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節》的教學反思

來源:文萃谷 1.32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北京的春節》的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京的春節》的教學反思

《北京的春節》的教學反思1

最近學了《北京的春節》一課,這篇課文是介紹民俗風情的一篇民俗散文。作者按時間順序介紹了北京人是如何過春節的。整個一個多月的過程,作者寫的有詳有略,讓春節這一傳統習俗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於春節是每個孩子都熟悉而且嚮往的節日,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始終都能保持比較高的學習積極性,談起自己過春節時更是興致勃勃。看到孩子們都如此高興,在課文學完以後,我説:“咱們今年過春節是不是也很熱鬧、很高興?”學生都説:“熱鬧。”我説:“那我們就把我們是如何過春節的也寫出來,讓老師和你們一起高興高興。”學生一聽,馬上就開始了。

當時,我提醒學生可仿照作者的寫法,突出重點,做到詳略得當。當我批改作業的時候,發現學生的這篇作文寫得還真不錯。有的孩子寫自己家在年前是如何忙的.,過年的時候家裏又是多麼的熱鬧,有的寫自己在過春節時是如何上街買吃的、玩的,回家以後又是如何開心地玩,還有的找準一個時間,重點寫了這個時候的熱鬧。看來,今年孩子們真是過了一個熱鬧的春節!。

我看完這些作品,就一直在想:有些孩子並不是不會寫作文,而是沒有讓他們寫想寫的,作文沒有符合他們的興趣要求,這方面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注意。

《北京的春節》的教學反思2

春節剛過就來學習這樣一篇散發着濃郁鄉土氣息、地方特色鮮明、京味十足的散文很有意義,也很實際。學生對自己家鄉習俗還記憶猶新,所以在課堂上我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着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着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這樣的設計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本知識學習的興趣,通過他們彼此之間的交流還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有利於培養他們善於觀察、留意生活的良好習慣。

老舍先生的作品語言風格是北京韻味、通俗明白、幽默詼諧。沒有做作,語言少了雕飾,樸實自然。教學時,我主要以讀為主,輔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樂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生情。瞭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氣氛。通過閲讀,找出春節“開始“高潮”和“結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北京,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春節的熱鬧,我在教學“春節的高潮”一段時,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我問學生:“元宵和除夕有什麼不同?”學生們很快地回答出:元宵節明月當空,處處張燈結綵------趁熱打鐵,我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假如你是一個攝影師,你會拍攝老北京元宵節的哪些鏡頭?問題一出,學生們興致一下子上來了,都熱烈地討論着。彙報時,學生們都能根據文中的描述,抓住關鍵詞句,如燈多、人多、熱鬧等特點進行搶拍,營造出了一個處處張燈結綵的節日氣氛。可見,若在教學中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的舞台,學生的表現會讓你大吃一驚的。

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回顧這節課,依然存在以下不足:

1、指導學生整理資料不到位,學生課前收集了大量的各民族過節習俗的資料,他們還沒有學會處理資料,不知道去除一些關係不太緊密的內容,提煉一些有用的精華資料。因此,我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耐心地培養,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2、 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

《北京的春節》的教學反思3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一篇散發着濃郁鄉土氣息的散文。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老北京過春節的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進行了介紹,勾起讀者對年味的嚮往,對傳統節日文化習俗的留戀。

針對本課授後的教學實際,我作出如下反思:

1、 在教學過程中能貼近學生生活,注重以生為本,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因為在講授本節課時,我們的新年剛剛結束不久,學生對自己及家鄉狗年的習俗還記憶猶新,所以在課堂上我設計了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着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着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濃厚。這樣的設計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本知識學習的興趣,通過他們彼此之間的交流還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有利於培養他們善於觀察、留意生活的良好習慣。

2、本課教學設計採用列圖表的形式合理流暢,能全面把握教材。學生不僅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順序,還一目瞭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寫作方法。

3、注重課本和閲讀銜接的聯繫。將老舍的《北京的春節》和梁實秋的《過年》、斯妤的《除夕》作對比閲讀。讓學生體會不同區域不同的年文化、年習俗及不同階段的人物心理。

4、老舍被譽為“人民藝術家”,他的作品語言很有特色。在本節課上。我放開手引導學生卻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達到學生積累語言的目的。

但是,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教學的過程中,這一節課,也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學中,我努力地想讓孩子們多説一點,把課堂還給他們,卻忽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在今後的授課中,我應該學會更好的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

2、指導學生整理資料不到位,學生課前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他們還沒有學會處理資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關係不太緊密的內容,從一大堆資料中提煉一些有用的精華資料。因此,我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耐心地培養學生,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3、對於生字的教學環節,我忽略了。問題即課題,立足於教學實際的研究必將有利的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

《北京的春節》的教學反思4

本文以時間為經線,以人們的活動為緯線,結構全文。文中例舉了大量的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

課前要求學生收集有關春節的各種資料,並交流。然後整體把握內容,理清寫作思路。因為本文時間跨度大,內容多,從 臘月十一寫到正月十九,理清寫作思路是學好本課的`關鍵。

其次,本文有較多的場景描寫,有較強的畫面感。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品讀句子,有感情朗讀,想象畫面,聯繫生活實際等方法真切地感受到北京春節不一樣的民風民俗,並引領學生理解本課所展示的民俗內涵——春節代表的親情,鄉情,祝願,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華民族的心理特徵和文化傳統。

本課課文內容較長,在課時安排上我把理解課文內容都壓縮在第二課時,任務繁重,因此,在一課內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尤其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等。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學內容安排再合理些。

《北京的春節》的教學反思5

進入六年級以來,感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高了一個層次,擁有了比較強的語感,對文章的理解也不再侷限於一個段落,學會了前後貫通的方法。在《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教學“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三個節日時,發現我糾纏於一個個獨立的段,沒能進行整體的瞭解與梳理。其實三個部分的寫作,是有着它們的共同點的。除夕重在一個“忙”字,正月七年級重在一個“逛”字,元宵重在一個“鬧”字或“燈”字,為什麼分別選這個特點進行描寫?因為這是它的顯著特色,除夕也掛燈,可是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七年級也忙,但較之除夕自然比擬的了。正因為這樣,在教學“元宵”這一部分的時候,我大可以把三個部分聯繫起來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老舍是選取了它們的典型特點進行描寫的'。而元宵的典型特點便是“燈”再來體會燈,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之後再讓學生來體會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會像我的現實課堂中那麼淡而無味了。

對於畢業班的教學,我對每篇課文的教學都做到精緻細膩,唯恐漏掉一個知識點,縱觀《北京的春節》這堂課,我終於感覺自己錯了,一直指導學生詳略得當,可自己的課堂卻略而不略,詳而不詳,該舍的不捨,該抓的抓不牢,方法單一,學生學起來也索然無味。總感覺課文的每個方面都要學生掌握到,詞語、重點句子、表達方法、語言特色等等,不捨得撇開,就講解,結果卻適得其反,一篇課文下來,雖然學生學習狀態很好,興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識都學會的沒幾個,可見,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詳略,運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讓自己的教學過程實而有效。

以此為例,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對學生放手,更要對自己放手,該舍的一定要舍,該詳的一定要落實到位。

《北京的春節》的教學反思6

今天,我上了《北京的春節》一課公開課,老師們給了我很多的建議,自己也有所感悟有所反思。一直以來,總以為精緻的教學便是細膩,便是對於幾個語段進行反思的感悟。談到感悟,便是讓學生通過反覆的讀、反覆的想,再進行反覆的説。然而,今天我明白了精緻的教學需要的不僅是細膩,還要對整篇文章有全班考慮;需要擺正教學的詳略;需要謀劃精準的策略。

一、着眼於整個篇章

六年級是國小階段最高的一個層次。這時候的孩子已經不再是一個個毛頭小兒,他們已經擁有了比較強的語感,能對文章進行前後貫通的理解。於是,我們的教學便更應該着眼於整個篇章,而不應該只是一個段落。

然而,反觀我的教學過程,卻發現整體的教學還是糾纏於一個個獨立的段的教學。“臘八”“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四個片斷之間沒能進行整體的瞭解與梳理。其實四個部分的寫作,是有着它們的共同點的。“臘八”重在“忙”,除夕重在一個“忙”字,正月七年級重在一個“逛”字,元宵重在一個“鬧”字或“燈”字,為什麼分別選這個特點進行描寫?因為這是它的顯著特色,除夕也掛燈,可是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臘八、正月七年級也忙,但較之除夕自然是無法比擬的了。正因為這樣,在教學“元宵”這一部分的時候,我大可以把三個部分聯繫起來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老舍是選取了它們的典型特點進行描寫的。而元宵的典型特點便是“燈”,再來體會燈,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之後再讓學生來體會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會像我的現實課堂中那麼淡而無味了。於是,這燈也就活了,不再是靜止的,沒有生氣的了。

二、擺正教學的詳略

剛拿到這篇文章,總覺得這也不捨,那也不棄。老舍的語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藴要講,春節的傳統文化也要説……

特別是六個特別的日子的教學不知道取捨。在初次試教的時候,連什麼是“臘八粥”“臘八蒜”也讓學生去讀,去了解。實際上這些內容,學生讀一遍早就可以明白了,教師根本不用花什麼功夫去讓他們討論。可是自己總不敢放手。臘八如此,就更不用説其他日子了。於是,教學便也了小腳走路,躡手躡腳了。所幸的是,經過一次次的'磨課探討,終於明白,寫作有詳略之分,教學亦有詳略之分。該舍的時候,還是得大舍。在老師們的建議下,我第二次上課時作了調整。

處理重點語段,我先讓學生通過反覆的讀,反覆地想象來展開,然後讓學生談感受。學生通過自由讀課文、自由感知文本、自由和文本對話,在交流彙報在交合彙報中進行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最後迴歸文本——説説老北京的春節從哪天開始?到什麼時候結束?

我此時設計了兩個語言訓練點對學生進行表達能力的訓練:

語言訓練點1、這麼熱鬧的春節從哪天開始?到什麼時候結束?請説一句完整的話。語言訓練點

2、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臘月初幾就已經開始了,首先第一個好日子是——其次是——接着是——最後是——。

同時,對學生的思維和表達,我積極進行了有效的評價理答:

1、兩個問題,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表達,真不容易。誰再來説説?

2、你的表述真有條理。

3、太神了!這麼長的句子你都能説得這麼流暢、完整。誰也能向這位同學一樣説説?

4、哇!在表達中,你能加進自己的語句,使句子表達得更加具體,向你學習!

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先概括出敍述順序,老師提示質疑,重讀課文,鍛鍊縝密思維,然後瞭解文中詳寫與略寫的日子。既遵循了學習的規律,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在滲透本課的表達方法時,針對文本的內容特點,選擇了一個教學內容點設計了語言訓練説話句式,用積極的評價來給予學生積極的迴應,激發學生進行了積極的思考,做出了精彩的回答,也就是對學生回答給予及時的讚揚或者表示接受學生的觀點。使學生更願意參與問答,並在問答中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有效的訓練和提高。比如教“除夕”這一部分。我的過程是先讓學生讀這一段,然後説一説看到了哪些畫面,體會老舍一句一景的寫作方法,之後再通過自己的引説,讓學生體會到這熱鬧是“家家”“人人”“處處”“時時”的熱鬧,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習效果好。

所以關鍵是,對於重點段的教學,我們需要可行的策略,讓學生參與思考,參與讀悟。在這個環節,我還是應該讓學生通過比較來體會作者寫作的用心所在。這樣教學的效果定然能夠更好。

《北京的春節》的教學反思7

《北京的春節》是20xx年教育部審定的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是圍繞着中華民風民俗這一專題編寫的。作者老舍先生運用樸實自然、京味兒十足的語言,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北京春節的節日習俗,再現了老北京人過春節的隆重與熱鬧、温馨與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我作了如下反思。

首先在教學環節上,我做了如下安排:

1、温故知新,引入新課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用何東的一首《拜年啦》引入,讓學生在歡快的氛圍裏,在濃濃的年味中進入本節課的學習。接着引導學生温故知新,瀏覽課文,回顧上節課內容,説一説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課文采用了哪一種寫作順序,理清文章結構。為新授課做好準備。

2、走進新課,感受風俗

新授內容重點放在研讀“臘八、二十三、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這五部分。在分析課文時,我先講述描寫“臘八”的部分,做個示範,引領學生了解臘八習俗及作者語言的豐富;其次讓學生採用探究學習的方式學習描述“臘月二十三”的`內容,讓他們自己體會人們對小年的重視,送灶王的習俗;然後再帶領學生賞析描述“除夕”的部分,讓學生了解這一部分採用了先總後分的結構,從兩個方面凸顯了除夕的熱鬧;學習“正月七年級”這一部分時,讓學生合作探究,他們探究到了七年級和除夕熱鬧的不同之處:除夕是忙碌的熱鬧,而七年級是休閒的熱鬧;不同身份人物的活動也各不相同;學習“元宵”這一部分時,先讓學生知道元宵節是春節的又一個高潮,然後讓學生探究從哪些地方體會到燈的數量多?哪些地方體會到燈的種類多?並模仿文中語句用“有的……有的……”説一組排比句。

3、綜觀課文,體會詳略

北京的春節前後四十多天,有許多事情,可是作者只詳寫了臘八、二十三、除夕、正月七年級和元宵節的事情,而對其他部分進行略寫。因為這幾個日子最能表現北京春節的特點,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品味語言

老舍先生是北京人,用的是地道的北京方言。我用多媒體出示了一組句子,讓學生體會本文語言的京味兒十足,生動豐富。

5、閲讀拓展,隨堂練習

閲讀課後“閲讀鏈接”中斯妤關於春節習俗的描寫,將其與課文的相關部分作比較。讓學生體會到文章確立的主題不同,詳略安排也就不同;同時也體會到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單元人文主題。

6、佈置作業,學以致用

讓學生課下了解家鄉風俗,寫一篇短文,做到主題明確,詳略得當。

這六個教學環節條理清晰,環環相扣,設計合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他們思維活躍,發言積極。較好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其次,這一節課還有不足之處:

一、課前沒讓學生去搜集各民族過春節的不同習俗,沒有適時地拓寬學生的視野。

二、感悟老舍京味兒十足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語言的體會應該多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還不夠。

三、本課的教學中,學生讀得不夠充分,讀的形式也比較單一,這是以後必須重視的。

教學是一門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推敲、反思的地方。我會在一次次反思中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升自己。

《北京的春節》的教學反思8

在付菊平老師執教以後,經過大家的一致認可,此次“小連環”課《北京的春節》的授課模式基本確定。楊專家認為,在最後一節執教時還務必體現出“成功教學法”,即一定要有課堂練習環節。而保證“成功教學法”練習環節正常實施的關鍵是把握好教學時間,即必須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課堂練習。另外,我個人認為本節課應當把了解北京人過春節的風俗習慣作為教學重點之一,所以在“菊平”老師教案的基礎上,我稍作了調整,即先讓學生自讀自悟,談談北京人過春節的風俗習慣,在此基礎之上再進行詞句的品析和語言風格與表達特點的滲透!

在沒有試教的情況進行這樣的公開課,教學生涯還是頭一遭。老早就知道有校長一行將來聽課,所以執教前的一個晚上,基本沒有怎麼睡覺。由於教學設計和課件製作都非親力而為,所以花了大量的時間來對教學思路和課件進行熟悉。凡空堂課時間均在尋思着明天公開課的事情。為了使課堂教學能更加遊刃有餘,下午六點放學後獨自在空蕩蕩的教室進行演練,一字一句地對教學語言的運用進行斟酌,還要試試對教學時間的把握。試教了一遍又一遍,一直到九點感覺比較滿意之後,才幹啞着嗓子拖着疲憊卻興奮的身影回到家。回家後,簡單吃過晚飯,又是對着電腦進行一遍又一遍的演練。直到十一點才上牀睡覺,滿腦子依然是“北京的春節”教學課件幻影。

第二天起了個大早,我化了淡粧,穿上自己認為最淑女最漂亮的服裝“蘭花儷人”,在第一節課時閃亮登場了。校長一行們果然姍姍來到,聽課教師們把教室後面坐得滿滿的,錄相師也來了,一時緊張,也沒看清到底來了多少人。剛開始上課時,挺興奮也挺自信的,感覺真的達到了遊刃有餘的境界,學生也挺活躍的。但當課上到關於“除夕”部分內容時,我快速掃視了一下時間,即心裏“咯噔”一下,啊!天吶,剛才講“臘八節”部分內容時,明顯耗時過多,現在居然只剩下十五分鐘時間了,可是還有“七年級”和“元宵節”以及“課堂練習”環節需要完成,咋辦?一瞬間,我有些慌張,但很快鎮定下來。隨即調整了教學思路,把“七年級”部分內容以以讀代講的形式迅速完成教學,“元宵節”和“我會説”教學環節,也儘量用簡潔而有效的語言進行教學。還好,我及時調整過來,要不然就出糗了。當我順利地完成“我會説”環節時,還有四分鐘,於是我趕緊讓學生進行“我會寫”環節。隨後下課鈴聲響起。由於時間把握問題,“成功教學法”當堂練習當堂反饋的教學原則沒能徹底貫徹,這是一大遺憾,但所幸的是,白玉微瑕,其它教學環節還算是完成很好!

接下來的第二節課,馬不停蹄地進行評課活動。校長一臉嚴肅地坐在“董事席位”,我的心怦怦直跳,不知道第一次聽我課的.校長會怎麼看待這節課?備課組長讓我把教學思路與教學理念簡單詮釋一下,我順便把咱們六年級備課組的“小連環”研究主題也向校長作了彙報,態度是認真而謙遜的!

校長的評課,不失他一貫的幽默風趣語言風格。他對我這節課的評價是“總體感覺比較好”,尤其是課件和“範文”特別好,另外以“提問”引出教學內容的教學方式很不錯。他説“優點就不多説了,我來談點建議吧!”他認為我節課中關注差生比較少,只叫了舉手的同學答問,而那些沒有舉手的同學則被忽視了,他認為老師應當在課堂中關注每一個層面的孩子,可以刻意找不舉手的同學來答問,來給課堂“設難”,這樣更能體現老師的教學藝術。而我在叫舉手答問的孩子時,也有些厚此薄彼,兩邊的同學答問頻率高,而中間一塊則在我視野的盲區。校長聽課無疑是十分認真的,他還記錄了答問學生的數量,在聽課本上用示意圖標出了答問學生坐的位置,甚至哪個學生答問了幾次,他都記得清清楚楚。除此以外,校長更多地是針對六年級備課組本次“小連環”研究而進行評論。校長説,“小連環”研究課的研究方向一定要明確,在“課魂,課感,課型,課韻”等方面都要進行細緻的探討。本次“小連環”教學,研究主題定位層次不高,只注重了老師技術的提高,學生對知識能夠輸出多少,卻沒有體現。今後研究的重點應當放在學生身上。研究學生從課堂中學到了什麼?學生能不能運用?把“輸入”轉化為“輸出”,這樣才能夠更加清楚地知道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學生學習效果好,即便授課老師一句話也不説,這也是成功的課堂。校長以《北京的春節》為例,認為我們研究的主題層次不應當僅侷限於對老舍先生“語言特色”與“表達特點”的分析,而應當上升到“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高度,即把一種“知識與能力”的提高上升到“思想與文化”的傳播。

聽了校長的精彩評課,我感覺有些輕鬆,也有些領悟。輕鬆的是校長對我這節課的評價還算不錯,同時也領悟到了,在教學《北京的春節》時,我們備課組的確沒有意識到“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體現,也就沒能抓住契機,在課堂對學生進行熱愛中華民族的思想教育。這與“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新課程理念是有一定差距的。

以前在別的學校任教時,要上公開課必定會事先在別的班進行多次現場演練,然後才敢正式登場。榮根學校的“小連環”教學的確是個鍛鍊人的好平台。這次直接進行“公開課”的授課經歷,讓我這個年輕的老教師着實好好地鍛鍊了一回。相信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會更加輕鬆自信地面對“公開課”了!

《北京的春節》的教學反思9

《北京的春節》是六年級語文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温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針對本課的教學,我作如下反思:

一、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首先用童謠引入,讓學生從童謠的內容中初步瞭解北京春節的時間及風俗習慣。接着引導學生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説一説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然後瀏覽課文,畫出北京春節的時間段,並找出詳寫部分。重點放在學生自主研讀“臘八、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這四部分。引導學生通過競賽,邊讀邊思,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在讀書討論中,師生共同參與評價,融入其中,感悟臘八的忙碌、除夕的熱鬧、大年七年級與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後,還是用童謠來概括本文主要內容,讓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二、有詳有略地處理講讀,引導學生體悟作者寫作手法的精妙。在課文中,老舍先生選擇了春節中的九個時段來介紹北京春節的習俗。其中,臘八、除夕、七年級和十五四個時段為詳寫,其它為略寫。要是在學習時處處點到,鬍子眉毛一把抓,只能達到囫圇吞棗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四個重點時段來品讀、討論,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

通過反思這一節課,我發現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1、在教學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少,教師講解成了主導,沒有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2、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京腔京韻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不深,不能達到學生理解語言和積累語言的.目的。

3、讀是培養學生語感和語言素養的最佳途徑之一,也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所以,以讀為主的教學才是真正的教學。本節課教學缺乏對學生讀的訓練,學生讀的方法少,讀的形式少,學生感悟理解就很膚淺。為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下大力氣進行紮紮實實的讀的訓練,讓學生初讀讀通,再讀感知,精讀品味,在讀的訓練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當然,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我也有幾個不足之處:首先,我的整個教學態勢表現不夠突出。我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語言的感情不夠,語調比較平淡,肢體動作也比較僵硬。第二,在導入環節中,可能由於緊張,一些本想講的話語忘記講了,內容的銜接略有點生疏,對待學生的發言的評價語言也比較單調。這兩點我會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努力改進,更上一層樓。

《北京的春節》的教學反思10

《北京的春節》一課描繪的是節日風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樸素自然、流暢通達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温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學生也喜歡過春節,曲阜過春節習俗和北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對有些習俗很瞭解,所以會對文章內容感興趣,因為老舍先生的語言風格非常樸實自然,所以沒有難懂的詞句。但是體會文章的表達特點和感悟老舍先生的語言魅力將會成為學習難點。

教學《北京的春節》後,我有許多收穫,同樣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需要反思。

我先用一首民間歌謠引入正題,不僅自然,而且還讓學生懂得了一些課外知識。通過我的詳細講解,學生不僅知道了北京春節的習俗,還從這篇課文中懂得了按時間順序記敍文章的寫法,而且要詳略得當。例如,臘月初八,除夕,正月七年級和元宵節作者是詳細描寫的,而小年,正月初六和正月十九這是略寫。適當運用這個寫法會使文章主題突出,不囉嗦。這篇課文不僅詳略得當,還以時間為經線,以人們的活動為緯線。這一課的語言十分自然,樸實,準確,京味濃郁,很具特色,字裏行間處處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春節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這一課層次十分分明,每一部分都可以用小標題來概括段意,學生以後也應該應用這種結構。

教學這一課時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這篇課文較長,我沒有充分地讓學生讀熟練。因為這篇課文是説明性的文章,應該多讓學生查資料瞭解,我沒有做好,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做到。在教學時,我提問的`問題有的同學一問三不知,所以,我要加強學生的課前預習。

通過這次的教學,我收穫了許多,也對不足做了反思,強調學生以後要預習充分,課文熟讀,讓學生學習學的更好,收穫越來越豐富。

《北京的春節》的教學反思11

我一直以來,總以為精緻的教學便是細膩,然而,現在終於感覺到自己的錯了。精緻的教學需要的不僅是這些,至少它還需要擁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擺正教學的詳略;需要謀劃精準的策略。

今天,我就人教課標六下的《北京的春節》一課,説説自己的反思。

一、擁有大局的目光。

六年級是國小階段最高的一個層次。這時候的孩子已經不再是一個個毛頭小兒,他們已經擁有了比較強的語感,能對文章進行前後貫通的理解。於是,我們的教學便更應該着眼於整個篇章,而不應該只是一個段落。

然而,反觀我的教學過程,卻發現整體的教學還是糾纏於一個個獨立的段的教學。“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三個片斷之間沒能進行整體的瞭解與梳理。其實三個部分的寫作,是有着它們的共同點的。除夕重在一個“忙”字,正月七年級重在一個“逛”字,元宵重在一個“鬧”字或“燈”字,為什麼分別選這個特點進行描寫?因為這是它的顯著特色,除夕也掛燈,可是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七年級也忙,但較之除夕自然是無法比擬的了。正因為這樣,在教學“元宵”這一部分的時候,我大可以把三個部分聯繫起來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老舍是選取了它們的典型特點進行描寫的。而元宵的典型特點便是“燈”,再來體會燈,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之後再讓學生來體會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會像我的現實課堂中那麼淡而無味了。於是,這燈也就活了,不再是靜止的,沒有生氣的了。

二、擺正教學的詳略

剛拿到這篇文章,總覺得這也不捨,那也不棄。老舍的語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藴要講,春節的傳統文化也要説……教學活動儼然也了“熬臘八粥”。

特別是六個特別的日子的教學不知道取捨。在初次試教的.時候,連什麼是“臘八粥”“臘八蒜”也讓學生去讀,去了解。實際上這些內容,學生讀一遍早就可以明白了,教師根本不用花什麼功夫去讓他們討論。可是自己就是那麼傻,總不敢放手。臘八如此,就更不用説其他日子了。於是,教學便也了小心翼翼,躡手躡腳了。

現在想來,甚是可笑。所幸的是,我終於明白,寫作有詳略之分,教學亦有詳略之分。該舍的時候,還是得大舍,切不可像佛家所云般“過於執著”。

略不敢略,那麼詳總能詳了吧?可惜的是,對於原本應該詳細探討的教學內容,我卻總是束手無策。

處理重點語段,我的“策略”往往是讓學生通過反覆的讀,反覆地想象來展開。方法單一,效果自然也就不甚理想了。更何況這些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學生的能力,於是教學便演變成了少數學生的舞台。

比如教“除夕”這一部分。我的過程是先讓學生讀這一段,然後説一説看到了哪些畫面,體會老舍一句一景的寫作方法,之後再通過自己的引説,讓學生體會到這熱鬧是“家家”“人人”“處處”“時時”的熱鬧。

剛一開始學生還能説説看到的畫面,但是當讓他們體會“家家”“人人”等時,卻出現了“意外”。學生大都沒有什麼感覺,出現了冷場。於是,我只能通過再一次的引説讓學生來體會。説是“意外”,其實並不意外。我總是指望着學生能夠聽懂我的暗示,但是我是經過反覆解讀的,我自己自然明白文章是怎麼寫的,可是學生不然。他們才讀了幾遍課文,哪怕是讀了多遍,我們能指望他們讀得有多深呢?於是面對我的暗示,他們自然會不置可否。更何況教學目標怎能以暗示達成?我過於天真了。

所以關鍵是,對於重點段的教學,我們需要可行的策略,讓學生參與思考,參與讀悟。在這個環節,我還是應該讓學生通過比較來體會老舍寫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過關鍵詞的加紅,也可以通過關鍵詞的隱藏等方法,讓學生去比較着讀,來體會這些詞背後所隱含的意義所在。這樣教學的效果定然能夠。

《北京的春節》的教學反思12

進入六年級以來,感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高了一個層次,擁有了比較強的語感,對文章的理解也不再侷限於一個段落,學會了前後貫通的方法。在《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深深地

感受到了這一點。

教學“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三個節日時,發現我糾纏於一個個獨立的段,沒能進行整體的瞭解與梳理。其實三個部分的寫作,是有着它們的共同點的。除夕重在一個“忙”字,正

月七年級重在一個“逛”字,元宵重在一個“鬧”字或“燈”字,為什麼分別選這個特點進行描寫?因為這是它的顯著特色,除夕也掛燈,可是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七年級也忙,但較之除夕自然

是無法比擬的了。正因為這樣,在教學“元宵”這一部分的時候,我大可以把三個部分聯繫起來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老舍是選取了它們的典型特點進行描寫的。而元宵的`典型特點便是“燈”,

再來體會燈,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之後再讓學生來體會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會像我的現實課堂中那麼淡而無味了。

對於畢業班的教學,我對每篇課文的教學都做到精緻細膩,唯恐漏掉一個知識點,縱觀《北京的春節》這堂課,我終於感覺自己錯了,一直指導學生詳略得當,可自己的課堂卻略而不略,詳而

不詳,該舍的不捨,該抓的抓不牢,方法單一,學生學起來也索然無味。總感覺課文的每個方面都要學生掌握到,詞語、重點句子、表達方法、語言特色等等,不捨得撇開,就講解,結果卻適得其

反,一篇課文下來,雖然學生學習狀態很好,興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識都學會的沒幾個,可見,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詳略,運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讓自己的教學過程實而有效。

以此為例,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對學生放手,更要對自己放手,該舍的一定要舍,該詳的一定要落實到位。

《北京的春節》的教學反思13

【1】《老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語言真摯感人,字裏行間藴涵了對北京濃濃的熱愛之情。這篇課文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語言簡潔生動,字裏行間透出人人歡歡喜喜過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教學時,我主要以讀為主,輔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樂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生情。瞭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氣氛。通過閲讀,找出春節“開始”“高潮”和“結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北京,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中我重視“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讓學生接觸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重視各種語文學習實踐機會。”課前蒐集相關資料,開闊眼界;課上實施開放性教學,創造自主學習的課堂空間;課後延伸,資源共享,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語文學習。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找有關老北京過年的每個習俗的來歷,查找各國、各族過年的習俗的有關資料。找有關作者的生平簡介,主要作品。本課進行了紮紮實實的讀的`訓練,讓學生初讀讀通,再讀感知,精讀品味,讀的質量逐步提高。並在讀的訓練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積極利用課外的語文學習資源,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安排了蒐集資料、資料交流共享等,增強了學生語文的綜合實踐能力。

【2】《老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語言真摯感人,字裏行間藴涵了對北京濃濃的熱愛之情。這篇課文按照時間的順序對老北京春節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進行了介紹。同時也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語言簡潔而生動,字裏行間透露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新年的心情。然而要讓我們南方的孩子感受到北方春節的那種熱鬧氣氛,我就先讓他們説説家鄉春節的特色,再來進行對比感受。因此我把落腳點放在了讀書上,運用觀看畫面、學生評一評、教師語言渲染、男女生比賽等形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讀書的過程中,學生能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來感悟課文內容。例如學習除夕一段,我首先讓大家講一講南方春節除夕的特色,通過對比感受北京春節的不同,同時感受過年的熱鬧氣氛。

隨着年齡的增長,學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感悟,而且能將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成為備課的一個難點。我又把落腳點放在了學生身上。設計了“你認為他讀的怎麼樣”“小組交流”“男女生比賽讀後,讓學生當評委談出自己的理由”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精彩的發言,獨到的見解,有滋有味的讀書聲充溢課堂。

【3】在上《老北京的春節》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春節的熱鬧,我在教學“春節的高潮”一段時,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我問學生:“元宵和除夕有什麼不同?”學生們很快地回答出:元宵節明月當空,處處張燈結綵------緊接着,我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假如你是一個導演,你會準備哪些道具拍攝老北京的元宵節?你準備拍攝成一個怎樣的元宵節?問題一出,學生們興致一下子來了,都熱烈地討論着。彙報時,學生們都能根據文中的描述,抓住關鍵詞句,如燈多、人多、熱鬧等特點進行佈景,營造出了一個處處張燈結綵的節日氣氛。完後,再以選旁白演員為名,讓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此段,感覺學生們讀得挺有感情,超出了預期。可見,若在教學中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的舞台,學生的表現會讓你大吃一驚的。

《北京的春節》的教學反思14

《北京的春節》是著名的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的作品,他用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的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温馨美好。

課文按時間順序來寫,而且有詳有略、主次分明,其中臘八、除夕、七年級與元宵的部分作者是詳寫的。在教學除夕這一節時,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走進文本,在指導閲讀教學的同時教給學生寫作的方法。首先,我讓學生説説這一段是圍繞哪句話寫的,然後讓學生再讀讀這段話,看看作者通過哪些活動體現了除夕的熱鬧,再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描寫這些活動的,最後引導學生進行背誦、積累。

在教學“元宵節”這部分內容時,我讓學生自讀這段話,説説元宵的熱鬧和除夕的熱鬧有什麼不同。緊接着,我創設了一個情境:假如你是一個導演,你會準備用哪些道具拍攝老北京的.元宵節?你準備拍攝成一個怎樣的元宵節?問題一出,同學們的興致來了,紛紛舉手發言,而且能抓住關鍵詞句,如燈的數量多、種類多、人多等佈景,營造出一個張燈結綵的節日氣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將課堂交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孩子們的舞台,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北京的春節》的教學反思15

一、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節》是我國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平實洗煉的語言將老北京春節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娓娓道來,也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展現了一幅醇厚悠遠、極具特色的民俗風情圖。編排此文,旨在豐富學生的見識,讓學生在領略老北京新春獨特風情民俗,領略老舍先生簡潔生動的語言特色的同時,激發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之情。

二、學情分析

有關老北京春節的一些風俗習慣,對於南方的學生來説,知道得比較少,理解起來相對有一定的難度。但春節對於學生來説比較熟悉,又很喜歡,因此可從學生自己過春節的經驗談起,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三、教學思路

教學中,首先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起來後,再整體感知老北京春節的熱鬧。指導學生邊讀課文邊畫句子,邊讀邊想,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在交流中,師生共同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熱鬧、大年七年級與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後總結寫法,感受詳寫略寫的好處,指導學生學習突出北京春節的民俗特點所採用的表達方法,並進行小練筆。

四、課後反思

進入六年級以來,感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高了一個層次,擁有了比較強的語感,對文章的理解也不再侷限於一個段落,學會了前後貫通的`方法。在《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教學時,先讓學生找出本課的寫作順序,並把它記下來,學生很快就能掌握課文的大概內容,把文章的頭緒理的一清二楚。一個外籍學生第一個舉手回答問題,他説:老師,我知道課文的寫作順序,但我不明白這些節日的意思,中國的節日太多了針對他的問題,我讓學生以表格的形式出示這些節日,並注清每個節日的特點,中國的孩子對這些節日還是很瞭解的,通過師生共同探討,這個外籍學生對中國的春節又瞭解很多。

但不足的是教學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三個節日時,這三個部分有着共同點,而我只是一個個的介紹過去,對它們的內在聯繫卻隻字沒提,其實,如果放手讓學生從整體上去看,去悟,去體會,效果遠遠大於我的講解,課堂也不會這麼乏味,而且更能讓學生明白,作者是選取了它們的典型特點進行描寫的。

對於畢業班的教學,我對每篇課文的教學都做到精緻細膩,唯恐漏掉一個知識點,縱觀《北京的春節》這堂課,我終於感覺自己錯了,一直指導學生詳略得當,可自己的課堂卻略而不略,詳而不詳,該舍的不捨,該抓的抓不牢,方法單一,學生學起來也索然無味。總感覺課文的每個方面都要學生掌握到,詞語、重點句子、表達方法、語言特色等等,不捨得撇開,就講解,結果卻適得其反,一篇課文下來,雖然學生學習狀態很好,興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識都學會的沒幾個,可見,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詳略,運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讓自己的教學過程實而有效。

以此為例,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對學生放手,更要對自己放手,該舍的一定要舍,該詳的一定要落實到位。

熱門標籤