,硬邦邦的。買回家擱籠篦上蒸熟了,剝開墨綠色的艾葉,透過縷縷乳白色的熱汽,就看見白白的糯米糰,夾裹着幾顆紅紅的蜜棗。吃起來香美無比。

五月五。端陽節,是一個並不多起眼的小節日,而民間大多數人家都牢牢記着這個日子,凡是有條件的人家,都要親手做一些粽子,過一過端午節。把糯米。紅糖。蜜棗用艾葉包個鴨蛋大的四角形,然後用細細的絲棉線紮緊,一個粽子就做成了。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的三閭大夫屈原。屈原是個詩人,著詩章【天問】【九歌】【離騷】等,流傳至今。他是當時楚國的三閭大夫,忠君愛民,主張抗擊貪虐。強暴的秦國。楚王昏庸,心胸狹窄,偏聽偏信,更有婦人妖邪,顛倒放浪,弱子無知,沉溺於財色女人,再有奸臣當道,欺騙婦孺,迷惑聖心,蠱惑朝眾。屈原倍遭陷害。打擊。他像一隻鎩羽的鷹,躊躇滿志,滿腔熱忱。他滿腹才華,卻無處施展,反倍遭傷害。摧殘。他峨冠博帶,放聲高歌,問天。問地。問日月;輩國。悲家。悲志士。他一腔熱血,奔走於三楚大地上,訪疾問苦,無數次向楚王進言,遊説朝臣,名士……最後,在惡勢力的威逼下,走投無路,就在端午節那天憂憤地投汨羅江而死。

那天,江邊來了許多老百姓,那都是愛戴屈大夫的平民百姓和一些正直的官員。他們感戴屈大夫的博愛。真誠的道德品行,緬懷屈大夫愛民如子的為官作風。為表達他們的感情,紛紛把粽子等食物拋到江裏。以後,屈原的故事流傳下來,老百姓為紀念他,每逢端午節,就有了吃粽子的習俗。

屈大夫立在高高的雲端,佑護着他心愛的子民百姓,繁衍後代,一步一步從

渦流艱難中走出來,有了現代都市的文明,現代村莊的進步。幾千年過去了,屈原已被作為歷史上一個正面人物,一個忠臣,一個傳奇,讓人紀念。今天,端五節老百姓吃粽子,不乏一些時尚的因素,同時,也有一些追懷的心願。我們都希望,現實社會中,屈原這樣的人物多一些。我們都希望遇上一個明智。善良的上級或競爭對手,之間有一個人道的公平公正的科學文明的環境秩序和事業法則。在鄉下,人們更需要一個解民意,知民心公僕似的好乾部,一個心地坦蕩。不貪不虐的好村官。芸芸眾生中,好有一些英雄主義者,他們要駕馭世界,掌控權力,統治財富,結果哪,他們成了世界的敗類,權力的垃圾,財富的僕役。城市離廟宇很遠,佛心就在民中。百姓之中亦有一種心願一股凝聚力,當強暴壓頂的時候,他門即保持一種沉默和淡然;當強暴被消滅,他們即表示一種熱情和祝願。

屈原去了。他帶着深深的遺憾和無奈。他失敗了。或許,那個時代我們的祖先會在黑暗之中多摸索一段時間,會多承受一些苦難,可是,屈大夫的精神已經深深銘刻在中華民族後人們的心裏。他的品德,他的精神永遠被人們所敬慕,所向往。

屈原性情飄逸。瀟灑,為人純真善良。平生好樂。好詩,追求一種神仙般的乾淨與真實的境界,有竹子般剛直不阿的品性,疾惡如仇,纖塵不染。是一個世人敬慕的大賢人,真君子。端午節。憶屈原。只是我們希望,我們的社會和生活有越來越多的人有屈原大夫那樣的品性和境界。

作者夜航的文集

江南自古多才俊

在無錫的錢鍾書故居,我端詳着江南才子錢鍾書眉清目朗的典雅面容,對視着大師深邃而睿智的眼神,歎服着先生畢生的心血之作,心中竟然對楊絳先生有了豔羨甚至嫉妒的心理。作為一箇舊時代民國時期的女人,能得到上學的機會就很難得了,又在才學上有了極高的造詣,更是難上加難。而最令世人景仰的是,在短暫的匆匆流年中,楊絳竟然如此幸運地在對的時空裏遇到了對的人,邂逅到了一位那麼懂她,那麼欣賞她,那麼珍視她,德、才、貌都是人間極品的“人中之龍”的男人。

所以,楊絳是最幸福的女人。她和錢鍾書是一生彼此迷戀的情人,是一世志同道合的朋友。錢鍾書曾評她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贈予楊季康(楊絳本名)”。為了錢鍾書,出身於無錫名門望族又受過高等教育的亂世才女楊絳,在社會最動盪,生活最艱難的時期,將自己的事業和追求暫拋一邊,像一位保姆一樣精心照顧着錢鍾書的衣食住行,無怨無悔。

這一切不僅是因為錢鍾書有着飽讀古書、學貫中西厚重精深的學養,還因為錢鍾書有着真正知識分子至清至純的傲然風骨,更因為錢鍾書有着凜然正氣的民族氣節。兩位文學大師相濡以沫,靈犀相契,一生遠離名利的喧囂和浮躁,排斥一切媒體的干涉和驚擾,只求永遠擁有一顆至純至真之心來對待自己的摯愛——做學問,所以他們的思想和作品才會化為中國文化歷史長河中的不朽與永恆。

在這個秋意融融的温暖季節,筆者偶因一篇論文的獲獎,和一些教育界的同事有幸來到無錫,參加20xx年省“師陶杯”教育科研論文頒獎活動。會後,三五好友費了一番周折,徒步來到了江南才子錢鍾書的故居和東林學院,撫今追昔,產生了深深的感慨和仰慕之情。

江南自古多才俊,這話説得一點不錯!這次學習之行,我不但穿越時空感受到了江南古才子的曠世才情,而且也耳聞目睹了江南今才子的哲思與雄辯。這次會議,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樣幾位江南教育界才子的思想和學識。

馬斌,江蘇省教育廳基教處處長,瘦高的身材,穿着黑色高領毛衣,如同一位儒雅的書生。但他關於“課程改革重要性”的即興演講,卻語驚四座。他沒拿發言稿,完全是自己的即興而談,層次清楚,條理明晰,文采斐然,體現出極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深邃的思辯能力,語調慷慨激昂,談吐敏捷睿智。

讓我這個語文老師最欣賞的是,作為一名功成名就的教育界官員,他不像蘇北我所見過的的個別粗俗淺陋的官員,只會胡吹亂侃地就如何取得成績分數而誇誇其談一番,而是深諳教育教學的規律和讀書學習的重要性,從教科研的重要性和學生終身發展的重要性等方面對教師們進行語重心長地引導啟迪,並生動形象地將教育教學與書法藝術進行精妙的比喻:“墨汁是知識,運筆之法如同教法,教師是書法家,宣紙是學生。怎樣把知識之墨通過運筆似的教法傳輸寫到學生宣紙上去,經過老師的創造,形成書法作品一樣的獨特教育……”又獨具匠心地提出了“學科之美”的概念:“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教育教學中要倡導學科之美,把各類學科的美源挖掘出來,讓學生感到學習的確有意思。如何分析語文的文道之美,數學的思維之美,物理的探究之美,化學的變幻之美,體育的雄健之美等等。學生喜歡了,才能鑽進去……”透過這些美好而又恰切的聯想,可見馬處長本人也定是位有着極高審美品位的才華橫溢的男人。

第二位則是江蘇省教育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彭剛。他也很清瘦,中等身材,相貌平平。他的創造性思維讓我尤為讚賞,深受啟發。他在《學校轉型與課程變革》的報告中,由目前德國智能化革命的4.0版創造性地聯想到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歷程,由北京11中李希貴校長關於課程的“走班制”改革,極具前瞻性地提出:“學校課程升級是學校整體升級的核心,只有我們真正創造出4.0版的課程,一種智能化的課程與教學,才會有4.0版的學校,智能化的學校,一種充滿自由和個性化學習的學校。這就是北京11中學課程改革實踐給我們展示的重要前景,也是我們學習北京11中學的最大啟示。”

第三位才子是無錫一位評課的教研員,姓儲,記不清名字了。本來我是國中組的老師,但我想聽聽高中的課,以便在以後的語文教學中能有些遠瞻性。首先聽了兩節《探春理家》,感覺耳目一新。雖然高中的學生由於年齡大了,不太和老師進行交流互動,但兩位老師對教材的解讀角度都很獨特,能窺斑見豹地感受到了整部《紅樓夢》的思想內涵。在評課時我可真是享受到了一場關於《紅樓夢》解讀的精神盛宴。儲老師是一位對語文閲讀教學有極深造詣的專家,他主張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充分感受都閲讀經典的美妙和愉悦,才是有成效的。這和我對語文教育教學的認識是一致的。

他在結合《探春理家》解讀《紅樓夢》時,説“《紅樓夢》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步把女人當人看的作品,作者曹雪芹在作品中對女人是充滿尊重和敬畏之情的”,“賈寶玉也是整個賈府中最尊重女性,和女人能平等相待的男人。其他的男人都是視女人為玩物的齷齪之流”,“對林黛玉那種心思細膩,多愁善感的真性情的欣賞,沒有經過一定的人生閲歷是不可能產生的”等等。作為女性,聽了一位男人對女人這樣的評論我很感動,這位儲老師骨子裏所散發出的尊重女性的人性氣息令人着迷。雖然他並不出名,但我已牢牢記住了他那雙生動而有魅力的眼睛。

最後一位是蘇高中的黃厚江老師,很風趣幽默的一位老頭。他上了一節《一則材料多則運用》的作文課。黃厚江老師那張和他的“本色語文”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本色面孔上,一雙時時閃爍着睿智、和善的小眼睛最讓人難以忘記。特別是他風趣幽默、詼諧可親的話語讓所有的學生和聽課老師時不時忍俊不禁,會心一笑。整節作文指導課就是在這樣一種和諧融洽、其樂融融的學習氛圍中進行的。邊聽我邊悄悄地反思自己平時無厘頭的作文指導課,感到很慚愧。那是多麼低效費時的課堂!今後我要通過多種渠道深刻學習黃厚江老師“本色語文”的教學理念,系統地研究他在作文教學上一系列獨特的作文指導課模式,領悟精髓,把握關鍵,力爭在自己今後的作文指導課上有新的突破和飛躍,真誠地感謝黃厚江老師帶來的精彩享受課堂!

寫到這裏,我還是忍不住想批評一下我們蘇北地區教育界的男人。我們一行四十多人,絕大部分是男人。他們都是區教研室努力爭取過去聽課學習的。想學習就好好學唄,可你看吧,有的趁聽課時就偷出去遊山玩水了,有的訪親探友了。到了賓館,又是喝酒,又是打牌,又是喧譁,真是醜態百出,純粹是找一機會出來尋歡作樂的。看着那一張張無趣又無味的面孔,想到一個男人如果沒有對事業真正的精神追求,真是面目可憎!其實又何嘗只是他們這些人?在我們那裏,我不得不去參加的報告和會議,我大都得帶本書,否則我真不知該如何煎熬過那聒噪耳根的時間,你就很難能聽到什麼有新意的教育教學理念,除了領導歇斯底里地大談成績是最重要的,就是老師唾沫橫飛地特談如何才能考高分。無聊之至,無趣之極!

有沒有真正的對教育教學規律的深層次思考,這可能就是蘇南蘇北的真正差別,也是成績天壤之別的根本原因。蘇北的教學情境,就猶如馬斌處長説的:“讓學生關起門來只做題。乾死活,死幹活,最後幹活死。”而蘇南教育人大都:“在教科研上下功夫,精神狀態好,發展思維好。”“能在學專家聽報告時,時刻把自己的思維動起來,時刻跟自己的教學掛鈎想起來,選擇性地學習。”能明白“學校不應是僅僅讀教科書的地方,課外書的閲讀才能成就一個人的終身發展。”

所以,“江南自古多才俊”的根本原因是江南人愛學習,時刻保持着對新生事物的好奇和關注狀態。人的學習意識必將決定着他的視野,視野則又決定着思想境界,思想境界當然就決定着能否成為一個大寫的“人”!蘇北的教育人當自強啊!

初晨,那一縷明媚的陽光

初晨,那一縷明媚的光。

這是一個生機勃勃,瓜果飄香的夏天季節。夏天晨的光總是那麼的明媚,明媚中帶着燦爛。

晨風在歌唱,在驅趕着黎明前的黑暗。寂靜的在晨曦現中悄然遠去,東方露出隱約的魚肚白,地平線升的朝在探着圓乎乎、紅彤彤的腦袋。那一縷升的光明媚而燦爛,地親吻着大地。

晨曦升的早晨是寂靜的,也是鬧的。遠方東昇的朝緩緩地升起來,光燦爛。晨風悦,輕盈地張開她小巧的巴,輕盈地吹着、吹着,吹過了田,吹過了山嶺,吹過了鄉村,吹過了城市,吹過了江河。也吹醒了寂靜裏沉睡的們,吹醒了一個光明媚,燦爛,鬧的一天。

初晨是寂靜的,你看公園裏的樹木在晨風掠過中,輕搖着自己綠的葉兒,跳着輕盈的舞姿。枝葉茂盛間,不時有三五隻早起的鳥兒在來回跳躍,一棵樹到另一棵樹,吱吱喳喳個不停,在歡快地唱着它們自己的歌遙。

綠草茵茵,滿眼的生機勃勃,綠草茵茵中,彎彎曲曲的林間小路,一些早起的們在清晨的新鮮空中休閒地散着步。綠草茵茵,生機勃勃的草地,零零散散坐着一些早起,小憩的們。花香撲鼻,公園裏各式各樣的花兒在爭相鬥豔,以不同的方式展示着自己美麗的一面,或嬌豔、或高貴、或淡雅、或。。一陣風吹過來,帶來淡淡劬的花香,讓倍感清新悦意。

瓜果飄香,路邊的龍眼樹果實累累,熟的龍眼掛滿枝,一串串,一簇簇。再遠些的菜地裏,青翠的一片,滿眼是生機勃勃的青菜和爬滿枝的瓜豆。早起的菜農們正在地裏忙碌着,收穫着能收穫的瓜菜,臉,滿臉的豐收喜悦。光燦爛,晨風悦中,到瀰漫着一種瓜果飄香、豐收在望的氣息。

初晨是鬧的,你看路的行慢慢多起來了,騎車的,步行的,早起辦事的,買菜的,散步運動的,班的,做生意的……各種各樣的來來往往,開始了他們新生活的一天。路邊的攤點、小店也鬧起來了,各種騰騰島的早點吸引着不少路過們的胄,暫時停下了行走的腳步。

車輪滾動,路來往的車輛也多起來了,寬敞的公路來往的車輛各行其道疾馳着,疾馳中,不時會有一二聲響亮的喇叭聲響起,裝點着鬧的清晨。

在清晨的路行走,小鳥在歌唱,晨風在輕呼。我踏着歌前行,沐浴在光燦爛中,在晨風輕撫裏,聞着清晨的自然清新息,感受着晨那一縷光明媚的燦爛,開始了新的一天的生活。

雨中人

大概是那年冬天,我打着傘走過這條街道。

擰巴擰巴了我的外套,

那些污垢好像是剛才飛馳而過的捷達留下的痕跡。

雨未休,風鈴輕擺,

屋內的裝潢還是老樣子,一直沒變的破舊。

大概是走了之後很少有人回來,

尤其是你走了之後,我總是找不到藉口再回到這裏。

香煙燃起,我還是用老牌子的火柴,雖然已經越來越難找。

我想起你説喜歡我火柴點燃香煙的動作,

總喜歡故作帥氣的甩一甩已經熄滅的火柴。

這時候有兩種煙,你説一種在嘴裏,一種在嘴邊。

我一直沒明白是什麼意思,

但是你還是敷衍了過去,然後衝我笑了笑。

大概是冬天,

因為我還記得你因為怕冷而凍紅的雙耳。

酒就在手邊,我拿不起來。

對我來説異常的沉重,像是記憶鋪開一般的厚重,

我已經想不起那個時候。

你是如何用這個酒杯將我灌醉然後一個人離開在雨中。

今日陰天,多雲轉小雨,

後半夜的風颳的異常沉重,所以大雨瓢潑而至,我猜測。

他説他沒看到你離開,

只記得好像有那麼一個人隱約穿過我們相遇時候停留過的路燈旁。

因為那晚的時候,那盞路燈還亮,

也有人停留在它旁,只是不是作雙。

酒杯開始傾斜然後擺正,

像在我手指上愜意停靠的時光。

視線不那麼清晰,

你也知道的,雨中的路比較難走,

除了泥濘就是看不清楚到底路在哪裏。

煙盡,我皺了皺眉,

扯下了當年我們故意掛上去的油布,

啊!

你在這裏啊!

我拿起我對你示愛時的那面鏡子,髒的有些不能入眼,

可是還是能辨認出它就是我當時用的那個。

馬克思對燕妮用過的招數也被我照搬,

大概因為歷史總是寫實,所以我也贏得了你的芳心。

為什麼你藏起了它,還告訴我丟了呢?

鏡子背面好像有什麼痕跡,

我摸了摸歪歪扭扭的兩個你“你”“我”。

是這樣嗎?

我還是抿了抿嘴吧,把酒杯裏的陳酒喝了下去,

有些腐臭的味道,我也不明白原因。

我又撐起了傘,然後走進大雨裏。

後半夜,轉暴雨,

酒杯還在不停打轉,

我也不知道我的手指為什麼離開了它還能繼續搖晃着。

我無暇顧及那麼多,連外套也忘了帶上,

我想起了一些東西。

好像是一條十字路,路旁有很多的碑,

等我到了的時候才發現自己走錯了路。

走錯了路,可還是到了,

我就知道什麼東西錯了,

我又劃了根火柴點燃香煙,

摸了摸碑上的名字,是我的名字年份有點久遠,

好像已經過去很多年了。

大概那年冬天,我來過這裏,打着傘走過這個街道。那時還是街道,可是不知為何,我們就分散在了雨裏。

低頭一看,

鏡中你的笑容燦爛如花。

清秋淺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